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国铁矿石资源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铁矿石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保证铁矿石资源的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利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所面临的困境也十分明显。笔者应用SWOT法(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对此进行简要的分析:
优势(S):一是拥有巨大的发展市场。根据美国《世界钢动态》杂志关于经济高速增长期钢材消费特征的研究结论,如果经济增长7%,则钢材需求增长率可能会到10%。我国从1996年到2002年的6年间,GDP增长了57.28%,而钢材实际消费增长了102.3%。在本世纪的头2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无疑将成为我国钢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对铁矿石的市场前景需求巨大。二是有利于矿业的发展整合,促进钢铁产业链的形成,发挥系统整体优势。矿价的提高有利于矿山和钢铁企业联姻,据2004年一些钢铁企业的测算比较,有矿山的企业与没有矿山的企业相比,吨钢生产成本将减少300元左右。三是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今后铁矿石的价格稳定。因为铁矿石的供不应求必然会带来矿山的乘势大发展,导致矿石供应充足;而且也会引起钢铁企业的格局调整,一些规模不够大的企业会减产或停产,从而导致铁矿石需求量萎缩;另外,我国钢铁企业投资境外,推进了铁矿石进口的多元化,提高了供给的稳定性,这些都会带来世界进口铁矿石供求形势逆转,价格也必然下滑。四是促进国内矿山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整合逐步到位。矿山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利润低、甚至亏损,这导致矿山发展缓慢,矿山落后于加工工业的矛盾日益突出。进口铁矿石的大幅涨价必然拉动国内矿产品价格,从而提高矿业开发的经济效益,有力地推进了产业结构、体制和机制得到调整、转换,技术装备得到了提升。
劣势(W):一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制造业企业及我国钢铁业的总体弱势更为突出。从综合运营成本角度看,中国大多数产品处于价值链非核心环节,本身利润比较微薄,在制造业以外的环节缺乏竞争力,像铁矿石这种战略性资源大规模的依赖进口,将导致制造业环节的成本优势会被劣势环节逐步抵消(2005年铁矿石涨价71.5%后,中国钢铁业的成本已经远远高于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甚至接近发达国家的吨钢成本)。二是我国人均铁矿资源相对较少,供应紧张,资源储备不够,抑制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的能力相对较弱。三是混乱分散的进口管理局面,而且钢铁行业组织结构不断恶化。在国际铁矿石市场高度垄断格局、国际钢铁业加快联合重组的同时,我国钢铁业集中度不高反降,各个企业间协调性差,各自为政,自相竞争,在铁矿石进口、谈判、运输中长期处于无序和被动状态。四是我国矿产资源的整体技术工艺水平落后。五是矿业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盲目开发,随意破坏矿产资源现象严重,利用率低,并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六是我国物流业发展滞后,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综合成本。海运费在整个进口矿成本中占有30-44%的比重,而我国一直缺乏自建船队和卸货港,徒增高额费用。
机会(O):一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市场的资源条件,及时把握我国铁矿业发展的大契机。二是建立多元化的铁矿石供应。中国正在开辟包括亚洲及世界其它地方,来源的多元化使得渠道和规模瓶颈得到缓解。三是这次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扬也推动了我国钢铁行业实施企业重组、技术创新、人才战略和优化结构,这有利于提高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在世界铁矿石市场谋求话语权和国际定价权,也将成为中国钢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威胁(T):从铁矿石事件可以看到,我们对经济贸易全球一体化市场应对的不足。一是发达国家操纵的一系列全球贸易规则将世界贸易重心从单纯的产品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扩展跨国投资者的权益,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削弱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贸易壁垒的能力。发达国家从这些规则出发来组织和发动对中国的攻击,攻击范围和力度大难以防范。二是人世后自我保护手段减少,行业处于超常竞争状态,经营风险越来越难以控制。三是政府和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经验不足,缺乏相应的人才与机制。四是管理体制障碍。企业产权主体过于分散,局部利益之争以及地方官员在有限任期内对GDP片面的追求可能造成产业结构失衡和整体不经济。五是联合形式松散。国内钢铁业为维护行业整体利益成立原料采购联合谈判组。但缺乏制度、产权基础,临时性强,加之各家是竞争者,相互间利益紧密度不够,很容易为国内外的竞争对手瓦解,还面临垄断诉讼等市场规则的制约。
二、我国铁矿石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加强宏观调控,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综合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合理、有效地配置铁矿石资源
