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气和气候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考的重要内容。从对近年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来看,天气和气候这部分内容都占相当大的比重,且重点内容不回避,保持考查的相对稳定性。本文结合近年高考典型试题,从考查整体思路和命题趋势上分析,明确考生备考方向、备考重点,并提出若干提分攻略。
一、典例分析
例1 (2014年新课标Ⅱ卷)图1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1,完成1~2题。
1.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
① 盛行西风 ② 地形抬升
③ 暖流增湿 ④ 反气旋活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农业生产类型中,最适宜在图示岛屿发展的是( )
A.水田农业 B.迁移农业
C.种植园农业 D.畜牧业
【答案】1.A 2.D
【解析】图像显示该岛纬度大部分位于南纬42°~ 46°之间,地处太平洋中,中部山脉海拔较高(超过3000米),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河流、湖泊众多。
第1题,根据该岛屿的纬度,推知这里地处西风带,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受高大山脉阻挡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丰沛;岛屿西南部受具有寒流性质的西风漂流影响较大,而非暖流;反气旋(高压)控制下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故可判断答案为A。
【名师点评】本题给出某岛屿经纬度、濒临海洋等地理信息,判断具体是哪个岛屿对于解题并不重要。试题不引导考生死记硬背某些地理知识,但是强调考生对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并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调动和运用已学习的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这是典型的新课程高考命题的特点。
例2 (2013年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2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2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
【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解析】本题以攀枝花区域图为背景考查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影响气温因素、天气特征、大气污染成因等方面的内容,考查考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推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1)题,从图2a可知,攀枝花的纬度比昆明高、比成都低,故纬度不是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高的主要因素。由图2b攀枝花周边地形图,可得出攀枝花位于河流谷地,北部为山地。进一步思考,1月份北部山地能够阻挡北方冷空气,使得当地气温偏高;此外,由于地处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气温升高,因此地形是造成攀枝花冬季温度较高的主要因素。
第(2)题,由第(1)题分析可知,这里地处谷地,受冷空气影响小,盛行下沉气流,推出1月份攀枝花多晴朗天气,风力较小,气温较高,变化小,较稳定。
第(3)题,本题考核要求较高,要求考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考生首先要有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自然和人为角度分别分析。攀枝花是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工矿业城市,工业及城市交通排放的废气较多;由于这里地处谷地,地形封闭,盛行下沉气流,易形成逆温,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因此该市虽然冬季气温较高,但空气污染可能较为严重,不适宜打造成“避寒之都”。
【名师点评】考生对气温等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正确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基础。对地理问题有正确的解题思路则体现考生对问题有正确的思考方法。试题给出当地气温、经纬网区域图、地形图等资料,要求考生建立该区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体现地理的地域性和综合性,以及地理思考问题的方法。考生能否依据试题设问对资料信息进行分析和甄别是能否得分的关键。
二、命题特点
天气与气候这部分内容是高考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考试实践,考查特点日益清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考查的呈现方式上,有多样化的特点,以区域图、等值线图较常见。一般来说,由于等值线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通常会增加试题的难度。
2.在考查内容上,分析某天气现象(气温、降水)特点、形成因素,归纳某气候特征,某气候类型或气候要素(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成因,及其对农业、工业、交通等的影响出现频度较高。试题单一要素考查和综合考查并重。
3.从题型的考查特点上看,对选择题的考查,近年常表现为单一要素考查(或作为干扰要素),如作为形成某地理现象的要素等,试题的地理思维含量一般不是很高。对于综合题,主要围绕“区域+问题分析”模式来设计。试题的设问围绕一个主题,从认识地理现象出发,归纳该地理现象分布特点或特征,分析阐释有关地理问题,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体现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过程。一般情况下,综合题给出的资料、设问等所体现的地理思维含量相比选择题,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三、提分攻略
高考天气和气候这部分内容考查的主要依据是《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复习,考生要在结合地理高考考查趋势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整合,可从基础夯实和能力提升两部分来学习。
1. 基础夯实
这部分内容的复习,首先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特别注意理解地理概念的内涵,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其次,注意把有关概念、规律和原理与地理图像结合起来。(见表1、表2)
2. 能力提升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提高,要结合具体试题、地理图像进行综合性学习和训练。其中,具体区域图像的综合性和考查内容的综合性是其显著特点。(见表3、表4)
知识要点 考查要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原理;大气水平运动与风的形成 等压线与风向的判读
天气系统 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概念,等压线图(符号);天气特点;
②气压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概念;等压线分布特点;空气运动特点;天气特点 ①区域等温线(分布、弯曲、疏密、季节、地形等)的分析与判读;
