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在教育的各个不同方面,德育应占首要地位”。[1]把握与放纵之间存在着类似日常生活中对待亲人和情人不同的态度类型,往往也决定着结果的走向。合理的让教育工作中以不偏不倚的态度进行角色转换,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 矛盾 亲人 情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3-01
矛盾的产生是双方面的,矛盾是事物前进的动力,是每个事物的内在属性。亲人式与情人式的德育教育是这个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前进的方向是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最佳效果。
亲人式的德育教育放在中国社会中可以用一句常用的话来解释“我为你好”。这是一切工作的基本点,也是保护伞。说教、打骂、体罚或者是完全安排、过分溺爱等,这便是亲人式教育的方式方法。情人式的德育教育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你需要什么。情人之间是短暂的存在利益关系的爱。因为这种爱的目的性强而且收获明显。也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满足双方的需求。以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为目的,安排的教育方式如:胜利辅导、换位思考、体验教育、弹性教育等,是情人式德育教育的方法。
两种教育方法孰是孰非无法下定论的,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消灭其中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糟粕,使小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学到社会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目的。亲人式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从教师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单方面的把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受教育者接受。这种接受是被动的,是需要长期的反复和巩固的。“主动拾起身边的垃圾”这一项德育目标,要通过说教、手抄报、洒少应对等多项活动来强化,而且是长期的不间断的。这种德育方式一旦巩固将会成为习惯。这种接受过程是从强化至内化至习惯的过程。虽是传统的教育,但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实践出来的,并且在中国社会早已升至理论高度——“明确学规,注重德育”。[2]现行教育中也形成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小学生守则,这样教育的弊病是形式简单,周期较长,以亲人和情人的角度来限制小学生的思维。
情人式的德育方式是平等的,以对方的需求为出发点的,以小学生可以接受并愿意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当其犯错或违反规定,进行一对一的换位思考,先倾听其需求,迂回的教育。以双方互利为出发点,“主动使其身边的垃圾”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便与亲人式有所不同。先提供其一定的职位再分配责任,责权统一,使小学生自己就处于权利的高点,来满足他的权力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或者让小学生自己来开拓思维,寻找解决的方法,可以满足他们想主导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时间短、收效快,但也有弊病: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相关的心理知识和心理教育方法,也就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水平。在这个生活、工作节奏都比较快的时代又无形中给自己加码。另一方面,在新颖的教育方式的刺激下,小学生的保持时间不够长久,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寻找新鲜、好玩、能调动情绪的方法又谈何容易。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是具体细节的操作是要求长期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是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打基础的工作。冗长和新奇都有其不利之处。亲人之间的长幼之分、尊卑之差是需要“爱”的维系。情人之间有需求的“爱”的长久更需要接近于亲情的情感基础。无论何种形式最终都归为“爱”这个人们长期呼唤的词语。“爱”可说是一种衍生自亲人之间的强烈关爱、忠诚及善意的情感与心理状态。“首先是要爱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然后要讲究教育方法”。[3]德育教育要求贯穿“爱”,但爱的表达是需要“亲人之爱”与“情人之爱”的结合。既要寻找少许几种可以激发小学生开始行动的开篇方式,又要设立长期的管理和激励机制,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断的补充理论知识,增加实践经验,因为“德育理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提升德育理念是德育深层次改革的需要,是德育改革的最高境界”[4]。又要求学校、教师制定规范、给予指导,更需要制定德育目标的教育行政部门,了解基础的实际情况,安排少而又容易达到的目标。解决德育教育的矛盾最主要的是抓住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每个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让矛盾双方形成合力,达到前进的目标。有挫折、有反复是正常的,循环上升才是主要的。允许小学生存在思想和行为上的错误,从错误中提取教育的点,以点带面,抓重点,找方式这是德育的根基。
在“亲人式”的方法中增加平等的元素,在“情人式”的教育中增加长效的机制,是解决德育教育中两个矛盾的支点。德育教育的过程和结果都重要。结果取决于过程的方法,过程依赖于结果制定的方向。为现代化社会进行现代化的德育教育是目标是方向,解决德育矛盾是过程,双方是相辅相成、高度统一的。
参考文献:
[1]王宝华.《中外教育史》[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P389
[2]王思涛.《中国古代文化史知识》[M].沈阳出版社.1989年1月第一版.P20
