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鲁木齐市105中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本人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学,所教班级的学生非常朴实,但是这些学生在学习历史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现象:他们为历史课都是学些过去的东西,学习意义不大,因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况且在目前的历史教学考核中,都是采用开卷的形式进行的,他们总认为考试时只要翻翻书就能应付,因而不注意、不研究具体的学习方法,甚至仍有不少学生认为历史课是“副课”。加之长期以来的中学历史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和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禁锢了学生发展的能动性;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思维疲劳和心理厌烦。针对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使历史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本人在教学中尝试进行历史探究活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1.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知识、培养能力。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创设情景、呈现问题,由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
(2)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养成。主动性是学生不断学习、追求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的需要。这种内在的需求一方面表现为学习的兴趣,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就会把学习看成是享受和愉快的体验,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3)探究性学习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思维能力不能凭空产生,只能在解决感兴趣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创设了各种问题情景,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教材。
(4)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沟通和合作的良好空间,有利于形成并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他们学会交流和分享。分组进行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5)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探究性活动设计并不是要否定教师的作用,只是教师发挥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如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若想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尤其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都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2.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活动的实施
2.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有些学生上课效率底、课后比较普遍的抄作业现象,引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并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作业。对学生进行 “道德观教育”,使学生认识抄作业既是对上课老师的不尊重,也是对认真的同学不尊重,更是对自己独立人格的不尊重。因此要求让学生上课必须认真听见,认真做好笔记,课后作业必须自己独立完成。
2.2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活动过程。
2.3 问题引导,精心选择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把握好问题的设计层次。第一、是什么?(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即让学生能从书本中找出答案,如在学习《最可爱的人》一课时,可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引出问题:入朝作战的是哪支部队?指挥员是谁?作战时间?等问题。第二、为什么?(针对中等生)。即让学生分析事件出现的原因、目的等。如在学习《土地改革》一课时,可提问: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第三、怎么办?(针对尖子生)。即让学生从事件产生的意义、影响这个角度设问,也可从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借鉴价值或你对它的评价、认识等角度设问。如在学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时,可提问:如果你当时在万隆会议上面对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时,你会怎么办?总的来说,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人施问。
(2)充分利用教材。教材中每课都有动脑筋题,课后都有活动探究题,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不但紧扣教材,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3)创设问题的情景性。第一,从教材的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处生成问题。第二,不同的历史材料。如从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史料中生成问题。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在教学最后一环节,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之后出示部分歌词,并从中提问:有一位老人是谁?他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指什么?最早的圈有哪几个?
(4)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课堂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应该尽可能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不要只对少数学习好的、爱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课堂提问时将你询问的、鼓励的眼神尽可能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采用一些措施来激励学生回答问题,如采用问题接龙的形式,抽选部分学生轮流挨着回答问题,或采用古代的刑罚——连坐制,如果某个学生回答错误,则由他身边的学生补充回答。
(5)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首先要肯定其正确之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学生总是向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其不正确不全面之处给予纠正或补充,并且说明你对他的评价的理由,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获得新的学习。即使学生的回答完全错误,也不能给以严厉的训斥,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除了对学生的回答做积极的评价之外,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反应,也是很重要的。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打断学生的回答不利于创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气氛。即便学生朝向一个错误的答案方向,也不要立即打断。有时候其他学生可能从这一错误中学习了很多。 2.4 多媒体辅助教学。媒体技术的运用,从视觉、听觉等许多方面让学生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自然会给我们的探究型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多媒体课件就是利用它的视听互动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的'或'近似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首先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导入新课;在其他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出示知识要点,或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分析等。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2.5 在课堂上及课后开展多种活动。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学生表演短剧——模拟新闻发布会现场,来介绍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课后指导部分学生办历史小报等。
3. 实践效果 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了学生内在的需求,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使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主动的进行充电,创造性的实施课堂教学,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整体素质水平。同时,教师也提升了教育教学理念,比如: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
4. 几点思考
4.1 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因为对教师而言,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开展探究性学习,无疑就是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是不言而喻。因此,教师要有接受挑战的勇气和能力,因此,教师应具备:
(1) 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新的教育实践。历史教师要认识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历史学习的方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并从中受到启迪。
(2)知识更新的能力。在当今知识信息急速膨胀、更新的时代,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已有的知识已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具有绝对优势,需要自觉地去学习、扩充,掌握新的知识信息,不断改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适应开展探究性学习课程的需要。
(3)善于引导和激励学生探究的能力。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不同见解,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学生营造探究学习的宽松环境。
