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部乡土抒情诗式的中篇小说,作者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的意境,以“湘西世界”为背景,描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然而,这个美丽的故事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含义:自由美的背后是禁锢,热闹美的背后是孤寂,善良美的背后是冷漠,真诚美的背后是隔膜,这些含义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终极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对人生角色充满悲剧情怀,体现了小说独特的深层悲剧意蕴。
关键词:《边城》 美丽 悲剧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所著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主要围绕翠翠与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的纯爱故事,对湘西小城的风土人情作了诗情画意的描绘,展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然而,很多人在阅读《边城》时都只是被《边城》的表面现象所蒙蔽,人们只在欣赏故事的清醒与朴实,却忘却了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和悲痛。汪曾祺先生认为,《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1]。朱光潜先生也指出,《边城》的深刻处是它唱出了旧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2]。因此,进一步分析《边城》背后隐藏着的悲剧因素,了解美丽背后的深刻含义,不仅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美中含悲的文学意蕴,更能让我们体味人生的真谛,明白生命的意义。
一.自由美的背后是禁锢
茶峒是《边城》的故事发生地,这里民风纯朴、山峦秀美,人们的生活犹如一缕青烟,悠闲自得,淡淡地不着痕迹,仿佛一个桃园世界。在这里,没有理学的痕迹,没有封建教条的束缚,一切充满了自由美。在湘西地区,青年男女的恋爱是颇为自由的,婚前性行为也缺乏禁忌。《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中说:“苗中青年男女婚前的两性生活颇为自由,有时女引其情郎至家,父母常为杀鸡款待设。甚至设公共房屋,转为青年男女聚会之用者……”[3]在湘西的民族婚恋习俗中,最富盛名、最让作家属意的是唱歌。在湘西边地民族中,唱歌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翠翠的父亲和母亲就是通过对歌相爱的,大佬和二佬也是通过唱歌的方式为争夺翠翠展开自由竞争的……
可是我们读罢小说,却发现在这样一个一切都是自由的地方,很多人的命运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边城》第一节提到过翠翠父母的故事,十五年前,老船夫的独生女背着爸爸同一个茶峒的军人发生了暧昧的关系,有了孩子以后,军人名誉在身,不愿逃去,就服毒自杀了,女子生下翠翠后,也故意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随军人而去。这表明在这自由的边城,仍然存在着某种规范是人们无法碰触和逾越的。
另外,宗教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因素,也影响了湘西地区人们的文化心理。湘西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由于交通阻隔,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其发展进化远远落后于外界。苗族、土家族在这里过着原始而自由的牧歌生活,他们信仰宗教,宗教神灵主宰着民众的日常生活。跳傩或还傩愿是湘西少数民族最为盛行的巫术活动,能沟通人神关系的巫师享有崇高的地位,受人尊敬和供养。由此可见,湘西民众对神灵是非常敬畏的,他们的行为时时刻刻都是受到神灵思想的束缚的。
我们知道,沈从文先生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他15岁就离开家乡,到北京谋生,在他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时,也慢慢地融入到了都市的生活中,对照现代生活,沈从文无疑能发现家乡的偏僻和落后,而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观念的禁锢,所以,沈从文对家乡人民禁锢的观念是持一种批判态度,感到痛心疾首的。
二.热闹美的背后是孤寂