[3]陆亚松.《教育学简明教程》.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年1月第一版.P247
[4]班华.南京师范大学报[J].2002年8月
【关键词】德育 矛盾 亲人 情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3-01
矛盾的产生是双方面的,矛盾是事物前进的动力,是每个事物的内在属性。亲人式与情人式的德育教育是这个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前进的方向是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最佳效果。
亲人式的德育教育放在中国社会中可以用一句常用的话来解释“我为你好”。这是一切工作的基本点,也是保护伞。说教、打骂、体罚或者是完全安排、过分溺爱等,这便是亲人式教育的方式方法。情人式的德育教育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你需要什么。情人之间是短暂的存在利益关系的爱。因为这种爱的目的性强而且收获明显。也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满足双方的需求。以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为目的,安排的教育方式如:胜利辅导、换位思考、体验教育、弹性教育等,是情人式德育教育的方法。
两种教育方法孰是孰非无法下定论的,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消灭其中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糟粕,使小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学到社会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目的。亲人式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从教师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单方面的把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受教育者接受。这种接受是被动的,是需要长期的反复和巩固的。“主动拾起身边的垃圾”这一项德育目标,要通过说教、手抄报、洒少应对等多项活动来强化,而且是长期的不间断的。这种德育方式一旦巩固将会成为习惯。这种接受过程是从强化至内化至习惯的过程。虽是传统的教育,但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实践出来的,并且在中国社会早已升至理论高度——“明确学规,注重德育”。[2]现行教育中也形成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小学生守则,这样教育的弊病是形式简单,周期较长,以亲人和情人的角度来限制小学生的思维。
情人式的德育方式是平等的,以对方的需求为出发点的,以小学生可以接受并愿意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当其犯错或违反规定,进行一对一的换位思考,先倾听其需求,迂回的教育。以双方互利为出发点,“主动使其身边的垃圾”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便与亲人式有所不同。先提供其一定的职位再分配责任,责权统一,使小学生自己就处于权利的高点,来满足他的权力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或者让小学生自己来开拓思维,寻找解决的方法,可以满足他们想主导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时间短、收效快,但也有弊病: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相关的心理知识和心理教育方法,也就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水平。在这个生活、工作节奏都比较快的时代又无形中给自己加码。另一方面,在新颖的教育方式的刺激下,小学生的保持时间不够长久,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寻找新鲜、好玩、能调动情绪的方法又谈何容易。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是具体细节的操作是要求长期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是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打基础的工作。冗长和新奇都有其不利之处。亲人之间的长幼之分、尊卑之差是需要“爱”的维系。情人之间有需求的“爱”的长久更需要接近于亲情的情感基础。无论何种形式最终都归为“爱”这个人们长期呼唤的词语。“爱”可说是一种衍生自亲人之间的强烈关爱、忠诚及善意的情感与心理状态。“首先是要爱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然后要讲究教育方法”。[3]德育教育要求贯穿“爱”,但爱的表达是需要“亲人之爱”与“情人之爱”的结合。既要寻找少许几种可以激发小学生开始行动的开篇方式,又要设立长期的管理和激励机制,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断的补充理论知识,增加实践经验,因为“德育理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提升德育理念是德育深层次改革的需要,是德育改革的最高境界”[4]。又要求学校、教师制定规范、给予指导,更需要制定德育目标的教育行政部门,了解基础的实际情况,安排少而又容易达到的目标。解决德育教育的矛盾最主要的是抓住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每个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让矛盾双方形成合力,达到前进的目标。有挫折、有反复是正常的,循环上升才是主要的。允许小学生存在思想和行为上的错误,从错误中提取教育的点,以点带面,抓重点,找方式这是德育的根基。
在“亲人式”的方法中增加平等的元素,在“情人式”的教育中增加长效的机制,是解决德育教育中两个矛盾的支点。德育教育的过程和结果都重要。结果取决于过程的方法,过程依赖于结果制定的方向。为现代化社会进行现代化的德育教育是目标是方向,解决德育矛盾是过程,双方是相辅相成、高度统一的。
参考文献:
[1]王宝华.《中外教育史》[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P389
[2]王思涛.《中国古代文化史知识》[M].沈阳出版社.1989年1月第一版.P20
[3]陆亚松.《教育学简明教程》.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年1月第一版.P247
[4]班华.南京师范大学报[J].200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