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需“四有”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思想是一篇记叙文的灵魂,那么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则可以说是记叙文血肉丰满、立体可感的关键了。
   1.细节描写有细微才有血肉
   细节,犹如人体之血肉,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那么细节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送来枫叶蝶。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眼神、语言等,只要细细咂摸都有丰富的意蕴存在。
   在唐代诗人孟郊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句诗中,“密密缝”三个字抓住了一个细微的动作,让人想到在昏黄的油灯下,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专注地穿针引线,针脚那么细密、结实,仿佛把对儿子的祝福和担忧都融入到了一针一线之中。笃深的母爱,就是通过“密密缝”这个细微的动作具体生动地传达出来的。
   细节描写要做到“细微”,一是取材要小而具体;二是描写要细致入微,有时可调动多种感官。
   2.细节描写有生活才有共鸣
   细节从哪里来?文学来源于生活,细节就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绍兴街头,咸亨酒店,鲁迅先生潜心观察短衣帮与长衫客,才“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韩少功正是有了对生活的热爱,才写出了让人倍感亲切的文字:“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读者读到此处怎能不产生深深的共鸣?想家的滋味、想回到过去的心情也就在这样细腻而又有浓郁生活味的文字里蔓延开去……
   一名学生在《又是稻花花开时》一文中写道:“眼前的星和月还没散去,可奶奶房间里的灯却亮了,也不知道在我发现前已亮了多久,在这种黑暗中,月光是白的,可那黄色的灯光是多么独特,它温暖且明亮,预示着农民又一个耕作日的开始。……一台台收割机隆隆地在田间工作,金色稻田中吵闹了起来,在欢声笑语中一袋袋鼓鼓的稻谷在农民肩上跟着他们回了家。我曾有心提过一袋稻谷,却发现只运了十米就累得不行,那么,奶奶是怎样一袋袋弄回去的啊!”这位小作者很好地捕捉了生活中所发现的细节,通过房间那一盏亮着的灯和那一袋稻谷的细节,成功地塑造了奶奶起早摸黑、吃苦耐劳、为家庭默默贡献的感人形象。
   用有情的眼光去打量世界,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投入生活,你的文字、你的细节描写才能浓缩、提炼生活的感受,也只有这样源于生活、发乎真情的文字才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3.细节描写有修辞才显生动
   运用修辞手法,也是细节描写的一种方法。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
   一名学生在《又是桃花花开时》一文中写道:“我出生在北方的城市里,在那里刻下了我幼年的六载春秋。当江南的细雨打在身上时,我不断地咒骂着这潮湿的空气,离开了父母的背影,我像一支断了链的锚,向那冰冷无助的海底深处沉落。从那一刻起,我便坚定地认为来自异乡的我不属于这里,这里不是我的家。当那双褪了红漆的木筷,往我碗里夹着各种我不爱吃的东西时,我固执地认为这儿不是我的家。当那张唠叨的嘴,通过那透着寒风的窗不分巨细地讲着一些无所谓东西的时候,我曾固执地认为,这儿不是我的家。”通过比喻、排比交融的细节描写,作者把自己一开始对南方这个老家的隔膜、生分的情感,不断地叠加、渲染、蓄势,为后文作者情感的转变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虽说细节的成功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源于真情实感,但是恰当的修辞手法等描写技巧的运用,能把你的观察和感悟有效而艺术地传递出来,能使文学语言更富形象性,情感也更浓烈,从而产生一定的艺术美感。如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比喻的运用很形象地表达出了对大陆母亲的思念深情。“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等句子,充满了汉语美丽,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而且还易诵之于口,悦之于耳。这就是修辞的好处。修辞方法不仅本身有一定的表达作用,而且往往能给细节描写语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
   4.细节描写有主题才有意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细节都具有价值,也不是只要写得“细”就可以了。好的细节描写必须是有用的,它必须为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深化文章的主题服务。如果只为写景而写景,为写物而写物,那就毫无意义。“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诗句,不是景物的简单罗列,而是借此景写出了孤独游子的思乡之情。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的片头,是一根羽毛飘落的细节设计。这根羽毛从空中飘落,因为风向的变化、障碍物的存在,使它的坠落地点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其实是在寓言性地说明人物命运的变化无常和不确定性。这一类将哲学思考蕴涵其中的细节设计,是现代人对于人、对于人的命运、对于自然、对于宇宙的一种深层思考。
   我们品鉴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探究记叙文中如何成功地写好细节,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开启心智,丰富情感,进而能准确生动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其他文献