《边城》的亮点之一是对故事发生地茶峒秀丽的自然景物和富于民族特色的风俗活动的描写。茶峒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端午、中秋和过节三个节日,而端午节又是作者描写的重点,它最能表现当地的风俗传统和精神。小说中写道,端午节时,边城的人们大都穿新衣,吃粽子,看龙舟,下水赶鸭子等等,这是最令人激动的活动。而平时,茶峒的婚丧嫁娶活动也是非常隆重的,此外,苗族人们还喜欢唱歌,特别是月夜里用歌声传情,更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其实,从小说的字里行间,不难发现,在热闹美的背后还潜藏着深深的孤寂感。小说从一开始就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了故事的发生地。那是一条由四川去湖南的官道,在近湘西一个名叫‘茶峒’的地方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塔,塔下住了一户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七个“一”字,便勾勒出了故事背景中的一种孤独感。在这幅乡村人家生活图中,我们感受不到动态的生气,一切都显得那么静寂,一切仿佛都只是一个存在罢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每天的日子不过是单纯的寂寞罢了。
我们说,环境是人物的外化,环境的寂寞反映的是人物内心的孤寂。老船夫是孤寂的,他的心一直系在翠翠的婚事上,但他自始至终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来商量;大佬是孤独的,他爱的人不爱他,唯一的弟弟成了自己的情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孤寂地离开;二佬是寂寞的,哥哥的死去、父亲的不理解、翠翠不明确的态度让他无所适从,也负气出走了;翠翠是孤寂的,自从她遇到傩送以后,心里就多了一桩心事,多了些忧伤,她的忧伤是无所释怀的孤独惆怅,潜意识里正是希望能发生点什么,来打破眼前的单调与孤寂。
三.善良美的背后是冷漠
很多人都认为《边城》勾勒了一幅祥和、安宁、互助、纯朴、平等的社会画面。里面的人们都充满了人情味,都是善良的。然而,在善良美的背后还隐藏着深深的冷漠。
顺顺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他虽然是边城的富豪,可从不仗势欺人,反而是周济穷人,俨然是一个“君子国”的首领。然而,在天保死后,他却不愿意把翠翠迎进家里做儿媳,非逼着傩送接受王团总的女儿。当老船夫听到中寨人的话后,打起最后的精神来找顺顺时,顺顺让老船夫久久地立在那里,只顾自己打牌,“把牌用力地掷到桌上去”,不难看出他是以一个富人身份在穷人面前显摆。并告诉老船夫“不适宜想那些青年人的门路了”。使得老船夫最后一次为翠翠婚事的奔波也成为泡影,这无疑浇灭了老船夫生存下去的最后希望。
谈到老船夫时,很多人都只注意到老船夫的传统性格,并视之为共同人性,但他们却忽略了老船夫的命运,忽略了这美的毁灭。当顺顺派人为天保向老船夫提亲时,老船夫“只是很惊惶地搓着两只结茧的大手,好像这不会真有其事”。不难看出老船夫认为同顺顺家结亲是有点“高攀”了。当他明白翠翠爱的是傩送时,他的心中就“乱了起来”,因为王团总用碾坊来诱惑傩送,他明白“渡船”不是“碾坊”的对手。当天保死去后,老船夫虽然心里感到万分愧疚,但順顺一家对老船夫和翠翠的态度都有了明显的转变,二老甚至说:“只是老家伙坏,大老是他弄死的。”最后老船夫也心衰力竭而死。 再者,小说中写道,有一年端午节看龙舟竞赛,翠翠在等待爷爷时候,听到两个水手在说话,“水手之一说楼上妇人的爸爸是被人杀死的,一共杀了十七刀。”需要多大的夙愿,要将仇人杀十七刀。而这触目惊心的事件却以平淡的调子谈论出来,可见当地的民俗还是非常冷漠的。
四.真诚美的背后是隔膜
诚然,《边城》里的人们都是真诚、纯朴、善良、正直的,充分体现了人性美。但我们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在真诚美的背后依然存在着隔膜。故事中人物之间缺乏真诚的正面交流,人物之间都是通过一层层的隔膜去揣测彼此的想法,最终造就了故事的悲剧。
翠翠第一次见到傩送后,一颗芳心为之倾倒,但她自始至终都没有对祖父说过她的心事,祖父也并不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当天保向老船夫表白自己喜欢翠翠时,老船夫觉得,翠翠和大佬还是非常般配的。然而,当翠翠几次对大佬提亲的事不置可否后,老船夫便感觉到了翠翠是不爱大老的。然而祖孙俩谁也没有把彼此的想法说出来,于是出现了隔膜。
同樣,老船夫和大佬之间也存在隔膜。大佬托老船夫向翠翠表达自己的爱意,而老船夫却得不到翠翠的答复,又不愿直接回绝大佬,从而使得大佬觉得自己不能从老船夫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后来,大佬驾船外出溺水而亡。大佬的死使得了二佬和顺顺都与老船夫产生了隔膜。虽然,老船夫在大佬死后极力关心顺顺一家,“但不知怎么的,老船夫的关心处,使二老父子对于老船夫皆有了一点误会了。”
顺顺因大佬的死和“碾坊陪嫁”,要求傩送娶王团总的女儿,傩送极不情愿,父子二人各不相让,最终傩送负气出走,父子之间也出现了深深的隔膜。
翠翠和傩送之间虽然相互爱慕,但交往却很少,甚至没有让对方了解彼此深深的爱,傩送为翠翠唱歌,而翠翠却不知情,老船夫虽然知情,却也未告诉翠翠,翠翠与傩送彼此的爱意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汇,可以说他们的感情还没有发展就结束了。
五.结论
《边城》是中国近代文坛上的奇葩,它构筑了独具特色的“湘西世界”和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乐园,但在优美故事的后面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蕴藏着深深的悲剧感和痛惜感。自由美的背后是禁锢,热闹美的背后是孤寂,善良美的背后是冷漠,真诚美的背后是隔膜。这种美中含悲的意蕴,更能让我们体味人生的真谛,探寻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汪曾祺.又读《边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朱光潜.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J].花城,1980(5).
