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上的视频越来越多了,无论是大型门户视频网站,还是各种分门别类、花样繁多的小网站,从即时新闻到电影大片,从电视剧到MV,从个人视频到搞笑短片,应有尽有,数量种类之多不胜枚举。网络视频的数量之大,发展速度之快,蔓延范围之广可以用核爆炸来形容。今天的网民们很少有没看过或者没有接触过网络视频的,甚至多数人成为了网络视频开发者、制作者、欣赏者和传播者。
我虽然不是什么时尚达人,但也和网络视频有很多“亲密的接触”,平时工作就是摄像照相,也因此结识了老北京网的一大群网友,经常组织参加老北京网的拍摄活动,也为我的网民生活尤其是网络视频生活添加很多的乐趣。
老北京网有很多的文化活动,拍摄活动有定期的和不定期的,丰富多彩。有讲座,比如2011年3月就有陆原老师在首都博物馆讲《城南旧事》,有外出实地拍摄和专家讲解活动,比如春节前参观大葆台汉墓、郊劳台、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以及金门闸等,2011年3月中旬还参加了“恰曲艺环境喜剧”——《相声不演义之民国那些事儿》第一季的策划、演出和拍摄工作。总之我们的活动还算是丰富多彩的。
搜罗出两次活动的部分视频和照片,通过《数码影像时代》杂志这个平台,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拍摄活动,重在过程。其中一个拍摄活动是在春节期间,北京厂甸庙会开幕式暨《幡鼓齐动十三档》花会表演展示活动,另外一个是灵水举人村外拍活动。
可能很多朋友还不怎么知道前面说到的老北京网,在说我们这次的两个拍摄活动前,我先大概介绍一下,了解一下老北京网能够更好的了解我们的拍摄活动。
十年前,一个家住珠市口一带胡同里的小伙子,因道路建设拆迁,搬家离开了胡同,临搬走前,拆下了院子老屋一扇有120年的老红松木窗框作为纪念。他眼睁睁地看着推土机将自己的家被夷为平地……,凝望着这扇窗框,他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北京的老街,北京的胡同随着城市化建设一天一天的减少,他要用相机或者摄像机记录下老北京的胡同、街巷、文化和老北京的一切,他结识了很多热爱老北京的人,结识了很多爱摄影,爱摄像的人,不停的拍摄着,记录着。后来他一心投入到老北京网的建设上,他就是老北京网的掌柜——张巍。
2010年10月31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广茗阁剧场,隆重举行了老北京网十周年的大型庆典。现在的老北京网,包括资料站、论坛站、图片站、视频站等,平时我们拍摄和记录的活动,发帖通常是发在论坛站的“图文拍记”栏目上,老北京网的论坛站还包括《文化遗产保护》、《摄影园地》、《我和我的北京》、《摄记队》、《民俗研究》、《老字号》、《馋记》、《藏记》、《曲苑杂坛》、《民间花会》、《史地研究》、《北京文献》、《北京动物植物》、《寻找老街坊》及《青少版》等众多栏目,而老北京网的视频站,也叫北京网视,也包括了像《人物传记》、《年节习俗》、《民俗讲座》、《纪录片》、《历史影像资料》等栏目。通过这些栏目,足以说明老北京网从广度和深度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记录着老北京。
01 幡鼓齐动十三档
笼统简单说了下老北京网的轮廓,可能您已经大致了解了我们是从事什么事业的了,也可以认为就是公益事业。下面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件来介绍我们的活动吧。
