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为我们更好培养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指明了新的方向。在阅读活动中,多角度切入和整体把握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很多时候也是交织在一起的:整体把握有助于找准最好的切入点,最优的切入角度有利于对作品更快、更好地把握;对作品的整体感知不可能离开对细节的咀嚼,对作品的细节感悟也不可能离开对整体的把握。
一、整体把握作品价值,多角度寻找阅读教学最佳切入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选择切入点的基本要求是新颖、准确、有突破性,能预留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整体把握作品,明确作品价值所在,明确教学目标,并通过最优的切入点去实现作品价值、完成教学目标。具体说来,选择阅读教学切入点有以下主要方法。
1.重难点切入法:每一节课都有重难点,如果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
2.情境切入法:文学作品离不开特定的情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都是充满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教师通过设置情境,不仅能够焕发出语文课本身所具有的活力,而且也能有效地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使语文成为学生增长知识、陶冶品质、培育情感和体验真善美的过程。
3.文眼切入法:文眼是指一篇文章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概括内容和点明感情的关键词句。
4.类比切入法:就是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向具有某种相似性的新课迁移。当前,中国一些地方在如何改革开放和保护中华文化的问题存在一些误区,我在执教《拿来主义》一文的总结阶段,就向学生提出了拿来主义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激烈争论,经过一番讨论后,同学们认识到,拿来主义与改革开放战略一脉相承,和自主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拿来的目的是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好的创新;有了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拿来、更多地拿来。这样就较好地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尊重阅读规律,探索整体把握作品的基本方法
有人认为阅读规律主要有三条:一是渐进规律,即阅读中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感知、理解、想象、表达的渐进过程;二是建构规律,即阅读者旧的认知结构被打破、新的认知结构被建构的过程;三是体验规律,即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无声对话,通过调动已有的经验,发掘和体验到文本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这些阅读规律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必须着眼于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着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一些。
1.化繁为简: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阅读可以是多角度的,但课堂教学对时空有着严格的规定性和限制性。一篇课文的教学需要有一个能带动整篇课文教学的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得太小、太具体不能带动整篇课文的教学,相反会把一篇课文肢解开来,造成阅读认识上的多枝节与多视点,最终反而将重点难点淹没了。如果教师想引导学生面面俱到地阅读和理解,其结果可能将是处处用心而处处无所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面对众多的信息,我们宁可断其一指,不可伤其十指。具体说来就是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化繁为简。
2.理清思路:不管文章内容是简单还是复杂,作者的思路总有迹可循。理清思路是理解文章的枢纽,是形成阅读能力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它作于公元767年,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重新纷争。于是,杜甫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开始了新的漂泊。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如此复杂痛苦的背景、深沉纠结的情感,学生很难充分理解。一教师教《登高》时,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设计是用叙事抒情的表达方式改编《登高》一诗,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时代的灾难、诗人个人的痛苦与眼前的景物结合起来。这样既扣住了诗歌主题内容,又训练了学生抓纲提要的能力,效果就比较好。
3.品味感悟: 感情基调是指作品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倾向。每篇文章都是作者的个性化劳动成果,都有独特的风格神韵,也有个性化的情感倾向,这些神韵和感情总是闪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语言清新朴实,准确讲究,耐人寻味,具有一种绘画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描绘出了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他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
的确,多角度切入与整体把握的方法为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但这种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所有文体,确切地说,也许文学作品更适合一些。同时,整体把握与多角度切入的方法也不止以上几种,更多的方法需要我们根据师生个性、作品特点去丰富,去创造。
一、整体把握作品价值,多角度寻找阅读教学最佳切入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选择切入点的基本要求是新颖、准确、有突破性,能预留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整体把握作品,明确作品价值所在,明确教学目标,并通过最优的切入点去实现作品价值、完成教学目标。具体说来,选择阅读教学切入点有以下主要方法。
1.重难点切入法:每一节课都有重难点,如果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
2.情境切入法:文学作品离不开特定的情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都是充满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教师通过设置情境,不仅能够焕发出语文课本身所具有的活力,而且也能有效地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使语文成为学生增长知识、陶冶品质、培育情感和体验真善美的过程。
3.文眼切入法:文眼是指一篇文章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概括内容和点明感情的关键词句。
4.类比切入法:就是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向具有某种相似性的新课迁移。当前,中国一些地方在如何改革开放和保护中华文化的问题存在一些误区,我在执教《拿来主义》一文的总结阶段,就向学生提出了拿来主义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激烈争论,经过一番讨论后,同学们认识到,拿来主义与改革开放战略一脉相承,和自主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拿来的目的是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好的创新;有了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拿来、更多地拿来。这样就较好地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尊重阅读规律,探索整体把握作品的基本方法
有人认为阅读规律主要有三条:一是渐进规律,即阅读中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感知、理解、想象、表达的渐进过程;二是建构规律,即阅读者旧的认知结构被打破、新的认知结构被建构的过程;三是体验规律,即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无声对话,通过调动已有的经验,发掘和体验到文本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这些阅读规律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必须着眼于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着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一些。
1.化繁为简: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阅读可以是多角度的,但课堂教学对时空有着严格的规定性和限制性。一篇课文的教学需要有一个能带动整篇课文教学的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得太小、太具体不能带动整篇课文的教学,相反会把一篇课文肢解开来,造成阅读认识上的多枝节与多视点,最终反而将重点难点淹没了。如果教师想引导学生面面俱到地阅读和理解,其结果可能将是处处用心而处处无所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面对众多的信息,我们宁可断其一指,不可伤其十指。具体说来就是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化繁为简。
2.理清思路:不管文章内容是简单还是复杂,作者的思路总有迹可循。理清思路是理解文章的枢纽,是形成阅读能力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它作于公元767年,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重新纷争。于是,杜甫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开始了新的漂泊。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如此复杂痛苦的背景、深沉纠结的情感,学生很难充分理解。一教师教《登高》时,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设计是用叙事抒情的表达方式改编《登高》一诗,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时代的灾难、诗人个人的痛苦与眼前的景物结合起来。这样既扣住了诗歌主题内容,又训练了学生抓纲提要的能力,效果就比较好。
3.品味感悟: 感情基调是指作品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倾向。每篇文章都是作者的个性化劳动成果,都有独特的风格神韵,也有个性化的情感倾向,这些神韵和感情总是闪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语言清新朴实,准确讲究,耐人寻味,具有一种绘画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描绘出了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他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
的确,多角度切入与整体把握的方法为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但这种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所有文体,确切地说,也许文学作品更适合一些。同时,整体把握与多角度切入的方法也不止以上几种,更多的方法需要我们根据师生个性、作品特点去丰富,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