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蒙学教材作为我国古代幼儿教育的主要工具,它能够在王朝更替的浪潮中千年传承,首先是它们本身具备的基础常识特点,为幼童日后的生活和文学发展提供了基础性前提;其次,它作为文学作品,还带给阅读者赏心悦目的文学之美;最后,它所传达的思想并不代表某个阶级某个王朝的观点,而是对人的生命关怀,面向整个人类。
【关键词】:蒙学教材;基础知识;文学性;立人传道
教育的成长和发展史犹如一颗孱弱的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我们的现代教育无论如何进步、如何时髦,它终归是这棵大树伸展出来的一枝,并依靠大树供给养分,因此,要发展现代中小学语文,我们首先应该参照古方,寻得一方良药。
“蒙”字,最早出现在《易·蒙》中,“享,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1]《序卦》中释蒙为萌,郑玄解释为“蒙,幼小之貌,齐人谓萌为蒙也。”幼童未受教育之前,犹如披覆果壳的种子,暗昧不明,受教育之时,则如种子萌芽,破壳而出,舒展幼苗。《蒙·彖传》进一步指出蒙之功效,“蒙以养正,圣功也。”[2]那么,古人如何蒙养幼童呢?
一、蒙学教材
想要了解古人如何蒙养幼童,蒙学教材不失为一个好的取材,因为相比较一些政策律法而言,蒙学教材更能贴近教学实际,更能符合儿童性情,因而本文着重探讨蒙学教材的特点。作为整个教育阶段的基础,蒙学阶段接受的知识是基础性的。如《三字经》中,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恩,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运乎中。”这些基础的见闻从三才到四方,从五行到九族都有介绍;除了生活常识之外,还有关于经史子集的介绍,如“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以简洁概括的语言对书名、作者、内容进行介绍;当然,朝代更替的知识也不可或缺,因此,在介绍完经史子集后,紧接着“考世系,知始终”,从三皇到五帝,从国号到时长均有介绍。章炳麟在《重订三字经》中赞叹道,“其书先举方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观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较梁人所集《千字文》,虽字有重复,词无藻采,其启人知识过之。”[3]
除了传授幼童一些基础常识外,还为其精神修养的提升做着准备工作。《笠翁对韵》就按照韵将内容分编开来,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等。这部教材并不是为了告诉幼童以上分类常识,而是帮助他们理解诗人作诗时的韵对思路。如一东,“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4]学过这一节就明白诗人作诗时,常是上句有“天”字,下一句所對应的字为“地”,如“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表现出“雨”和“风”的韵对。通过这些基础韵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幼童记忆古诗词,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日后作诗提供技巧。
作为基础性的教材,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带给幼童无限丰富的知识,然而,仅仅是知识的丰富性,并不能概括蒙学教材的全部,它作为文学作品,还有之所以为文学的特性。
二、文学性
蒙学教材能够为全社会所理解,突破现代与古代的时间障碍,粉碎文言与现代语言的隔膜,还因为它本身所散发出来的语言之美。在人们阅读的过程中,带给人们一种身心的愉悦。周兴嗣所作的《千字文》,虽然只用一千字,但并不是一个个单字的简单堆积,而是将这些字组成语句通顺富有意义的句子。如:“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 乳渭据泾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丙舍旁启 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 开阶纳陛 弁转疑星”,我们仿佛能看见东京洛阳背靠邙山,面临洛水,西京长安左靠渭水,右依泾河,那里宫殿回环曲折,楼台宫阙凌空欲飞,使人心惊胆战,殿内廊檐刻画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天仙神灵飘飘欲飞。侧殿从两旁开启,华丽的帐幕对着高高的楹柱,宫殿里摆着佳肴宴席,乐工歌姬鼓瑟吹笙,一片欢腾,官员们相互祝酒,帽子上的流珠闪闪转动,好似天上的繁星。短短几句,虽为文言短句,但是我们现代人依然能够感受到文中所透露出来的京城的繁华与热闹。无怪王凤洲称《千字文》为“绝妙文章”。