“幡鼓齐动十三档”是十三档表演形式不同的民间花会,2月2日是大年三十。在北京琉璃厂,厂甸庙会开幕式上,表演展示了幡鼓齐动十三档花会,伴随着盛大的踩街活动,人们有幸欣赏到失传百年的花坛会、杠子会和天平会。此次拍摄的重大意义在于,这次十三档花会聚齐儿了,非常难得。
历史上的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嘉庆年间,厂甸庙会作为老北京标志性庙会,与南京夫子庙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和成都青羊宫庙会齐名,被誉为全国四大庙会。厂甸庙会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极具民风民俗特色,加上悠久的历史,近百年来才首次聚齐儿的演出,那可是大有看头的。各大媒体在春节期间集中进行了报道,其中包括中国日报、中国网络电视台等。
早些时候,我也不知道花会是什么,偶尔过年的时候,看到庙会里有表演,全当看热闹了。说实话真是不了解其中有什么门道,比如一次看到很多老头老太太扮演的不同角色,另一边仿佛锣鼓喧天的为他们打着节拍,这些扮演的角色绕大国走来走去的,作出各种表情动作,滑稽可笑的,弯腰劈叉的,很是热闹,全然不知这叫什么,怎么一个来头。这几年,通过拍摄花会,还真对花会有了些浅薄的了解。
“幡鼓齐动十三档”作为北京传统民间相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会”中的代表会档。主要在庙会、节庆时献艺表演,其表演特点集歌舞、戏剧、武术、杂技、曲艺、音乐和各种民间技艺于一体,极具娱乐性和观赏性,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会规中,有一段顺口溜形象的描述了这十三档会:“开路(耍叉)打先锋,五虎少林紧跟行,门前摆着侠客木(秧歌),中幡抖威风,猴子蹲门分左右。双石头门下行,石锁(掷子)把门档,杠子把门横。花坛盛美酒,吵子(大镲)音乐响连声。杠箱来进贡,天平称一称。神胆(胯鼓)来蹲底,幡鼓齐动响(享)太平。”这里面包含了十三档花会的名称,分别是:开路、五虎棍、秧歌、中幡、狮子、双石头、石锁、杠子、花坛、吵子、杠箱、天平、胯鼓。有些名称比较好理解,或者见过,有些则比较蹊跷,下面就简要做个介绍口巴。
开路会
开路会(耍钢叉),又称飞叉或舞叉。此会供奉地藏菩萨为祖师爷。开路在所有的武会最前面走会表演,也有逢山开路的意思。旧时,开路经常表演的故事是《目连救母》、《五鬼闹判》和《五鬼捉刘氏》等。开路所表演的动作,有扔叉、接叉,使又能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旋转。其表演套路有:骗马、双骗马、单抱月,盘子串腿、风摆荷叶。连环翅子、十字披红、玉带横腰、旱地拔葱等。也有双人或多人表演的对扔、对接、对踢等动作。开路表演时,动作惊险连贯,环节十分紧凑,银光闪闪,极有观赏性。
五虎棍会
此会供奉的祖师爷是“斗战胜佛”(孙悟空),五虎棍共分四种,一是“式架棍”(又称五虎打路);二是“少林棍”(又称五虎少林);三是“藤牌少林”;四是“跟头棍”。五虎棍起源于宋代,它表演的主要是赵匡胤大战“董家五虎”的故事。五虎棍的表演以棍为主,有单练、对练和群练。其主要套路有三抽、三捂、三月子、二龙头、十八棒等。
高跷秧哥、小车会