一是加强矿业法制建设及制度创新,加强矿山建设,促进矿业持续发展。利用产业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跨省、地区开采矿山和矿场。在新一轮发展中,国内大型铁矿石生产基地要利用其低成本优势,在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依靠科学技术进步,降本增效,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开源节流与保护环境同步,促进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是以《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为契机,尽快有效实施。在产业集中度、产业布局、市场准入条件和税收等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关键是强化体制政令落实上的统一,尽快改变中国钢铁工业和资源矿山的格局。短期内,在目前重组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发展产业集群作为重组战略的补充同样可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中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分布极为广泛,从单个的产量来看集中度较低,但区域分布上的集中度较高,从地理分布情况看,形成了以华东的宝钢、华中的武钢、华北的首钢、东北的鞍钢为区域龙头的钢铁产业集群,其天然形成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应一直以来没有引起业界的重视。
三是根据2004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钢材期货市场和铁矿石期货市场,有利于完善钢铁行业和铁矿石业的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引导钢铁产业链条有序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特别是目前还尚未形成世界钢铁期货市场,发展钢材和铁矿石期货市场,必将增强我国在国际钢铁和铁矿石贸易定价中的话语权。通过资本市场来规避铁矿石价格风险,并形成资源合理配置,保障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实施铁矿石来源多元化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铁矿石资源来确保我国铁矿石的供给
一是中国各钢铁企业应依照国际惯例与海外铁矿石供应商把现货贸易转变为签订长期贸易合同,长期合作.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双赢,建立互惠互利、长期稳定的铁矿石贸易新秩序。
二是在保持原来稳定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开发新的贸易伙伴。积极发展与近邻国家等铁矿石资源丰富国家的外交和经贸关系,加强战略合作,确保在各种政治变幻情况下,我国都能从不同国家获得稳定的铁矿石供应,在战略上既能确保铁矿石供应的长期安全,在经济上也可以节约海洋运输的成本和减少运输时间。
三是积极推动国内钢铁巨头稳步进军海外战略,到铁矿石出口国建立生产基地或合作参与铁矿石开采。按照国际普遍看法,对资源性产品的海外投资应占到进口量的40%,长期合同占40%,现货交易只占20%,而我们目前的海外开矿只占到21%左右,并没有随着进口量的大增而增长,今后应多注意寻找在境外开矿的机会,这样才能建立安全保障和稳定的供应关系。
四是发展废铜市场,遏制铁矿石涨价。大力倡导钢铁行业使用循环经济,提高对铁矿石替代产品废钢的使用率,缓解冶金企业的原料紧张局面。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经济学系)
(本栏目策划、编辑:马天骥)
铁矿石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保证铁矿石资源的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利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所面临的困境也十分明显。笔者应用SWOT法(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对此进行简要的分析:
优势(S):一是拥有巨大的发展市场。根据美国《世界钢动态》杂志关于经济高速增长期钢材消费特征的研究结论,如果经济增长7%,则钢材需求增长率可能会到10%。我国从1996年到2002年的6年间,GDP增长了57.28%,而钢材实际消费增长了102.3%。在本世纪的头2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无疑将成为我国钢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对铁矿石的市场前景需求巨大。二是有利于矿业的发展整合,促进钢铁产业链的形成,发挥系统整体优势。矿价的提高有利于矿山和钢铁企业联姻,据2004年一些钢铁企业的测算比较,有矿山的企业与没有矿山的企业相比,吨钢生产成本将减少300元左右。三是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今后铁矿石的价格稳定。因为铁矿石的供不应求必然会带来矿山的乘势大发展,导致矿石供应充足;而且也会引起钢铁企业的格局调整,一些规模不够大的企业会减产或停产,从而导致铁矿石需求量萎缩;另外,我国钢铁企业投资境外,推进了铁矿石进口的多元化,提高了供给的稳定性,这些都会带来世界进口铁矿石供求形势逆转,价格也必然下滑。四是促进国内矿山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整合逐步到位。矿山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利润低、甚至亏损,这导致矿山发展缓慢,矿山落后于加工工业的矛盾日益突出。进口铁矿石的大幅涨价必然拉动国内矿产品价格,从而提高矿业开发的经济效益,有力地推进了产业结构、体制和机制得到调整、转换,技术装备得到了提升。
劣势(W):一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制造业企业及我国钢铁业的总体弱势更为突出。从综合运营成本角度看,中国大多数产品处于价值链非核心环节,本身利润比较微薄,在制造业以外的环节缺乏竞争力,像铁矿石这种战略性资源大规模的依赖进口,将导致制造业环节的成本优势会被劣势环节逐步抵消(2005年铁矿石涨价71.5%后,中国钢铁业的成本已经远远高于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甚至接近发达国家的吨钢成本)。二是我国人均铁矿资源相对较少,供应紧张,资源储备不够,抑制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的能力相对较弱。三是混乱分散的进口管理局面,而且钢铁行业组织结构不断恶化。在国际铁矿石市场高度垄断格局、国际钢铁业加快联合重组的同时,我国钢铁业集中度不高反降,各个企业间协调性差,各自为政,自相竞争,在铁矿石进口、谈判、运输中长期处于无序和被动状态。四是我国矿产资源的整体技术工艺水平落后。五是矿业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盲目开发,随意破坏矿产资源现象严重,利用率低,并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六是我国物流业发展滞后,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综合成本。海运费在整个进口矿成本中占有30-44%的比重,而我国一直缺乏自建船队和卸货港,徒增高额费用。
