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孩子与老人的冲突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y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孩子在发脾气时会说狠话,比如“打死某人”。这种情况下你会如何应对呢?给他讲道理,买玩具哄他开心,还是转移他的注意力,亦或是完全不理他?
  儿子与姥姥的冲突
  阿丽,是一个极为聪明的来访者,她也是一个五岁孩子的妈妈。大概在半年前,她因为孩子教育的问题走入了咨询室。还记得她当时一脸的愁容。
  随着咨询的深入,阿丽很快了解到,她的很多焦虑和担忧是源于自己,而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她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试着用平等和尊重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尽管带着很多的不确定和挫败,但是,阿丽一直在坚持。
  这周咨询的时候,阿丽刚一落座,就带着一脸的骄傲和兴奋告诉我,儿子和姥姥发生了一次激烈的冲突,而她非常成功地化解了这次冲突。我顿时充满好奇,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她又是如何做的。
  前天下午,阿丽刚进家门就看到孩子在和姥姥对峙,阿丽的妈妈在训斥孩子,说孩子多么不懂事。孩子扯着嗓子喊:“姥姥,你赶紧走吧,我再也不想看见你,我就是要打死你!”一边说一边用玩具打姥姥。
  化冲突为机遇
  阿丽当时有些生气,如果是以前,肯定是默认孩子做错了事,对着孩子一顿吼,和自己的妈妈一起训孩子。但是,这次阿丽提醒自己,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被尊重,先试一下之前咨询中和咨询师探讨的方法。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跟孩子讨论他的情绪和发生的事情,并且一起商量怎么去应对冲突。
  1看到情绪。阿丽带着孩子去了他的房间,然后和孩子坐在毯子上,去理解孩子的感受。阿丽对儿子说,我看到你跟姥姥发生了争吵,你撅着小嘴,看起来很生气。看到妈妈没有任何的责骂,儿子反而有些诧异,看着妈妈点了点头。
  阿丽继续说:“每个人都会有生气的时候,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表现,而且还是一种有力量的表现,你能够表达生气非常棒啊。而你用玩具打人,这其实是在表达你的生气。”
  孩子听到这里生气的情绪反而少了一些,开始向妈妈讲刚才发生了什么。
  2回顾事实。原来是孩子拿一个玩具去碰姥姥的头,本来他是想跟姥姥闹着玩,但是手里没有轻重,把姥姥碰疼了。姥姥又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说孩子是品质有问题、没有教养等等。后来两个人越吵越凶,孩子就开始说“打死姥姥”,甚至着急了直接拿玩具打姥姥的头。
  3换位思考。以前阿丽会直接告诉儿子,打人是不对的。但是这次阿丽希望让儿子能够深刻体验和理解为什么打人是不對的。接着阿丽扮演小孩,让儿子扮演姥姥,然后重演了刚才的事情。当阿丽也用玩具碰到儿子的脑袋时,停下来问儿子会有什么感觉,是否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跟他互动。孩子好像若有所思,摸着头说,你可以用手摇一摇我胳膊,不要打我的头。阿丽点点头,然后告诉儿子,其实那个时候姥姥被玩具打到也会疼的,而且姥姥会很伤心很难过。
  阿丽试着跟儿子道歉,然后让儿子体验到即使被伤害了,但是如果对方真诚表达歉意,自己会感觉舒服一些。
  4讨论应对。事情还没有结束,阿丽还继续与孩子讨论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该怎么应对。
  阿丽引导孩子一起想办法,如果自己很生气了,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呢?后来,两个人一起想到,可以在家里的很多角落放置毛绒玩具,如果太生气了,就可以对着玩具发火。
  5及时强化。到了晚上,真的发生了一件孩子发火的事情。孩子刚开始在看绘本,后来有些急躁就开始发脾气。这个时候对着沙发上的玩具发火。来访者没有任何的指责,而是在表扬孩子的这个表现。说孩子做得非常棒。而孩子的情绪好像很快就过去了,然后非常亲昵地跑到阿丽的身边。“我是第一次感觉到和孩子真的有那种连接感,非常的紧密,而孩子对我的态度也很好。”
  讲完这些,阿丽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感觉到她从内心生发出来的价值感和愉悦感。
  咨询师给了阿丽非常重要的认可,觉得她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养育孩子的案例。咨询师补充道,有机会来访者可以和母亲解释孩子发脾气的原因,让孩子知道两个人的冲突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错,双方都是有原因的,避免让孩子有过重的心理负担。
  养育孩子的心得
  来访者自己总结,在养育孩子方面存在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手妈妈”。阿丽说,自己当时非常焦虑。即使在怀孕期间看了很多书,自认为做了很多的准备,但是当孩子真正降临的时候,自己仍然手足无措。总是在想我应该做什么,按照书上的说法来做。只是,很多的书本,不同的老师,给出的建议可能并不是一致的。所以,导致来访者常常陷入困惑和矛盾中。但是,当阿丽在各种育儿知识中努力学习的时候,却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妈妈的天性与感知能力,忽视了作为妈妈给予孩子温暖和爱的体验。所以,导致阿丽非常的累,做了很多的事情,追求科学与精准,给了很多物质上或者身体上的照顾,却遗漏了爱的抚慰与满足。
  第二个阶段,是不再那么隐藏和压抑自己的情绪。试着去表达内心的感受。但是有一个冲突比较大的阶段,比如和孩子在一起,自己感觉不开心了,就一定不能憋着,必须先让我痛快。而这个表现的结果就是容易让孩子特别敏感,害怕妈妈生气。比如有时候来访者眉头一皱,儿子就会非常着急地说“妈妈别生气”“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第三个阶段,用适当的方式和程度表达情绪,而不是任意发泄。来访者觉得自己正在从第二个阶段慢慢向第三个阶段过渡。目前虽然在摸索当中,但是,阿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其他文献
