试论陶行知的教师专业化思想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od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先生虽然是20世纪的教育家,但其教育理论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教师专业化思想。他认为,教师要早日实现专业化,应该要接受正规的职前教育、有较强的教师素养和牢固的终身教育理念。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素养;职前教育;职后教育
  作者简介:何丽娟(1986-),女,福建宁德人,三明学院教师教育系本科生;艾述华(1971-),男,福建建宁人,三明学院教师教育系,副教授。(福建 三明 36500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0-002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专业化指的是教师以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专业成熟,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的过程,而且是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和认可。[1]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来促进教育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是我国目前教师教育的最强音。陶行知先生虽然是20世纪的教育家,但其教育思想却超越了时代,对现在的教育仍起着深刻的影响。认真阅读陶先生的教育理论,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师专业化思想。
  一、职前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前提
  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前提。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师必须接受规范性的专业教育。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说到,要有好的教育,先要有好的教师,因此培养教师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他曾经说过,各种学校毕业生,只要他们将来从事教师工作,学校都应当趁他们未毕业前给他们关于教育上的训练。因为通过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可以集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集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于一身。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是向“准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良好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陶行知先生高度重视师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他在《师范教育建设论》中指出:“教什么?怎样教?教谁?谁教?这是师范学校的首要问题,要想把师范办好,必须把这些问题弄明白。”他反对读死书,主张以大社会、大自然作为教材和课堂。主张教什么就以什么来训练教师。即“有什么,学什么”,“要什么,学什么”。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传统师范教育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过去师范生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老三门”已经不受学生欢迎,因此要重新设定师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注重对学生从教技能的培养,还应该做到“教、学、做合一”。具体实施方法:确立实习园地、增开实践课程、倡导“艺友制”。[2]让学生在师范教育中获得更多从教的知识、技能,为实现教师专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素养——教师专业化的核心
  教师要实现专业化,要有较高的教师素养,这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较高的师德修养。在知识结构方面,1925年,他在《女师大和女大问题之讨论》中提出,女子师范大学除修学基础学科外,还应该具备四个要项,其中两项就是:“愿为中学教员者对于中学生之能力需要应有彻底之了解;对于将来担任之功课须有充分的准备,这准备包括中小学所需之教材、教法之研究、实习和参观。”他还对其所处时代忽视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从前人对于教育问题都是囫囵吞枣,犯了一种浮泛的毛病,各个人都会办教育,各个人都可以做教育总长,都是教育专家。究竟教育问题是不是如此简单呢?还是无人不会呢?我们知道教育在先进国里是一种专门科学,非专门人才不能去办。”[3]因此,陶行知的论述和这种提法的实质是一样的。即教师应该要有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
  在师德方面,陶行知指出教师首先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陶行知指出,“教师的心里应当有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明白“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4]如果教师连最基本的道德修养都没有,何以承担教师之职?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其次要有敬业精神,他要求师范生要以“信仰国家教育事业为主要生活”。1919 年,在《新教育》中,他指出教师对教育事业要具有不可动摇的“信仰心”,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陶先生认为,教师的服务精神,源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做教师就要有“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献身教育的精神。选择教师职业便要无悔地将毕生的精力献给教育事业,每个教师都应该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以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工作。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义无返顾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切不可当教育事业是住旅馆的样子,住了一夜或几夜之后,不管怎么样就听他去了。”[5]另外,要关爱学生。他认为,教师应热爱学生,只有对学生满怀热爱之心,教师才会更有激情的工作,如果不爱学生,纵然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必然影响到专业化进程。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对人民的爱,他“爱满天下”的思想尤其突出地反映在他对学生的无限关爱之中。他“待生如子”、“为了苦孩,甘当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陶行知认为,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关爱天底下每个孩子的成长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他提倡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他说:“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还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6]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关怀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即做到因材施教。教师热爱学生,要发自内心,以诚相待。还应该理智地爱,不偏爱,对学生要一视同仁,爱还应该和要求要相结合,他常以柏拉图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言鼓励学生。他认为,教师应该在学生取得点滴进步的时候,及时地给予表扬、给予肯定。陶先生爱生如子,从不歧视、挖苦学生,对学生的无知、幼稚均能施以耐心细致的教育,给人以宽容和理解。他曾满怀义愤地写了一首诗,批评歧视和体罚学生的教师:“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7]
  三、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化的途径
  教师要想实现专业化,还应该要有职后教育的理念,也就是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终身教育,他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本专业知识的最新科研成就,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准。他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某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唯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了。”[8]
  陶先生认为,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理由有三:一是跟上时代进步、社会进步的需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偶一停留,就要落伍,所以必须及时好学。”二是维系教师教学生命的需要。陶先生说:“一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而至于未老先衰。”一个好学的教师必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三是适应学生好学的需要。陶行知说:“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喜欢和教师赛跑……我们的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要教学生向前进、向上进,非自己努力向前进、向上进不可。”同时,陶行知先生还提出了“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他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场所。陶行知认为教师应该与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学习。他说:“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9]“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好多的教训。”[10]“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末,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導他……只须你心甘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11]他认为,向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还应该要有自我反思的意识,古有“三省吾身”来反思自己的行为,陶先生也有反思四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一天用这四问来反思自己,就可以发现问题,从而促进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孟中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际比较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7,(3).
