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程的重点从表面转到内在。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学生了解阅读的基本内容,还要进行深度阅读。对于高中这个语文阅读比较重要的阶段,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加强学生阅读的能力。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之一,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便可以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从而更易于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读:开始了解阅读内容
语文属于文科,无论是略读还是细读都免不了读。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读,让学生加强对所阅读文章的理解。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即阅读。让学生通过略读了解文章的大概主题。当然,一种形式的阅读方法使用久了,学生便会失去对所阅读文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其实,阅读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读语言比较优美的段落,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让男生和女生交叉朗读课文……不同的形式都能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此外,教师在朗读中还可以配以美妙的音乐、漂亮的图片为学生营造符合文章的情景,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朗读并思考。
如《故乡的秋》,作者郁达夫由于时局原因,在家中三年不问世事,所以整篇文章都是写景的,偶尔借景抒情。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审美的目的,并不用多么深入地阅读。对于那些比较有深度或者比较难理解的文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细致阅读,标注阅读,从而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文章。
再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只有学生了解了徐志摩当初所经历的种种事情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其离别时的不舍及难过。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标出其中比较重要的意象,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身临其境感受这种离别,之后再深入阅读,从而体会作者当时不舍的心境。
二、解:教师讲解,学生理解
课堂之所以为课堂,是因为教师在教授,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样不可忽视。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后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这个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单独讲解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知识。以疑问形式进行讲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抓“愤”、“悱”之时加以点拨,如此一来,学生便豁然开朗。
问题导入不仅能应用到课上,还能应用到课后。课后设置问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巩固课上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思考,可以提升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增加阅读的深度。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让学生的理解更加全面。
如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讲解之前就可以提问: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作者写这篇文章岂不是浪费时间?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便会把焦点放在文章的内容上,从而更好地预习,了解文章的内容,并思考没有新闻的奥斯维辛吸引作者的原因。这样的预习使得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加深,有利于课堂上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
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用大量篇幅来描绘荷塘中优美的景色,然而通过文中的个别词句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特别兴奋,也没有欣赏美景的心情,教师可以将此作为问题:朱自清当时在忧虑什么。学生经过阅读和讨论,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便可以体会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也体会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关心的爱国之情。
三、悟:自我感悟,增强能力
高中阅读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它需要学生对文字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即领悟力。学习文章最高的境界就是悟。学生在悟的过程中,可以深化自己对文章的了解,提升自己阅读的综合能力。悟的过程是学生沉淀知识再消化的过程,在情感体验上,在写作手法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甚至还能够通过悟将文章的优点应用到自己所写的文章中。悟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完成性,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例如,学习《沁园春·长沙》,粗略的读过之后便可以明白该文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然而假若教师增加一些对那个时代及作者经历的介绍,便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自己悟的境界,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联系实际和教师补充的内容便可以了解到作者写这首词不仅仅是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深层次地是抒发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和远大抱负。
学生对文章理解了多少便是学生真正学习了多少。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文章的情感,多让学生自己想象并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情思。此外,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也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一步教学奠定基础。教师要好好利用读、解、悟结合的阅读教学方法,并不断创新,为开创更高效的课堂而努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719399)
一、读:开始了解阅读内容
语文属于文科,无论是略读还是细读都免不了读。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读,让学生加强对所阅读文章的理解。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即阅读。让学生通过略读了解文章的大概主题。当然,一种形式的阅读方法使用久了,学生便会失去对所阅读文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其实,阅读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读语言比较优美的段落,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让男生和女生交叉朗读课文……不同的形式都能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此外,教师在朗读中还可以配以美妙的音乐、漂亮的图片为学生营造符合文章的情景,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朗读并思考。
如《故乡的秋》,作者郁达夫由于时局原因,在家中三年不问世事,所以整篇文章都是写景的,偶尔借景抒情。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审美的目的,并不用多么深入地阅读。对于那些比较有深度或者比较难理解的文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细致阅读,标注阅读,从而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文章。
再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只有学生了解了徐志摩当初所经历的种种事情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其离别时的不舍及难过。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标出其中比较重要的意象,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身临其境感受这种离别,之后再深入阅读,从而体会作者当时不舍的心境。
二、解:教师讲解,学生理解
课堂之所以为课堂,是因为教师在教授,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样不可忽视。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后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这个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单独讲解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知识。以疑问形式进行讲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抓“愤”、“悱”之时加以点拨,如此一来,学生便豁然开朗。
问题导入不仅能应用到课上,还能应用到课后。课后设置问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巩固课上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思考,可以提升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增加阅读的深度。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让学生的理解更加全面。
如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讲解之前就可以提问: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作者写这篇文章岂不是浪费时间?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便会把焦点放在文章的内容上,从而更好地预习,了解文章的内容,并思考没有新闻的奥斯维辛吸引作者的原因。这样的预习使得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加深,有利于课堂上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
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用大量篇幅来描绘荷塘中优美的景色,然而通过文中的个别词句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特别兴奋,也没有欣赏美景的心情,教师可以将此作为问题:朱自清当时在忧虑什么。学生经过阅读和讨论,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便可以体会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也体会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关心的爱国之情。
三、悟:自我感悟,增强能力
高中阅读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它需要学生对文字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即领悟力。学习文章最高的境界就是悟。学生在悟的过程中,可以深化自己对文章的了解,提升自己阅读的综合能力。悟的过程是学生沉淀知识再消化的过程,在情感体验上,在写作手法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甚至还能够通过悟将文章的优点应用到自己所写的文章中。悟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完成性,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例如,学习《沁园春·长沙》,粗略的读过之后便可以明白该文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然而假若教师增加一些对那个时代及作者经历的介绍,便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自己悟的境界,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联系实际和教师补充的内容便可以了解到作者写这首词不仅仅是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深层次地是抒发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和远大抱负。
学生对文章理解了多少便是学生真正学习了多少。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文章的情感,多让学生自己想象并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情思。此外,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也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一步教学奠定基础。教师要好好利用读、解、悟结合的阅读教学方法,并不断创新,为开创更高效的课堂而努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71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