[3]凌纯声.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作者介绍:扈丁文,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省达州中学教师)
关键词:《边城》 美丽 悲剧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所著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主要围绕翠翠与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的纯爱故事,对湘西小城的风土人情作了诗情画意的描绘,展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然而,很多人在阅读《边城》时都只是被《边城》的表面现象所蒙蔽,人们只在欣赏故事的清醒与朴实,却忘却了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和悲痛。汪曾祺先生认为,《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1]。朱光潜先生也指出,《边城》的深刻处是它唱出了旧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2]。因此,进一步分析《边城》背后隐藏着的悲剧因素,了解美丽背后的深刻含义,不仅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美中含悲的文学意蕴,更能让我们体味人生的真谛,明白生命的意义。
一.自由美的背后是禁锢
茶峒是《边城》的故事发生地,这里民风纯朴、山峦秀美,人们的生活犹如一缕青烟,悠闲自得,淡淡地不着痕迹,仿佛一个桃园世界。在这里,没有理学的痕迹,没有封建教条的束缚,一切充满了自由美。在湘西地区,青年男女的恋爱是颇为自由的,婚前性行为也缺乏禁忌。《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中说:“苗中青年男女婚前的两性生活颇为自由,有时女引其情郎至家,父母常为杀鸡款待设。甚至设公共房屋,转为青年男女聚会之用者……”[3]在湘西的民族婚恋习俗中,最富盛名、最让作家属意的是唱歌。在湘西边地民族中,唱歌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翠翠的父亲和母亲就是通过对歌相爱的,大佬和二佬也是通过唱歌的方式为争夺翠翠展开自由竞争的……
可是我们读罢小说,却发现在这样一个一切都是自由的地方,很多人的命运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边城》第一节提到过翠翠父母的故事,十五年前,老船夫的独生女背着爸爸同一个茶峒的军人发生了暧昧的关系,有了孩子以后,军人名誉在身,不愿逃去,就服毒自杀了,女子生下翠翠后,也故意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随军人而去。这表明在这自由的边城,仍然存在着某种规范是人们无法碰触和逾越的。
另外,宗教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因素,也影响了湘西地区人们的文化心理。湘西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由于交通阻隔,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其发展进化远远落后于外界。苗族、土家族在这里过着原始而自由的牧歌生活,他们信仰宗教,宗教神灵主宰着民众的日常生活。跳傩或还傩愿是湘西少数民族最为盛行的巫术活动,能沟通人神关系的巫师享有崇高的地位,受人尊敬和供养。由此可见,湘西民众对神灵是非常敬畏的,他们的行为时时刻刻都是受到神灵思想的束缚的。
我们知道,沈从文先生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他15岁就离开家乡,到北京谋生,在他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时,也慢慢地融入到了都市的生活中,对照现代生活,沈从文无疑能发现家乡的偏僻和落后,而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观念的禁锢,所以,沈从文对家乡人民禁锢的观念是持一种批判态度,感到痛心疾首的。
二.热闹美的背后是孤寂
《边城》的亮点之一是对故事发生地茶峒秀丽的自然景物和富于民族特色的风俗活动的描写。茶峒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端午、中秋和过节三个节日,而端午节又是作者描写的重点,它最能表现当地的风俗传统和精神。小说中写道,端午节时,边城的人们大都穿新衣,吃粽子,看龙舟,下水赶鸭子等等,这是最令人激动的活动。而平时,茶峒的婚丧嫁娶活动也是非常隆重的,此外,苗族人们还喜欢唱歌,特别是月夜里用歌声传情,更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其实,从小说的字里行间,不难发现,在热闹美的背后还潜藏着深深的孤寂感。小说从一开始就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了故事的发生地。那是一条由四川去湖南的官道,在近湘西一个名叫‘茶峒’的地方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塔,塔下住了一户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七个“一”字,便勾勒出了故事背景中的一种孤独感。在这幅乡村人家生活图中,我们感受不到动态的生气,一切都显得那么静寂,一切仿佛都只是一个存在罢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每天的日子不过是单纯的寂寞罢了。
