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一年级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教师也感到难教,因为初高物理课程存在着差异,学习方法也有差异,这就是高一新生的“高门槛”。这些差异使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过来,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甚至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处理好这些差异,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课程学习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跨过“高门槛”,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感悟,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异突显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鲁科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大致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从直观到抽象,例如物体—理想模型;从单一到复杂,例如从二力平衡到共点力平衡,从匀速运动到变速运动;从标量到矢量,也就是从代数运算(加减法),到矢量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表述通俗易懂,所描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一致的。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
而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语言表述则较为严谨、简练,表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且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有较高的要求。
由于高一新生的阅读理解、空间想象、灵活应用、分析综合、逻辑思维、推理判断、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能力都还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能力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最难的“力学” 部分放在高一起始阶段,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
二、学生学习方法也有较大差异
1.在初中物理学习阶段,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知识)传授。在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简单问题”的“简单理解”上;高中物理的学习则要求学生独立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要求学生要能(把课本作为工具)形成“自主学习”习惯,更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逻辑分析,学会寻找知识点的“连续性”关系。
2.初中物理知识的简单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较多运用记忆方法掌握知识,对理解、分析方法使用的程度要求不高;高中物理知识的复杂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以理解、分析、归纳为主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3.高中物理习题的求解,要求学生在数学工具使用上学会用数学语言表示物理问题,学会灵活运用数学工具,从定性到定量的运算。
三、正视客观差异,帮助学生实现平稳的衔接过渡
1、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刚从初中学习模式走出来的高一同学,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好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2、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3、妥善过渡,降低门槛高度
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特别注意循序渐近的原则,强调要打好基础,不要求所谓的“一步到位”,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这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另外,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应作必要的讲解和补充。在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其次,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文字、公式、图像等)。
4、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也看得懂,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1)学会利用各种工具学习,有选择地使用各种形式的教学辅导参考书、课堂笔记、各类科普书籍以及教学网络去获取相关知识,而不是仅仅会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2)学会提问,问什么问题,怎样问,问完之后怎么办呢?是不是一碰到障碍就要寻求帮助,得到标准答案就万事大吉了?应该既要问“为什么”,又要问“怎么办”;问关键问题以解决自己的学习困惑,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要教会学生归纳问题,寻找异同点、寻找规律。
(3)学会思考,从认知规律上看,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是具体新的问题情境与人的头脑中已有物理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方法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教会学生思考,当感知面临的问题后,就要努力寻找问题的条件与想达到的目标,同自己现有的知识方法之间的实质性联系,同时还要注意区分细微的差别。这样的思考过程是:把新问题同物理认知结构中的某些物理概念规律、某些物理事实、某些物理学方法相联系,把原有的知识经验重新改组,整理成适合新问题的形式。这种思维方式要涉及更深更本质的认知层次,从而寻求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4)学会归纳,寻找规律之间的相似之处,构建出知识之间的结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可将知识本身的细节暂时忽略,突出整体的结构与相互关联,便于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驾驭全局,融汇贯通。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中新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引导学生多想办法,克服厌倦畏难情绪,增强学习积极性,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高一新生跨过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学习的“高门槛”。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异突显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鲁科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大致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从直观到抽象,例如物体—理想模型;从单一到复杂,例如从二力平衡到共点力平衡,从匀速运动到变速运动;从标量到矢量,也就是从代数运算(加减法),到矢量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表述通俗易懂,所描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一致的。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
而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语言表述则较为严谨、简练,表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且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有较高的要求。
由于高一新生的阅读理解、空间想象、灵活应用、分析综合、逻辑思维、推理判断、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能力都还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能力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最难的“力学” 部分放在高一起始阶段,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
二、学生学习方法也有较大差异
1.在初中物理学习阶段,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知识)传授。在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简单问题”的“简单理解”上;高中物理的学习则要求学生独立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要求学生要能(把课本作为工具)形成“自主学习”习惯,更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逻辑分析,学会寻找知识点的“连续性”关系。
2.初中物理知识的简单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较多运用记忆方法掌握知识,对理解、分析方法使用的程度要求不高;高中物理知识的复杂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以理解、分析、归纳为主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3.高中物理习题的求解,要求学生在数学工具使用上学会用数学语言表示物理问题,学会灵活运用数学工具,从定性到定量的运算。
三、正视客观差异,帮助学生实现平稳的衔接过渡
1、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刚从初中学习模式走出来的高一同学,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好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2、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3、妥善过渡,降低门槛高度
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特别注意循序渐近的原则,强调要打好基础,不要求所谓的“一步到位”,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这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另外,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应作必要的讲解和补充。在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其次,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文字、公式、图像等)。
4、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也看得懂,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1)学会利用各种工具学习,有选择地使用各种形式的教学辅导参考书、课堂笔记、各类科普书籍以及教学网络去获取相关知识,而不是仅仅会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2)学会提问,问什么问题,怎样问,问完之后怎么办呢?是不是一碰到障碍就要寻求帮助,得到标准答案就万事大吉了?应该既要问“为什么”,又要问“怎么办”;问关键问题以解决自己的学习困惑,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要教会学生归纳问题,寻找异同点、寻找规律。
(3)学会思考,从认知规律上看,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是具体新的问题情境与人的头脑中已有物理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方法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教会学生思考,当感知面临的问题后,就要努力寻找问题的条件与想达到的目标,同自己现有的知识方法之间的实质性联系,同时还要注意区分细微的差别。这样的思考过程是:把新问题同物理认知结构中的某些物理概念规律、某些物理事实、某些物理学方法相联系,把原有的知识经验重新改组,整理成适合新问题的形式。这种思维方式要涉及更深更本质的认知层次,从而寻求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4)学会归纳,寻找规律之间的相似之处,构建出知识之间的结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可将知识本身的细节暂时忽略,突出整体的结构与相互关联,便于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驾驭全局,融汇贯通。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中新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引导学生多想办法,克服厌倦畏难情绪,增强学习积极性,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高一新生跨过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学习的“高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