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情境-问题-活动-评价”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目标一情境一问题一活动一评价”教学模式在“探究细胞膜的结构”一节中的实践与应用。以“课标一学情一教情”为依据确定学习目标,以“情境一问题一活动”为主线实施课堂教学,以“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为指向开展教学评价,以“生物学重要概念达成”为目的落实有效教学。
  关键词:目标一情境一问题一活动一评价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如何发展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当前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关切。在传统教学中,多数教师注重教育作为知识延续的一面,但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生疑质疑和科学探究等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生物学课程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和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并提升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笔者及课题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着眼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多元发展,形成“目标一情境一问题一活动一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力求从新的视角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设计、落实课程目标。
  1“目标-情境-问题-活动-评价”教学模式的提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知识是学习者在情境中建构和理解的产物。因此,学习活动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设计明确的任务诱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建构相关知识等。“目标一情境一问题一活动一评价”的教学模式正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设计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图1):①课前,根据学习者已有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结合新课标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对单元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和任务细化,确定学习目标。②课中,依据学习目标,以情境为背景、以问题为引导、以活动为突破,形成“情境一问题一活动”循环的动态教学链。③课中课后,结合教学内容,以生物学大概念、重要概念等主干知识为依托,评价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落实“教一学一评”一致的课时和单元评价目标。
  本教学模式包含“课标一学情一教情”为依据的学习目标的确定、“情境一问题一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实施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为指向的教学评价反馈等要素,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下面以浙科版必修一第二章“探究细胞膜的结构”为例介绍该模式的应用。
  2“课标一学情一教情”为依据的学习目标的确定
  “内容聚焦大概念”是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标明确要求生物学教学设计要着重考虑大概念的构建,理清建构重要概念所需的次位概念。本单元内容以“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为大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从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形成次位概念(图2),由此构建重要概念并支撑大概念,最终形成“以大概念为核心、重要概念为支撑、次位概念为支点”的细胞概念层级体系。
  学生已具备细胞基本结构的前概念,但对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和功能还知之甚少。高一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已有一定发展,但科学思维尚不完善。由于肉眼无法观察到细胞膜结构,学生难以理解。因此,为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大概念,教师要组织好观察、实验、建模等探究活动,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加深对微观结构的理解;组织学生搜集细胞膜研究和应用的相关信息,使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基于上述分析,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①能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稳态与平衡相协调观念解释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等特定情境中的生命现象。
  ②分析细胞膜结构研究的事实和证据,能用模型与建模的方法探讨问题,归纳并概括生物学规律和原理。
  ③以小组形式探究实验,进行剧情表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并以多种形式与他人展开交流。
  ④讨论“细胞癌变及防治”等社会事务,能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
  3“情境一问题一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实施
  以“情境一问题一活动”为主线来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应用生物学重要概念,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步骤如下:①利用视频、图片、现象、实验等创设真实生物学情境;②基于情境提出核心问题,设计系统的、有层次的子问题;③根据学习材料和子问题自主或合作开展探究活动;④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探讨并解决问题。
  3.1实验情境——验证细胞膜的选择透性功能
  兴趣小组1课堂演示实验“鸡蛋黄的细胞膜”。教师展示玉米胚的结构,组织学生对玉米种子进行染色。教师提出问题:①整个鸡蛋是一个细胞吗?②鸡蛋黄胶体流出后剩下的膜状物质是什么?③所有的细胞都有这个物质吗?④为什么这两组玉米胚着色情况不同?⑤是不是周围物质都不能进入到活细胞内部?⑥细胞膜为什么有选择透过性?
  活动1:学生观察实验,发现用牙签戳破蛋黄后,黄色胶体流出,出现一层膜结构,讨论总结细胞膜概念。
  活动2:准备甲(放泡胀的玉米种子)和乙(放等量泡胀并煮熟的玉米种子)2个培养皿。學生按教材实验步骤对两组玉米种子进行纵切、并用红墨水染色。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得出结论——活细胞细胞膜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
  3.2模拟情境——再现细胞膜结构的发现过程
  兴趣小组2表演情景剧《流动镶嵌模型》,演绎细胞膜结构发现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教师提出问题:①细胞膜的什么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②脂溶性物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③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会使细胞膜分解,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④磷脂和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为什么?④综合以上结论,请描述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并阐述其结构特点?
