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图片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表达主题思想,又能准确反映现场事件的画面,是典型瞬间与现场景象的有机结合。典型瞬间或决定性瞬间是时间定位,它在新闻摄影中的作用、意义和重要性已讨论了多年,但聚焦区的选择可能是一块处女地。针对它的具体技术和它在新闻摄影中具有的重要意义,本文作一初探。
新闻摄影对聚焦区域平面大小的取舍,关系到新闻主题和现场事件的表达效果。巴尔扎克说过:“艺术作品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的思想。”新闻摄影表现艺术也是在有效的胶片上,实现传递最大信息量的目的。拍摄者在每次按动快门时对画面的选择,要作出认真的定位。不管是取宏观的大全景,还是拍摄中景或特写,其目的都是以确保把要反映的内容和主题凝固到图片上。从某种意义上讲,选准聚焦区域,正确把握画面的二维空间,是拍出好新闻图片的重要一环。
新闻摄影选择的聚焦区域适当与否,直接影响新闻事实的传播效果。如《人 民日报》(2008年5月13日1版)刊载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拍摄的“5·12”汶川地震现场新闻图片,画面上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灾区向废墟喊话,刻画了他嘴唇紧绷,手拿话筒,神情悲愤的特写形象。此图片聚焦区域选择准确,画面框住的是事件和人物的中、特写。图片上既有事件,又有人物情感,不用太多的文字说明就能让读者理解内容。假如聚焦区域稍大,画面的目击感和主题表达就会逊色一些,其效果也相差甚远。
新闻摄影聚焦区域的选择不是我们常说的拍摄典型瞬间,也不是瞬间形象定义的同义和重复。抓拍瞬间形象是时间的定位,而选择聚焦区域是广阔空间的平面定位。新闻图片既应是典型瞬间,又应是最佳的区域画面。在实际采访拍摄中,我们在锁定典型瞬间的前提下,同时必须关注聚焦区域的选择,其画面是拍全景、中景还是特写要仔细琢磨,我们要确定哪一部分形象既能很好地再现事件,又能突出主题、吸引读者。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从为广大读者服务的角度考虑,新闻摄影应聚焦第一现场,关注主体事实。读者需要直观鲜活、信息量大的新闻事实。新闻摄影是为读者服务的,从读者的需求出发,摄影时应先抓拍事件的第一现场或主现场,后拍花絮和边缘事实。从新闻图片形象的准确性、真实性来看,摄影是对原物进行“特殊复制”,主体事实新闻信息量大,能反映事件的主体,读者也能很快地读懂图片内容;如果用较小范围的花絮和边缘事实,则不能反映现场事件的主要内容,读者要迅速解读图片内容就有一定困难,有的甚至因拍摄者的情感好恶,使事实失真和导向失误。所以,新闻摄影必须根植于实录事实,聚焦第一现场,把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告诉读者。《人民日报》刊载(2008年8月9日1版)新华社记者李舸、兰红光拍摄的反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画面,胡锦涛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奥运会开幕,奥运会主火炬塔点燃后,焰火在国家体育场上空形成五环图案。同日,该报《奥运特刊》策划的“这一刻,笑脸定格”,画面用38幅不同人物的笑脸组成中国地图,意义非凡。两幅图片都是反映北京奥运会,聚焦区域(这里指主体事件与边缘事件)不一样,新闻图片的信息量不一样,其价值就不一样。前者是13亿中国人民共同关注的时刻和画面,它既是新闻图片,又是历史资料;后者是一幅聚焦边缘事实的图片,它的新闻信息量、价值和大众读者的阅读率远比不上前者。目前有这样一种倾向,一些人丢开常规的主体事件不采访,而去拍摄边缘新闻、拍花絮,甚至把新闻图片拍成抽象的,像艺术照一样。这种玩弄摄影技巧,丢开记录主体事件、一味去猎奇的做法,是一种本末倒置。