文学之美除了语言美,还有形式上的特色。蒙学教材在形式上,也可谓是花样百出。《弟子规》、《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百家姓》、《千字文》四字成行,工整对仗;《笠翁对韵》、《声律启蒙》更是集单字、双字、三字、五字、十一字于一身,变化多样,而又不失韵味。
三、立人传道
通过阅读蒙学教材,我们除了学到一些基本知识以外,还可以从中窥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可以看到古人的教育观念和对伦理道德的重视。
蒙学教材首先注重的是对儿童自身德行的培养。在《千字文》中,“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个人的成长首先是对自我的要求,要求个体诚实、谦逊、知错能改。这种观念并非针对儿童而言,而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有对个体自己修养的要求。古人云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个人修养的完善,才能以己身之德推及一家、一国乃至天下,只有个人人格的健全,才能为其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基础,也只有个人德行的坚定,才能使个体生命面对外界的诱惑而不迷失,身处困顿之境而不气馁,纵然颠沛流离,也念念不忘泽被苍生。
当然,人类群居于普天之下,而不能单独幽闭于狭小空间,古人认为,在个人自身的培养中,除了严格要求自身,还有注重与他人的交往。孔子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5]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6]于是,蒙学教材将这些思想和众多典故结合在一起,转变为容易理解和记忆的故事,间接地向幼童传播义理,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以黄香九岁温席、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来引导孩子们要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样思想的教育思想比起现代教育中公主王子唯我独尊的观念,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个人的培养仅仅是为一身之安逸与富贵,生命的价值就过于物质,因而古人将自己的价值与整个社会关怀联系在一起,进而“始于家邦,终于四海”。
总之,蒙学教材所表现的文学之美和传达的道德规范值得现代人去翻阅和学习。也许借用蒙学教材这味良药,能够给当代中小学语文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注释:
[1]《易经》,选自《张载集》,张载著,北京:中华书局,1978,第84页。
[2]《易经》,选自《二程集》,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第720页。
[3]章炳麟:《重订三字经》,选自《三字经》,陈戍国、喻清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2,第141页。
[4]李渔:《笠翁对韵》,选自《声律启蒙》,黄熙年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2,第83页。
[5][6]《论语》,选自《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2011,第92、82页。
【关键词】:蒙学教材;基础知识;文学性;立人传道
教育的成长和发展史犹如一颗孱弱的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我们的现代教育无论如何进步、如何时髦,它终归是这棵大树伸展出来的一枝,并依靠大树供给养分,因此,要发展现代中小学语文,我们首先应该参照古方,寻得一方良药。
“蒙”字,最早出现在《易·蒙》中,“享,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1]《序卦》中释蒙为萌,郑玄解释为“蒙,幼小之貌,齐人谓萌为蒙也。”幼童未受教育之前,犹如披覆果壳的种子,暗昧不明,受教育之时,则如种子萌芽,破壳而出,舒展幼苗。《蒙·彖传》进一步指出蒙之功效,“蒙以养正,圣功也。”[2]那么,古人如何蒙养幼童呢?
