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时序性系统风险管理工具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建立一个理论框架,在“公平价值”与“存在无风险收益”两个在市场逻辑下具有普适性的假设基础上,论证了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缓解时序性系统风险危害的理论逻辑;并进一步在市场逻辑下对理论框架中的假设合理性、业务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最后,对推广利用资产证券化提高时序性系统风险管理的应用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时序风险;系统风险管理
  一、 引言
  刘乃郗、韩一军、梁超(2015)通过对中国某地区的一个现行玉米产量险业务进行资产证券化模拟,发现通过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解决该农业保险业务的期限错配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并进一步通过分析发现资产证券化能够破解此难题的根本逻辑,在于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保险中存在的时序性风险难题。因此,本文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资产证券化是否对所有的时序性风险都有良好的管理能力;(2)其理论机理是什么;(3)在市场逻辑下是否具有可行性。
  二、 时序性系统风险理论框架
  系统性风险主要包含两种,一种是截面性系统风险,一种是时序性系统风险。
  截面性系统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每一个截面期,都有小部分样本遭遇重大风险,比如航空事故、期货亏损等。而时序性系统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大部分截面期,都没有样本遭遇重大风险,但在剩余少数截面期,有大部分样本同时遭遇重大风险。截面性系统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在截面维度上进行风险分散实现,而解决时序性系统风险的管理难题,主要就落脚在如何在时间维度上进行风险分散。资产证券化从设计之初就是为了克服期限错配带来的风险问题,其实质正是将时间维度上的风险依靠结构化产品设计,将时序风险管理转换为截面风险管理。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理论框架来进行更为细致的说明。
  1. 理论逻辑一:时序性系统风险的危害。
  假设1:某金融产品的设计符合公平价值假定(不同于公允价值)。
  在这里我们将公平价值定义为“风险损失期望与产品到期的收益期望正好持平,而使得开展该金融产品的价值期望不遭受损失”。从市场中大部分风险管理估计的首要准则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这一假设是合理的,但在假设2中我们会进一步放宽此假设。
  (1)金融产品的基本参数假设。假设某种金融产品在未来总现金流入(或总发行额)为TM,持有期为T,每期现金流入为M。假定该金融产品在每一期的风险损失满足同分布F,则由第二部分的讨论可知F分布是一个尖峰型的分布,进而可以通过该分布计算得到总损失分布TF与期望E(TL)。
  进一步定义每一期期末资产净值为Mt,每一期的风险损失为Lt,每一期的资产管理收益为rt,且不失一般性假定收益率是建立每期风险损失发生后资产净值的基础上,t∈(0,T],则有:
  
  (2)未发起资产证券化业务。假定在没有实施资产证券化的情况下,则E(M0)=0,E(M1)=E((M-L1)(1 r1)),即第0期期末初值为0,第一期期末净值期望等于第一期现金流减去第一期风险损失期望后乘以资产净值的收益率。
  (3)金融产品业务可持续经营的条件。如果为了使得该金融产品业务可以良好进行下去,那么必须满足:
  条件1:E(MT)=T×ME(TR)=E(TL),即根据公平价值假设,该金融产品业务到最终期末并未取得任何收益,也未遭受任何亏损,即其预期价值等同于保障预期现金流不致亏损。则可以得到,不失一般性,放宽T为离散变量的约束假定,连续性变量表达式为:
  
  ,即每一期期末净值期望均大于等于截止至该期末预计的现金流总和,否则就等同于该业务在某年遭遇经营危机。这其实是一个强假设,我们会在第四部分对其合理性与能否放宽进行讨论。
  根据以上假设有:
  
  (4)时序性系统风险的危害。由于已知该金融产品面临存在时序性系统风险,根据第二部分时序性系统风险的定义,每期损失分布的方差Var(F)以及总损失分布的方差Var(TL)都非常大。因此,可以假定所有损失都集中在前面某些期爆发,即存在某一期ts,满足:
  
  结论1:在滿足假设1的条件下,即只要ts
  2. 理论逻辑二: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效果。当发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时候,该金融产品业务就可以在第0期通过将现金流资产出售,一次性获得一定融资额。不失一般性假定初期融资额等同于未来预期现金流的总和,即0 不再等于0,而是0=T×M。由于发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主体公司已经将未来预期现金流全部打包出售给SPT,因此未来每期现金流获得为0,此时每期期末净值应为:
  
  (1)金融产品业务可持续性的新条件。由于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隔离原则,因此该金融产品业务主体公司仍然承担风险损失期望。如果该金融产品业务的设计原理仍然遵循原有的公平价值假定,则该金融产品业务经营的可持续性仍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2)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提升。遵循上面的讨论思路,假设损失期望可能在未到终期之前的某期之全部发生,即任取一期ts,使其满足:
  
