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寻找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行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少焦虑的痛苦,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缺陷。事实上,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中,除了面对错误外,当我们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短暂地采用这种方法以减少内心的痛苦,避免心灵的崩溃,并无可厚非。有这样一句话:“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就是一种适应生活的哲学。更何况在找寻合理的理由时,也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个人如常使用此机制,借各种托词以维护自尊,则不免有文过饰非,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之嫌,终非解决问题之道。儿童在遭受挫折后,往往找出种种理由原谅自己或者为自己的失误辩解,从而掩盖自己的错误,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心理的平衡,这就是儿童的合理化行为。这是一种不良行为,需要加以矫正,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提高认识,配合行动
教师和家长充分认识合理化行为的消极作用是矫正儿童合理化行为的思想基础。儿童采取自圆其说、自我蒙骗、据“理”力争、强词夺理等方式来实现合理化和自我防卫,容易使他们养成撒谎、骗人、执拗、逃避等不良品格。这是不利于培养他们诚实、守纪、自我教育、自我批评等品质的。多数家长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因此,矫正不力,甚至不知如何矫正。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关心家长的教育培养,任何教育教学任务是不可能解决的。为帮助教育好家长,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议,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使家长对儿童的合理化行为的消极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家长会上,不少家长一致认为:孩子们的这种合理化行为看起来合理,实际上不合理。我们平时没有注意这一点,也没有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害处。家长明白之后,都积极参与出谋划策,采取矫正的措施;密切配合老师认真填写好“家庭教育联系簿”,并主动同老师交换情况和意见;在老师家访或家长校访时,家长们也主动向老师请教矫正艺术,老师则耐心细致地给予讲解和指导。
二、身体力行,做出表率
教师家长身体力行,勇于承认错误,克服自身的合理化行为是矫正儿童合理化行为的有力措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和家长做出表率,对儿童是一种无形的督促和约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家长往往放不下架子,怕丢面子,有了失误,掩盖事实,自己合理化,既不愿大胆承认与修正失误,又不准孩子批评。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给家长讲明道理,并以亲身的实例说明:承认失误并不损害成人的威信,而对孩子却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三、理解宽容,重要前提
教师家长对儿童的理解与宽容是矫正儿童合理化行为的重要前提,儿童知之甚少,本身包含了许多失误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出现失误实在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宽容的基础。但是我们成人对儿童的失误视为“讨厌”、“不听话”、“故意作对”,因而感到气愤,轻则脸色铁青,冷言冷语,重则高声辱骂,拳打脚踢,这使矫正工作一开始充满了“火药味”,是不利于儿童改正错误的。在家长学校中,在家长会议上,或者在家访时,我们都应要求家长认识到理解和宽容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教给他们一些操作方法,比如,遇见孩子失误时,说话之前舌头先打几个卷儿,动手之前先暗暗地握几下拳头,气愤了或者自己赶忙离开孩子去做点其他事情,以平息怒气,或者避而不谈,先安排孩子去做点什么,等待双方心情变好之后再作处理。这些方法容易操作,家长会感到比较实用。绝大部分家长如果“息了气”,提高修养,增强情感控制能力,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就能够心平气和,耐心细致了。而孩子也能够承受这种和风细雨,克服逆反心理和合理化行为。
四、艺术矫正,灵丹妙方
教师家长采取灵活的方法,艺术地矫正儿童的各种合理化行为是矫正工作的灵丹妙方。
1.按照规范要求引导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使之成为儿童内在的心理需要和外在的自觉行动。但儿童往往有违反规范要求的行为。一次,我班转来一个新同学,这个女同学被安排和一个男生同桌就座。第三天,这个同学做过作业不敢交,后来交了作业又不敢回到座位上,我问她,她一言不发,只是伤心掉泪。后来才了解到,那个男同学不准她坐,也不准她告诉老师,问及原因,男生理直气壮地说:“她的手超过了桌子的中线,放到我这一边了。”这个男生似乎言之有理,实则以此来合理化。于是我要求这个男生对照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讲述有关条款,让他找出差距,自我批评。后来两个同学握手和好了。运用规范要求引导学生自我约束,提高了儿童情感的控制力。
2.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服务。扫帚倒了,有些学生视而不见;桌子脏了,有些学生袖手旁观。问他,他说:“今天不该我做清洁。”一句话,就心安理得了,合理化了。我在班上订出“生活技能”竞赛计划,并通过家长会要求家长配合实施。学生先在家里学,由父母示范和督促;再请家长做好家务劳动记载,定时记录在“家庭联系本”上,并积极与老师相互沟通,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3.强化学生的合理行为,控制儿童的合理化行为。一方面教师家长可以控制儿童的合理化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表扬、奖赏等强化学生的合理行为。学生不吃早饭就上学,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问原因,学生以“没时间、来不及、怕迟到”、“我不饿、吃不下”,“家里没人煮”等为由加以合理化。我建议家长督促儿童早睡、早起,参加锻炼,注意儿童饮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要求学生每天早上上学时向老师作简要汇报。时间一长,有效地克服了学生不吃早饭的习惯,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一些少先队员以“系着不舒服”,“我忘了”等理由不戴红领巾,我在举办“我爱红领巾”系列主题队会,评选优秀少先队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向老师和家长汇报戴红领巾的情况,由学校,家庭共同督促,结果习惯成自然,每个少先队员都能按要求自觉去做了。
