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海冰减少与东亚极冷事件的背后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u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北极你会想到什么?无边的冰雪、漫长的冬季、被海冰覆盖的白色海洋……一直以来,这个面积广大但人烟稀少的地区用她的美丽与神秘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从对北极一无所知到开辟北极航道,这里一直激发着人类探索的欲望。
  近年来,北极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这次人们议论的不是令人神往的美景与未知,而是让人揪心的现实:北极海冰面积持续缩小,正在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北极海冰持续减少,原因究竟为何
  北极作为地球的顶点之一,人类为探知这个地区的真相付出了极大代价,探测手段也从原始的雪橇探险,发展为飞机测绘、潜艇、破冰船、无人设备的使用等。自1979年以来,卫星成为持续监测北极冰变化的可靠工具。
  不断进步的观测技术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数据,也让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减少的事实无比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北极的变暖速度约为全球变暖速度的2倍。北极海冰面積急剧下降,成为气候变化的关键指标和“放大器”。气候变暖加速了海冰融化,同时,总体冰减少造成反射的太阳光减少,进一步导致气候变暖。
  北极地区长期极为寒冷的气候特点使该地区存在着终年不化的厚厚冰层,被称为多年期海冰,它们用多变的形状和低调的色彩展示着自己独特的美。还有一些北极海冰则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每年8—9月,北极冰盖就会融化到科学家所说的“最小值”,随着冬季来临,海温降低,北冰洋及其周围海域的海冰覆盖范围就会扩大,到次年3—4月,海冰范围达到最大。这些海冰会随着海温高低出现年循环过程,影响着北极周围的生态系统以及北极航线的安全。
  近几十年来,北极地区海冰覆盖面积大幅下降,对依赖于冰川生活的动植物和当地人群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冰川的消逝还可以通过改变中纬度地区的天气气候模式和海洋环流,进而影响到更加遥远的地区。
  导致北极变暖和海冰融化的各种潜在物理机制以及相对重要性仍然存在很多争议,这是因为,我们的地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整体,各个圈层之间可以相互影响,比如时时刻刻在海洋上空奔腾不息但又“隐身”的大气环流,就是造成冬季北极海冰面积减少的原因之一。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天气系统
  冬季北极地区海冰减少主要有两个关键区域:一个是北美高纬度地区(巴芬湾、哈德逊海峡及拉布拉多海),一个是巴伦支海-喀拉海附近。
  其中,巴伦支海-喀拉海是欧亚大陆寒潮的发源地之一,是影响欧亚大陆冬季冷空气活动的关键海区。近年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极端强寒潮事件频发,不少学者认为是巴伦支海-喀拉海的海冰迅速减少引发了大气环流的调整,进而影响到中纬度地区。
  北半球的西风带里,大气运动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呈波浪起伏状。向北凸起的波峰称为高压脊,向南凹陷的波谷区就是低压槽,脊的西面(即槽前脊后)一般吹西南风输送暖湿气流,脊的东面(即槽后脊前)一般吹东北风带来干冷空气。
  有时,西风带槽脊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脊不断北伸,它与南方暖空气的联系被冷空气切断,于是在脊的北边就会出现一个孤立的闭合暖高压中心。它的持续时间通常都比较长,而且很少移动,阻碍着西风带里上游天气系统向东移动,于是称之为“阻塞高压”。
  北半球阻塞高压的形成与崩溃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崩溃经常在东亚造成大范围的寒潮,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维持是我国梅雨发生的重要的大尺度环流条件。
  阻塞高压是北半球中高纬重要的天气系统之一,它的建立和崩溃常常伴随着一次大范围甚至半球范围的环流形式的剧烈转变。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罗德海团队从事了一系列针对冬季乌拉尔阻塞高压与北极海冰相互关系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北极增温的背景下,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的经向温度梯度和西风减小,从而导致经向位涡梯度减少,在这种环流背景下,乌拉尔阻塞会表现出准定常(不移动)的特征,同时其持续性也会变长。盘踞在乌拉尔山和新地岛上空移动缓慢的阻塞高压通过向下的长波辐射,造成持久的海冰减少。最近20年,巴伦支-喀拉海海冰剧烈减少可能与准定常型乌拉尔阻塞的维持有关。同时,乌拉尔阻塞环流西侧与上游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场配合,有利于将低纬度地区暖湿水汽输送到北极,造成巴伦支海-喀拉海地区的海冰持续减少;乌拉尔阻塞环流东侧则将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持续向欧亚中纬度地区输送,使得该地区极端冷事件的发生频率显著增加。
  一个尚未解开的谜团
  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海冰减少和中纬度极端冬季之间存在关联,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直接导致了另一个,而是两者同时受到相同的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影响。
  地球各圈层间的相互影响有点儿类似于“鸡与蛋溯源”。也许北极海冰减少不是亚洲冬季寒冷的直接原因,但是,大气环流影响下海冰覆盖面积的减少,意味着开阔水域面积的增加,这让海洋在冬季向大气释放的热量变得更多,也会进一步改变大气环流,可能使寒冷冬季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峻,对北冰洋整体海冰和各海区的变化,以及海洋-海冰-大气相互关联规律的认识变得愈发重要。