秧歌、地秧歌小车会包括:高跷秧歌和地秧歌(又称地蹦子)。高跷秧歌供奉文昌帝君为祖师爷,而地秧歌供奉的祖师爷是唐明皇。高跷秧歌又称“侠客木”。也有文跷和武跷之分。文跷以走场,摆山子,尤以唱秧歌为主;武跷则以各种惊险高难动作为特色。高跷秧歌由10至12个角色组成,其中有陀头、樵夫、卖药先生、渔翁、渔婆、公子、老坐子、小二哥,还有打锣二人,打鼓二人。武跷表演的动作有:劈叉、摔叉、打旋风脚、翻跟头、拿大顶、蝎子爬、鹞子翻身。还有两人一组,以走小场为主的套路。如:单腿跳、拜四方、苏秦背剑、过高凳、走独板桥、叠罗汉等。而文跷的表演主要是:走 场,摆山子,尤以演唱为主要内容。如:《大五佛》、《小五佛》、《大哭城》、《上大寿》、《孟姜女的故事》等。
地秧歌的表演不上跷,以堆山子、走场、别篱笆、逗场和演唱五部分组成,共有64个套路。舞蹈动作节奏明快,强弱对比鲜明,动作幅度大,且刚劲沉稳,给人以粗犷有力之感。
双石会
双石头,又称“举砘子”。双石头是一根横木杠,两端嵌上状如小磨盘形的石头,重约数十斤。此会供奉鲁班为祖师爷。双石头会表演时,是由力大的壮士,仰卧在长木凳上,用双足蹬杆,另有许多角色站在此杆上,做各种表演动作,叠成人牌楼(即叠罗汉)。有技艺高超者,在上面表演高难动作,十分惊险。
中幡会
中幡会又称“大执事”此会供奉真武大帝为祖师爷。幡有大、中、小三种。大的高约七丈,称为大制式幡。此幡不能演练,又称“样幡”。小幡高约两丈以下,主要用于走会时,过山门,过牌楼时表演。中幡高约三丈,用于场中表演。其表演动作有“脑健”、“鼻健”、“齿健”、“盘肘”等。表演套路有封侯挂印、太公钓鱼、怀中抱月、浪子踢球、童子拜佛、朝天一柱香、二郎担山、霸天举鼎、金鸡独立、大小盘肘、前后背花、张飞骗马,鲤鱼打挺、反挑金背、玉带缠腰、秦王倒立碑、禹王倒钻沙和金丝缠葫芦等。
狮子会
狮子会在北京地区极为盛行,历来有“南龙北狮”之说。狮子会供奉文殊菩萨为祖师爷,分太狮和少狮两种。太狮又叫大狮子,由两个人合演,一人为狮子头,一人为狮子尾。狮子的表演讲究气势,一出场便摇头摆尾,纵跳腾越,先声夺人。表演时以太狮为主,其套路有开场、双啸、双纵、双滚、双憩等。狮子开场模拟的是猛兽下山之态,张牙舞爪,十分凶猛。演员的动作似乎粗野,然而双憩时,相互梳理卷毛,搔
杠子会
杠子很像体操比赛中的单杠,只不过是木制的。此会也供奉鲁班为祖师爷。杠子走会时,是把木制杠子固定在骡马拉的大车上,边走边练,难度较大。有时也固定在地上表演。
花坛会
此会供奉窑神为祖师爷。花坛俗称顶坛子,其重量分三种,小号叫‘‘四喜坛子”,中号叫“长瓶”、大号称“瓷缸”。其表演套路与杂技表演中的耍坛子差不多。痒、喘气、抖腰、曲背、弯腿,表演十分逼真细致。
石锁会
石锁,又叫掷子。石锁大小不等,大的五十斤,小的十几斤。此会供奉鲁班为祖师爷,因鲁班是石匠的祖师。石锁会表演的基本动作和套路有:正掷、反掷、跨掷、背掷、头接、肩接、肘接,指接、后扔前接、立手接、对掷对接、三到四人互掷互接等。另外还有许多花式,如顶花、脖花、手花、肩花、胸花、腰花、背花、捞月、倒把、挂裆、骗马、背剑、盘肘等。
杠箱会
此会供奉“狱神”为祖师爷。杠箱会表演时,通常在前面有八个人抬着四个有铁环的箱子。抬者有时跳着走,有时还翻跟斗,但要求的技巧动作要与箱上铁环的响声节拍一致,不能有丝毫的错乱。抬箱子的后面,有一个人扮成县官模样,坐在一根两人抬着的粗竹竿上,后撑一把大伞,此人称“杠箱官”。观众可随意向杠箱官“告状”,打趣说笑,其表演诙谐、滑稽。吵子会吵子,又称献音老会或献香老会。此会供奉“电母”(闪电娘娘)为祖师爷。吵子会以大镲为主,八至十六对大镲对击,经常演奏的曲牌有“七鼓三”、“倒将袍”、“十棒鼓”、“入海楼”等。其表演特点是: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节奏鲜明。声音响、气氛热烈、振奋人心,立而观看,震耳欲聋。
天平会
