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脏,是担负人体物质代谢、消化、储藏、解毒、凝血等数十种功能的重要器官。由于内部组织结构异常复杂,直到上个世纪的中叶我国的肝外科还一直被视为医学领域的“禁区”,无人涉足。当时,我国肝脏手术的死亡率高达33%。然而到了20世纪末的八九十年代,上述数字就降到了0.35%,同期我国肝脏手术后5年的生存率也从10%左右上升到了53.2%。而这一奇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一位敢于“横刀笑傲‘禁区’”的学科带头人。他就是在刚刚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首度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这一殊荣的医学家——
吴孟超,1922年生于福建闽清农村。迫于生活压力,自幼随父母下南洋谋生。初中(图1)毕业后,由于当时生活的地方没有华人高中,又不想读外国人编写的课本,吴孟超便于1939年17岁时回国,随即考取了同济医学院,希望成为一名外科医生。谁知毕业时却因身高问题(吴孟超身高1.62米)将被分到儿科。这时恰好长海医院招聘,吴孟超于是拒绝了分配,如愿以偿地做了一名外科医生,开始了他此后数十年站在手术台前板凳上的主刀生涯。
憋着气踏上了探索之路
解放后,风华正茂的吴孟超成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的一名医生,师从于被誉为“中国外科学之父”的裘法祖先生。当时,国际上成功的肝脏手术屈指可数,肝脏手术常常因大出血导致患者死亡,被视为“禁区”,尚处于探索期;在我国,甚至还没有单列的肝脏外科,更甭提肝脏手术了。
1956年我国组织了一次肝脏外科方面的学术会议,当时邀请了国际上这一领域研究处于领先水平的日本人,因为他们已能成功完成肝脏切除手术了。谁知,日本人在会上狂傲得不得了,扬言中国人要达到他们现有的水平至少得二三十年,这对吴孟超的刺激很大。
1958年,长海医院收治了建院以来的第一例肝癌患者。由于当时治疗肝癌的主要方法就是手术切除,因此医院特意邀请了一位著名的外科教授主刀,由吴孟超担任助手。手术中由于没有有效办法控制创面渗血,患者终因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这是吴孟超从医生涯中所经历的第一例肝脏大手术,这样的结局对他的触动很深。总结手术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肝脏内血管丰富,而人们当时还弄不清楚肝脏的内在结构。
自此,吴孟超踏上了从解剖学的角度探索肝外科手术成功的漫漫征程。
源于乒乓球的灵感
要解决肝脏手术的大出血问题,关键是要弄清楚肝脏的结构及血管走向。但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国际上根本没有统一的和公认的解剖方式。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吴孟超得知有一种用注射器把溶解后的塑料从血管注入到肝脏,等肝脏组织腐蚀掉之后,就能显现出密密麻麻血管的方法。于是,从1958年开始吴孟超就和助手着手在几百具尸体上进行实验,但终因找不到合适的塑料填充物而失败。1959年的一天他正在做标本实验时,从广播中听到了荣国团获第二十五届世乒赛冠军的消息,当时正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塑料填充物的吴孟超突然灵光闪现; 乒乓球不是塑料的吗?……这样,一个能生动地反映肝脏内血管、胆管走向及分布的立体模型历经两年的摸索、努力诞生了(图2)。
1960年,吴孟超首次提出了肝脏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
临阵换将初战告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吴孟超的理论有了,还必须通过手术来验证它的安全性。恰好,这时医院收治了第二例肝癌患者,病人的右肝叶上长了一个恶性肿瘤。鉴于两年前手术失败的阴影还在,医院这次特意组织了强大阵容,决定由著名外科专家郑宝琦主刀。
郑宝琦对吴孟超的技术水平非常了解,十分器重他。为了重点培养可造之材,也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他在手术即将开始的那一刻决定让吴孟超来主刀,自己为吴孟超当助手。前辈的器重和特别关照令吴孟超既兴奋又有点紧张,但他凭着多年勤奋钻研积累的经验和对肝脏构造的细致了解,依照自己总结出来的“五叶四段”理论,经过三个小时的努力,成功地完成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三个星期后,患者健康出院,此后她又活了6年,这在当时的医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挑战“禁区中的禁区”
在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肝癌手术后,吴孟超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又发现,当时肝外科手术所采用的止血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对手术的成功与否影响甚大。因为肝脏中血管密布,手术时不得不结扎住肝门部位的血管以阻止血液流入,但肝脏一旦缺血时间过长就容易造成肝坏死,而一个肝脏手术至少需要一个小时。那么有没有办法既保障手术的时间,又不会使肝脏坏死呢?这次,吴孟超又从洗手时开关水龙头的动作中获得了启发。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他终于找到了阻断,放松; 再阻断,再放松的最佳阻断时间,从而推出了手术中最简易安全的止血方法——“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这一方法直到今天都在被全国的各大医院广泛应用,并且被权威医学教材所引用。
