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游戏犹如火花,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游戏也是早期阅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我们应该让幼儿在游戏中阅读,在阅读中游戏,从而激发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关键词:早期阅读;教学游戏;设计
游戏是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更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生存形态。游戏有自己的文化特性和教育特性,因此游戏应该是早期阅读活动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基本教学活动。游戏阅读教育理念,引导我们创设具有幼儿游戏特点的阅读过程,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以及热爱阅读。游戏阅读教育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把阅读当作游戏,通过幼儿对于游戏的热爱来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自发地产生阅读的动机和愿望,自发地阅读并获得阅读的快乐。另一方面是指引导幼儿在游戏中阅读。在幼儿的游戏中,教育者更多地把指导行为转变为支持性行为,即通过为幼儿的游戏环境布置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料,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阅读。研究者认为,学前儿童的游戏和早期阅读有共同的特点,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表明,游戏是早期阅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一、案例描述
(1)今天是我园的早期阅读研讨活动,由一位年轻的教师执教中班阅读绘本《下雨的味道》年轻的教师非常投入的朗诵、讲解,意图让孩子了解画面和文字的关系,理解散文,欣赏散文的美,可孩子们的表现却“不太好”,有的讲画面上的景物,有的指点着书上的文字,还有的孩子在翻其他页……教师走到这些孩子的身边,提醒孩子注意力集中,并继续她的教学。
(2)在另外一位教师执教小班阅读绘本《小黑捉迷藏》时,教师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捉迷藏”的游戏,意图是让幼儿通过游戏体会捉迷藏的乐趣,并巩固所学知识。在游戏中孩子很快乐的躲起来并等待老师寻找,老师也很快的找出了躲藏在大树、桌子下、椅子后的孩子,但是在最后老师却忘了询问孩子:“你藏在哪里呀?”匆匆结束。
二、早期阅读教学游戏设计的现状分析
对照此案例及我园早期阅读的现状,在设计早期阅读活动中的教学游戏时,教师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1)教师缺乏有关早期阅读方面的理论知识,觉得可供选择的游戏形式过少,似乎只有竞赛、模仿、表演几种,游戏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与系统性。
(2)教师逐渐形成了思维定势,即只关心自己每天的教学计划是否按部就班完成,教学活动中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而忽略了幼儿是否产生相应的反应.
(3)孩子对教学游戏并不感兴趣,认为这是“老师的游戏”和学习任务没有什么区别。
(4)孩子对游戏活动过于专注,反而忽略了阅读活动本身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这种游戏活动形式单一,游戏目标不明确,游戏参与程度低,游戏与教学、目标相脱节等现象,反映了教师对于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学游戏设计的意义、目的和方法还缺乏深入的思考。
三、早期阅读教学游戏设计的几点建议
(1)教师首先要明确设计教学游戏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幼儿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习活动主体化,也就是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通过游戏的形式,内化为幼儿自己的游戏任务。
(2)其次设计教学游戏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目标性原则:教学游戏的目标一定要与教学活动的目标相符,并且起到具体分解目标的作用。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前阅读、前识字、前书写技能。因此,每一个教学游戏的设计都应遵循着一整体目标,同时要切合当前教学活动的目标。