天平,又称十不闲、莲花落。此会供奉周庄王为祖师爷。天平会以唱为主,唱的都是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最常见的曲目有“四大活”,即《锯大缸》叫锯子,《十里长亭》叫亭子,《王小赶腿》叫腿子,《墙头会》叫墙子。
胯鼓会
胯鼓,又称“神胆”。此会供奉雷神为祖师爷。胯鼓表演者以十二、三岁的儿童为主,十二个人手拿着小钹一对,八面大鼓分列两旁,一般由年青壮汉胯鼓击打,儿童翻跟斗、打把式。有二人对击花钹,其表演路数有几十套,称为“三、四、六、八、九锅子”、“九毛儿”、“拜塔”、“拜观音”、“摆山子”、“走月牙”等。大鼓的鼓点也有四十多套,如:开门鼓、戳槌、三参、冷点、鬼叫门、震天雷、震地雷、慢三槌、小鬼推磨、五马上桥、三虎回山等。
特别说明:
以上“幡鼓齐动十三档”中非16:9的图片由老北京网图文拍记版“善若水”老师提供。文字内容摘自老北京网,“幡鼓齐动十三档”视频请到老北京网“北京网视”观看
拍摄提示:
1、如果不大了解北京民俗,拍摄前最好先做点功课,查查历史资料,了解多一些,对于准确把握拍摄重点相当有用;
2、摄像机最好高清拍摄,录制现场音,上传网络的视频才能更加生动,使没到现场观看的网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人多拥挤,适当选择器材,三脚架、独脚架等,根据不同的节目,选择合适的拍摄位置和角度,多人同去拍摄预先商量好各自的任务,集体配合,团队作战,不要指望一个人来回跑着找角度抢位置;
4、只拍摄照片的影友,相机有视频功能的,可以多尝试视频的拍摄;
一来现场感更强,二来音频也是我们要记录的重要内容,视频能更好的记录事件过程;
02 灵水举人树拍记
灵水村,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斋堂镇,2005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灵水村已有千年历史,因为古代科举制度时期,出过多名举人,明清两代最为兴旺,因此得名“灵水举人村”。
关于灵水村的历史,灵水村的文化气息,灵水村的老“商业”味道,灵水村的寺庙古刹,灵水村的物产,大家在网上都可以搜到,这里就不多说了,2011年3月9日,我们一行九人进村。下面咱们来个图说老北京网“灵水举人村拍记”
参加拍记人员
煤堆前面的是我,别小看这些燥,这是灵水的“土特产”之一,老房子后边还有更大的煤垛哩。
前排坐起:蓟风、食烟火斋、心雨;
二排:听雨漫止、逍遥游天下、555找乐儿、老鸵鸟;
后排:布衣亮子
我们这些人,是多重身份的,社会上有自己本职的工作,在网上,我们是网友,同时我们还是北京文物保护协会的会员,就连小心雨也是持证会员,心雨和妈妈听雨漫步同时还是北京观乌会的会员。
村里的老街巷,老院子老房子,古树,寺庙,古井众多,我们先从布衣亮子的拍摄作品中先看看灵水举人村的风光吧。
村里龙王庙的古柏非同一般,直径达两三米,最粗的一颗古柏要五人合抱(如左图),一颗古柏躯干树洞中寄生了一颗直径约30多厘米的桑树(如上图),名叫“柏抱桑”,另一株古柏下部的杈中,竟然寄生者榆树,人称“柏抱榆”,堪称奇观。
拍摄提示:
1 带上话筒、录音笔,采访当地村民,深入挖掘,可以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2 爱护村里文物,尽量不蹬踏拆挪,不乱写刻画,保护村里一砖一瓦;
3 注重细节,局部和不经意的地方,往往能够收获有很多有趣味的好东东;
4 选择合适的拍摄季节和时间段,清晨和傍晚前比较适宜拍摄,中午前后光比较大,村里不收门票,老乡家有的提供食宿,便于早晨拍摄或者就餐。
