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视角下农村礼物交换分析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中国正在逐渐由生产型的社会向消费型的社会转变,随着国际化影响和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西方消费主义等思潮逐渐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在传统社会,礼物交换是村民之间建立、维系、扩展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在本文以西南壮族自治区村落R村为例,礼物交换作为维系村社团结的功能有所下降,而作为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性日益凸显,礼物交换的范围也逐渐扩大。由此可以得出,R村人际关系开始向村外扩展,并且有逐渐功利化的趋势,社会团结度有所下降。
  关键词:社会转型;农村;礼物交换;壮族
  中国社会转型速度快,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礼物交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会受到一定时期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根据村民们回忆到:
  当年我们都很穷,经常饿肚子,都是靠乡里乡亲互相救济过来的。今天你家有点米给我了,下次我就回送你红薯。(A)
  那时候谈恋爱结婚也没那么多讲究,也就是你有一张棉被,我有一张草席,我们就能凑和着一起过日子了。(D)
  从村民的回忆和文献记载的内容来看,由于村子封闭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因此他们只能通过内部互惠性的交换行为获得资源,礼物帮助他们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村社也呈现出较强的团结性。当时的R村与阎云翔研究的下岬村有许多相似之处,表意性礼物占大多数,工具性礼物较少,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较为紧密。从交换论的角度来看,从前人们通过礼物交换的是相互稀缺的资源,是相互的人情。
  一、礼物交换场合种类和次数增加、礼节简化
  相比转型前期,R村礼物交换的新特点首先表现在R村礼物交换的仪式性场合种类和数目增加了,礼节简化了。
  目前村里送礼的场合也就是節日走访亲戚,红白事,孩子的满月酒,还有盖新房的,现在条件好了,有什么好事都喜欢叫亲朋好友来吃个饭,去吃饭的也不会空手来,都会带点礼物。(B)
  要送礼的场合多了去呢,干嘛都想请酒收红包,修个破房子也摆宴席让人过去,真麻烦。(D)
  根据村民的叙述,主要的送礼场合有节日走访亲友、婚宴庆典等,婚庆和丧葬仪式规模最大,其次是满月酒,最后是升学、盖房。根据村民访谈,他们之所以比以前更热衷于办酒席和送礼,一是好面子,家里有喜事自然喜欢让大伙知道。二是为了维系村内外的人际关系。三是由于经济生活的提高,刺激了村民的消费欲望。仪式化送礼场合的简化说明了村社的生活节奏正在加快。
  二、礼物的形式也逐渐从自制实物向货币、商品转换
  在婚礼方面的送礼:
  以前别人结婚送的都是大米,被子什么的,现在都送份子钱。(A)
  现在送礼送红包双方都乐意,你要是送东西还得自己去商店里挑,店里那么多花样、牌子,送了又怕不颜色款式不合别人的意。(C)
  在丧葬方面的送礼:
  现在同村来参加白事的人不需要带礼物,在以前則会带一些粮食和白布过来,现在不缺粮食了,主要是过来帮忙。(B)
  盖房子送礼:
  过去有力的出力,没力的给你们家送点粮食、木材,现在一般送钱,邻居可能会帮点忙。(D)
  以前盖房子要请人吃饭,那都是为了招呼亲友过来帮忙的,那时候村里年轻人也多,他们过来帮忙,主人家不收他们带来的礼物。(A)
  从交换论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人们交换的已经不是相互稀缺的资源或者人情,而是面子和符号,符号客体的关系逐渐取代和主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礼物交换的规模扩大
  就主要的婚庆典礼来说,壮族婚庆也有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习俗。
  通知的一般都是村里认识的人,不熟悉的就不请了,还有隔壁村庄有联系的,人脉广的还会叫城里的一些熟人来。(B)
  结婚通常都在村里摆一次酒席,再到县城酒楼里再摆一次,送礼的人比以前多多了。一般情况下收到的礼金总是比办酒席话费的要多。(C)
  有钱人家看得起你才请你来喝喜酒(D)
  R村的礼俗要求丧亲者要一直守灵不能做别的事情,所以在丧葬期间的一切丧事的打点,包括饮食、招呼来访者、下葬等等事物都需要由别人来帮忙。在村里面人缘好的主人遇到白事,来帮忙来送礼的人就多,但也有想拉关系的人参加。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村民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人员构成也由亲属到朋友再到其他社会关系人。其次,从送礼人和收礼人的关系来看,村里比较有实力和声望的家庭,来参加他们举办的仪式的弱关系人的比例就越大。从功能论上看,既然礼物交换的规模扩大了,是不是就意味着,礼物所发挥的团结和凝聚社会的功能更好了呢?笔者发现并不是如此。在传统社会,一个村里有人结婚,基本上村里的每户都会通知到,而从现在的婚礼规模来看,个人网络成纵向发展,村民之间的相互联系少了,社会的凝聚力自然就小了。从这个角度看,礼物所发挥的维系社会凝聚力的功能变弱了。
  四、礼物交换行为目的的变化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从村民送礼的目的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村民在礼物交换的过程中呈现出不一致的价值观念情况。