参与性原则:早期阅读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既要保证幼儿在形式上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游戏的机会,更要保证幼儿在心理上参与游戏,不要让幼儿感到这个活动与己无关,游离在游戏活动之外。
趣味性和创新性原则:在设计早期阅读活动时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课堂上运用游戏教学首要的目的也就在于借助游戏的趣味性,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另外,设计的游戏活动应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并不是只有竞赛、模仿、表演几种。
匹配性原则:即游戏目标、游戏形式、幼儿发展水平、幼儿学习兴趣等多个纬度相匹配,做全方位的思考和设计。
(3)遵循以上原则,可以根据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的目标,按照组织早期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来探讨如何设计教学游戏。
一般的早期阅读活动主要有引起阅读兴趣——集体或自主阅读活动——巩固阅读活动——阅读拓展活动四个步骤。相应的,我们将其中涉及到的教学游戏分为:
策略一:引起阅读兴趣的教学游戏。
为了引导幼儿阅读的兴趣,教师可采用猜谜、表演、开门见山等小游戏引起幼儿兴趣。一般来说,绘本的名字是一个很好的导入线索,在开始介绍一本绘本时,我们以“开门见山”的形式直接告诉孩子书的名字,让孩子自己围绕绘本的名字展开讨论。如在阅读《尾巴》这一绘本时,先问孩子:“你们知道谁有尾巴呢?”、“你觉得书里面会有哪些动物的尾巴呢?”、“它们的尾巴都是怎样的呢?”此外,我们通过展示和谈论读本的封面来引入阅读活动。又如:在阅读中班《在蜘蛛先生要搬家时》绘本时,教师用猜谜的形式引题:八只腿,像螃蟹,一肚子,都是丝?通过游戏提出问题:“蜘蛛的丝有什么用处?”“蜘蛛网破了怎么办?”“蜘蛛先生是怎么搬家的?”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通过阅读需找答案。再如阅读小班绘本《小黑捉迷藏》时,教师用“捉迷藏”的游戏激发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通过游戏提出问题:“小黑躲在哪里呀?”一步一步的引导幼儿翻阅绘本寻找答案。在这里,教师利用规则游戏,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将游戏作为阅读的引子,将阅读作为游戏的后延,利用了“好奇”这种游戏性体验作为教学游戏设计的主导因素。 策略二:维持阅读兴趣的教学游戏。
幼儿往往会因为阅读故事情节简单或难懂,而在阅读一两次之后就降低了阅读的兴趣,但有时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绘本期待读者领会的目标。因此我们应借助几种教学小游戏维持孩子的阅读兴趣。
(1)借助和图画书有关玩具的游戏方式。这里说的教玩具是指和图画书内容有关的玩具,甚至是替代品。和图画书有关的玩具可以帮助幼儿在图画书和幼儿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同时玩具可以成为未来游戏的“引子”,幼儿可能把与图书有关的玩具作为推动游戏的途径,使得故事阅读由抽象变得更加的具体,降低了通过文本中抽象的内容进行想象的认知方面的负担。如:在绘本《苍蝇苍蝇快走开》的阅读活动中,由于句子比较长,孩子们难以将书中语句完整、连贯地表达出来,于是,我们就把玩具苍蝇系在长长的细铅丝上,操纵苍蝇一会儿落在娃娃的眼睛上、一会儿落在胳膊上……孩子们一起赶苍蝇,并反复使用“苍蝇苍蝇快走开,不要落在××上”的句式,孩子们边说边游戏,很快就能把书中的文字内容完整地表述出来。又如:阅读《收集东。收集西》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参观展览馆”的小游戏,借助从家里收集来的“宝贝”,让幼儿通过观察、介绍、提问等形式,理解“收集”的含义。接着才让幼儿阅读图画书,尝试用“收集”一词表达画面内容。并请幼儿思考自己的收集。这种由家长提供的“宝贝”,使得故事阅读由抽象变得更加的具体,降低了通过文本中抽象的内容进行想象的认知方面的负担,从某种意义上也维持了孩子阅读兴趣。
(2)采用图卡匹配问题的游戏方式。例如《蜘蛛先生要搬家》是一本讲述蜘蛛先生要搬家的图画故事书,画面、文字都很简单,但是蕴含的“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展开的情节”和“感知理解图画书散文问答式的语言结构”是培养幼儿阅读技巧的关键点。因此再次阅读时,教师为孩子设计“图卡提示法”,把故事发展的线索用图卡的形式呈现出来:“蜘蛛先生为什么要搬家?它是什么时候搬家的?它是怎样搬家的?经过什么地方?最后搬到了什么地方?”。形象直观地让幼儿理解蜘蛛搬家的时间、方式、地点,帮助幼儿很好的阅读。又如:阅读故事《国王生病了》,讲述一个国王生病了,医生建议他多多运动,并开了一张运动计划表,教师重点引导幼儿阅读运动计划表上写有“星期一——星期日”的汉字,并向幼儿提问:医生给国王开的运动计划表是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在相应的问题后,出示简单的图卡,如:“星期一”的后面画一座山——表示爬山、“星期二”的后面画一匹马——表示骑马、“星期三”的后面画波浪——表示游泳等……在文字和图片的提示下,引发幼儿的口头语言以及表征意义的联想,从而有利于幼儿逐步认识书面语言的表意性质。