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一般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普通高中学生而言要差一些,于是他们大多忽视文化课。针对职校生的特点,在自主写作的教学上,应该有适合职高生的独特的语文教学方法。就其中“自主写作:社会见闻”的教学有一点感想。  第一、真实体验生活  作为人,首先有见闻,后才有思想,这也是符合物质到精神的哲学理论。因此要求学生要留心身边的各种社会现象。凡是耳闻目睹的事情,往往自己感触最深,学生最容易下笔,因此也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文中对“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一词的注释仍沿用了旧版高中语文课本:“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这里的“粪土”果真是作动词用的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视……如粪土”中的“视”的含义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要想弄清楚“粪土”一词到底是不是作动词用的,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什么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呢?所谓名词作动词就是在特
期刊
我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体会到要从以下几方面多思考、多探索、多研究。  一、“学生”教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讲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课三种类型。正常情况下,讲读课是以老师讲授为主;自读课是以学生自学为主,那么能不能赋予学生以“老师”的职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呢?可尝试采用“学生”教学生模式。根据每册教材一般都有十二、三篇自读课,可安排语文成绩突出者进行分组,由小组主讲来完成。教师给他们提供资料,帮
期刊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我们的一切情感、一切思想都要诉诸语言,一篇文章,内容充实固然重要,若有了华美的辞藻,就如同插上一对翅膀,翱翔于天地间。为了给我们的文章插上一对翅膀,只有从现在做起,努力锤炼你的语言。那么,如何锤炼自己的作文语言呢?下面,笔者试从几个方面稍作分析。   一、咬文嚼字,夯实基础   我们的老师在批改作文时,最不愿看到的是那些小儿科式的大白话,读来味同嚼蜡,淡如白水,要改变这种状况
期刊
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如何使应试作文走出平庸,创新立意,努力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一些角度考虑:  一、求异创新  应试作文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看到一个话题,往往囿于习惯性思维方式,这样严重束缚了人的独创性,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人云亦云,立意缺少个性,缺少新意。我们应当突破常规思维,勇于质疑,敢于求异,来一点情理之中的意
期刊
阅读,是让学生发现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的重要途径。大量的阅读,能让学生感知丰厚的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对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现状的思考与探索  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就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课内:扎扎实实抓好课堂内的阅读教学  教师要
期刊
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自由地读课文。因此,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我认为朗读教学的高效性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制定明确、具体的朗读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确定朗读目标,如本单元对朗读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本篇课文又要达到什么样的朗读要求,本节课哪些内容需要精读,哪些内容又可以跳读,哪些语句要读出感情,这些目标明确了,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就有针对性了。   我在教文言文时,往往先
期刊
在这次新课改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
期刊
阿Q造反失败被抓到县城里过堂,看见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阿Q为何要跪?我想不是怕死。你看他画花押时画圈的认真,赴刑场时说出“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气派,全然不是个怕死鬼。但过堂时阿Q跪了,而且“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原因是“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也就是怕官。死都不怕,还怕官吗?这怪不得阿Q,是阿Q的膝关节有某种惯性,一见官
期刊
一、教材的阅读价值  教材是现在中学生阅读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材就是例子。”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把教材作为习作教学的主阵地,以课文为中心,从文本中挖掘“泉水”,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及时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  二、教材的范例价值  (一)以课文的标题为范,学习课文题目的命题技巧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