一、蒙学教材
想要了解古人如何蒙养幼童,蒙学教材不失为一个好的取材,因为相比较一些政策律法而言,蒙学教材更能贴近教学实际,更能符合儿童性情,因而本文着重探讨蒙学教材的特点。作为整个教育阶段的基础,蒙学阶段接受的知识是基础性的。如《三字经》中,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恩,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运乎中。”这些基础的见闻从三才到四方,从五行到九族都有介绍;除了生活常识之外,还有关于经史子集的介绍,如“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以简洁概括的语言对书名、作者、内容进行介绍;当然,朝代更替的知识也不可或缺,因此,在介绍完经史子集后,紧接着“考世系,知始终”,从三皇到五帝,从国号到时长均有介绍。章炳麟在《重订三字经》中赞叹道,“其书先举方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观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较梁人所集《千字文》,虽字有重复,词无藻采,其启人知识过之。”[3]
除了传授幼童一些基础常识外,还为其精神修养的提升做着准备工作。《笠翁对韵》就按照韵将内容分编开来,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等。这部教材并不是为了告诉幼童以上分类常识,而是帮助他们理解诗人作诗时的韵对思路。如一东,“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4]学过这一节就明白诗人作诗时,常是上句有“天”字,下一句所對应的字为“地”,如“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表现出“雨”和“风”的韵对。通过这些基础韵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幼童记忆古诗词,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日后作诗提供技巧。
作为基础性的教材,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带给幼童无限丰富的知识,然而,仅仅是知识的丰富性,并不能概括蒙学教材的全部,它作为文学作品,还有之所以为文学的特性。
二、文学性
蒙学教材能够为全社会所理解,突破现代与古代的时间障碍,粉碎文言与现代语言的隔膜,还因为它本身所散发出来的语言之美。在人们阅读的过程中,带给人们一种身心的愉悦。周兴嗣所作的《千字文》,虽然只用一千字,但并不是一个个单字的简单堆积,而是将这些字组成语句通顺富有意义的句子。如:“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 乳渭据泾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丙舍旁启 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 开阶纳陛 弁转疑星”,我们仿佛能看见东京洛阳背靠邙山,面临洛水,西京长安左靠渭水,右依泾河,那里宫殿回环曲折,楼台宫阙凌空欲飞,使人心惊胆战,殿内廊檐刻画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天仙神灵飘飘欲飞。侧殿从两旁开启,华丽的帐幕对着高高的楹柱,宫殿里摆着佳肴宴席,乐工歌姬鼓瑟吹笙,一片欢腾,官员们相互祝酒,帽子上的流珠闪闪转动,好似天上的繁星。短短几句,虽为文言短句,但是我们现代人依然能够感受到文中所透露出来的京城的繁华与热闹。无怪王凤洲称《千字文》为“绝妙文章”。
文学之美除了语言美,还有形式上的特色。蒙学教材在形式上,也可谓是花样百出。《弟子规》、《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百家姓》、《千字文》四字成行,工整对仗;《笠翁对韵》、《声律启蒙》更是集单字、双字、三字、五字、十一字于一身,变化多样,而又不失韵味。
三、立人传道
通过阅读蒙学教材,我们除了学到一些基本知识以外,还可以从中窥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可以看到古人的教育观念和对伦理道德的重视。
蒙学教材首先注重的是对儿童自身德行的培养。在《千字文》中,“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个人的成长首先是对自我的要求,要求个体诚实、谦逊、知错能改。这种观念并非针对儿童而言,而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有对个体自己修养的要求。古人云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个人修养的完善,才能以己身之德推及一家、一国乃至天下,只有个人人格的健全,才能为其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基础,也只有个人德行的坚定,才能使个体生命面对外界的诱惑而不迷失,身处困顿之境而不气馁,纵然颠沛流离,也念念不忘泽被苍生。
当然,人类群居于普天之下,而不能单独幽闭于狭小空间,古人认为,在个人自身的培养中,除了严格要求自身,还有注重与他人的交往。孔子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5]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6]于是,蒙学教材将这些思想和众多典故结合在一起,转变为容易理解和记忆的故事,间接地向幼童传播义理,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以黄香九岁温席、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来引导孩子们要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样思想的教育思想比起现代教育中公主王子唯我独尊的观念,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个人的培养仅仅是为一身之安逸与富贵,生命的价值就过于物质,因而古人将自己的价值与整个社会关怀联系在一起,进而“始于家邦,终于四海”。
总之,蒙学教材所表现的文学之美和传达的道德规范值得现代人去翻阅和学习。也许借用蒙学教材这味良药,能够给当代中小学语文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注释:
[1]《易经》,选自《张载集》,张载著,北京:中华书局,1978,第84页。
[2]《易经》,选自《二程集》,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第720页。
[3]章炳麟:《重订三字经》,选自《三字经》,陈戍国、喻清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2,第141页。
[4]李渔:《笠翁对韵》,选自《声律启蒙》,黄熙年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2,第83页。
[5][6]《论语》,选自《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2011,第92、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