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结缘《甲寅》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p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初,传媒逐渐兴起,邵飘萍供职于《汉民日报》,写的文章中常有他人所不敢言的内容,读者称赞不已,却为当局所不容,视为眼中钉,定要除掉方后快。不久,该报就被查封了。
  1914年,邵飘萍东渡日本,别求救国之道,此时,章士钊亦正避难于东京。异国相逢,同胞之情,倍感亲切。他们朝夕相处,谈学论道,相见恨晚。章士钊对邵飘萍的才华十分欣赏,称赞他为“温温一美少年”。
  1917年,章士钊把在北京办的《甲寅》月刊改为日刊。他担心稿源不足,好稿更难求,销路亦难掌握,就求之于邵飘萍。邵飘萍满口应诺,一定帮忙。他不仅约请自己许多好友为之撰稿,自己更是热情满怀,时时为之写稿。《甲寅》日刊顿增光泽,销量亦直线上升。章士钊看在眼里也乐在心里,再次称赞邵飘萍的文章“清通简要,雅善讥弹,信良器也。”1917年,《甲寅》经理陆鸿达因事回湖南,章士钊特聘邵飘萍全权负责报务工作,邵飘萍不负重托,成绩斐然。有次他收到一篇稿件,颇有价值,决定次日见报,但又需核实一下事实情况,想写信通知作者已经来不及了。因为那时电话也不普及,只能亲自跑一次,抵达作者家时,不料作者又外出办事了,邵足足等候两个多小时,才算完成了任务。
  还有邵飘萍夜访段祺瑞的事。那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北洋政府当局举棋不定,府、院之争甚为激烈,此亦成为全国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段祺瑞对此甚觉难堪,一气之下,以退为攻,不辞而去,出走天津,以此胁迫黎元洪作出让步。邵飘萍得到这一消息,出于报人特有的新闻敏感性,决定深夜采访,他毅然尾追段不放。他夜闯段祺瑞天津寓所,进行采访。段祺瑞对邵之笔力早就欣赏,更被他的学问和胆识所折服,欲借助邵之笔为自己造势,因此他和邵飘萍促膝长谈达三个小时,邵飘萍因而获得政坛最高层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新闻,以最快的速度,耀眼标题,在《甲寅》日刊公之于众,一时读者争相阅读,洛阳纸贵。
其他文献
抗战时期,日军为弥补其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强调“以战养战”,多次在中国广大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强征骗募中国劳工民夫,押至中国其他地区和日本从事惨无人道的劳役。但日军在上海的强征骗募活动,因具有欺骗性和隐蔽性,具体情况鲜为人知。笔者根据一批新发现的日伪和战后上海市政府档案,参考当时的新闻报道,将其内幕初步披露于下。    强征骗募劳工不晚于1939年初夏    1939年6月初,汪伪上海特别市社会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恩师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周谷城(时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介绍,我有幸拜访了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大师。赵朴初大师不仅是我国佛教界卓越的领导人,也是我国的佛门龙象、释教大德;他集佛学理论、文学和书法艺术于一身,造诣颇深。在交谈中,他曾提及过去“沪上四大丛林”之一的留云禅寺,并希望爱好地方史的我尽力搜集这座已消失名刹的相关资料。  
在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中,吸痰是有效维护人工气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气体交换的关键措施.为了提高吸痰效率、减少吸痰引起的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术(closed endotrached suctioning,CS),现将其在ICU中的应用及管理综述如下。
每当抬头望见墙上挂着的俞平伯先生手书《雷锋圯塔诗》及陈从周先生在此诗作旁的加题,与两位先生交往的情景就浮现在眼前。  那是1984年3月,与俞平伯先生青梅竹马、生死相依的老伴因病去世了,俞先生茶饭不香、彻夜难眠,无以排解思念情愁。他给老朋友陈从周写了封信,信中写道:“以理遣情,情终不服”;“芳草有情夕阳西下,落花无绪逝水东流”。陈先生接信后,马上回信安慰,还叮嘱我画一张仕女图。画好后,我给陈先生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