  于每年的损失风险均按照相同的分布F发生,假定某一种未来所有期的风险发生情形总和为事件A,显然不考虑该产品业务是否会停摆时,即每期期末净值可以为负值,在同一事件A的情况下(即Lt为某一固定取值序列),开展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期末净值一定至少不小于未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期末净值,可得:
  
  结论2:在满足假设1的条件下,由于ts∈[0,T]且是该产品设计期限中的任取期,通过资产证券化该产品业务可以获得时序性系统风险管理能力的显著提升。只要该金融产品的设计是至少符合公平价值假设的,以及发起资产证券化所获得一次性融资不少于与损失期望相等的收益期望所依赖的预期现金流总和,就一定不会因为时序性系统风险发生业务破产停摆的情形。
  三、 市场逻辑下的可行性
  在上面的讨论中,发起人通过资产证券化所获得的业务改良仅是为预期价值提供了完美的时序风险保险,避免了该业务在遭遇时序风险时停摆的可能,但是这仍然无法说明开展资产证券化是合乎市场逻辑的。其一,条件2与条件5都是一种强假设,在市场逻辑下是否合理?其二,获得金融产品业务的现金流收益需要资产管理成本,而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并未提及这一点。下面我们就对这两点问题进行讨论。
  1. 市场逻辑一:条件2与5的合理性。条件2与5其实都是强假设,它代表着金融机构对时序风险管理的要达到完美覆盖。有两点原因支持这样的强假设依然合理,并不需要进一步放宽。
  其一,现实中某金融产品业务如果在某一年遭遇严重亏损,虽然也存在未来通过非常高的资产收益率而实现期望回归,但是市场并不会给予充分的弥补机会,投资者可能会发起赎回。其二,如果将“预期价值期望”指定为“不亏损保障”,即只要风险损失没有超过该业务所有收益与现金流总和就可以,这显然与大部分保险产品设计中的公平费率标准是一致的。
  2. 市场逻辑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可行性。现实中,假设1提出的公平价值假定并不具有普适性,大部分金融产品的设计都需要一定的风险溢价,而不是使得收益与风险损失完全相等。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利用金融产品设计中内含的无风险收益,来置换资本的时间价值,同时得到时序风险的完美保险,并为发行人SPV与投资者提供收益,同时覆盖相关成本。金融产品业务的设计要求一定的无风险收益,其一这与金融产品设计本身内含的风险溢价相关, 越大,开展证券化的可行性就越高;其二取决于发起人为了管理时序风险的动机以及其它经营能力如资产管理收益率rt,获取时序风险保险的动机比重越大,或rt越大,发起人能转让的预期现金流空间均越大,证券化的可行性也越强,甚至rt足够大时, 这一条件也可以得到进一步放宽,这对于当前现实中许多高杠杆的中小贷款公司业务、信托业务等具有显著可行性。
  结论3:通过资产证券化业务解决时序性风险管理难题,在市场逻辑下也具有可行性。
  四、 结论与展望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通过建立一个理论框架,论证了开展资产证券化对于缓解时序性系统风险的可行性。当满足假设1时,即金融产品业务的设计符合公平价值假设,未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金融产品业务在面临时序风险时无法保障经营的可持续性,而开展了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地为时序风险管理提供保障。进一步,当满足更宽的假设2时,即在金融产品业务的设计中存在无风险收益,利用资产证券化业务缓解时序性系统风险在市场逻辑下仍具有可行性。
  尽管如此,要在现实中扩大化使用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时序性系统风险的管理工具,仍然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由于资产证券化业务增加了其它管理运营风险如SPV的资产管理风险、交易对手风险等等,尽管存在风险隔离原则,并不一定会直接导致该金融产品业务的停摆,但这些风险仍然关系着证券化业务可行性的质量。
  其二,任何风险管理工具都具有协同约束效应,即当同质市场中同时使用某一种系统风险管理工具达到一定规模时,这种系统风险管理工具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或形成新的系统性风险,如李佳(2013,2015)通过分析发现资产证券化的创新虽然加强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但基本功能的滥用使金融稳定中的“脆弱性”因素增加。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时序性系统风险管理工具,同样面临着这个协同约束的难题。当协同规模较小时,增加的截面風险可能并无大碍,这种风险管理方法的优点也是显著的。但当协同规模较大时,同时增加的截面风险就可能形成新的系统性风险,从而使得分散时序风险的目标失效。而且任一期截面中资本市场对资产证券化业务所发行债券的吸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协同规模较大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可能既面临需求短缺,又会给金融市场稳定性带来威胁。
  其三,对未来预期风险的估计误差,也会影响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时序风险管理能力。在实际金融产品业务的设计中,往往利用足够充分的历史样本估计分布,并认为未来的预期风险是符合历史分布的,这在科学性上是缺乏证实逻辑的。即便我们将重大风险作为产品设计的风险例外考虑,未来的预期风险分布仍然受到各种宏观经济因素以及业务本身的同质性与协同效应影响,因而要得到对未来预期风险分布的合理估计也是十分困难的。
  综上所述,期待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方法完全破解金融市场中的时序性系统风险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但是通过我们所建立的理论框架,仍然可知资产证券化在缓解时序性系统风险方面的优点,在金融市场中的局部领域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例如我国的农业保险业务长期被期限错配问题困扰,致使农业保险业务常年亏损,财政补贴与大灾准备金管理缺乏市场化机制,而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或许正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新出路。
  参考文献:
  [1] 刘乃郗,韩一军,梁超.我国农业保险证券化产品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以一个玉米产量险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2):71-75.
  [2] 巴曙松,曾智,朱元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度量及其防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4):14-18.
  [3] 刘吕科,王高望.资产证券化、非同质投资者和金融稳定性——一个理论模型[J].国际金融研究,2014,(12):25-34.
  [4] 李佳.金融稳定向不稳定的演变路径——以资产证券化为分析视角[J].财经科学,2013,(5):1-9.
  [5] 李佳.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构建:从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1):5-10.