1963年,一个癌变部位在中肝叶的病例摆到了吴孟超面前。中肝叶是肝脏血管最丰富的地方,重要管道都经过其中,这里一直被称为是手术禁区中的禁区,国外也没有成功的先例。做这个手术的风险在于:一是手术部位血管密集; 另外病变部位的血管可能会产生变异。因此,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大出血、肝脏坏死或感染。总之,风险性极大。为了做这个手术,吴孟超和助手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在30多只动物身上做试验。在准备了2个月之后,吴孟超走上了手术台。他先切下了患者长了肿瘤的中肝叶,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把两侧的肝重新缝合起来……苦战6个小时,他成功地施行了世界上第一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手术,一举突破了世界肝脏外科史上的重大难题。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特地进口胶片为吴孟超和助手拍摄了《向肝胆外科进军》的彩色纪录片。此后不久,他又连续做了3例中肝叶切除手术,均获得成功。这一成绩不仅标志着吴孟超所开创的肝脏外科技术体系已经发展成熟,而且带动了全国肝癌切除手术的普遍发展,从而使我国肝脏手术的死亡率从50年代的33%降到了六七十年代的4.83%。
“直挂云帆济沧海”
就在吴孟超的事业蒸蒸日上、渐入佳境之时,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到来了,吴孟超同样躲不过被降级、下放,接受“改造”、接受“再教育”的命运,但他始终没有放下手术刀。尤其是1974年,他花费12个小时为安徽农民陆本海成功摘除了重达18公斤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陕西日报》特发表了名为《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一曲赞歌》的长篇通讯,虽然在通篇充斥着口号的报道里只有一处提到了手术组负责人吴孟超的名字。但这个手术开创了世界医学界的奇迹,这个肿瘤迄今为止是国际文献报道最大的血管瘤。患者陆本海也是肝癌手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一例,一直健康地活到今天,90年代他还能在田里干活;在吴孟超70岁生日时他专程赶到上海为自己的救命恩人祝寿(图3)。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之后,吴孟超所开创的一系列的肝胆外科技术和理论被写进教材,成为经典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也经常被国外学者所引用。他在国际医学界的声望不断提高:
——1983年,他经过5个小时的手术成功地为一个4个月大的女婴摘除了一个重达600克的肝脏肿瘤。手后的第二天,美联社特意刊发了通栏,报道中国成功实施了第一例婴儿巨大肿瘤的切除手术,再次引起世界医坛的震惊。这个女婴现已成为在吴孟超手下工作的一名医务工作者;
——到了1986年,中国的肝脏外科技术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当时,一个外国摄制组专程来到吴孟超所在的医院,一丝不落地拍摄下了他切除肿瘤的全部过程,以便研究他过人的医术,而这个摄制组正是来自日本。国际著名肝脏外科学家、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James Williams称吴孟超是“20世纪最富有经验的肝脏外科医生、临床科学家”,“外科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1996年,74岁的吴孟超创办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脏外科专科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同年,他还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家”称号。
——2001年,吴孟超拿出个人积蓄的30万元,加上社会各界捐赠的400万元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这是我国肝脏外科领域的首个专项基金。目前,基金已发展为“上海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基金总额已达1000万元,主要用于奖励国内外对肝脏外科作出贡献的优秀医生。
——2005年,年届80的吴孟超还亲自为一名腹腔严重黏连的胰腺癌患者成功地完成了切除手术。手术中,他用了不到1个小时的工夫就切下来了一个长径18厘米的肿瘤。
……
德道兼修 身体力行
无论是以往小有名气之时,还是功成名就之后,吴孟超都没有忘记把自己引入肝胆外科这一研究领域的恩师裘法祖先生(图4)。50年来,裘法祖先生与吴孟超始终保持着情同父子、无话不谈的师生情谊。他们两人一起开会时,吴孟超总是跟在老师的后面,吃饭时也总是帮老师选自助餐;后来条件好了,他们每周都要定时通一次电话……学生以有这样的老师为幸,老师以有这样的学生为荣,两位对中国的外科学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医学大家的深情厚谊成了中国医学界的一段佳话。
按照常规,外科医生一般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封刀以保持名誉,但吴孟超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身为一院之长的他,在耄耋之年还要定期查房,验看手术方案的制订和对病人的用药;只要不出差,每天还要上3台手术(图5)……他对身边医务人员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大家一切要以病人的利益为重,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
如今,他仍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辞劳苦地飞赴各地传道、授业、解惑,用自己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艺和一生的从医经验来帮助、影响、教育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