确保信息功能,聚焦选择“五个W”,画面里应明显地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原因等新闻要素。新闻图片聚焦区域的选择要尽量拍全新闻要素,不仅要关注事件的主体,而且要关注周围环境事物。如拍活动要注意宣传横幅、特殊来宾、体现季节的树木枝叶、雨雪阴晴,还需选用景深大一些的广角镜头,以便聚焦区域内能见到更多的环境信息和新闻细节。如《人民日报》(2008年9月26日)《神七特刊》同版上的两幅图片,记者雷声拍摄的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举行出征仪式。画面上航天员翟志刚(右)、刘伯明(中)、景海鹏向送行人群挥手致意。成千上万的群众为他们送行,规模宏大,气氛热烈,一看图片就如身临其境;而另一幅是对同一事件截取的一个特写镜头,画面视觉冲击力较强,瞬间抓拍得也好。但如果要分一下主次的话,显然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
框住主题,聚焦事件内核,突出新闻图片的感染力与教育功能。在具体精选画面时,拍摄者要把反映主题的画面凝固在胶片上,聚焦时就要考虑到“点”与“面”、“中心”与“外围”。一般来说,实拍不难,但要拍出有较高思想性的片子就较难。要使新闻图片既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又有较强的震撼力和感召力,就要聚焦新闻的内核。世界上有相当影响的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人亨利·卢斯提出:出版刊物的目的不仅是赚钱,还应当教育读者,“去告知、去唤醒、去教诲、去劝服”。如曾获全国专业报银牌奖的新闻图片《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图片画面是一个患胃癌晚期的医生,去世前三天还在为别的病人诊病,图片聚焦区域突出主人公的妻子伫立在丈夫的病床旁,左手正握着换药的输液瓶,两眼含泪,右手捂鼻,而其丈夫正在和几个人讨论X光片。其辛酸情景使人一看到就受到感染,整个画面隐含了一个“奉献”的主题。当今的新闻图片,人们关注的是生存、人性、环境、战争以及各种灾害,图片聚焦的画面已不再是单纯的瞬间记录,有了广阔的时代背景与深刻的主题,它的舆论导向和商业价值更是新闻摄影追求的真正目标。
新闻摄影聚焦区域有很多选择,但归纳起来,不外乎镜头要聚焦重大事件,框住“五个W”,精心选取特殊人群和主体事项等。我们拍摄的每一张新闻图片的画面,应是典型瞬间与最佳区域选择的巧妙结合。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第七社区)
编校:郑 艳
新闻摄影对聚焦区域平面大小的取舍,关系到新闻主题和现场事件的表达效果。巴尔扎克说过:“艺术作品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的思想。”新闻摄影表现艺术也是在有效的胶片上,实现传递最大信息量的目的。拍摄者在每次按动快门时对画面的选择,要作出认真的定位。不管是取宏观的大全景,还是拍摄中景或特写,其目的都是以确保把要反映的内容和主题凝固到图片上。从某种意义上讲,选准聚焦区域,正确把握画面的二维空间,是拍出好新闻图片的重要一环。
新闻摄影选择的聚焦区域适当与否,直接影响新闻事实的传播效果。如《人 民日报》(2008年5月13日1版)刊载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拍摄的“5·12”汶川地震现场新闻图片,画面上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灾区向废墟喊话,刻画了他嘴唇紧绷,手拿话筒,神情悲愤的特写形象。此图片聚焦区域选择准确,画面框住的是事件和人物的中、特写。图片上既有事件,又有人物情感,不用太多的文字说明就能让读者理解内容。假如聚焦区域稍大,画面的目击感和主题表达就会逊色一些,其效果也相差甚远。
新闻摄影聚焦区域的选择不是我们常说的拍摄典型瞬间,也不是瞬间形象定义的同义和重复。抓拍瞬间形象是时间的定位,而选择聚焦区域是广阔空间的平面定位。新闻图片既应是典型瞬间,又应是最佳的区域画面。在实际采访拍摄中,我们在锁定典型瞬间的前提下,同时必须关注聚焦区域的选择,其画面是拍全景、中景还是特写要仔细琢磨,我们要确定哪一部分形象既能很好地再现事件,又能突出主题、吸引读者。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从为广大读者服务的角度考虑,新闻摄影应聚焦第一现场,关注主体事实。读者需要直观鲜活、信息量大的新闻事实。新闻摄影是为读者服务的,从读者的需求出发,摄影时应先抓拍事件的第一现场或主现场,后拍花絮和边缘事实。