  R村曾传出过一个笑话,新上任的村官甲正在下乡工作,接到一个城里某局长秘书的电话,说局长家有白事,让他赶紧过去。他以为去世的是黄局长本人,于是灰心丧气回了,看到路上同样来祭拜的同行还说“局长本人都没了,你们来还有什么用,还是回去吧”。(A)
  村官甲向上级送礼的事件属于上节所说的弱关系参加丧葬仪式的情况,他试图通过礼物与局长建立关系,而并不是真的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他追求权势的真实目的在这次误会中暴露地更加明显了。由此可以看出,村民在礼物交换的过程中,已经开始进行理性计算自己受礼和回礼的得失。   五、礼物的流向变化
  现在干部家请酒跟村里面其他人差不多了,现在国家管得严,他们想摆也不敢,怕被群众告了。想趁机送礼巴结干部的也不敢送了,随的份子钱得跟大家数量差不多,送多了人家就怀疑你。(D)
  以前干部权力还是挺大的,信息又不发达,山高皇帝远的,上头管不了那么多。关系远的送礼他是不敢随意收的。(A)
  礼物的流向逐渐向村中的财富阶层倾斜,笔者认为这首先有国家政策调整的原因,基层权力逐渐向中央集中,原有的科层制治理模式被打破,定程度的压制。其次,村中財富阶层大多是與外界密切联系的群体,人脉广、门路多,并且这些自己创业的人员不需要受到太多体制的监管,民主思想开始传播。虽然送礼之风在一定程度上被遏制了,但是靠关系办事的思想还是存在的。可以看出,礼物作为人情交换的载体的作用,在制度的限制下逐渐减弱,人们通过更加隐蔽的方式来进行人情交换。
  六、礼物交换动机——互惠类型的变化
  转型前期,R村的礼物交换遵循“礼尚往来”的互惠原则,一般来说表意性的礼物都属于限定性互惠,存在于亲朋好友间为了表达祝福、维持关系的情形中。维尔曼认为限定性互惠能保证小团体的团结,根据文献记载和村民回忆我们可以了解到,R村在过去人际关系较为亲密,社会阶层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化。
  根据维尔曼关于一般化互惠类型的定义,笔者把礼物交换中的一般化互惠理解为一方送礼,而另一方不以回礼的形式交换,而是通过情感支持、劳力付出、寻找门路等方式来交换,总体来看他们之间的交换是具有互惠性的。比如养儿防老的思想。在R村,中年人会给村里的老年亲戚送红包,而这些老人又把钱都当压岁钱送给了他们的孩子,他们之间保持了礼钱和情感的平衡互惠。
  网络一般化中,由初始资源人从其他网络行动者中获利。在转型前期,由于政府实行计划经济,社会高度团结统一,属于群体一般化互惠。从目前R村的互惠类型来看,网络一般化互惠要比群体一般化互惠较多。由此可见,村庄的团结程度下降了。
  七、讨论与结论
  通过以上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近年来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R村礼物交换的变化:第一,礼物的精神内涵发生了改变。第二,礼物交换的功能发生了改变。第三,礼物交换原则——互惠类型的变化。从礼物的流动方向、送礼规则的改变,不均性交换的出现等方面,即从以限定性互惠为主要原则的交换,转变成以一般化互惠和网络平衡互惠为主的交换。
  根据礼物交换的这些变化,其折射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演变:第一,村民人际交往范围扩大,并由横向网络朝纵向网络发展。第二,人际交往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功利化的趋势。第三,村庄的权力结构发生改变,财富阶层占据较为主导的地位,民主思想在村庄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第四,村庄的社会凝聚力下降,团结程度降低了。
  礼物可以作为人类表达情感的载体,礼物交换的变化折射出人们情感表达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礼物文化是仍然是人们情感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礼物交换背后隐藏的逻辑体现出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化缺失。首先是从行动者出发。比如大力推行农村新文化,让村民从思想上转变;其次是从社会制度出发,完善村庄的各项经济、教育、医疗卫生等制度,确保农民有可靠的国家支持。
  参考文献
  [1]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开放时代,2008(2)
  [2]孙立平:《转型陷阱》,中国改革论坛网,2013
  [3]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
  [4]孙俊丽:《转型时期中国语境下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现实思考》,中央民族大学,2015
  作者简介
  李建华(1990.5—),女,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人,中央民族大学学科教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科语文。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对电视新闻采访技巧和注意问题进行了分析。电视新闻采访技巧包括抓住新闻线索突出重点、把握好提问的最佳时机、在提问时融入情感、注重采访过程中的细节、提问要注意措辞和非语言手段的运用。采访过程中要注意做好采访准备工作,尊重采访对象、记者要与受访者形成良性互动、强化采访个性特征。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技巧;注意问题;分析研究  我国的新闻事业在新的时期压力与挑战共存,社会问题和社会思潮的层
期刊