4.2 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利用校外或本土的教育资源。到目前为止,历史探究性学习在获取资料信息方面局限性还比较大。因此,我们要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博物馆、展览馆等处去阅读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本人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学,所教班级的学生非常朴实,但是这些学生在学习历史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现象:他们为历史课都是学些过去的东西,学习意义不大,因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况且在目前的历史教学考核中,都是采用开卷的形式进行的,他们总认为考试时只要翻翻书就能应付,因而不注意、不研究具体的学习方法,甚至仍有不少学生认为历史课是“副课”。加之长期以来的中学历史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和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禁锢了学生发展的能动性;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思维疲劳和心理厌烦。针对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使历史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本人在教学中尝试进行历史探究活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1.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知识、培养能力。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创设情景、呈现问题,由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
(2)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养成。主动性是学生不断学习、追求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的需要。这种内在的需求一方面表现为学习的兴趣,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就会把学习看成是享受和愉快的体验,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3)探究性学习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思维能力不能凭空产生,只能在解决感兴趣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创设了各种问题情景,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教材。
(4)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沟通和合作的良好空间,有利于形成并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他们学会交流和分享。分组进行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5)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探究性活动设计并不是要否定教师的作用,只是教师发挥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如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若想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尤其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都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2.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活动的实施
2.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有些学生上课效率底、课后比较普遍的抄作业现象,引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并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作业。对学生进行 “道德观教育”,使学生认识抄作业既是对上课老师的不尊重,也是对认真的同学不尊重,更是对自己独立人格的不尊重。因此要求让学生上课必须认真听见,认真做好笔记,课后作业必须自己独立完成。
2.2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活动过程。
2.3 问题引导,精心选择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把握好问题的设计层次。第一、是什么?(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即让学生能从书本中找出答案,如在学习《最可爱的人》一课时,可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引出问题:入朝作战的是哪支部队?指挥员是谁?作战时间?等问题。第二、为什么?(针对中等生)。即让学生分析事件出现的原因、目的等。如在学习《土地改革》一课时,可提问: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第三、怎么办?(针对尖子生)。即让学生从事件产生的意义、影响这个角度设问,也可从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借鉴价值或你对它的评价、认识等角度设问。如在学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时,可提问:如果你当时在万隆会议上面对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时,你会怎么办?总的来说,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人施问。
(2)充分利用教材。教材中每课都有动脑筋题,课后都有活动探究题,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不但紧扣教材,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3)创设问题的情景性。第一,从教材的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处生成问题。第二,不同的历史材料。如从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史料中生成问题。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在教学最后一环节,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之后出示部分歌词,并从中提问:有一位老人是谁?他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指什么?最早的圈有哪几个?
(4)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课堂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应该尽可能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不要只对少数学习好的、爱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课堂提问时将你询问的、鼓励的眼神尽可能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采用一些措施来激励学生回答问题,如采用问题接龙的形式,抽选部分学生轮流挨着回答问题,或采用古代的刑罚——连坐制,如果某个学生回答错误,则由他身边的学生补充回答。
(5)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首先要肯定其正确之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学生总是向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其不正确不全面之处给予纠正或补充,并且说明你对他的评价的理由,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获得新的学习。即使学生的回答完全错误,也不能给以严厉的训斥,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除了对学生的回答做积极的评价之外,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反应,也是很重要的。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打断学生的回答不利于创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气氛。即便学生朝向一个错误的答案方向,也不要立即打断。有时候其他学生可能从这一错误中学习了很多。 2.4 多媒体辅助教学。媒体技术的运用,从视觉、听觉等许多方面让学生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自然会给我们的探究型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多媒体课件就是利用它的视听互动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的'或'近似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首先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导入新课;在其他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出示知识要点,或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分析等。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2.5 在课堂上及课后开展多种活动。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学生表演短剧——模拟新闻发布会现场,来介绍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课后指导部分学生办历史小报等。
3. 实践效果 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了学生内在的需求,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使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主动的进行充电,创造性的实施课堂教学,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整体素质水平。同时,教师也提升了教育教学理念,比如: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
4. 几点思考
4.1 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因为对教师而言,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开展探究性学习,无疑就是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是不言而喻。因此,教师要有接受挑战的勇气和能力,因此,教师应具备:
(1) 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新的教育实践。历史教师要认识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历史学习的方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并从中受到启迪。
(2)知识更新的能力。在当今知识信息急速膨胀、更新的时代,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已有的知识已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具有绝对优势,需要自觉地去学习、扩充,掌握新的知识信息,不断改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适应开展探究性学习课程的需要。
(3)善于引导和激励学生探究的能力。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不同见解,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学生营造探究学习的宽松环境。
4.2 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利用校外或本土的教育资源。到目前为止,历史探究性学习在获取资料信息方面局限性还比较大。因此,我们要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博物馆、展览馆等处去阅读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