我们说,环境是人物的外化,环境的寂寞反映的是人物内心的孤寂。老船夫是孤寂的,他的心一直系在翠翠的婚事上,但他自始至终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来商量;大佬是孤独的,他爱的人不爱他,唯一的弟弟成了自己的情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孤寂地离开;二佬是寂寞的,哥哥的死去、父亲的不理解、翠翠不明确的态度让他无所适从,也负气出走了;翠翠是孤寂的,自从她遇到傩送以后,心里就多了一桩心事,多了些忧伤,她的忧伤是无所释怀的孤独惆怅,潜意识里正是希望能发生点什么,来打破眼前的单调与孤寂。
三.善良美的背后是冷漠
很多人都认为《边城》勾勒了一幅祥和、安宁、互助、纯朴、平等的社会画面。里面的人们都充满了人情味,都是善良的。然而,在善良美的背后还隐藏着深深的冷漠。
顺顺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他虽然是边城的富豪,可从不仗势欺人,反而是周济穷人,俨然是一个“君子国”的首领。然而,在天保死后,他却不愿意把翠翠迎进家里做儿媳,非逼着傩送接受王团总的女儿。当老船夫听到中寨人的话后,打起最后的精神来找顺顺时,顺顺让老船夫久久地立在那里,只顾自己打牌,“把牌用力地掷到桌上去”,不难看出他是以一个富人身份在穷人面前显摆。并告诉老船夫“不适宜想那些青年人的门路了”。使得老船夫最后一次为翠翠婚事的奔波也成为泡影,这无疑浇灭了老船夫生存下去的最后希望。
谈到老船夫时,很多人都只注意到老船夫的传统性格,并视之为共同人性,但他们却忽略了老船夫的命运,忽略了这美的毁灭。当顺顺派人为天保向老船夫提亲时,老船夫“只是很惊惶地搓着两只结茧的大手,好像这不会真有其事”。不难看出老船夫认为同顺顺家结亲是有点“高攀”了。当他明白翠翠爱的是傩送时,他的心中就“乱了起来”,因为王团总用碾坊来诱惑傩送,他明白“渡船”不是“碾坊”的对手。当天保死去后,老船夫虽然心里感到万分愧疚,但順顺一家对老船夫和翠翠的态度都有了明显的转变,二老甚至说:“只是老家伙坏,大老是他弄死的。”最后老船夫也心衰力竭而死。 再者,小说中写道,有一年端午节看龙舟竞赛,翠翠在等待爷爷时候,听到两个水手在说话,“水手之一说楼上妇人的爸爸是被人杀死的,一共杀了十七刀。”需要多大的夙愿,要将仇人杀十七刀。而这触目惊心的事件却以平淡的调子谈论出来,可见当地的民俗还是非常冷漠的。
四.真诚美的背后是隔膜
诚然,《边城》里的人们都是真诚、纯朴、善良、正直的,充分体现了人性美。但我们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在真诚美的背后依然存在着隔膜。故事中人物之间缺乏真诚的正面交流,人物之间都是通过一层层的隔膜去揣测彼此的想法,最终造就了故事的悲剧。
翠翠第一次见到傩送后,一颗芳心为之倾倒,但她自始至终都没有对祖父说过她的心事,祖父也并不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当天保向老船夫表白自己喜欢翠翠时,老船夫觉得,翠翠和大佬还是非常般配的。然而,当翠翠几次对大佬提亲的事不置可否后,老船夫便感觉到了翠翠是不爱大老的。然而祖孙俩谁也没有把彼此的想法说出来,于是出现了隔膜。
同樣,老船夫和大佬之间也存在隔膜。大佬托老船夫向翠翠表达自己的爱意,而老船夫却得不到翠翠的答复,又不愿直接回绝大佬,从而使得大佬觉得自己不能从老船夫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后来,大佬驾船外出溺水而亡。大佬的死使得了二佬和顺顺都与老船夫产生了隔膜。虽然,老船夫在大佬死后极力关心顺顺一家,“但不知怎么的,老船夫的关心处,使二老父子对于老船夫皆有了一点误会了。”
顺顺因大佬的死和“碾坊陪嫁”,要求傩送娶王团总的女儿,傩送极不情愿,父子二人各不相让,最终傩送负气出走,父子之间也出现了深深的隔膜。
翠翠和傩送之间虽然相互爱慕,但交往却很少,甚至没有让对方了解彼此深深的爱,傩送为翠翠唱歌,而翠翠却不知情,老船夫虽然知情,却也未告诉翠翠,翠翠与傩送彼此的爱意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汇,可以说他们的感情还没有发展就结束了。
五.结论
《边城》是中国近代文坛上的奇葩,它构筑了独具特色的“湘西世界”和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乐园,但在优美故事的后面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蕴藏着深深的悲剧感和痛惜感。自由美的背后是禁锢,热闹美的背后是孤寂,善良美的背后是冷漠,真诚美的背后是隔膜。这种美中含悲的意蕴,更能让我们体味人生的真谛,探寻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汪曾祺.又读《边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朱光潜.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J].花城,1980(5).
[3]凌纯声.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作者介绍:扈丁文,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省达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