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3)运用图夹文形式的游戏方式。图夹文是将书面语言中的关键词语,是用小图片的形式反映出来,小图片可以放在相应的文字旁边,能为幼儿阅读书面文字语言提供直观形象。例如:《乌鸦的窝》是一本讲述乌鸦生活习性的图画故事书,为了让幼儿真正理解“事件线索”这一目标,教师为孩子设计了“听句子配图画”的游戏,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一个句子完成一幅图画,然后全班共同按照图画书所表现的内容排列成一本故事书,请小朋友接龙讲故事。最后,教师按着故事书原来的顺序再讲一遍故事,让幼儿体会图画的细节可以表现故事的时间顺序,在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由于处于一种变化的任务领域中,所以对原本已熟悉的故事产生新的探索兴趣,并将兴趣维持了更长的时间。
策略三:巩固学习内容的教学游戏。
当幼儿理解、掌握所学阅读知识后,教师还应当设计一些游戏,鼓励他们把阅读内容以各种形式(体育游戏、表演游戏、语言游戏等)表现出来,以达到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儿歌《爆米花》活动中,当孩子在理解儿歌中把下雨比喻成爆米花意象后,教师可设计“爆米花”体育游戏。玩法是:在念“爆米花,黑云盖上锅”,一半小朋友站成圆圈,两手向前斜上举,做成一个屋顶的形状,一半小朋友手抱头蹲在屋顶下;当念到“乌啊——乌啊——,下雨啦”圈里的小朋友慢慢向下蹲,手指上下抖动做下雨的动作;当念到“锅里小伞,啵——啵波——”蹲着的小朋友站起来在圆圈里轻轻地跳动。当念到最后一句“爆开啦!”圈上的小朋友蹲下来不动,圈里的小朋友双手往上举并且静止不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即体验儿歌语言的诙谐,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如《蜘蛛先生搬家了》因为这本图画书的叙述手法与以往有所不同,运用的是一问一答的方式,这种特别的叙述方式突破了我们惯常的思维模式,所以在最后环节中我们又通过充分运用了游戏“布偶表演(重现阅读场景)、师生互动(如教师与幼儿问答)、生生互动(同伴间问答)”的形式,给幼儿带来了游戏般的阅读乐趣,并复习了图画书散文问答式的语言结构。
策略四:拓展学习内容的教学游戏。
幼儿“学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接触书面语言,丰富书面语言经验,将口头语言经验和书面语言经验相结合。这些都是为了能够做到早日“通过阅读学习”,也就是能够独立阅读和自主阅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内容设计一些拓展游戏,让幼儿能够通过游戏学到更多与图书有关的知识,或者进一步应用学到的阅读技能。
(1)尝试用绘画或图表的方式表达或迁移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想法,逐步培养幼儿书面表达的能力。例如:故事《国王生病了》,在幼儿阅读医生给国王制定的运动计划表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给国王制订运动计划表。7人为一小组,每组有一套写有“星期一——星期日”的汉字白纸,启发幼儿与同伴商量合作,鼓励幼儿想出一个运动项目画在纸上,例如:踢毽子、跳绳、打羽毛球等,最后,将幼儿的运动计划订成一份完整的运动计划表,让幼儿按照星期一——星期日的次序,在小组或集体面前交流计划表。如此,引导大家愉快地投入阅读,充分体验阅读和交流的快乐。又如在学习了《山丘上的约会》这一绘本后,教师鼓励幼儿向玲玲和瓜瓜学习,选一个好朋友作为写信的对象,也就是笔友。拿出一张图画纸,把想对好朋友说的话,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写完后还可以请大人帮忙写上收信的好友名字去投寄,尝试用画图等不同的方式写信。再如在学习了《没有不方便》这一绘本后,教师请小朋友想想“阿明和小猴子成为了好朋友,以后他们会互相帮助对方做些什么呢?”鼓励幼儿将自己想到的故事情节用绘画的形式方式出来,并尝试与同伴合作制作图书,即巩固了所学的阅读技巧,又探索了新的领域。 (2)依据原有作品的结构,学习用图夹文的书面表达方式进行迁移和仿编。例如:诗歌《梳子》——“妈妈用梳子,梳着我的头发。我也用梳子,梳着妈妈的头发。风是树的梳子,梳着树的头发。船是海的梳子,梳着海的头发”。师生共同观察、阅读图夹文形式的诗歌,了解诗歌运用文字、图片和标记的表现方式,为幼儿进行书面表述扫清了障碍。然后,鼓励幼儿参与仿编诗歌,并启发幼儿也运用图夹文的表现手法记录自己仿编的诗歌。如:“小鸟是蓝天的梳子,梳着蓝天的头发。鱼是水的梳子,梳着水的头发,手指是钢琴的梳子,梳着钢琴的头发”等等。让幼儿在集体面前、在阅读区、在爸爸妈妈面前讲述自己描写的诗歌。这一张张图夹文书面信息里,蕴涵了孩子们对阅读的理解,表达了孩子们对自然的关注,体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展示了孩子们大胆的笔触,标志着孩子们的语言阅读综合能力正向着书面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鼓励用角色扮演和身体动作的方式迁徙或改编原有作品。