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改进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明确目标、直奔中心的教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得以充分表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充分发挥,能够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和他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来学习课文的重点、理解课文的中心。这样,阅读教学目标集中、精力集中,便能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阅读
1 抓住课题的题眼,捕捉课文中心
不少文章的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就是文章的中心,即所谓题眼。它是全文的凝聚点,教师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进行必要的解题,就能很快地捕捉到文章的中心,并能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文章的中心连接在一起。 教学这类课文要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捕捉文章的中心。
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从题目上看,“爱”是题眼,文章紧紧围绕“爱”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文章中“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反复出现三次,把课题中的“爱”字具体化了,使所表达的爱国之情层层递进,步步升华。《一张珍贵的照片》,题目的关键词是“珍贵”。这张照片是谁的?为什么说这张照片是珍贵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这张照片是珍贵的?教学时,紧紧围绕“珍贵”一词来引导学生认识周总理在国家暂时困难时期,关心群众、热爱群众的高尚品质。《将相和》,题目的关键词是“和”。“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作者围绕中心“和的重要性”所写的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靠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课文结尾“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不仅回答了文章开头说的问题,将相做到了“和”,而且用前后呼应方式,最后突出了文章中心。
2 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感悟课文中心
一篇课文,是由诸多句子连缀而成的。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有些课文,是用一句话来点明中心思想,这就是常说的文章的中心句。它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中心句,就起到了提纲挈领、以一句串联全篇的作用。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在学生找出“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中心句后,我提出: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围绕着中心词句,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深入体会理解,深究文章的有关材料。从詹天佑在帝国主义的要挟、嘲笑、破坏之下毅然接受任务和遇到困难时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他的“爱国”。从他开创的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和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爬坡的问题,去体会他的“杰出”。试想,面对着帝国主义的要挟和嘲笑,如果詹天佑没有杰出的才能和爱国的热忱,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够把京张铁路修筑成功的。
教学《观潮》一文时,在学生找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中心后,我紧扣写作顺序和潮水的变化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潮来前——江面很平静,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2) 潮来时——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條白线。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3)潮退后——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学生自然而然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的确是“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学生很容易便找出了中心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相机提问:桂林山水究竟“甲”在什么地方?然后引导学生以“桂林山水”为主线,把“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两个内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去探究漓江水“静、清、绿”与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情感的熏陶、想象力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
3 抓住文章的重点句,领悟课文中心
朗读课文时,如果面面俱到,不仅时间不允许,学生们也会觉得单调、乏味。教学时,教师可直奔重点语句。
教学《梅兰芳》时,从课文里直接找不到文章的中心句。我就让学生边感情朗读课文,边勾画出重点句子。如:“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都唾手可得。然而,他对这些不屑一顾。他不愿也不可能为侵略者粉饰太平。”“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让位于民族气节。”“生活上的困顿,梅兰芳能够忍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他也能坦然面对;但难以排遣的苦闷是:为抗拒日本人一次又一次的骚扰,他需要太多拒绝的借口。”“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狂歌,想飞舞,积聚在内心的对唱的渴望与对舞的向往,就像是被挡在堤坝后的滚滚洪流,澎湃激荡,却又无法冲破阻隔,奔腾万里。”“就这样年复一年,虽然不能登台演出,生活日渐窘迫,但梅兰芳始终坚持着,等待着抗战胜利。”学生通过对这些重点句子的理解,梅兰芳为艺术献身、为国家拒艺的强烈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民族大义便跃然纸上。他们自然体会得到: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祖国的尊严,民族气节比生命更重要。
4 抓住文章的重点段,挖掘课文中心
有些课文,没有直接点明中心的词语和句子,中心思想隐含在课文里,采用怎样的教法呢?可让学生初读课文,领会中心。在初步领会中心的基础上,可打破原来循着文章的顺序逐段阅读的老框框,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直接让学生仔细阅读最能突出中心的段落,然后认真阅读、深究重点段中的词语和句子,从字里行间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