  活动:课前组织另一兴趣小组,搜集细胞膜结构发现史的相关资料,指导学生编写剧本《“流动镶嵌”模型》,组建剧组,排练剧情。在学生表演的演出过程中及演出后,教师适时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3.3合作情境——构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
  教师结合科学史和教材图示,归纳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利用相关材料合作构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并提出问题:①根据相关信息,你能否构建细胞膜模型?②磷脂和蛋白质都会移动,会使质膜变得很不稳定吗?③在细胞膜模型的构建和完善过程中,你有哪些启示?
  接着,教师发放内有彩色软磁片的材料袋。学生用彩色软磁片表示磷脂、蛋白质和胆固醇等,小组合作构建“流动镶嵌”模型,并展示成果,同時解答其他小组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物理建模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学会准确提取关键信息,正确解读模型内涵。
  3.4生活情境——讨论细胞癌变及防治等议题
  教师:播放细胞癌变的视频,学生观察癌变后细胞膜成分变化。教师教师展示癌症相关资料,引发学生讨论致癌因素及防治对策,并提出问题:①癌细胞和正常细胞有什么区别?②什么原因导致癌细胞表面糖蛋白显著减少?③糖蛋白减少后,癌细胞有何异常现象?④引起细胞癌变的因素有哪些?⑤如何预防和治疗癌症?
  教师利用视频和图文介绍,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关于癌症的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提出自己的见解,组内组间交流并评价,课后参与“癌症的调查与防治”活动。
  4“生物学核心素养提升”为指向的教学评价的反馈
  教师要高度关注教学评价目标和学习目标之间的相关性,依据课时内容和学科指导意见,制定评价量表(表1)。评价量表的编制要确定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具体表现和素养水平(四个水平)三个方面,评价采用自评、组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5“生物学重要概念达成”为目的的有效教学的落实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每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时,应围绕大概念和重要概念展开,依据重要概念精选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因此,笔者探索并建构了重要概念达成的方法,对目标确定、情境引入、问题设置、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的有效性进行设计。课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证据,使概念教学形象化、具体化;利用演示和探究实验使概念教学实验化、真实化;利用模拟情景剧表演,使概念教学鲜明化、生动化;利用实物展示、模型构建等活动,使概念教学直观化、思维化。总之,在“目标-情境-问题-活动-评价”教学模式的引领下,学生主动理解、建构并灵活运用重要概念,从而达到新课程的高效课堂的目标。
其他文献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百分比问题,其实,只要弄清楚百分比所表示的含义,相应地列出方程组就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下面就一些常见的百分比问题和大家探讨一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
据有关资料介绍,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曾编拟过一道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的数学测试题,以考查被测对象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虽然他编拟该题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但却难住了许多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甚至是初中生,按照测试结果来看,这道题并不简单,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请做一做看。
1.图1中共有——个三角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 设计思想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一般包括感觉认知、加工形成、联系整合、巩固运用几个步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正是基于此,引导学生在不同阶段采取更好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问题。此处以激素调节为例,提供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的整合方案(图1),使学生形成完善的生命观念。在探究与合作学习过程中,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2 教学目标  通过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理
教材中在讲“三线八角”时,给出了三种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我们在解题时要能够灵活地选用,思考角度不同,选用的方法也不同,下面举例说明这三种方法的运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
《生物:生命的动力》(《Biology:The Dynamics ofLife》)作为美国高中主流科学教材之一首版吸引了诸多研究者的青睐。2018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生物:生命的动力》(第二版),新版虽然基本保留了第一版各单元名称,但全书行文风格与具体内容已经完全不同于第一版。  实验是生物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实验为抓手开展探究活动促进科学思维发展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形式。下面以此书的实验板块
2016年9月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个方面。具体在生物学科方面,《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生物学核心素养由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组成。生
摘要 通过对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科学探究”学科核心素养与不同水平层次的相应数据。且科学地依据此数据,就探究性教学方式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思考。  关键词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科学探究 教材分析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
摘要 以“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节教学设计为例,依据新课标要求,采用观察比较、模型建构、实验探究、创设认知冲突、自主学习、交流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20)08-0033-03  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在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与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高校要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出发,切实树立起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责任、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教育理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专任教师也负有指导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职责。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