当阅读引起了强烈的情感,角色扮演和身体的动作就成为了儿童对图画书进行回应的一部分,这种多感官的经验为理解故事内容和故事中角色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放慢”他们在故事阅读中的进程,可以“重游”自己在故事阅读中有疑问的地方,还可以帮助儿童获得其他人关于阅读内容的想法。例如:台湾早期阅读活动《生气的亚瑟》中,教师在幼儿阅读完绘本,理解绘本所表达的意思后,教师先引导幼儿自行讨论:“亚瑟生气后还会发生什么事情?亚瑟怎么从火星上回家呢?”“我们能不能把亚瑟生气了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了?”。接着,教师可组织孩子把讨论的内容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加以指导,然后发动孩子利用废旧物品“纱巾、报纸”等制作服饰,布置相应场景,贴出海报,完成一系列准备工作后,最后邀请家长参加舞台剧表演,粉墨登场。整个过程都是以孩子为主体,由绘本故事主导引发的学习创作活动。
总之,设计教学游戏是幼儿园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体现了教师对于教育目标的深刻理解,对于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对于幼儿发展和学习规律的全面把握。在早期阅读活动这种学习任务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游戏的设计更体现了教师对于儿童学习与游戏关系的理解,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金小梅.“浅述早期阅读教育中的教学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2]周兢、张杏如.“幼儿园早期阅读课程幸福的种子教师用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关键词:早期阅读;教学游戏;设计
游戏是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更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生存形态。游戏有自己的文化特性和教育特性,因此游戏应该是早期阅读活动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基本教学活动。游戏阅读教育理念,引导我们创设具有幼儿游戏特点的阅读过程,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以及热爱阅读。游戏阅读教育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把阅读当作游戏,通过幼儿对于游戏的热爱来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自发地产生阅读的动机和愿望,自发地阅读并获得阅读的快乐。另一方面是指引导幼儿在游戏中阅读。在幼儿的游戏中,教育者更多地把指导行为转变为支持性行为,即通过为幼儿的游戏环境布置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料,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阅读。研究者认为,学前儿童的游戏和早期阅读有共同的特点,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表明,游戏是早期阅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一、案例描述
(1)今天是我园的早期阅读研讨活动,由一位年轻的教师执教中班阅读绘本《下雨的味道》年轻的教师非常投入的朗诵、讲解,意图让孩子了解画面和文字的关系,理解散文,欣赏散文的美,可孩子们的表现却“不太好”,有的讲画面上的景物,有的指点着书上的文字,还有的孩子在翻其他页……教师走到这些孩子的身边,提醒孩子注意力集中,并继续她的教学。
(2)在另外一位教师执教小班阅读绘本《小黑捉迷藏》时,教师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捉迷藏”的游戏,意图是让幼儿通过游戏体会捉迷藏的乐趣,并巩固所学知识。在游戏中孩子很快乐的躲起来并等待老师寻找,老师也很快的找出了躲藏在大树、桌子下、椅子后的孩子,但是在最后老师却忘了询问孩子:“你藏在哪里呀?”匆匆结束。
二、早期阅读教学游戏设计的现状分析
对照此案例及我园早期阅读的现状,在设计早期阅读活动中的教学游戏时,教师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1)教师缺乏有关早期阅读方面的理论知识,觉得可供选择的游戏形式过少,似乎只有竞赛、模仿、表演几种,游戏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与系统性。
(2)教师逐渐形成了思维定势,即只关心自己每天的教学计划是否按部就班完成,教学活动中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而忽略了幼儿是否产生相应的反应.
