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学习模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教师、课本、教室三中心教学观念,改变传授型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生物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的简单转变,更包含着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深意和期待。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偏重于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以及解题的技能技巧,忽视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因而出现了所谓的“高分低能”和书呆子现象。这一现状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进步很不适应。而且,枯燥的知识灌输、学了无用处的思潮,也使不少中小学生厌学情绪浓重,学习被动,充满了只为分数的功利型学习观念和“装卸型”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而推出的有力措施和新的学习模式。我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程序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情景得精心设计,情景设计的合情合理,才能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教师可利用图片、生物标本、生活经验或者社会的热点问题来联系生物知识。好的情景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只要问题有合理性,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做好铺垫。
2.提出假设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探究活动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在过程上是一致的。提出问题后,都要对该问题,进行假设。既然是假设,那么假设既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3.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凡“探究”都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在设计探究方案前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我是按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性别、学生的兴趣、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均衡地划分小组的。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分工,有组长、记录员、实验员等,并且小组内的分工时常调换,这样能使能力差一些的学生也得到锻炼,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巡回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纠正,促使探究得以深入的开展,教师可选出有代表的小组进行结果的交流。
二、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没有探究,探究过程往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同时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特长。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发挥特长,给学生留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发展空间,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1.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
非对即错,学习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和最高得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这一弊端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中,严重阻碍了探究性活动的开展。我在生物课外探究性活动教学中,对学生们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对各种问题的讨论只重视你思考问题的科学性、陈述问题的逻辑性,不强调结果的对或错。这样,打消了不少学生怕答错问题让同伴笑话的顾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逻辑推理,把精力放在寻找论据上,广开了“言路”。学生的思路渐渐活跃起来,敢于各抒已见,慢慢地进入了主体角色。为此,笔者在课外科技活动的辅导过程中,只要学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完全局限于课本,就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尝试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才可能进行创造。探究性学习必须给学生提供既用脑又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身经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从而获得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等各种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创新精神,并养成独立思考和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在生物学课外探究性活动中,我注意让学生既用脑又用手,在课程里安排了一些小发明、小创造等既用脑又用手的活动内容。同时注意诱导他们做好用脑和用手之间的衔接,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个性。
三、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几点体会
1.在科学探究开始阶段,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教师共同学习探究的过程,也是共同合作分享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发展者,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当在初中生物探究性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的引导者。教师的引导过程要注意“三个注重”。第一,教师引导中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第二,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基础训练;第三,教师在引导中要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2.在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指导作用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在探究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既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也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更不是学生活动效果的评判者,而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作用要体现“三性”。即:指导要有针对性、指导要有目的性、指导要有激励性。
3.在探究性学习总结时,教师要发挥好组织作用
由于每次探究学习的主题不同,所要求的目标定位和遇到的客观条件也不同,操作特点和方法也形式各异,但一般来说探究学习的结果表现为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归纳整理,表达交流等形式,而每种形式又可用不同的方式或方法表达和交流出来。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获取了一定的信息,但对信息的处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的实践与理论如何有机衔接,这是教师在总结时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实践验证理论,更可以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以達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不但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探究性活动的魅力和乐趣,体验到思维方法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细心认真、凡事要思考的良好习惯,养成尊重科学的道理和重视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素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一个好的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一个让学生感到无忧无虑的空间、一个可以探索、表达、分享思想的自我完善的空间,牢牢记住和把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才能使探究性学习这一重要课程理念发扬光大。
在生物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的简单转变,更包含着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深意和期待。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偏重于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以及解题的技能技巧,忽视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因而出现了所谓的“高分低能”和书呆子现象。这一现状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进步很不适应。而且,枯燥的知识灌输、学了无用处的思潮,也使不少中小学生厌学情绪浓重,学习被动,充满了只为分数的功利型学习观念和“装卸型”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而推出的有力措施和新的学习模式。我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程序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情景得精心设计,情景设计的合情合理,才能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教师可利用图片、生物标本、生活经验或者社会的热点问题来联系生物知识。好的情景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只要问题有合理性,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做好铺垫。
2.提出假设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探究活动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在过程上是一致的。提出问题后,都要对该问题,进行假设。既然是假设,那么假设既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3.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凡“探究”都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在设计探究方案前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我是按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性别、学生的兴趣、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均衡地划分小组的。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分工,有组长、记录员、实验员等,并且小组内的分工时常调换,这样能使能力差一些的学生也得到锻炼,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巡回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纠正,促使探究得以深入的开展,教师可选出有代表的小组进行结果的交流。
二、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没有探究,探究过程往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同时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特长。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发挥特长,给学生留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发展空间,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1.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
非对即错,学习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和最高得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这一弊端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中,严重阻碍了探究性活动的开展。我在生物课外探究性活动教学中,对学生们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对各种问题的讨论只重视你思考问题的科学性、陈述问题的逻辑性,不强调结果的对或错。这样,打消了不少学生怕答错问题让同伴笑话的顾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逻辑推理,把精力放在寻找论据上,广开了“言路”。学生的思路渐渐活跃起来,敢于各抒已见,慢慢地进入了主体角色。为此,笔者在课外科技活动的辅导过程中,只要学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完全局限于课本,就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尝试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才可能进行创造。探究性学习必须给学生提供既用脑又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身经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从而获得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等各种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创新精神,并养成独立思考和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在生物学课外探究性活动中,我注意让学生既用脑又用手,在课程里安排了一些小发明、小创造等既用脑又用手的活动内容。同时注意诱导他们做好用脑和用手之间的衔接,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个性。
三、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几点体会
1.在科学探究开始阶段,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教师共同学习探究的过程,也是共同合作分享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发展者,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当在初中生物探究性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的引导者。教师的引导过程要注意“三个注重”。第一,教师引导中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第二,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基础训练;第三,教师在引导中要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2.在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指导作用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在探究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既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也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更不是学生活动效果的评判者,而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作用要体现“三性”。即:指导要有针对性、指导要有目的性、指导要有激励性。
3.在探究性学习总结时,教师要发挥好组织作用
由于每次探究学习的主题不同,所要求的目标定位和遇到的客观条件也不同,操作特点和方法也形式各异,但一般来说探究学习的结果表现为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归纳整理,表达交流等形式,而每种形式又可用不同的方式或方法表达和交流出来。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获取了一定的信息,但对信息的处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的实践与理论如何有机衔接,这是教师在总结时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实践验证理论,更可以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以達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不但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探究性活动的魅力和乐趣,体验到思维方法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细心认真、凡事要思考的良好习惯,养成尊重科学的道理和重视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素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一个好的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一个让学生感到无忧无虑的空间、一个可以探索、表达、分享思想的自我完善的空间,牢牢记住和把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才能使探究性学习这一重要课程理念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