众多无可辩驳的科学证据表明,吸烟和被动吸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青少年尝试吸烟率、现在吸烟率、规律吸烟率均呈上升趋势,且青少年开始吸烟呈现低龄化趋势。2018年5月31日以“不吸烟?我健康?我时尚”为主题的第31个世界无烟日青少年控烟活动在北京举行,该活动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吸烟率达6.9%,尝试吸烟率高达19.9%。  研究表明,吸烟会使青少年大脑皮层网络神经节点发生显著变化,而且在青少
期刊
在過去的十年中,网络技术的出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是,这些网络技术也可能为某些人提供控制和骚扰其他人的机会。在网络环境里,比以往任何情况下都更加容易跟踪、收集信息以及在多种情况下骚扰他人。这些问题在亲密关系中也不例外。  网络技术已经改变了在亲密关系中实施心理暴力和性暴力的方式。现在暴力可以是瞬时的,超越了身体的限制,毫不费力就能达到广泛的社交网络,对受害者生活的不同领域产生更快、更大的影响
期刊
心理案例  经常想起老师那句话  在心理健康中心,经常会有老师陪同学生来访。现在,坐在我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对师生:一个女教师和一个女学生。  女教师先介绍说,这个女生懂事,听话,学习也努力,可就是非常自卑,有时候连课堂发言都困难。希望我能帮助她。接下来,我和女孩单独谈话。在我的耐心引导下,女孩慢慢抬起头,诉说了自己的故事:  是的,我是个自卑的女孩,在自卑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您看我身材也够高,外貌也可
期刊
李先生45岁,已经是一名病程7年的老糖友了,除了糖尿病,他还合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两年前,他因为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一直在我这里就诊。在妻子的配合和精心照顾下,经过调糖、降尿蛋白、降脂、减重等综合治疗,现在血糖血压血脂都达标,蛋白尿也消失了,从200斤的大胖子减到了目前的170斤。每次看到他的复查结果,我都欣慰地给他点赞,鼓励他继续保持。有次妻子替他取药时,悄悄地和我说,近两年
期刊
小李今年上研三了,学医的她除了白天在科室轮转,还要抽空整理毕业课题,晚上还要熬夜写论文,压力大得有点让她喘不过气来。最近她常常失眠,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睡着了一会儿就又醒了,根本就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白天她总是无精打采,还经常出现莫名的心慌焦虑,而且近一年来小李的月经也越来越不规律。更让小李抓狂的是,身上莫名其妙地出现了好多白斑,作为医学生她第一时间意识到这可能是白癜风。作为一个爱美的女孩子,小
期刊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therapy,CBT)起源于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在20世纪70、80年代开始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其中,行为疗法通过干预与疾病相关的消极行为来改善精神症状。例如,对于害怕兔子的孩子,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玛丽?琼斯通过在兔子面前用糖果奖励孩子,用“吃糖果”的积极行为取代负面的恐惧行为,从而减少了他们对兔子的恐惧。然而,许多临床医生却认为行为
期刊
如果谈对自虐型人格的治疗,心理学当中的每个流派都会有不同的方式。而精神动力学的方法,则是将潜意识意识化,也就是说将来访者潜意识中存在的、却没有被自己感知和思考到的部分,呈现出来让他看到、理解和消化,从而处理成可以被接纳的部分,实现成长。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移情。移情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并非现实层面的投注,而是来访
期刊
高三毕业生小慧焦躁地登录网站查询自己的高考成绩。这时她的脑海中涌入各种意象,一会儿是自己考上了心仪学校的欢呼的图景,一会儿是自己考得一塌糊涂引来妈妈的唠叨和同学的嘲笑……就在她感到自己已经呼吸急促的時候,网页上出现了她的分数—离艺考省线仅仅差了两分。  悲伤、失望、懊恼、愤怒、焦躁不安……顿时小慧感到自己的未来一片黑暗,没有一丝的希望。她无法克制地冲着身边的妈妈发火:“都是你在考试前一天没有帮我带
期刊
精神疾病多数是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疾病,当前对躯体慢病管理、服药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精神疾病仍让人“难以启齿”,但却对健康影响巨大。治疗的依从性也称顺从性、顺应性,是指患者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习称患者“合作”,治疗的不依从往往导致治疗中断,严重影响了疾病的康复。  小刘(化名)与双相情感障碍共处13年,历经4次复发的她充分意识到“依从”对精神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小刘回顾自己
期刊
翻译/李婷  珍妮的老师又提醒珍妮的父母:孩子又招惹到小同学,把同学给弄哭了。这样的“告状”可不是一次两次了,珍妮妈妈终于说服了珍妮爸爸,一起去找心理专家。  下面是心理专家给出的七个正念应对策略:  1帮助孩子们去弥补而不是道歉。弥补措施比道歉本身更能有效地让孩子吸取教训。补偿行为并不是道歉,而是试图弥补和改进(即便是宪法也需要修正)。最近,听我的朋友茱莉亚谈到她两个儿子的故事,当她看到大儿子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