(3)孩子对教学游戏并不感兴趣,认为这是“老师的游戏”和学习任务没有什么区别。
(4)孩子对游戏活动过于专注,反而忽略了阅读活动本身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这种游戏活动形式单一,游戏目标不明确,游戏参与程度低,游戏与教学、目标相脱节等现象,反映了教师对于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学游戏设计的意义、目的和方法还缺乏深入的思考。
三、早期阅读教学游戏设计的几点建议
(1)教师首先要明确设计教学游戏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幼儿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习活动主体化,也就是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通过游戏的形式,内化为幼儿自己的游戏任务。
(2)其次设计教学游戏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目标性原则:教学游戏的目标一定要与教学活动的目标相符,并且起到具体分解目标的作用。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前阅读、前识字、前书写技能。因此,每一个教学游戏的设计都应遵循着一整体目标,同时要切合当前教学活动的目标。
参与性原则:早期阅读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既要保证幼儿在形式上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游戏的机会,更要保证幼儿在心理上参与游戏,不要让幼儿感到这个活动与己无关,游离在游戏活动之外。
趣味性和创新性原则:在设计早期阅读活动时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课堂上运用游戏教学首要的目的也就在于借助游戏的趣味性,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另外,设计的游戏活动应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并不是只有竞赛、模仿、表演几种。
匹配性原则:即游戏目标、游戏形式、幼儿发展水平、幼儿学习兴趣等多个纬度相匹配,做全方位的思考和设计。
(3)遵循以上原则,可以根据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的目标,按照组织早期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来探讨如何设计教学游戏。
一般的早期阅读活动主要有引起阅读兴趣——集体或自主阅读活动——巩固阅读活动——阅读拓展活动四个步骤。相应的,我们将其中涉及到的教学游戏分为:
策略一:引起阅读兴趣的教学游戏。
为了引导幼儿阅读的兴趣,教师可采用猜谜、表演、开门见山等小游戏引起幼儿兴趣。一般来说,绘本的名字是一个很好的导入线索,在开始介绍一本绘本时,我们以“开门见山”的形式直接告诉孩子书的名字,让孩子自己围绕绘本的名字展开讨论。如在阅读《尾巴》这一绘本时,先问孩子:“你们知道谁有尾巴呢?”、“你觉得书里面会有哪些动物的尾巴呢?”、“它们的尾巴都是怎样的呢?”此外,我们通过展示和谈论读本的封面来引入阅读活动。又如:在阅读中班《在蜘蛛先生要搬家时》绘本时,教师用猜谜的形式引题:八只腿,像螃蟹,一肚子,都是丝?通过游戏提出问题:“蜘蛛的丝有什么用处?”“蜘蛛网破了怎么办?”“蜘蛛先生是怎么搬家的?”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通过阅读需找答案。再如阅读小班绘本《小黑捉迷藏》时,教师用“捉迷藏”的游戏激发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通过游戏提出问题:“小黑躲在哪里呀?”一步一步的引导幼儿翻阅绘本寻找答案。在这里,教师利用规则游戏,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将游戏作为阅读的引子,将阅读作为游戏的后延,利用了“好奇”这种游戏性体验作为教学游戏设计的主导因素。 策略二:维持阅读兴趣的教学游戏。
幼儿往往会因为阅读故事情节简单或难懂,而在阅读一两次之后就降低了阅读的兴趣,但有时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绘本期待读者领会的目标。因此我们应借助几种教学小游戏维持孩子的阅读兴趣。
