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丁溴酸东莨菪碱聯合纳美芬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效果。方法:将136例急性乙醇中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丁溴酸东莨菪碱联合纳美芬为Ⅰ组67例,单纯纳美芬为Ⅱ组69例,观察两组治疗后患者的清醒时间。结果:两组清醒时间比较,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丁溴酸东莨菪碱联合纳美芬治疗急性乙醇中毒催醒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纳美芬,具有比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乙醇中毒 丁溴酸东莨菪碱 纳美芬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33
急性乙醇中毒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乙醇别名酒精,是一次饮入过量酒精或酒类饮料引起兴奋,继而抑制的状态[1]。当血液乙醇浓度升至54mmol/L(250mg/d1)时,患者表现昏睡、瞳孔散大、体温降低、进入昏迷期;当血液乙醇浓度超过87mmol/L(400mg/dl)时,患者陷入深度昏迷,心率快,血压下降,呼吸慢且有鼾音,可出现呼吸循环麻痹而危及生命,虽然对血中乙醇浓度升高程度的耐受性个体差异较大。但血液乙醇致死浓度并无差异,大多数成人致死量为1次饮酒相当于纯酒精250~500ml。本研究采用丁溴酸东莨菪碱联合纳美芬治疗急性乙醇中毒患者67例,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急性乙醇中毒患者136例,男115例,女21例,年龄18~55岁,平均32±19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丁溴酸东莨菪碱联合纳美芬(Ⅰ)组67例,其中昏睡期50例,昏迷期17例,血液乙醇浓度302±41mg/dl;单纯纳美芬(Ⅱ)组69例,其中昏睡期53例,昏迷期16例,血液乙醇浓度305±43mg/dl。两组、年龄、饮酒量、临床表现、血液乙醇浓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原有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严重损害。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在确保不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下给予患者输液、吸氧、利尿、保暖以及应用胃黏膜保护剂等治疗,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Ⅱ组先予以纳美芬0.1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ml静脉推注,再用纳美芬0.2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Ⅰ组除按Ⅱ组治疗外加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丁溴酸东茛菪碱20mg静滴,必要时间隔半小时后再用20mg。
观察指标:对患者的清醒时间进行观察和记录,清醒时间计算方法为从药物治疗开始直至患者恢复清醒状态能顺利与外界环境相交流为止。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对比采用t进行检验,方差值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治疗后Ⅰ组清醒时间207±165分钟,Ⅱ组379±132分钟。Ⅰ组与Ⅱ组治疗后清醒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2,P<0.01)。
讨 论
乙醇经胃和小肠吸收,主要是在肝脏内部进行分解和代谢,并由脱氧酶将之氧化为乙醛,之后乙醛经过乙酸、乙酰辅酶A等转化步骤最后代谢为CO2和H2O。之所以患者会在急性乙醇中毒时出现大脑功能障碍主要是因为乙醇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对神经细胞造成影响,其主要作用机理在于对大脑皮层细胞上的某些活性酶起到一定作用而影响到脑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乙醇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会随着刺激的加深而加深。一旦患者血液中乙醇浓度过高,会同时作用于小脑和网状结构,从而引起患者出现昏睡和昏迷的现象,甚至乙醇浓度过高影响到延髓中枢的话患者会由于呼吸循环衰竭而死。
纳美芬于1975年合成,是一种具有特异性和高选择性的纯吗啡受体拮抗剂,能与k和μ各型阿片受体结合,与μ受体结合能力最强[2]。在人体的脑内和外周组织都存在着β-内啡肽、脑啡肽等阿片样内源性物质,这些物质对神经、内分泌、呼吸及心血管等系统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纳美芬能够与外周组织细胞中的阿片受体结合,同时还能够与脑干细胞内的受体相结合从而起到阻断阿片样物质的作用,这也是防止呼吸和循环系统衰竭的主要原因。国外研究报道,其口服生物利用度40%~50%,血浆清除半衰期8.2~8.9小时,甚至有报道11小时,比同类化合物纳洛酮和纳曲酮药理作用时间明显延长。纳美芬静注2分钟即可产生受体拮抗作用,5分钟之内可阻断80%的大脑阿片受体,临床应用广泛,已用于拮抗麻醉性镇痛剂引起的呼吸抑制、镇静和低血压等症状,并应用于酒精中毒和海洛因依赖等的治疗[3]。
