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机械化与保护性耕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保护性耕作通过农业机械化来实现,同时农业机械化技术也促进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分析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优势,以及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建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优势;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4-0058-02
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都使用机械来完成,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突飞猛进,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对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土地环境带来了问题,机械化深耕深翻、开荒种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为此,需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的核心要求就是减少不必要的田间作业工序,通过覆盖残茬、免耕播种、病虫害杂草控制及土壤轮耕制等技术措施,给作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但保护性耕作的推广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实施需要通过农业机械化来实现。因此,农业机械化与保护性耕作看似对立,但实际上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前提,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实际上就是由农业机械化单纯承担生产任务向承担生产和环保任务的转化。
1 农业机械化与保护性耕作相辅相成
1.1 农业机械化技术是完成保护性耕作的基础
保护性耕作是利用还田机械或收获机械将秸秆直接粉碎后均匀抛洒在地表,然后进行免耕播种施肥作业。农田的免耕、少耕和秸秆覆盖都需要机械化作业实现,而免耕播种施肥作业更是人力、畜力无法完成的。除此以外,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包括杂草及病虫害控制和深松与表土作业,这些技术的实施也都需要农业机械化技术才能完成。
1.2 保护性耕作要求农机具结构更合理、性能更完善、质量更可靠
保护性耕作是一个完整的工艺体系,其作业内容在一些作业环节上与传统的作业模式有很大的差异,人力、畜力很难达到作业标准要求。因此,保护性耕作所需要的农机具结构和性能比普通机具要求要高,需要性能更完善、可靠性更高的保护性耕作专用机械。所以只有研制保障保护性耕作技术顺利实施的农业机械设备,才能使保护性耕作顺利推广。
1.3 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带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强,保护性耕作技术越来越得到重视,其推广范围越来越大,对作业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保护性耕作需要性能和结构更合理的专用耕整地机械和播种机械,且不同地区由于土壤环境、种植制度、种植规模等不同,对保护性耕作机具要求也不同,这种需求会促进农业机械化在规模和技术上的进步。
2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作用
2.1 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传统的灭茬打垄、翻耕、旋耕等作业动土量大,土壤风蚀、水蚀比较严重。而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动土量小,减少了作业机具进地的次数,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土壤表面形成一个保护层,避免大面积翻耕、旋耕导致的土壤水分流失和风蚀的发生,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2 减少大气和土壤污染
传统耕作方式下秸秆不还田,主要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导致空气污染。保护性耕作采用大量秸秆覆盖的方式将秸秆还田,减少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另外,传统耕作方式下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大,而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提高了生态效益。
2.3 节本增产
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以实现农业增收,主要体现在节本和增产两方面。在节本方面,传统耕作方式程序复杂,费时、费工、投入成本高,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简化了作业程序,减少了机器进地次数,可节省劳动力、节约燃油等能源支出,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增产方面,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尤其对于干旱地区来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雨水入渗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因素。此外,传统耕作方式导致犁底层增厚,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进而改善土壤结构,能够为农作物的根系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为增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3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保护性耕作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一场革命,目前仍有很多农民从思想上不认可保护性耕作,没有办法彻底改变传统观念。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仍持观望的态度,因此应加强试验示范力度,将保护性耕作全面推广出去。
3.2 保护性耕作机具不完善
近几年,适合我国使用的保护性耕作农机具的研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种植制度、种植规模等实际情况的农机具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加强机具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3.3 专项资金投入不够
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财政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保护性耕作机具的引进和研发,以及购置相关机具的补贴。目前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机具的研发、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完善和示范推广。
4 全面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建议
4.1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民认知程度
传统的种植模式在广大农民的意识中根深蒂固,要想改变现有局面,让广大农民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讲座、发放宣传单、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保护性耕作机具现场演示、面向机手和农民开展技术培训等活动,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深刻认识,促进该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4.2 积极研发和引进适用性强、性价比高的保护性耕作农机具
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标准越来越高,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机具性能不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突破技术障碍。建议财政部门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出台更多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积极研发和引进通用性强、稳定性好、可靠性高、功能强大的保护性耕作农机具,并根据各地实际农业生产情况开发适合不同地区的产品,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供可靠的机具保障。
4.3 做好试验、示范工作
示范基地建设是保证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要把示范基地建在领导有积极性、班子有战斗力、农民认知程度相对较高,以及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大、集中连片的乡镇。通过示范基地指导农民如何做、怎样干,并将示范基地和传统耕作方式的地块进行对比,对作业成本、土壤肥力、作物产量、投入产出比等数据进行记录,用真实的数据让农民看到保护性耕作所带来的效益,进一步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度。此外,要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推广作用,以点带面,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全面推广。
5 结语
农业机械化与保护性耕作看似相互对立,实则相互促进。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现代耕作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保护性耕作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推广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其技术推广力度、机具推广数量、发展面积等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应把保护性耕作纳入到农业机械化的各个环节中,加快探索适应不同地区、可操作性强且易于被农民接受的保护性耕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做好示范工作,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 胡艳清,卢秉福.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和应用效果[J].农机化研究,2009,31(3):249-251.
[2] 高焕文,李问盈,李洪文.中国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3):1-4.
