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大爱引爆
广州大学美术学院第一次参加全国性雕塑专业活动——第二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得到众多同行和专家的肯定。这结果,是我在参展前意料之外,但也是在我的意料之中。意料之外者,是因为我们单位是个新学院,参展的学生并非雕塑专业,甚至有些仅上过60节雕塑课,此次却能给业内留下好的印象。意料之中,是送展前,我们已有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老师推荐和展览组委会负责人、《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先生预先把关。作为教学院长和指导老师,笔者欣喜之余觉得有必要回过头来梳理一下这次教与学的过程与体会,借此抛砖引玉。
爱的引爆:我们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广州市。这代人,多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很多学生在成长阶段就承载了太多家长的梦想和期待。什么东西都学过,可什么都失败。这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使得他们很少尝到成功、胜利的喜悦。于是,很多学生对专业没有天然的兴趣,严重缺乏成就感。什么都无所谓,对什么都很淡漠。其实,他们的综合素质都很高,都隐藏着精神上的巨大爆发力。就像原子里隐藏的裂变或聚变的能量一样。他们的智力和宝贵的天赋,就像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作为教师,应该用一种神圣的义务和责任感去挖掘他们,雕琢他们,让他们的价值体现,让他们的心智闪光。否则,对社会是暴殄天物的浪费,对学生也是终身无法弥补的损失。必须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儿女去关心、爱护、帮助他们。有了问题,应首先从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自身找症结,不要先入为主地直接认定学生的不是。否则,你就不可能与学生心灵相通,不可能急其所急,忧其所忧。师生之间没有荣辱与共,教学过程中碰到困难就很容易泄气,遇到学生撒公子哥或撒大小姐脾气的时候就更容易放弃。本人就曾经碰到一个学生对一个学期末合理的教学安排有异乎寻常的强烈的抵触情绪,她不考虑现实条件的限制非要独自去云南边境不可。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因为有过战地经历,也粗晓该生背景,笔者一闪念:她是否南疆烈士的后人?经过深入了解,终于发现症结之所在,并迅速调整了教学方式,主动与这位学生沟通。化解矛盾之后,才发现她其实是一个具有非常独特个性的优秀女孩。此后就更加关注她的成长,最后在毕业创作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笔者认为:在当今理想模糊的世界里,如果作为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或教师,没有对教育事业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没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一切教学的言行就成了作秀,成了仅为稻梁谋的职业手段,就更没有创造性的教育事业可言了。
师生关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对学生有一种理所当然的师生情谊,但此种情谊又并非平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否则,教学活动难以为继。在当今人情味淡薄的社会里,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师生间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较特殊的情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特殊的感情呢?我认为:师生关系应是一种综合的情谊关系——亦师亦友,亦足亦手,亦母亦父,亦粉丝亦偶像……这种情感的主导地位一方当然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要对教育事业有种神圣的使命感。在这种神圣使命感的驱使下,教师必须时刻牢记:师生之间始终要有一道界线,保持一种师道尊严的距离感。否则,近则无原则,远则若路人。
宽严相济:对学生的爱是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基础,对学生的态度宽厚和对待教学环境的宽松有利于学生用平静积极的心态从容投入学习。但教学工作本身的性质又要求教学工作者必须还有严的一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所以宽严两者之间辩证统一在教育事业神圣的目的上。一味地宽则易成放任,纵容学生,失却原则,使其难有进步;一味地严则易成专制,压制了学生的实质性成长,同时先让学生痛苦,最后也让教师本身痛苦。说到底,无论是宽,还是严,最终目的都是对学生的爱护。何时严爱,何时宽爱,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个教师的难题。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古今中外,教育之道,无法不在。然一师一法,法无定法。笔者谨以千言文字,抒一时之拙见,发一己之虚怀,如有不妥,恭请指正。
广州大学美术学院第一次参加全国性雕塑专业活动——第二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得到众多同行和专家的肯定。这结果,是我在参展前意料之外,但也是在我的意料之中。意料之外者,是因为我们单位是个新学院,参展的学生并非雕塑专业,甚至有些仅上过60节雕塑课,此次却能给业内留下好的印象。意料之中,是送展前,我们已有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老师推荐和展览组委会负责人、《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先生预先把关。作为教学院长和指导老师,笔者欣喜之余觉得有必要回过头来梳理一下这次教与学的过程与体会,借此抛砖引玉。
爱的引爆:我们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广州市。这代人,多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很多学生在成长阶段就承载了太多家长的梦想和期待。什么东西都学过,可什么都失败。这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使得他们很少尝到成功、胜利的喜悦。于是,很多学生对专业没有天然的兴趣,严重缺乏成就感。什么都无所谓,对什么都很淡漠。其实,他们的综合素质都很高,都隐藏着精神上的巨大爆发力。就像原子里隐藏的裂变或聚变的能量一样。他们的智力和宝贵的天赋,就像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作为教师,应该用一种神圣的义务和责任感去挖掘他们,雕琢他们,让他们的价值体现,让他们的心智闪光。否则,对社会是暴殄天物的浪费,对学生也是终身无法弥补的损失。必须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儿女去关心、爱护、帮助他们。有了问题,应首先从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自身找症结,不要先入为主地直接认定学生的不是。否则,你就不可能与学生心灵相通,不可能急其所急,忧其所忧。师生之间没有荣辱与共,教学过程中碰到困难就很容易泄气,遇到学生撒公子哥或撒大小姐脾气的时候就更容易放弃。本人就曾经碰到一个学生对一个学期末合理的教学安排有异乎寻常的强烈的抵触情绪,她不考虑现实条件的限制非要独自去云南边境不可。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因为有过战地经历,也粗晓该生背景,笔者一闪念:她是否南疆烈士的后人?经过深入了解,终于发现症结之所在,并迅速调整了教学方式,主动与这位学生沟通。化解矛盾之后,才发现她其实是一个具有非常独特个性的优秀女孩。此后就更加关注她的成长,最后在毕业创作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笔者认为:在当今理想模糊的世界里,如果作为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或教师,没有对教育事业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没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一切教学的言行就成了作秀,成了仅为稻梁谋的职业手段,就更没有创造性的教育事业可言了。
师生关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对学生有一种理所当然的师生情谊,但此种情谊又并非平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否则,教学活动难以为继。在当今人情味淡薄的社会里,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师生间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较特殊的情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特殊的感情呢?我认为:师生关系应是一种综合的情谊关系——亦师亦友,亦足亦手,亦母亦父,亦粉丝亦偶像……这种情感的主导地位一方当然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要对教育事业有种神圣的使命感。在这种神圣使命感的驱使下,教师必须时刻牢记:师生之间始终要有一道界线,保持一种师道尊严的距离感。否则,近则无原则,远则若路人。
宽严相济:对学生的爱是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基础,对学生的态度宽厚和对待教学环境的宽松有利于学生用平静积极的心态从容投入学习。但教学工作本身的性质又要求教学工作者必须还有严的一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所以宽严两者之间辩证统一在教育事业神圣的目的上。一味地宽则易成放任,纵容学生,失却原则,使其难有进步;一味地严则易成专制,压制了学生的实质性成长,同时先让学生痛苦,最后也让教师本身痛苦。说到底,无论是宽,还是严,最终目的都是对学生的爱护。何时严爱,何时宽爱,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个教师的难题。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古今中外,教育之道,无法不在。然一师一法,法无定法。笔者谨以千言文字,抒一时之拙见,发一己之虚怀,如有不妥,恭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