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拓展教学是相对于夸美纽斯所倡导的“课堂教学”理论而言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超越了单一教材用书的形式与内容限制,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多元认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补足或完善教材内容,强化学生的认知深度。拓展教学是辅助和补充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引导学生基于有限教材内容的拓展探究和学习的方法,包括围绕教材知识和文本进行的拓展性阅读、探究和辨析等。
一、拓展教学对常规教学的辅助
拓展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辅助方式,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提供保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拓展教学与常规教学还有两个显著差异:其一,拓展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被放大,脱离了教学大纲和教案的约束,学生的想象更为自由、思维不易僵化,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容易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其二,拓展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践性更强,与常规教学的背诵、定向理解不同,拓展教学允许学生采用任何已知方法、已学理论和思想来思考、分析和训练,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其对语文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也会更强。
如在《短歌行》的学习中,学生仅借助课文注释很难了解曹操人物特点、作品创作背景,也就很难理解作品内涵,而通过《三国志·魏书》的白话文译本选读等了解人物和时代背景就可以弥补上述问题。综合而言,一般的语文拓展教学应当围绕基本教学内容展开,借助与学习内容有关联及有导向性的拓展材料来解决学生学习的障碍和疑问。
又如在《雷雨》一课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熟悉主要故事情节,这样才能够让学会对人物形象及思想性格、戏剧冲突有更好地理解,但学生缺乏对当时社会的认识,很难理解作品表现出的“未来美好却短暂,希望不可期”的时代悲观;节选的剧本也很难完整展现曹禺对人物形象的定位以及当时中国话剧发展的特点。对此,教师可以引入民国时期社会基层生活的纪录性文献、影片,并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完整剧本(或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话剧视频),使学生对作品的背景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由此利用拓展学习资料深入探讨作品思想,有助于学生对这个悲剧故事形成更深刻的理解,更为透彻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时代悲剧。在有明确目标导向的拓展学习中,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这种相对宽松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新课标对拓展教学的要求及定位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意识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学科应用能力。其本质要求是让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学生当前和未来的生活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并培养学生用语文学科知识解决学科问题、跨学科问题和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这种综合性的应用能力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实践,而拓展教学恰恰符合这一需求。由此,教师可以结合新课标要求对拓展教学功能做如下定位。
第一,调动学生探究和应用的兴趣并培养其主动学习的意识,如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小塘春色》为拓展阅读材料,对比两篇文章在景色描述与情境构建中的差异,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兴趣。
第二,强化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高中生语文能力结构中语言和语法应用能力普遍较好。如高二必修三议论文的写作入门难度高,教师可以选择典型议论文(如高考满分作文)做拓展写作训练,通过逐步解析论点、论据排布、论证方式等逐步熟悉议论文写作。
第三,拓展学生语言和文学学习的视野,大量阅读体裁各异的文学作品。比如在学习高一必修二抒情描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同主题的中国诗歌、西方诗歌、散文诗、散文等拓展阅读材料,通过大量对比阅读感受不同体裁文章的情感表达策略,使学生体会语言特色,感知其在人文学科、社会文化发展等领域的价值。
三、新课标下拓展教学的实施策略
目前,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拓展教学中会普遍采用模式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课文思想探究的过程中回溯历史,再从中提取可以补充课文内容的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模式最容易出现过度解读的情况,比如在《咏怀古迹·其三》的学习中,教师分别通过荆门在历史上的重镇地位、昭君身死异域的凄凉遭遇、汉元帝的伤怀之情来辅助解读作者思想,这种分析更多的是在补全学生缺失的历史知识,并不能很好地揭示杜甫创作此诗时的内心感触。如果换用胡震亨在《杜诗通》、杨伦《杜诗镜铨》中的评注来做拓展阅读,则更容易帮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理解全诗的意境,真正让学生理解杜甫怀古诗歌“篇终接混茫”的艺术魅力。
具体到拓展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也要避免将拓展内容简单地抛给学生,还应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在《咏怀古迹》的拓展学习中组织学生集中阅读多个不同的诗歌评注,在阅读的过程中分享各自的理解(包括对评注的理解和对原诗的理解),由此帮助学生开拓新的思考方向和角度,在分享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对阐述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这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与应用水平。
一般来说,教师应该在学生有显著探究欲望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展现了一个富有戏剧性且极具历史代表性的故事,文章中出现了大量文言文实词、虚词,其中虚词在表现故事的矛盾冲突等方面有明显帮助。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会对课文的叙事内容产生较高兴趣,容易忽略本课重点学习的文言实词、虚词,对此,教师可以在课文教学后简述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相较的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而、之、因、且等虚词的意义及其在文言表达上的巧妙性。由此可进一步组织学生拓展学习,如将《屈原列传》等内容、形式与课文一致的文学作品作为拓展学习素材,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并设计文言文翻译、阅读理解、虚实词用例分析等课外学习任务,规避课文类型、体量的限制(比如课后仍以课文为基础设计练习题,虽能加强学生记忆,但不一定能强化学生对词性的理解),真正从应用层面加强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提升学生认知和正确解读虚词的能力。这种拓展训练的优势在于将重难点知识、学生兴趣和实践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重点知识形成有效迁移,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拓展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条件,在新課标要求下,拓展教学更适合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更适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教师应该确保拓展学习的导向性,明确拓展学习对教材学习的辅助关系;抓住特殊时机,促进学生认知迁移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贵州省思南县第六中学(565100)