这次拍摄只用了半天,还是临近中午太阳光比较足的时候拍的,感觉拍摄的还有很大欠缺,在村里午饭后我们还要奔赴琉璃渠拍摄,拍摄还不够深入和细致,很多内容还有待下次时间充裕的时候再次前去深度探访,如果您对塞里也感兴趣,不妨互相联系一下,约定好时间,我们就出发吧。
我虽然不是什么时尚达人,但也和网络视频有很多“亲密的接触”,平时工作就是摄像照相,也因此结识了老北京网的一大群网友,经常组织参加老北京网的拍摄活动,也为我的网民生活尤其是网络视频生活添加很多的乐趣。
老北京网有很多的文化活动,拍摄活动有定期的和不定期的,丰富多彩。有讲座,比如2011年3月就有陆原老师在首都博物馆讲《城南旧事》,有外出实地拍摄和专家讲解活动,比如春节前参观大葆台汉墓、郊劳台、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以及金门闸等,2011年3月中旬还参加了“恰曲艺环境喜剧”——《相声不演义之民国那些事儿》第一季的策划、演出和拍摄工作。总之我们的活动还算是丰富多彩的。
搜罗出两次活动的部分视频和照片,通过《数码影像时代》杂志这个平台,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拍摄活动,重在过程。其中一个拍摄活动是在春节期间,北京厂甸庙会开幕式暨《幡鼓齐动十三档》花会表演展示活动,另外一个是灵水举人村外拍活动。
可能很多朋友还不怎么知道前面说到的老北京网,在说我们这次的两个拍摄活动前,我先大概介绍一下,了解一下老北京网能够更好的了解我们的拍摄活动。
十年前,一个家住珠市口一带胡同里的小伙子,因道路建设拆迁,搬家离开了胡同,临搬走前,拆下了院子老屋一扇有120年的老红松木窗框作为纪念。他眼睁睁地看着推土机将自己的家被夷为平地……,凝望着这扇窗框,他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北京的老街,北京的胡同随着城市化建设一天一天的减少,他要用相机或者摄像机记录下老北京的胡同、街巷、文化和老北京的一切,他结识了很多热爱老北京的人,结识了很多爱摄影,爱摄像的人,不停的拍摄着,记录着。后来他一心投入到老北京网的建设上,他就是老北京网的掌柜——张巍。
2010年10月31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广茗阁剧场,隆重举行了老北京网十周年的大型庆典。现在的老北京网,包括资料站、论坛站、图片站、视频站等,平时我们拍摄和记录的活动,发帖通常是发在论坛站的“图文拍记”栏目上,老北京网的论坛站还包括《文化遗产保护》、《摄影园地》、《我和我的北京》、《摄记队》、《民俗研究》、《老字号》、《馋记》、《藏记》、《曲苑杂坛》、《民间花会》、《史地研究》、《北京文献》、《北京动物植物》、《寻找老街坊》及《青少版》等众多栏目,而老北京网的视频站,也叫北京网视,也包括了像《人物传记》、《年节习俗》、《民俗讲座》、《纪录片》、《历史影像资料》等栏目。通过这些栏目,足以说明老北京网从广度和深度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记录着老北京。
01 幡鼓齐动十三档
笼统简单说了下老北京网的轮廓,可能您已经大致了解了我们是从事什么事业的了,也可以认为就是公益事业。下面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件来介绍我们的活动吧。
“幡鼓齐动十三档”是十三档表演形式不同的民间花会,2月2日是大年三十。在北京琉璃厂,厂甸庙会开幕式上,表演展示了幡鼓齐动十三档花会,伴随着盛大的踩街活动,人们有幸欣赏到失传百年的花坛会、杠子会和天平会。此次拍摄的重大意义在于,这次十三档花会聚齐儿了,非常难得。