机会(O):一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市场的资源条件,及时把握我国铁矿业发展的大契机。二是建立多元化的铁矿石供应。中国正在开辟包括亚洲及世界其它地方,来源的多元化使得渠道和规模瓶颈得到缓解。三是这次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扬也推动了我国钢铁行业实施企业重组、技术创新、人才战略和优化结构,这有利于提高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在世界铁矿石市场谋求话语权和国际定价权,也将成为中国钢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威胁(T):从铁矿石事件可以看到,我们对经济贸易全球一体化市场应对的不足。一是发达国家操纵的一系列全球贸易规则将世界贸易重心从单纯的产品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扩展跨国投资者的权益,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削弱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贸易壁垒的能力。发达国家从这些规则出发来组织和发动对中国的攻击,攻击范围和力度大难以防范。二是人世后自我保护手段减少,行业处于超常竞争状态,经营风险越来越难以控制。三是政府和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经验不足,缺乏相应的人才与机制。四是管理体制障碍。企业产权主体过于分散,局部利益之争以及地方官员在有限任期内对GDP片面的追求可能造成产业结构失衡和整体不经济。五是联合形式松散。国内钢铁业为维护行业整体利益成立原料采购联合谈判组。但缺乏制度、产权基础,临时性强,加之各家是竞争者,相互间利益紧密度不够,很容易为国内外的竞争对手瓦解,还面临垄断诉讼等市场规则的制约。
二、我国铁矿石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加强宏观调控,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综合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合理、有效地配置铁矿石资源
一是加强矿业法制建设及制度创新,加强矿山建设,促进矿业持续发展。利用产业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跨省、地区开采矿山和矿场。在新一轮发展中,国内大型铁矿石生产基地要利用其低成本优势,在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依靠科学技术进步,降本增效,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开源节流与保护环境同步,促进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是以《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为契机,尽快有效实施。在产业集中度、产业布局、市场准入条件和税收等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关键是强化体制政令落实上的统一,尽快改变中国钢铁工业和资源矿山的格局。短期内,在目前重组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发展产业集群作为重组战略的补充同样可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中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分布极为广泛,从单个的产量来看集中度较低,但区域分布上的集中度较高,从地理分布情况看,形成了以华东的宝钢、华中的武钢、华北的首钢、东北的鞍钢为区域龙头的钢铁产业集群,其天然形成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应一直以来没有引起业界的重视。
三是根据2004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钢材期货市场和铁矿石期货市场,有利于完善钢铁行业和铁矿石业的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引导钢铁产业链条有序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特别是目前还尚未形成世界钢铁期货市场,发展钢材和铁矿石期货市场,必将增强我国在国际钢铁和铁矿石贸易定价中的话语权。通过资本市场来规避铁矿石价格风险,并形成资源合理配置,保障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实施铁矿石来源多元化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铁矿石资源来确保我国铁矿石的供给
一是中国各钢铁企业应依照国际惯例与海外铁矿石供应商把现货贸易转变为签订长期贸易合同,长期合作.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双赢,建立互惠互利、长期稳定的铁矿石贸易新秩序。
二是在保持原来稳定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开发新的贸易伙伴。积极发展与近邻国家等铁矿石资源丰富国家的外交和经贸关系,加强战略合作,确保在各种政治变幻情况下,我国都能从不同国家获得稳定的铁矿石供应,在战略上既能确保铁矿石供应的长期安全,在经济上也可以节约海洋运输的成本和减少运输时间。
三是积极推动国内钢铁巨头稳步进军海外战略,到铁矿石出口国建立生产基地或合作参与铁矿石开采。按照国际普遍看法,对资源性产品的海外投资应占到进口量的40%,长期合同占40%,现货交易只占20%,而我们目前的海外开矿只占到21%左右,并没有随着进口量的大增而增长,今后应多注意寻找在境外开矿的机会,这样才能建立安全保障和稳定的供应关系。
四是发展废铜市场,遏制铁矿石涨价。大力倡导钢铁行业使用循环经济,提高对铁矿石替代产品废钢的使用率,缓解冶金企业的原料紧张局面。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经济学系)
(本栏目策划、编辑:马天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