一、拓展教学对常规教学的辅助
拓展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辅助方式,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提供保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拓展教学与常规教学还有两个显著差异:其一,拓展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被放大,脱离了教学大纲和教案的约束,学生的想象更为自由、思维不易僵化,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容易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其二,拓展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践性更强,与常规教学的背诵、定向理解不同,拓展教学允许学生采用任何已知方法、已学理论和思想来思考、分析和训练,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其对语文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也会更强。
如在《短歌行》的学习中,学生仅借助课文注释很难了解曹操人物特点、作品创作背景,也就很难理解作品内涵,而通过《三国志·魏书》的白话文译本选读等了解人物和时代背景就可以弥补上述问题。综合而言,一般的语文拓展教学应当围绕基本教学内容展开,借助与学习内容有关联及有导向性的拓展材料来解决学生学习的障碍和疑问。
又如在《雷雨》一课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熟悉主要故事情节,这样才能够让学会对人物形象及思想性格、戏剧冲突有更好地理解,但学生缺乏对当时社会的认识,很难理解作品表现出的“未来美好却短暂,希望不可期”的时代悲观;节选的剧本也很难完整展现曹禺对人物形象的定位以及当时中国话剧发展的特点。对此,教师可以引入民国时期社会基层生活的纪录性文献、影片,并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完整剧本(或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话剧视频),使学生对作品的背景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由此利用拓展学习资料深入探讨作品思想,有助于学生对这个悲剧故事形成更深刻的理解,更为透彻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时代悲剧。在有明确目标导向的拓展学习中,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这种相对宽松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新课标对拓展教学的要求及定位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意识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学科应用能力。其本质要求是让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学生当前和未来的生活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并培养学生用语文学科知识解决学科问题、跨学科问题和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这种综合性的应用能力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实践,而拓展教学恰恰符合这一需求。由此,教师可以结合新课标要求对拓展教学功能做如下定位。
第一,调动学生探究和应用的兴趣并培养其主动学习的意识,如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小塘春色》为拓展阅读材料,对比两篇文章在景色描述与情境构建中的差异,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兴趣。
第二,强化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高中生语文能力结构中语言和语法应用能力普遍较好。如高二必修三议论文的写作入门难度高,教师可以选择典型议论文(如高考满分作文)做拓展写作训练,通过逐步解析论点、论据排布、论证方式等逐步熟悉议论文写作。
第三,拓展学生语言和文学学习的视野,大量阅读体裁各异的文学作品。比如在学习高一必修二抒情描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同主题的中国诗歌、西方诗歌、散文诗、散文等拓展阅读材料,通过大量对比阅读感受不同体裁文章的情感表达策略,使学生体会语言特色,感知其在人文学科、社会文化发展等领域的价值。
三、新课标下拓展教学的实施策略
目前,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拓展教学中会普遍采用模式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课文思想探究的过程中回溯历史,再从中提取可以补充课文内容的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模式最容易出现过度解读的情况,比如在《咏怀古迹·其三》的学习中,教师分别通过荆门在历史上的重镇地位、昭君身死异域的凄凉遭遇、汉元帝的伤怀之情来辅助解读作者思想,这种分析更多的是在补全学生缺失的历史知识,并不能很好地揭示杜甫创作此诗时的内心感触。如果换用胡震亨在《杜诗通》、杨伦《杜诗镜铨》中的评注来做拓展阅读,则更容易帮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理解全诗的意境,真正让学生理解杜甫怀古诗歌“篇终接混茫”的艺术魅力。
具体到拓展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也要避免将拓展内容简单地抛给学生,还应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在《咏怀古迹》的拓展学习中组织学生集中阅读多个不同的诗歌评注,在阅读的过程中分享各自的理解(包括对评注的理解和对原诗的理解),由此帮助学生开拓新的思考方向和角度,在分享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对阐述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这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与应用水平。
一般来说,教师应该在学生有显著探究欲望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展现了一个富有戏剧性且极具历史代表性的故事,文章中出现了大量文言文实词、虚词,其中虚词在表现故事的矛盾冲突等方面有明显帮助。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会对课文的叙事内容产生较高兴趣,容易忽略本课重点学习的文言实词、虚词,对此,教师可以在课文教学后简述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相较的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而、之、因、且等虚词的意义及其在文言表达上的巧妙性。由此可进一步组织学生拓展学习,如将《屈原列传》等内容、形式与课文一致的文学作品作为拓展学习素材,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并设计文言文翻译、阅读理解、虚实词用例分析等课外学习任务,规避课文类型、体量的限制(比如课后仍以课文为基础设计练习题,虽能加强学生记忆,但不一定能强化学生对词性的理解),真正从应用层面加强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提升学生认知和正确解读虚词的能力。这种拓展训练的优势在于将重难点知识、学生兴趣和实践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重点知识形成有效迁移,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拓展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条件,在新課标要求下,拓展教学更适合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更适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教师应该确保拓展学习的导向性,明确拓展学习对教材学习的辅助关系;抓住特殊时机,促进学生认知迁移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贵州省思南县第六中学(56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