  [2]蔡楚华,曹德润.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当代高技能人才培养[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3).
  [3]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4][11]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5][7]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吉同权.陶行知的教师观对乡村教师专业化的启示[J].生活教育,2007,(9).
  [8][10]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9]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对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及其学习观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通过探讨认为建构主义理论能有效地指导大学英语教学中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英语教学;自主学习模式  作者简介:刘少姗(1987-),女,陕西安康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硕士研究生;郑艾萍(1962-),女,陕西三原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副教授。(陕西杨凌712100)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新的办学力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其专业培养计划往往沿用母体学校的模式,不符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为了更好地适应地区经济的发展,发展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文章提出了新形势下独立学院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总体思路: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新的专业培养计划的确定,并结合实例说明了该思路的可行性,并对培养计划中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独立学院;培养计划;就业形势  作者简介:张辉(19
期刊
摘要:光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通信类工科院校的光纤通信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光纤通信”课程实践过程中,针对目前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不足,对光纤通信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有机地结合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部分的内容,并对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光纤通信;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钱胜(1976-
期刊
摘要:军事词汇教学是保证军事英语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素,军事英语词汇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点探讨了四种军事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即通过构词法进行词汇教学、通过形意结合法讲解词汇的意义、根据语义场理论对单词进行分类处理、通过上下文语境促进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以此来提高学员运用词汇的能力。  关键词:军事英语;词汇教学;语义场理论  作者简介:张丽平(1976-),女,广西平乐人,中国人民解
期刊
摘要:阐述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深化物理实验课程改革的途径。提出了要大力发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特点,注重方法训练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科学方法;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谢鸿全(1974-),男,四川南充人,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副主任,教授;董发勤(1963-),男,陕西扶风人,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
期刊
摘要:词汇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学习中最受重视的语言要素。词汇记忆的有效性取决于词汇加工的深度。在众多的记忆策略中,联想是加深记忆、促进词汇储存和提取的有效途径。以形态联想为突破口,从倒排联想、字母添加联想、字母换元联想、反序联想、词组分类联想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开展形态联想,促进词汇学习。  关键词:联想;词汇;形态  作者简介:薛慧洁(1989-),女,浙江瑞安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本科
期刊
摘要:结合河南理工大学12年来环境工程专业生态类课程设置的变化历程以及2010级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提出了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依据课程性质分类打包成子类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经历,组成子类课题的教学团队,自由申报校级或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坚持以此类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为中心,在完成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同时,明确团队的科研方向,达到教学
期刊
摘要:话语的民主性、思想的自由性和行为的交互性构成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公共领域本身的教育意义体现在对人的发展上,它不仅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而且有利于他们培养民主的价值观和开放的学习观。在教育活动中建构公共领域关键在于转变课堂的话语形态、教学形式和交流媒介。  关键词:公共领域;话语民主;交往行为;教育  作者简介:宋伊琳(1981-),女,回族,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助教;王娟(19
期刊
摘要:以某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分析了大学生选课态度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师资队伍、选修课开设、教学管理水平、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选修课;选课态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裴长安(1981-),男,甘肃静宁人,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新疆石河子832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
期刊
摘要:介绍了高校图书馆生态型服务的产生背景,分析了现阶段开展生态型服务可能遇到的困境,并从服务环境、服务内容和服务队伍几方面出发,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生态型服务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生态学;生态型服务  作者简介:彭凌云(1983-),男,重庆人,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助理馆员;刘全飞(1984-),男,四川邻水人,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助理馆员。(四川成都61174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