从新闻图片形象的准确性、真实性来看,摄影是对原物进行“特殊复制”,主体事实新闻信息量大,能反映事件的主体,读者也能很快地读懂图片内容;如果用较小范围的花絮和边缘事实,则不能反映现场事件的主要内容,读者要迅速解读图片内容就有一定困难,有的甚至因拍摄者的情感好恶,使事实失真和导向失误。所以,新闻摄影必须根植于实录事实,聚焦第一现场,把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告诉读者。《人民日报》刊载(2008年8月9日1版)新华社记者李舸、兰红光拍摄的反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画面,胡锦涛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奥运会开幕,奥运会主火炬塔点燃后,焰火在国家体育场上空形成五环图案。同日,该报《奥运特刊》策划的“这一刻,笑脸定格”,画面用38幅不同人物的笑脸组成中国地图,意义非凡。两幅图片都是反映北京奥运会,聚焦区域(这里指主体事件与边缘事件)不一样,新闻图片的信息量不一样,其价值就不一样。前者是13亿中国人民共同关注的时刻和画面,它既是新闻图片,又是历史资料;后者是一幅聚焦边缘事实的图片,它的新闻信息量、价值和大众读者的阅读率远比不上前者。目前有这样一种倾向,一些人丢开常规的主体事件不采访,而去拍摄边缘新闻、拍花絮,甚至把新闻图片拍成抽象的,像艺术照一样。这种玩弄摄影技巧,丢开记录主体事件、一味去猎奇的做法,是一种本末倒置。
确保信息功能,聚焦选择“五个W”,画面里应明显地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原因等新闻要素。新闻图片聚焦区域的选择要尽量拍全新闻要素,不仅要关注事件的主体,而且要关注周围环境事物。如拍活动要注意宣传横幅、特殊来宾、体现季节的树木枝叶、雨雪阴晴,还需选用景深大一些的广角镜头,以便聚焦区域内能见到更多的环境信息和新闻细节。如《人民日报》(2008年9月26日)《神七特刊》同版上的两幅图片,记者雷声拍摄的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举行出征仪式。画面上航天员翟志刚(右)、刘伯明(中)、景海鹏向送行人群挥手致意。成千上万的群众为他们送行,规模宏大,气氛热烈,一看图片就如身临其境;而另一幅是对同一事件截取的一个特写镜头,画面视觉冲击力较强,瞬间抓拍得也好。但如果要分一下主次的话,显然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
框住主题,聚焦事件内核,突出新闻图片的感染力与教育功能。在具体精选画面时,拍摄者要把反映主题的画面凝固在胶片上,聚焦时就要考虑到“点”与“面”、“中心”与“外围”。一般来说,实拍不难,但要拍出有较高思想性的片子就较难。要使新闻图片既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又有较强的震撼力和感召力,就要聚焦新闻的内核。世界上有相当影响的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人亨利·卢斯提出:出版刊物的目的不仅是赚钱,还应当教育读者,“去告知、去唤醒、去教诲、去劝服”。如曾获全国专业报银牌奖的新闻图片《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图片画面是一个患胃癌晚期的医生,去世前三天还在为别的病人诊病,图片聚焦区域突出主人公的妻子伫立在丈夫的病床旁,左手正握着换药的输液瓶,两眼含泪,右手捂鼻,而其丈夫正在和几个人讨论X光片。其辛酸情景使人一看到就受到感染,整个画面隐含了一个“奉献”的主题。当今的新闻图片,人们关注的是生存、人性、环境、战争以及各种灾害,图片聚焦的画面已不再是单纯的瞬间记录,有了广阔的时代背景与深刻的主题,它的舆论导向和商业价值更是新闻摄影追求的真正目标。
新闻摄影聚焦区域有很多选择,但归纳起来,不外乎镜头要聚焦重大事件,框住“五个W”,精心选取特殊人群和主体事项等。我们拍摄的每一张新闻图片的画面,应是典型瞬间与最佳区域选择的巧妙结合。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第七社区)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