摘 要:艺术欣赏教育小则是培养学生情操的教育,大则是增加国家软实力的教育。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欣赏画作,甚至是很多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欣赏。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鉴赏·评述”这一课程设计思路距今已六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课程已经广泛开设。  关键词:藝术欣赏;高等美术教育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是艺术欣赏教育却一直没有完全
期刊
摘 要:当回顾《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整本书的时候,我从中总结了一下作者阐释的基本内容,基本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深入探讨,一个是论文写作的方法问题,另一个是我们治学的态度问题。第一部分教导我们如何去做学术论文的选题、开题、论述等。第二部分从恒心、认真、谦虚、遵守学术道德这几个方面去谈我们治学应有的态度问题。针对本书所围绕的两大内容,我在此仅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关键词:治学方法;论文写作;研究;学术
期刊
摘 要:目的:比较足三里不同针灸方法对化疗后呕吐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09月~2017年07月期间内科门诊收治的90例化疗后呕吐患者随机分为A、B、C共3组,选取足三里穴,其中A组使用温针灸;B组使用针刺;C组使用艾灸,以呕吐症状为临床观察指标,评价各组治疗效果。结果:三种方法均能减少呕吐症状,A、B、C 3组的临床疗效分别为90.00%、66.67%、60.00%,A组与B组、C组比较有
期刊
摘 要:陈氏太极拳是我国传统养生功法之一,具有极强的健身和医疗价值。陈式太极拳发展至今有老架、新架、大架和小架等构成,虽动作有别,但对其“头顶虚领,项部竖直,含胸拔背,尾闾下沉,对拉拔长”的基本功法特征是没有差异的。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就陈式太极拳对于脊柱、筋膜、气血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从全新的角度去挖掘陈式太极拳的习练价值。结果表明:习练陈式太极拳可以有效地保养和矫正脊柱,解除筋膜
期刊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教学重点考虑的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这是现代素质教育背景下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思考建议  在小学语文教學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主动阅读以及创作教学情境等方面着手,通过这些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期刊
摘 要:自古以来手工艺作品在我国就有悠久的制作历史,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作为生活用具存在我们的身边。古往今来,传统的手工艺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代表产业,那些时尚好看的手工艺品在信息化的现代能够被人们所热爱,确实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越来越完善,人均收入越来越高,人们不会再满足对物质的追求而更多的去追求精神食粮,但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的样式众多,品种齐
期刊
当今社会中多数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市场营销效果,将本企业或者本行业几个月或者几个季度以及几年内的市场营销数据,通过数据加载分析来评估当前市场形势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而对数据的分析现代企业运用最多的手段就是统计学,统计学中的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都为企业的数据分析提供了最科学和可靠的方法。通过市场营销管理中统计学理论及方法的运用,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提供准
期刊
摘 要:20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文化是社会统一价值的表现,文化的多元化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使得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认同”的途径成为当代社会迫切解决的问题。在多元文化的现实场景中,只有在交往实践中寻求最低限度的价值共识以及建立公共的沟通协商制度,才能最终实现“价值认同”。  关键词:价值认同;多元文化;实践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再
期刊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纵观历史,中国历代书法名家除了为后人留下传世艺术珍品之外,还留下了宝贵的健康长寿秘笈。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书法家长寿者甚多。汉朝的钟繇,晋朝的王羲之,南北朝的陶弘景,都活过了古稀之年;初唐的虞世南81岁寿终,初唐的欧阳询83岁离世,中唐的颜真卿76岁,中唐的柳公权88岁西去,元朝的黄缙81岁辞世、王馨则享92岁高龄;而明清两代书法家长寿者更多,明代的董其昌、文嘉、沈周都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