(1)借助和图画书有关玩具的游戏方式。这里说的教玩具是指和图画书内容有关的玩具,甚至是替代品。和图画书有关的玩具可以帮助幼儿在图画书和幼儿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同时玩具可以成为未来游戏的“引子”,幼儿可能把与图书有关的玩具作为推动游戏的途径,使得故事阅读由抽象变得更加的具体,降低了通过文本中抽象的内容进行想象的认知方面的负担。如:在绘本《苍蝇苍蝇快走开》的阅读活动中,由于句子比较长,孩子们难以将书中语句完整、连贯地表达出来,于是,我们就把玩具苍蝇系在长长的细铅丝上,操纵苍蝇一会儿落在娃娃的眼睛上、一会儿落在胳膊上……孩子们一起赶苍蝇,并反复使用“苍蝇苍蝇快走开,不要落在××上”的句式,孩子们边说边游戏,很快就能把书中的文字内容完整地表述出来。又如:阅读《收集东。收集西》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参观展览馆”的小游戏,借助从家里收集来的“宝贝”,让幼儿通过观察、介绍、提问等形式,理解“收集”的含义。接着才让幼儿阅读图画书,尝试用“收集”一词表达画面内容。并请幼儿思考自己的收集。这种由家长提供的“宝贝”,使得故事阅读由抽象变得更加的具体,降低了通过文本中抽象的内容进行想象的认知方面的负担,从某种意义上也维持了孩子阅读兴趣。
(2)采用图卡匹配问题的游戏方式。例如《蜘蛛先生要搬家》是一本讲述蜘蛛先生要搬家的图画故事书,画面、文字都很简单,但是蕴含的“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展开的情节”和“感知理解图画书散文问答式的语言结构”是培养幼儿阅读技巧的关键点。因此再次阅读时,教师为孩子设计“图卡提示法”,把故事发展的线索用图卡的形式呈现出来:“蜘蛛先生为什么要搬家?它是什么时候搬家的?它是怎样搬家的?经过什么地方?最后搬到了什么地方?”。形象直观地让幼儿理解蜘蛛搬家的时间、方式、地点,帮助幼儿很好的阅读。又如:阅读故事《国王生病了》,讲述一个国王生病了,医生建议他多多运动,并开了一张运动计划表,教师重点引导幼儿阅读运动计划表上写有“星期一——星期日”的汉字,并向幼儿提问:医生给国王开的运动计划表是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在相应的问题后,出示简单的图卡,如:“星期一”的后面画一座山——表示爬山、“星期二”的后面画一匹马——表示骑马、“星期三”的后面画波浪——表示游泳等……在文字和图片的提示下,引发幼儿的口头语言以及表征意义的联想,从而有利于幼儿逐步认识书面语言的表意性质。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3)运用图夹文形式的游戏方式。图夹文是将书面语言中的关键词语,是用小图片的形式反映出来,小图片可以放在相应的文字旁边,能为幼儿阅读书面文字语言提供直观形象。例如:《乌鸦的窝》是一本讲述乌鸦生活习性的图画故事书,为了让幼儿真正理解“事件线索”这一目标,教师为孩子设计了“听句子配图画”的游戏,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一个句子完成一幅图画,然后全班共同按照图画书所表现的内容排列成一本故事书,请小朋友接龙讲故事。最后,教师按着故事书原来的顺序再讲一遍故事,让幼儿体会图画的细节可以表现故事的时间顺序,在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由于处于一种变化的任务领域中,所以对原本已熟悉的故事产生新的探索兴趣,并将兴趣维持了更长的时间。
策略三:巩固学习内容的教学游戏。
当幼儿理解、掌握所学阅读知识后,教师还应当设计一些游戏,鼓励他们把阅读内容以各种形式(体育游戏、表演游戏、语言游戏等)表现出来,以达到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儿歌《爆米花》活动中,当孩子在理解儿歌中把下雨比喻成爆米花意象后,教师可设计“爆米花”体育游戏。玩法是:在念“爆米花,黑云盖上锅”,一半小朋友站成圆圈,两手向前斜上举,做成一个屋顶的形状,一半小朋友手抱头蹲在屋顶下;当念到“乌啊——乌啊——,下雨啦”圈里的小朋友慢慢向下蹲,手指上下抖动做下雨的动作;当念到“锅里小伞,啵——啵波——”蹲着的小朋友站起来在圆圈里轻轻地跳动。当念到最后一句“爆开啦!”圈上的小朋友蹲下来不动,圈里的小朋友双手往上举并且静止不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即体验儿歌语言的诙谐,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如《蜘蛛先生搬家了》因为这本图画书的叙述手法与以往有所不同,运用的是一问一答的方式,这种特别的叙述方式突破了我们惯常的思维模式,所以在最后环节中我们又通过充分运用了游戏“布偶表演(重现阅读场景)、师生互动(如教师与幼儿问答)、生生互动(同伴间问答)”的形式,给幼儿带来了游戏般的阅读乐趣,并复习了图画书散文问答式的语言结构。
策略四:拓展学习内容的教学游戏。
