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口腔颌面外科门诊中,经常会见到患者因为牙齿根尖周炎等原因形成的牙源性粘膜下脓肿。自2010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在治疗粘膜下脓肿时采用碘伏溶液冲洗脓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牙源性粘膜下脓肿患者57例(男31例,女28例),16~72岁,平均38.1岁。其中切牙区的粘膜下脓肿为18例,前磨牙区的粘膜下脓肿为10例,磨牙区的粘膜下脓肿为29例。将以上57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9例,对照组28例。1.2诊断标准:患者面颊部或唇部肿胀,牙龈及前庭沟红肿、隆起、压痛,可以扪及波动感。穿刺检查,可于粘膜下抽出脓液。
1.3治疗方法:首先拍摄脓肿区根尖片,结合叩诊及探诊等检查,确定病源牙,行病源牙开髓,探通并扩大根管,以建立根管引流。在脓肿最明显处顺牙槽嵴方向作1~1.5cm粘膜切口,以止血钳钝性分离,充分引出脓液。实验组以0.25%碘伏溶液冲洗;对照组以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且最后1次均为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反复冲洗至无脓液冲出,引流口置入橡皮引流条引流,以后每天复诊。复诊时撤除引流条,反复冲洗至无脓液冲出,再次置入新引流条。每例患者均同时口服罗红霉素及替硝唑。
1.4治愈标准:患者无明显疼痛感,牙龈及前庭沟无明显隆起,引流条上无明显脓液附着,冲洗时无明显脓液冲出。停止换药及停止置入引流条后3天复诊,局部炎症持续好转,无积脓。
1.5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切开引流前取脓液送细菌培养,实验组患者有细菌生长的为26例;对照组患者有细菌生长的为26例。采用χ2检验,为无显著性差异(P>0.05)。换药2天后取脓液送细菌培养,实验组患者,有细菌生长为1例;对照组换药2天后取脓液送细菌培养,有细菌生长为8例。实验组患者29例总计换药天数为76天,平均换药天数为2.62天;对照组患者28例总计换药天数为132天,平均换药天数为4.71天。采用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牙源性粘膜下脓肿是口腔外科门诊的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经积极正规的治疗一般均可治愈,但若处理不当,可能发展为颌面部间隙感染,增加治疗难度,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需引起高度的重视。牙源性粘膜下脓肿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性感染,也可为厌氧菌引起的腐败坏死性感染。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中除选用广谱抗生素及抗厌氧菌药物联合用药外,及时切开引流是治疗牙源性粘膜下脓肿的重要手段,而切开引流以后的冲洗尤为重要。传统的冲洗液为3%双氧水及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其治疗效果很多时候都不尽如人意。
碘伏作为优良的皮肤粘膜消毒剂以其杀菌效果好、对皮肤粘膜刺激性小、性能稳定和使用方便为主要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和护理消毒领域。碘伏中的碘以络合物或复合物形式位于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胶束中心而被运载,碘伏通过释放出游离碘,直接卤化菌体蛋白质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使氢体的蛋白质和酶受到破坏,微生物因代谢机能发生障碍而死亡,游离碘对杀菌起主要作用[1]。碘伏消毒剂的水溶液对细菌繁殖体及真菌都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2]。
碘伏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由于适当稀释了碘伏消毒液浓度,明显减轻对人体的刺激,患者舒适度增加,冲洗操作简便,易为医生及患者所接受[3]。因此,0.25%碘伏稀释液冲洗适用于牙源性粘膜下脓肿的治疗。需要注意的是碘伏为碘制剂,使用前应询问患者过敏史,有碘过敏者避免使用[4]。
[参考文献]
[1]秦彦珉,饶 健,叶宝英.某碘伏消毒液的杀菌效果试验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7):1396-1397.
[2]肖文芝,陈 涌,张 莉.碘伏消毒致角膜上皮剥脱12例[J].中国美容医学,2001,10(1):32.
[3]景高云,胡 蓉,徐 平,等.碘伏稀释液结膜囊冲洗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的临床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1):37-38.
[4]赵作钧,梁伟中,汤鲁霞,等.碘伏消毒导致结膜过敏反应报道[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2):1818.