历史上的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嘉庆年间,厂甸庙会作为老北京标志性庙会,与南京夫子庙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和成都青羊宫庙会齐名,被誉为全国四大庙会。厂甸庙会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极具民风民俗特色,加上悠久的历史,近百年来才首次聚齐儿的演出,那可是大有看头的。各大媒体在春节期间集中进行了报道,其中包括中国日报、中国网络电视台等。
早些时候,我也不知道花会是什么,偶尔过年的时候,看到庙会里有表演,全当看热闹了。说实话真是不了解其中有什么门道,比如一次看到很多老头老太太扮演的不同角色,另一边仿佛锣鼓喧天的为他们打着节拍,这些扮演的角色绕大国走来走去的,作出各种表情动作,滑稽可笑的,弯腰劈叉的,很是热闹,全然不知这叫什么,怎么一个来头。这几年,通过拍摄花会,还真对花会有了些浅薄的了解。
“幡鼓齐动十三档”作为北京传统民间相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会”中的代表会档。主要在庙会、节庆时献艺表演,其表演特点集歌舞、戏剧、武术、杂技、曲艺、音乐和各种民间技艺于一体,极具娱乐性和观赏性,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会规中,有一段顺口溜形象的描述了这十三档会:“开路(耍叉)打先锋,五虎少林紧跟行,门前摆着侠客木(秧歌),中幡抖威风,猴子蹲门分左右。双石头门下行,石锁(掷子)把门档,杠子把门横。花坛盛美酒,吵子(大镲)音乐响连声。杠箱来进贡,天平称一称。神胆(胯鼓)来蹲底,幡鼓齐动响(享)太平。”这里面包含了十三档花会的名称,分别是:开路、五虎棍、秧歌、中幡、狮子、双石头、石锁、杠子、花坛、吵子、杠箱、天平、胯鼓。有些名称比较好理解,或者见过,有些则比较蹊跷,下面就简要做个介绍口巴。
开路会
开路会(耍钢叉),又称飞叉或舞叉。此会供奉地藏菩萨为祖师爷。开路在所有的武会最前面走会表演,也有逢山开路的意思。旧时,开路经常表演的故事是《目连救母》、《五鬼闹判》和《五鬼捉刘氏》等。开路所表演的动作,有扔叉、接叉,使又能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旋转。其表演套路有:骗马、双骗马、单抱月,盘子串腿、风摆荷叶。连环翅子、十字披红、玉带横腰、旱地拔葱等。也有双人或多人表演的对扔、对接、对踢等动作。开路表演时,动作惊险连贯,环节十分紧凑,银光闪闪,极有观赏性。
五虎棍会
此会供奉的祖师爷是“斗战胜佛”(孙悟空),五虎棍共分四种,一是“式架棍”(又称五虎打路);二是“少林棍”(又称五虎少林);三是“藤牌少林”;四是“跟头棍”。五虎棍起源于宋代,它表演的主要是赵匡胤大战“董家五虎”的故事。五虎棍的表演以棍为主,有单练、对练和群练。其主要套路有三抽、三捂、三月子、二龙头、十八棒等。
高跷秧哥、小车会
秧歌、地秧歌小车会包括:高跷秧歌和地秧歌(又称地蹦子)。高跷秧歌供奉文昌帝君为祖师爷,而地秧歌供奉的祖师爷是唐明皇。高跷秧歌又称“侠客木”。也有文跷和武跷之分。文跷以走场,摆山子,尤以唱秧歌为主;武跷则以各种惊险高难动作为特色。高跷秧歌由10至12个角色组成,其中有陀头、樵夫、卖药先生、渔翁、渔婆、公子、老坐子、小二哥,还有打锣二人,打鼓二人。武跷表演的动作有:劈叉、摔叉、打旋风脚、翻跟头、拿大顶、蝎子爬、鹞子翻身。还有两人一组,以走小场为主的套路。如:单腿跳、拜四方、苏秦背剑、过高凳、走独板桥、叠罗汉等。而文跷的表演主要是:走 场,摆山子,尤以演唱为主要内容。如:《大五佛》、《小五佛》、《大哭城》、《上大寿》、《孟姜女的故事》等。