幼儿“学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接触书面语言,丰富书面语言经验,将口头语言经验和书面语言经验相结合。这些都是为了能够做到早日“通过阅读学习”,也就是能够独立阅读和自主阅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内容设计一些拓展游戏,让幼儿能够通过游戏学到更多与图书有关的知识,或者进一步应用学到的阅读技能。
(1)尝试用绘画或图表的方式表达或迁移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想法,逐步培养幼儿书面表达的能力。例如:故事《国王生病了》,在幼儿阅读医生给国王制定的运动计划表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给国王制订运动计划表。7人为一小组,每组有一套写有“星期一——星期日”的汉字白纸,启发幼儿与同伴商量合作,鼓励幼儿想出一个运动项目画在纸上,例如:踢毽子、跳绳、打羽毛球等,最后,将幼儿的运动计划订成一份完整的运动计划表,让幼儿按照星期一——星期日的次序,在小组或集体面前交流计划表。如此,引导大家愉快地投入阅读,充分体验阅读和交流的快乐。又如在学习了《山丘上的约会》这一绘本后,教师鼓励幼儿向玲玲和瓜瓜学习,选一个好朋友作为写信的对象,也就是笔友。拿出一张图画纸,把想对好朋友说的话,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写完后还可以请大人帮忙写上收信的好友名字去投寄,尝试用画图等不同的方式写信。再如在学习了《没有不方便》这一绘本后,教师请小朋友想想“阿明和小猴子成为了好朋友,以后他们会互相帮助对方做些什么呢?”鼓励幼儿将自己想到的故事情节用绘画的形式方式出来,并尝试与同伴合作制作图书,即巩固了所学的阅读技巧,又探索了新的领域。 (2)依据原有作品的结构,学习用图夹文的书面表达方式进行迁移和仿编。例如:诗歌《梳子》——“妈妈用梳子,梳着我的头发。我也用梳子,梳着妈妈的头发。风是树的梳子,梳着树的头发。船是海的梳子,梳着海的头发”。师生共同观察、阅读图夹文形式的诗歌,了解诗歌运用文字、图片和标记的表现方式,为幼儿进行书面表述扫清了障碍。然后,鼓励幼儿参与仿编诗歌,并启发幼儿也运用图夹文的表现手法记录自己仿编的诗歌。如:“小鸟是蓝天的梳子,梳着蓝天的头发。鱼是水的梳子,梳着水的头发,手指是钢琴的梳子,梳着钢琴的头发”等等。让幼儿在集体面前、在阅读区、在爸爸妈妈面前讲述自己描写的诗歌。这一张张图夹文书面信息里,蕴涵了孩子们对阅读的理解,表达了孩子们对自然的关注,体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展示了孩子们大胆的笔触,标志着孩子们的语言阅读综合能力正向着书面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鼓励用角色扮演和身体动作的方式迁徙或改编原有作品。当阅读引起了强烈的情感,角色扮演和身体的动作就成为了儿童对图画书进行回应的一部分,这种多感官的经验为理解故事内容和故事中角色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放慢”他们在故事阅读中的进程,可以“重游”自己在故事阅读中有疑问的地方,还可以帮助儿童获得其他人关于阅读内容的想法。例如:台湾早期阅读活动《生气的亚瑟》中,教师在幼儿阅读完绘本,理解绘本所表达的意思后,教师先引导幼儿自行讨论:“亚瑟生气后还会发生什么事情?亚瑟怎么从火星上回家呢?”“我们能不能把亚瑟生气了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了?”。接着,教师可组织孩子把讨论的内容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加以指导,然后发动孩子利用废旧物品“纱巾、报纸”等制作服饰,布置相应场景,贴出海报,完成一系列准备工作后,最后邀请家长参加舞台剧表演,粉墨登场。整个过程都是以孩子为主体,由绘本故事主导引发的学习创作活动。
总之,设计教学游戏是幼儿园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体现了教师对于教育目标的深刻理解,对于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对于幼儿发展和学习规律的全面把握。在早期阅读活动这种学习任务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游戏的设计更体现了教师对于儿童学习与游戏关系的理解,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金小梅.“浅述早期阅读教育中的教学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2]周兢、张杏如.“幼儿园早期阅读课程幸福的种子教师用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