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儿童合理化行为的普遍性。但是只要教育得法,矫正有力,儿童的这种行为就是能够改变的。教师和家长应该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艺术地矫正合理化行为,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使其健康成长。
一、提高认识,配合行动
教师和家长充分认识合理化行为的消极作用是矫正儿童合理化行为的思想基础。儿童采取自圆其说、自我蒙骗、据“理”力争、强词夺理等方式来实现合理化和自我防卫,容易使他们养成撒谎、骗人、执拗、逃避等不良品格。这是不利于培养他们诚实、守纪、自我教育、自我批评等品质的。多数家长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因此,矫正不力,甚至不知如何矫正。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关心家长的教育培养,任何教育教学任务是不可能解决的。为帮助教育好家长,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议,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使家长对儿童的合理化行为的消极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家长会上,不少家长一致认为:孩子们的这种合理化行为看起来合理,实际上不合理。我们平时没有注意这一点,也没有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害处。家长明白之后,都积极参与出谋划策,采取矫正的措施;密切配合老师认真填写好“家庭教育联系簿”,并主动同老师交换情况和意见;在老师家访或家长校访时,家长们也主动向老师请教矫正艺术,老师则耐心细致地给予讲解和指导。
二、身体力行,做出表率
教师家长身体力行,勇于承认错误,克服自身的合理化行为是矫正儿童合理化行为的有力措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和家长做出表率,对儿童是一种无形的督促和约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家长往往放不下架子,怕丢面子,有了失误,掩盖事实,自己合理化,既不愿大胆承认与修正失误,又不准孩子批评。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给家长讲明道理,并以亲身的实例说明:承认失误并不损害成人的威信,而对孩子却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三、理解宽容,重要前提
教师家长对儿童的理解与宽容是矫正儿童合理化行为的重要前提,儿童知之甚少,本身包含了许多失误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出现失误实在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宽容的基础。但是我们成人对儿童的失误视为“讨厌”、“不听话”、“故意作对”,因而感到气愤,轻则脸色铁青,冷言冷语,重则高声辱骂,拳打脚踢,这使矫正工作一开始充满了“火药味”,是不利于儿童改正错误的。在家长学校中,在家长会议上,或者在家访时,我们都应要求家长认识到理解和宽容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教给他们一些操作方法,比如,遇见孩子失误时,说话之前舌头先打几个卷儿,动手之前先暗暗地握几下拳头,气愤了或者自己赶忙离开孩子去做点其他事情,以平息怒气,或者避而不谈,先安排孩子去做点什么,等待双方心情变好之后再作处理。这些方法容易操作,家长会感到比较实用。绝大部分家长如果“息了气”,提高修养,增强情感控制能力,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就能够心平气和,耐心细致了。而孩子也能够承受这种和风细雨,克服逆反心理和合理化行为。
四、艺术矫正,灵丹妙方
教师家长采取灵活的方法,艺术地矫正儿童的各种合理化行为是矫正工作的灵丹妙方。
1.按照规范要求引导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使之成为儿童内在的心理需要和外在的自觉行动。但儿童往往有违反规范要求的行为。一次,我班转来一个新同学,这个女同学被安排和一个男生同桌就座。第三天,这个同学做过作业不敢交,后来交了作业又不敢回到座位上,我问她,她一言不发,只是伤心掉泪。后来才了解到,那个男同学不准她坐,也不准她告诉老师,问及原因,男生理直气壮地说:“她的手超过了桌子的中线,放到我这一边了。”这个男生似乎言之有理,实则以此来合理化。于是我要求这个男生对照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讲述有关条款,让他找出差距,自我批评。后来两个同学握手和好了。运用规范要求引导学生自我约束,提高了儿童情感的控制力。
2.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服务。扫帚倒了,有些学生视而不见;桌子脏了,有些学生袖手旁观。问他,他说:“今天不该我做清洁。”一句话,就心安理得了,合理化了。我在班上订出“生活技能”竞赛计划,并通过家长会要求家长配合实施。学生先在家里学,由父母示范和督促;再请家长做好家务劳动记载,定时记录在“家庭联系本”上,并积极与老师相互沟通,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3.强化学生的合理行为,控制儿童的合理化行为。一方面教师家长可以控制儿童的合理化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表扬、奖赏等强化学生的合理行为。学生不吃早饭就上学,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问原因,学生以“没时间、来不及、怕迟到”、“我不饿、吃不下”,“家里没人煮”等为由加以合理化。我建议家长督促儿童早睡、早起,参加锻炼,注意儿童饮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要求学生每天早上上学时向老师作简要汇报。时间一长,有效地克服了学生不吃早饭的习惯,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一些少先队员以“系着不舒服”,“我忘了”等理由不戴红领巾,我在举办“我爱红领巾”系列主题队会,评选优秀少先队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向老师和家长汇报戴红领巾的情况,由学校,家庭共同督促,结果习惯成自然,每个少先队员都能按要求自觉去做了。
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儿童合理化行为的普遍性。但是只要教育得法,矫正有力,儿童的这种行为就是能够改变的。教师和家长应该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艺术地矫正合理化行为,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使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