[3] 李德权,顾秀兰.农业机械化该不该提倡保护性耕作[J].青海农技推广,2001(2):43-44.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优势;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4-0058-02
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都使用机械来完成,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突飞猛进,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对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土地环境带来了问题,机械化深耕深翻、开荒种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为此,需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的核心要求就是减少不必要的田间作业工序,通过覆盖残茬、免耕播种、病虫害杂草控制及土壤轮耕制等技术措施,给作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但保护性耕作的推广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实施需要通过农业机械化来实现。因此,农业机械化与保护性耕作看似对立,但实际上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前提,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实际上就是由农业机械化单纯承担生产任务向承担生产和环保任务的转化。
1 农业机械化与保护性耕作相辅相成
1.1 农业机械化技术是完成保护性耕作的基础
保护性耕作是利用还田机械或收获机械将秸秆直接粉碎后均匀抛洒在地表,然后进行免耕播种施肥作业。农田的免耕、少耕和秸秆覆盖都需要机械化作业实现,而免耕播种施肥作业更是人力、畜力无法完成的。除此以外,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包括杂草及病虫害控制和深松与表土作业,这些技术的实施也都需要农业机械化技术才能完成。
1.2 保护性耕作要求农机具结构更合理、性能更完善、质量更可靠
保护性耕作是一个完整的工艺体系,其作业内容在一些作业环节上与传统的作业模式有很大的差异,人力、畜力很难达到作业标准要求。因此,保护性耕作所需要的农机具结构和性能比普通机具要求要高,需要性能更完善、可靠性更高的保护性耕作专用机械。所以只有研制保障保护性耕作技术顺利实施的农业机械设备,才能使保护性耕作顺利推广。
1.3 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带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强,保护性耕作技术越来越得到重视,其推广范围越来越大,对作业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保护性耕作需要性能和结构更合理的专用耕整地机械和播种机械,且不同地区由于土壤环境、种植制度、种植规模等不同,对保护性耕作机具要求也不同,这种需求会促进农业机械化在规模和技术上的进步。
2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作用
2.1 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传统的灭茬打垄、翻耕、旋耕等作业动土量大,土壤风蚀、水蚀比较严重。而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动土量小,减少了作业机具进地的次数,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土壤表面形成一个保护层,避免大面积翻耕、旋耕导致的土壤水分流失和风蚀的发生,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2 减少大气和土壤污染
传统耕作方式下秸秆不还田,主要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导致空气污染。保护性耕作采用大量秸秆覆盖的方式将秸秆还田,减少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另外,传统耕作方式下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大,而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提高了生态效益。
2.3 节本增产
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以实现农业增收,主要体现在节本和增产两方面。在节本方面,传统耕作方式程序复杂,费时、费工、投入成本高,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简化了作业程序,减少了机器进地次数,可节省劳动力、节约燃油等能源支出,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增产方面,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尤其对于干旱地区来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雨水入渗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因素。此外,传统耕作方式导致犁底层增厚,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进而改善土壤结构,能够为农作物的根系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为增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3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保护性耕作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一场革命,目前仍有很多农民从思想上不认可保护性耕作,没有办法彻底改变传统观念。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仍持观望的态度,因此应加强试验示范力度,将保护性耕作全面推广出去。
3.2 保护性耕作机具不完善
近几年,适合我国使用的保护性耕作农机具的研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种植制度、种植规模等实际情况的农机具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加强机具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3.3 专项资金投入不够
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财政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保护性耕作机具的引进和研发,以及购置相关机具的补贴。目前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机具的研发、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完善和示范推广。
4 全面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建议
4.1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民认知程度
传统的种植模式在广大农民的意识中根深蒂固,要想改变现有局面,让广大农民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讲座、发放宣传单、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保护性耕作机具现场演示、面向机手和农民开展技术培训等活动,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深刻认识,促进该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4.2 积极研发和引进适用性强、性价比高的保护性耕作农机具
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标准越来越高,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机具性能不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突破技术障碍。建议财政部门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出台更多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积极研发和引进通用性强、稳定性好、可靠性高、功能强大的保护性耕作农机具,并根据各地实际农业生产情况开发适合不同地区的产品,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供可靠的机具保障。
4.3 做好试验、示范工作
示范基地建设是保证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要把示范基地建在领导有积极性、班子有战斗力、农民认知程度相对较高,以及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大、集中连片的乡镇。通过示范基地指导农民如何做、怎样干,并将示范基地和传统耕作方式的地块进行对比,对作业成本、土壤肥力、作物产量、投入产出比等数据进行记录,用真实的数据让农民看到保护性耕作所带来的效益,进一步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度。此外,要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推广作用,以点带面,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全面推广。
5 结语
农业机械化与保护性耕作看似相互对立,实则相互促进。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现代耕作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保护性耕作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推广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其技术推广力度、机具推广数量、发展面积等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应把保护性耕作纳入到农业机械化的各个环节中,加快探索适应不同地区、可操作性强且易于被农民接受的保护性耕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做好示范工作,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 胡艳清,卢秉福.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和应用效果[J].农机化研究,2009,31(3):249-251.
[2] 高焕文,李问盈,李洪文.中国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3):1-4.
[3] 李德权,顾秀兰.农业机械化该不该提倡保护性耕作[J].青海农技推广,200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