  作者简介:柳谊生(1978-),男,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7-05-17。
其他文献
摘要:一个国家的税收征管体系建设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相适应,“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将使整个经济运行呈现出“环环相扣”的网络化、数字化特征,所有的经济活动也都将在网络空间产生数字化记录,我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数字时代”。在互联网交易领域,打通网络平台与税务机关之间的“数据鸿沟”是现实有效税收征管的基础,以“数据互通与共享”机制为核心,基于互联网经济特征的税收征管体系的优化升级是实现“应收尽收”的
摘要:医疗保障管理机构是落实我国医疗保障政策的具体管理和经办机构,医疗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对于完善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成立国家医疗保障局的背景下,文章以海南省医疗保障管理局的设置为例,尝试利用帕森斯AGIL模型,从适应性、目标性、整合性和传承性四个方面对医疗保障机构改革进行思考。文章认为医疗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必须要适应环境需求,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进行制度规范的整合和加强组织成员对组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相对应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发展演进过程之中。西方主流经济学倾向于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看作一种固定永恒的关系。这是对经济学的庸俗化,不能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视角下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更无法对当前高度发达金融市场的监管提出系统性的指导意见。科学认识金融风险
摘要:文章基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理论,结合公众环保参与机制构建面临的困境制约,揭示构建公众环保参与机制的理论基础,并提出相应破解对策,力求为中国政府相关施政理念的调整提供理论支持。关键词:公众环保参与机制;集体行动逻辑;有选择性的激励机制改革开放近40年,市场经济制度逐渐完善,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市场经济的弊端逐渐显现,其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配置方面
摘要:大数据蕴含丰富的知识资源,其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公共管理领域的变革。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精准扶贫尤其需要精准监管,从大数据技术的特点和国内部分地区的实践来看,大数据可以广泛应用于扶贫监管领域。近年来,江苏省在探索运用大数据助推扶贫监管方面成效显著,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也面临着问题和挑战,文章通过总结江苏扶贫精准监管创新模式的经验和问题,找寻大数据助推扶贫监管的有效路径。推进大数据扶
摘要:文章将员工划分为高层、中层及低層三个层次,探究与三层次员工相对应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文中认为,不同的员工层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其相应的管理思想,对管理每一员工层次所强调的中心也不同。具体来说,对于基层员工,管理的中心在于“法”,以制度为约束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对于中层,管理的中心在于“忠”,管理方式主要在于“德治”;对于高层,管理的中心在于“道”,关键在于“修己”“王道”。并且
摘要:现有的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大多没有应用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文章在梳理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指出供应链风险管理应依托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风险管理。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一、 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概念1. 风险的概念。对风险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用不确定性来描述风险,并将风险视为结果的不确定性。美国经济学家奈特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和金融投资市场都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人民币已经从单纯的贸易计价货币,逐步发展成为当前的全球贸易结算、金融计价和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国际性货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的同时,也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和调整。作为衡量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动态综合指标,RII指数的波动趋势也体现了这一进程的周期性特点。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RII指数;贸易结算;金
摘要:高校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是我国大学走向世界一流的必然抓手,對于提升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服务高校教师资源,成为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借助系统管理理论的分析框架识别和解释高校教师管理要素问题,有效促进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成为关键。系统管理理论强调整体全面优化的管理新思路,是以系统解决管理问题为核心的理论。基于此,建构高校教师管
摘要: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过程与互联网络在我国迅速崛起的过程几乎是同步的。在“互联网 ”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 ”社会治理取得了顶层设计的认可,并被地方政府广泛实践,尤其在城市社区治理中涌现出了很多创新案例。通过梳理南京市江宁区“全要素网格”的案例的框架、运行机制和取得的成效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发现“互联网 ”在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实现了更多元的主体参与、提高了政府内部的资源整合能力、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