地秧歌的表演不上跷,以堆山子、走场、别篱笆、逗场和演唱五部分组成,共有64个套路。舞蹈动作节奏明快,强弱对比鲜明,动作幅度大,且刚劲沉稳,给人以粗犷有力之感。
双石会
双石头,又称“举砘子”。双石头是一根横木杠,两端嵌上状如小磨盘形的石头,重约数十斤。此会供奉鲁班为祖师爷。双石头会表演时,是由力大的壮士,仰卧在长木凳上,用双足蹬杆,另有许多角色站在此杆上,做各种表演动作,叠成人牌楼(即叠罗汉)。有技艺高超者,在上面表演高难动作,十分惊险。
中幡会
中幡会又称“大执事”此会供奉真武大帝为祖师爷。幡有大、中、小三种。大的高约七丈,称为大制式幡。此幡不能演练,又称“样幡”。小幡高约两丈以下,主要用于走会时,过山门,过牌楼时表演。中幡高约三丈,用于场中表演。其表演动作有“脑健”、“鼻健”、“齿健”、“盘肘”等。表演套路有封侯挂印、太公钓鱼、怀中抱月、浪子踢球、童子拜佛、朝天一柱香、二郎担山、霸天举鼎、金鸡独立、大小盘肘、前后背花、张飞骗马,鲤鱼打挺、反挑金背、玉带缠腰、秦王倒立碑、禹王倒钻沙和金丝缠葫芦等。
狮子会
狮子会在北京地区极为盛行,历来有“南龙北狮”之说。狮子会供奉文殊菩萨为祖师爷,分太狮和少狮两种。太狮又叫大狮子,由两个人合演,一人为狮子头,一人为狮子尾。狮子的表演讲究气势,一出场便摇头摆尾,纵跳腾越,先声夺人。表演时以太狮为主,其套路有开场、双啸、双纵、双滚、双憩等。狮子开场模拟的是猛兽下山之态,张牙舞爪,十分凶猛。演员的动作似乎粗野,然而双憩时,相互梳理卷毛,搔
杠子会
杠子很像体操比赛中的单杠,只不过是木制的。此会也供奉鲁班为祖师爷。杠子走会时,是把木制杠子固定在骡马拉的大车上,边走边练,难度较大。有时也固定在地上表演。
花坛会
此会供奉窑神为祖师爷。花坛俗称顶坛子,其重量分三种,小号叫‘‘四喜坛子”,中号叫“长瓶”、大号称“瓷缸”。其表演套路与杂技表演中的耍坛子差不多。痒、喘气、抖腰、曲背、弯腿,表演十分逼真细致。
石锁会
石锁,又叫掷子。石锁大小不等,大的五十斤,小的十几斤。此会供奉鲁班为祖师爷,因鲁班是石匠的祖师。石锁会表演的基本动作和套路有:正掷、反掷、跨掷、背掷、头接、肩接、肘接,指接、后扔前接、立手接、对掷对接、三到四人互掷互接等。另外还有许多花式,如顶花、脖花、手花、肩花、胸花、腰花、背花、捞月、倒把、挂裆、骗马、背剑、盘肘等。
杠箱会
此会供奉“狱神”为祖师爷。杠箱会表演时,通常在前面有八个人抬着四个有铁环的箱子。抬者有时跳着走,有时还翻跟斗,但要求的技巧动作要与箱上铁环的响声节拍一致,不能有丝毫的错乱。抬箱子的后面,有一个人扮成县官模样,坐在一根两人抬着的粗竹竿上,后撑一把大伞,此人称“杠箱官”。观众可随意向杠箱官“告状”,打趣说笑,其表演诙谐、滑稽。吵子会吵子,又称献音老会或献香老会。此会供奉“电母”(闪电娘娘)为祖师爷。吵子会以大镲为主,八至十六对大镲对击,经常演奏的曲牌有“七鼓三”、“倒将袍”、“十棒鼓”、“入海楼”等。其表演特点是: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节奏鲜明。声音响、气氛热烈、振奋人心,立而观看,震耳欲聋。
天平会
天平,又称十不闲、莲花落。此会供奉周庄王为祖师爷。天平会以唱为主,唱的都是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最常见的曲目有“四大活”,即《锯大缸》叫锯子,《十里长亭》叫亭子,《王小赶腿》叫腿子,《墙头会》叫墙子。
胯鼓会