总之,每讲完一篇课文,我都让学生重温那些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通读全文,总结概括,明确作者是如何突出中心的,从而达到深化中心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阅读
1 抓住课题的题眼,捕捉课文中心
不少文章的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就是文章的中心,即所谓题眼。它是全文的凝聚点,教师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进行必要的解题,就能很快地捕捉到文章的中心,并能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文章的中心连接在一起。 教学这类课文要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捕捉文章的中心。
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从题目上看,“爱”是题眼,文章紧紧围绕“爱”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文章中“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反复出现三次,把课题中的“爱”字具体化了,使所表达的爱国之情层层递进,步步升华。《一张珍贵的照片》,题目的关键词是“珍贵”。这张照片是谁的?为什么说这张照片是珍贵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这张照片是珍贵的?教学时,紧紧围绕“珍贵”一词来引导学生认识周总理在国家暂时困难时期,关心群众、热爱群众的高尚品质。《将相和》,题目的关键词是“和”。“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作者围绕中心“和的重要性”所写的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靠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课文结尾“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不仅回答了文章开头说的问题,将相做到了“和”,而且用前后呼应方式,最后突出了文章中心。
2 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感悟课文中心
一篇课文,是由诸多句子连缀而成的。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有些课文,是用一句话来点明中心思想,这就是常说的文章的中心句。它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中心句,就起到了提纲挈领、以一句串联全篇的作用。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在学生找出“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中心句后,我提出: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围绕着中心词句,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深入体会理解,深究文章的有关材料。从詹天佑在帝国主义的要挟、嘲笑、破坏之下毅然接受任务和遇到困难时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他的“爱国”。从他开创的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和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爬坡的问题,去体会他的“杰出”。试想,面对着帝国主义的要挟和嘲笑,如果詹天佑没有杰出的才能和爱国的热忱,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够把京张铁路修筑成功的。
教学《观潮》一文时,在学生找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中心后,我紧扣写作顺序和潮水的变化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潮来前——江面很平静,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2) 潮来时——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條白线。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3)潮退后——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学生自然而然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的确是“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学生很容易便找出了中心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相机提问:桂林山水究竟“甲”在什么地方?然后引导学生以“桂林山水”为主线,把“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两个内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去探究漓江水“静、清、绿”与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情感的熏陶、想象力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
3 抓住文章的重点句,领悟课文中心
朗读课文时,如果面面俱到,不仅时间不允许,学生们也会觉得单调、乏味。教学时,教师可直奔重点语句。
教学《梅兰芳》时,从课文里直接找不到文章的中心句。我就让学生边感情朗读课文,边勾画出重点句子。如:“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都唾手可得。然而,他对这些不屑一顾。他不愿也不可能为侵略者粉饰太平。”“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让位于民族气节。”“生活上的困顿,梅兰芳能够忍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他也能坦然面对;但难以排遣的苦闷是:为抗拒日本人一次又一次的骚扰,他需要太多拒绝的借口。”“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狂歌,想飞舞,积聚在内心的对唱的渴望与对舞的向往,就像是被挡在堤坝后的滚滚洪流,澎湃激荡,却又无法冲破阻隔,奔腾万里。”“就这样年复一年,虽然不能登台演出,生活日渐窘迫,但梅兰芳始终坚持着,等待着抗战胜利。”学生通过对这些重点句子的理解,梅兰芳为艺术献身、为国家拒艺的强烈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民族大义便跃然纸上。他们自然体会得到: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祖国的尊严,民族气节比生命更重要。
4 抓住文章的重点段,挖掘课文中心
有些课文,没有直接点明中心的词语和句子,中心思想隐含在课文里,采用怎样的教法呢?可让学生初读课文,领会中心。在初步领会中心的基础上,可打破原来循着文章的顺序逐段阅读的老框框,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直接让学生仔细阅读最能突出中心的段落,然后认真阅读、深究重点段中的词语和句子,从字里行间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
总之,每讲完一篇课文,我都让学生重温那些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通读全文,总结概括,明确作者是如何突出中心的,从而达到深化中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