[收稿日期]2012-03-01 [修回日期]2012-03-27
编辑/何志斌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牙源性粘膜下脓肿患者57例(男31例,女28例),16~72岁,平均38.1岁。其中切牙区的粘膜下脓肿为18例,前磨牙区的粘膜下脓肿为10例,磨牙区的粘膜下脓肿为29例。将以上57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9例,对照组28例。1.2诊断标准:患者面颊部或唇部肿胀,牙龈及前庭沟红肿、隆起、压痛,可以扪及波动感。穿刺检查,可于粘膜下抽出脓液。
1.3治疗方法:首先拍摄脓肿区根尖片,结合叩诊及探诊等检查,确定病源牙,行病源牙开髓,探通并扩大根管,以建立根管引流。在脓肿最明显处顺牙槽嵴方向作1~1.5cm粘膜切口,以止血钳钝性分离,充分引出脓液。实验组以0.25%碘伏溶液冲洗;对照组以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且最后1次均为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反复冲洗至无脓液冲出,引流口置入橡皮引流条引流,以后每天复诊。复诊时撤除引流条,反复冲洗至无脓液冲出,再次置入新引流条。每例患者均同时口服罗红霉素及替硝唑。
1.4治愈标准:患者无明显疼痛感,牙龈及前庭沟无明显隆起,引流条上无明显脓液附着,冲洗时无明显脓液冲出。停止换药及停止置入引流条后3天复诊,局部炎症持续好转,无积脓。
1.5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切开引流前取脓液送细菌培养,实验组患者有细菌生长的为26例;对照组患者有细菌生长的为26例。采用χ2检验,为无显著性差异(P>0.05)。换药2天后取脓液送细菌培养,实验组患者,有细菌生长为1例;对照组换药2天后取脓液送细菌培养,有细菌生长为8例。实验组患者29例总计换药天数为76天,平均换药天数为2.62天;对照组患者28例总计换药天数为132天,平均换药天数为4.71天。采用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牙源性粘膜下脓肿是口腔外科门诊的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经积极正规的治疗一般均可治愈,但若处理不当,可能发展为颌面部间隙感染,增加治疗难度,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需引起高度的重视。牙源性粘膜下脓肿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性感染,也可为厌氧菌引起的腐败坏死性感染。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中除选用广谱抗生素及抗厌氧菌药物联合用药外,及时切开引流是治疗牙源性粘膜下脓肿的重要手段,而切开引流以后的冲洗尤为重要。传统的冲洗液为3%双氧水及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其治疗效果很多时候都不尽如人意。
碘伏作为优良的皮肤粘膜消毒剂以其杀菌效果好、对皮肤粘膜刺激性小、性能稳定和使用方便为主要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和护理消毒领域。碘伏中的碘以络合物或复合物形式位于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胶束中心而被运载,碘伏通过释放出游离碘,直接卤化菌体蛋白质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使氢体的蛋白质和酶受到破坏,微生物因代谢机能发生障碍而死亡,游离碘对杀菌起主要作用[1]。碘伏消毒剂的水溶液对细菌繁殖体及真菌都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2]。
碘伏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由于适当稀释了碘伏消毒液浓度,明显减轻对人体的刺激,患者舒适度增加,冲洗操作简便,易为医生及患者所接受[3]。因此,0.25%碘伏稀释液冲洗适用于牙源性粘膜下脓肿的治疗。需要注意的是碘伏为碘制剂,使用前应询问患者过敏史,有碘过敏者避免使用[4]。
[参考文献]
[1]秦彦珉,饶 健,叶宝英.某碘伏消毒液的杀菌效果试验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7):1396-1397.
[2]肖文芝,陈 涌,张 莉.碘伏消毒致角膜上皮剥脱12例[J].中国美容医学,2001,10(1):32.
[3]景高云,胡 蓉,徐 平,等.碘伏稀释液结膜囊冲洗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的临床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1):37-38.
[4]赵作钧,梁伟中,汤鲁霞,等.碘伏消毒导致结膜过敏反应报道[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2):1818.
[收稿日期]2012-03-01 [修回日期]2012-03-27
编辑/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