胯鼓,又称“神胆”。此会供奉雷神为祖师爷。胯鼓表演者以十二、三岁的儿童为主,十二个人手拿着小钹一对,八面大鼓分列两旁,一般由年青壮汉胯鼓击打,儿童翻跟斗、打把式。有二人对击花钹,其表演路数有几十套,称为“三、四、六、八、九锅子”、“九毛儿”、“拜塔”、“拜观音”、“摆山子”、“走月牙”等。大鼓的鼓点也有四十多套,如:开门鼓、戳槌、三参、冷点、鬼叫门、震天雷、震地雷、慢三槌、小鬼推磨、五马上桥、三虎回山等。
特别说明:
以上“幡鼓齐动十三档”中非16:9的图片由老北京网图文拍记版“善若水”老师提供。文字内容摘自老北京网,“幡鼓齐动十三档”视频请到老北京网“北京网视”观看
拍摄提示:
1、如果不大了解北京民俗,拍摄前最好先做点功课,查查历史资料,了解多一些,对于准确把握拍摄重点相当有用;
2、摄像机最好高清拍摄,录制现场音,上传网络的视频才能更加生动,使没到现场观看的网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人多拥挤,适当选择器材,三脚架、独脚架等,根据不同的节目,选择合适的拍摄位置和角度,多人同去拍摄预先商量好各自的任务,集体配合,团队作战,不要指望一个人来回跑着找角度抢位置;
4、只拍摄照片的影友,相机有视频功能的,可以多尝试视频的拍摄;
一来现场感更强,二来音频也是我们要记录的重要内容,视频能更好的记录事件过程;
02 灵水举人树拍记
灵水村,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斋堂镇,2005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灵水村已有千年历史,因为古代科举制度时期,出过多名举人,明清两代最为兴旺,因此得名“灵水举人村”。
关于灵水村的历史,灵水村的文化气息,灵水村的老“商业”味道,灵水村的寺庙古刹,灵水村的物产,大家在网上都可以搜到,这里就不多说了,2011年3月9日,我们一行九人进村。下面咱们来个图说老北京网“灵水举人村拍记”
参加拍记人员
煤堆前面的是我,别小看这些燥,这是灵水的“土特产”之一,老房子后边还有更大的煤垛哩。
前排坐起:蓟风、食烟火斋、心雨;
二排:听雨漫止、逍遥游天下、555找乐儿、老鸵鸟;
后排:布衣亮子
我们这些人,是多重身份的,社会上有自己本职的工作,在网上,我们是网友,同时我们还是北京文物保护协会的会员,就连小心雨也是持证会员,心雨和妈妈听雨漫步同时还是北京观乌会的会员。
村里的老街巷,老院子老房子,古树,寺庙,古井众多,我们先从布衣亮子的拍摄作品中先看看灵水举人村的风光吧。
村里龙王庙的古柏非同一般,直径达两三米,最粗的一颗古柏要五人合抱(如左图),一颗古柏躯干树洞中寄生了一颗直径约30多厘米的桑树(如上图),名叫“柏抱桑”,另一株古柏下部的杈中,竟然寄生者榆树,人称“柏抱榆”,堪称奇观。
拍摄提示:
1 带上话筒、录音笔,采访当地村民,深入挖掘,可以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2 爱护村里文物,尽量不蹬踏拆挪,不乱写刻画,保护村里一砖一瓦;
3 注重细节,局部和不经意的地方,往往能够收获有很多有趣味的好东东;
4 选择合适的拍摄季节和时间段,清晨和傍晚前比较适宜拍摄,中午前后光比较大,村里不收门票,老乡家有的提供食宿,便于早晨拍摄或者就餐。
这次拍摄只用了半天,还是临近中午太阳光比较足的时候拍的,感觉拍摄的还有很大欠缺,在村里午饭后我们还要奔赴琉璃渠拍摄,拍摄还不够深入和细致,很多内容还有待下次时间充裕的时候再次前去深度探访,如果您对塞里也感兴趣,不妨互相联系一下,约定好时间,我们就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