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影响中国民族研究的四因素:苏维埃民族学派、古典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西方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中国本土经验(政府政策与学者探索)出发,基于国外理论与国内发展两个角度,可以
【机 构】
: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民族学系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研究项目“历史经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VMZ001),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9ZDGH017),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项目和重点创新工程项目“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现代转型”(项目编号:2019MZSCX0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影响中国民族研究的四因素:苏维埃民族学派、古典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西方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中国本土经验(政府政策与学者探索)出发,基于国外理论与国内发展两个角度,可以发现中国民族研究出现了本土理论转变趋向,不同时期的民族研究特点和理论探索在变化中发展,其中,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研究领域不断扩张,研究内容日益多元,每个阶段的国外理论引介与本土理论创新,表现出我国逐渐探索适合本国民族发展实情的理论研究历程。按照不同时期的国外影响与本土构建,中国民族研究理论的发展与重大转变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国外理论引介与本土
其他文献
《皇清职贡图》之《西宁县缠头民》中记载了西宁维吾尔族的来源、生计方式、服饰、饮食风俗等,对于我们了解清初青海西宁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大有裨益。西宁县的维吾尔族,是自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强盛的根基、民族团结和睦的本源、民族精神凝聚的动力源。它体现了我国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即知晓国情、维护统一、政治法治、团结奋斗、携手发展、共建共享。在新疆,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和谐共生、共御外辱、家国同构、共建新疆,淬炼了强烈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这种相互认同、相互吸引、相互亲和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和黏合力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维系、结合、构建、提升、延续具有重要的功能性意义。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必须从“大局”和“大势”着眼,坚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宗教关系深嵌于国家政治与民族关系之中。如何看待宗教以及如何处理与宗教的关系,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正是因应中国共产党对
中华民族向来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只是历史上的儒家将之视为工具,而中国共产党将之视为目标和价值。这在习近平的人民观中体现的特别明显。习近平人民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一个民族不能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各族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一个民族不能少"论断的提出遵循着特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北极不仅是一个地缘概念,还由其环境与文化定义而成.北极民族的文化生态体现了对极地环境的高度适应性:一方面,北极民族对极地环境的依赖形成了其特殊的生计方式、经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