  地球三极地区(北极、南极、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要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北极冰层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多古老而深厚的冰层正在消失,即使在某些短暂的冷空气作用下,水域会重新结冰,但是新的冰层相对更薄、更脆弱,当温度稍微回升,便会导致新的冰面“大开口”。变薄的海冰降低了海冰系统的稳定性,更具有流动性,随着移动速度的加快,冰层更容易进入更加温暖的海洋,然后融化。
  而这发生在千万里之外的事情并非与我们毫无关系,海冰范围快速消退与亚洲极端寒潮事件如何关联?是否会造成其他极端天气出现?这一切都还属于未知。
  本文内容来自公众号“中科院之声”,ID:zkyzswx
其他文献
2021年4月13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的“2020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炉。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荣膺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CT让近1300岁的印章获得“重生”  对于文物,尤其是古代陵墓,断代和确定墓主人身份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热水墓群乃至青藏高原上发现的布局最完整、结构最清晰、形制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之一,2018血渭一号墓经过3年的抢救性发掘,除
期刊
按照通常观点,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首次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因此得名,科学探索中国史前文化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到今天,现代考古学扎根中国大地已历时百年。回望中国考古学的世纪历程,特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数代中国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考古学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学科建设全面进步,考古新发现不断涌现,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
期刊
纵观历史,几乎在每个古代社会,人们都相信有其他层次的世界存在,有天神和幽灵的居所。现在,平行宇宙的概念成了理论物理学家辩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之一。在科学文献中,讨论得最激烈的有至少3种类型的平行宇宙:超空间或高维空间、多元宇宙、量子平行宇宙。  超空间或高维空间  有一种平行宇宙是物理学中历史最悠久的辩论对象——高维空间。我们生活在三维(长、宽、高)空间内,这是常识。无论我们在空间中怎样移动物体,所有
期刊
如果要跨国出远门,相信飞机会成为大家首选的交通工具,但很少有人注意飞机是选择哪条线路到达目的地的。下图标的就是飞机穿越大西洋时必经的航线,但看完我们不免困惑,大西洋上空明明这么广阔,为何所有飞机都要挤同一条“空中走廊”呢?  天空中的高速公路真实存在  大洋无边,为何这么多飞机不“各飞一边”?这还要从一位气象学家的发现说起。  100多年前,英国飞行员约翰·阿尔科克和亚瑟·惠滕·布朗从纽芬兰直飞爱
期刊
人类仰望星空和观测太阳系天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直到 20 世纪中期,人类才真正开始系统探索太阳系和太阳系以外的太空。  身向寰宇,催生行星科學  1961 年 4 月12 日,苏联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将宇航员尤里 ·加加林送入太空。这一事件也促使美国向全世界宣布实施宏伟的载人登月计划,阿波罗计划由此诞生。  伴随着登月的成功和热潮,美国也成功开启了探索火星、金星、水星以及太阳系内更远天体的步
期刊
相比于人类的肤色,昆虫的体色堪称色彩斑斓、艳丽夺目,甚至还能呈现变幻莫测的金属色泽。那么,你可曾深深地疑惑,为何昆虫能拥有如此丰富多样的色彩,这些色彩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色素色  自然界中动物和植物大都使用色素来产生颜色。  例如,植物的叶子看起来是绿色的,是因为叶绿素分子吸收了光谱中红色和蓝色部分所有波长的光,反射出我们能看到的绿色和黄色。  而在动物中,最常见的色素是黑色素,它产生了我们头发
期刊
人类自从出现以来,就被鸟类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羡慕鸟类的飞翔,近代以来,我们终于利用自己的智慧学会了飞行,并且超过了鸟类。然而,我们从未羡慕过它们的智商。但内森·埃默里会告诉我们一个颠覆性的认知—这些飞羽精灵其实是“披着羽毛的类人猿”。  对于鸟类,人们已经拥有许多认知,也给予它们各式各样的美称。但是,我们真的足够了解鸟类吗?一直以来,人们深深羡慕着鸟类的身姿和飞行技能,喜爱它们的歌喉,却没人想要它
期刊
重获光明是什么感觉?300年前,这个问题引起了哲学家的兴趣。借助现代科技,一些盲人重获光明。可是,他们看到的世界和普通人有很大不同。怎么说呢,大部分重获视力的人惧怕这个世界,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和常人太不一样了。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各个认知和身体机能的发育关键期。在人生头几年,婴幼儿通过五官体验和感知世界,学习语言,逐渐变成“人”。如果错过这个关键期,人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阻碍。  在300年前
期刊
出门长途旅行,如今的我们总是习惯带上方便面,不同包装、各种口味的方便面,满足着来自不同地域、有不同口味的旅行者的味蕾。古人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人们旅行的脚步开始向太空进发,不能没有足够的食物。食物,既是古时战争成功的关键,也是我们现代人飞向更遥远宇宙的先决条件。  世界超级大国正在策划如何将人类送上月球,带去火星。而我们在嫦娥五号成功返回后,距离下一个目标——中国人登上月球,也不再遥远。前
期刊
点斑原海豚  此种海豚的大小、体型与体色差异极多,已鉴别出两种:一种生活在沿岸,另一种栖居在外海。沿岸型通常体型较大、较厚实,身上斑点也较多  海豚是右利手还是左利手?  这是一个很狡猾的问题,因为海豚显然没有手。但是,在研究他们是否有左右偏好问题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了人类在感知上的奇怪现象。  人类的行为并不对称: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且擅长使用某一只手,保持平衡时重心放在某一条腿上会更容易,而那些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