②区域等压线(分布、风向、天气、季节、锋面等)的分析与判读
大气环流 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②季风环流
一、典例分析
例1 (2014年新课标Ⅱ卷)图1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1,完成1~2题。
1.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
① 盛行西风 ② 地形抬升
③ 暖流增湿 ④ 反气旋活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农业生产类型中,最适宜在图示岛屿发展的是( )
A.水田农业 B.迁移农业
C.种植园农业 D.畜牧业
【答案】1.A 2.D
【解析】图像显示该岛纬度大部分位于南纬42°~ 46°之间,地处太平洋中,中部山脉海拔较高(超过3000米),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河流、湖泊众多。
第1题,根据该岛屿的纬度,推知这里地处西风带,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受高大山脉阻挡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丰沛;岛屿西南部受具有寒流性质的西风漂流影响较大,而非暖流;反气旋(高压)控制下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故可判断答案为A。
【名师点评】本题给出某岛屿经纬度、濒临海洋等地理信息,判断具体是哪个岛屿对于解题并不重要。试题不引导考生死记硬背某些地理知识,但是强调考生对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并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调动和运用已学习的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这是典型的新课程高考命题的特点。
例2 (2013年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2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2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
【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解析】本题以攀枝花区域图为背景考查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影响气温因素、天气特征、大气污染成因等方面的内容,考查考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推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1)题,从图2a可知,攀枝花的纬度比昆明高、比成都低,故纬度不是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高的主要因素。由图2b攀枝花周边地形图,可得出攀枝花位于河流谷地,北部为山地。进一步思考,1月份北部山地能够阻挡北方冷空气,使得当地气温偏高;此外,由于地处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气温升高,因此地形是造成攀枝花冬季温度较高的主要因素。
第(2)题,由第(1)题分析可知,这里地处谷地,受冷空气影响小,盛行下沉气流,推出1月份攀枝花多晴朗天气,风力较小,气温较高,变化小,较稳定。
第(3)题,本题考核要求较高,要求考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考生首先要有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自然和人为角度分别分析。攀枝花是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工矿业城市,工业及城市交通排放的废气较多;由于这里地处谷地,地形封闭,盛行下沉气流,易形成逆温,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因此该市虽然冬季气温较高,但空气污染可能较为严重,不适宜打造成“避寒之都”。
【名师点评】考生对气温等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正确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基础。对地理问题有正确的解题思路则体现考生对问题有正确的思考方法。试题给出当地气温、经纬网区域图、地形图等资料,要求考生建立该区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体现地理的地域性和综合性,以及地理思考问题的方法。考生能否依据试题设问对资料信息进行分析和甄别是能否得分的关键。
二、命题特点
天气与气候这部分内容是高考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考试实践,考查特点日益清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考查的呈现方式上,有多样化的特点,以区域图、等值线图较常见。一般来说,由于等值线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通常会增加试题的难度。
2.在考查内容上,分析某天气现象(气温、降水)特点、形成因素,归纳某气候特征,某气候类型或气候要素(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成因,及其对农业、工业、交通等的影响出现频度较高。试题单一要素考查和综合考查并重。
3.从题型的考查特点上看,对选择题的考查,近年常表现为单一要素考查(或作为干扰要素),如作为形成某地理现象的要素等,试题的地理思维含量一般不是很高。对于综合题,主要围绕“区域+问题分析”模式来设计。试题的设问围绕一个主题,从认识地理现象出发,归纳该地理现象分布特点或特征,分析阐释有关地理问题,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体现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过程。一般情况下,综合题给出的资料、设问等所体现的地理思维含量相比选择题,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三、提分攻略
高考天气和气候这部分内容考查的主要依据是《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复习,考生要在结合地理高考考查趋势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整合,可从基础夯实和能力提升两部分来学习。
1. 基础夯实
这部分内容的复习,首先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特别注意理解地理概念的内涵,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其次,注意把有关概念、规律和原理与地理图像结合起来。(见表1、表2)
2. 能力提升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提高,要结合具体试题、地理图像进行综合性学习和训练。其中,具体区域图像的综合性和考查内容的综合性是其显著特点。(见表3、表4)
知识要点 考查要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原理;大气水平运动与风的形成 等压线与风向的判读
天气系统 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概念,等压线图(符号);天气特点;
②气压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概念;等压线分布特点;空气运动特点;天气特点 ①区域等温线(分布、弯曲、疏密、季节、地形等)的分析与判读;
②区域等压线(分布、风向、天气、季节、锋面等)的分析与判读
大气环流 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②季风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