由于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大脑处于高度抑制状态,微循环也出现障碍,特别是呼吸、循环衰竭者,单用纳美芬,不能改善微循环,治疗效果不理想。丁溴酸东莨菪碱为M受体阻断药.具有抑制腺体分泌,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改善微循环及兴奋呼吸中枢等作用,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急性肺水肿、支气管哮喘、新生儿窒息、肺性脑病等[4]。受此启发,在抢救酒精中毒患者时联合应用纳美芬和丁溴酸东莨菪碱。由于丁溴酸东莨菪碱能兴奋呼吸,改善微循环,减轻肺瘀血,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非但未见对大脑皮层的抑制作用,反而对纳美芬的促醒有协同及互补作用。观察到越早出现阿托品化量时的烦躁不安等表现,越快清醒。用药过程中,把握好阿托品化后剂量的调整,未见该药常见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丁溴酸东莨若碱联用纳美芬治疗急性洒精中毒,具有催醒效果,清醒时间短。两药联用治疗酒精中毒,由于丁溴酸东莨菪碱能迅速改善微循环,其联合纳美芬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纳美芬,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50-954.
2 仁爱国.纳美芬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解放军医学情报,1996,10(2):66-68.
3 杜生妮,高永良,吴祥根.纳美芬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5(9):23-24.
4 粱绍林.东莨菪碱的新用途.新医学,1999,30(4):228.
关键词 乙醇中毒 丁溴酸东莨菪碱 纳美芬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33
急性乙醇中毒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乙醇别名酒精,是一次饮入过量酒精或酒类饮料引起兴奋,继而抑制的状态[1]。当血液乙醇浓度升至54mmol/L(250mg/d1)时,患者表现昏睡、瞳孔散大、体温降低、进入昏迷期;当血液乙醇浓度超过87mmol/L(400mg/dl)时,患者陷入深度昏迷,心率快,血压下降,呼吸慢且有鼾音,可出现呼吸循环麻痹而危及生命,虽然对血中乙醇浓度升高程度的耐受性个体差异较大。但血液乙醇致死浓度并无差异,大多数成人致死量为1次饮酒相当于纯酒精250~500ml。本研究采用丁溴酸东莨菪碱联合纳美芬治疗急性乙醇中毒患者67例,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急性乙醇中毒患者136例,男115例,女21例,年龄18~55岁,平均32±19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丁溴酸东莨菪碱联合纳美芬(Ⅰ)组67例,其中昏睡期50例,昏迷期17例,血液乙醇浓度302±41mg/dl;单纯纳美芬(Ⅱ)组69例,其中昏睡期53例,昏迷期16例,血液乙醇浓度305±43mg/dl。两组、年龄、饮酒量、临床表现、血液乙醇浓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原有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严重损害。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在确保不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下给予患者输液、吸氧、利尿、保暖以及应用胃黏膜保护剂等治疗,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Ⅱ组先予以纳美芬0.1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ml静脉推注,再用纳美芬0.2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Ⅰ组除按Ⅱ组治疗外加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丁溴酸东茛菪碱20mg静滴,必要时间隔半小时后再用20mg。
观察指标:对患者的清醒时间进行观察和记录,清醒时间计算方法为从药物治疗开始直至患者恢复清醒状态能顺利与外界环境相交流为止。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对比采用t进行检验,方差值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治疗后Ⅰ组清醒时间207±165分钟,Ⅱ组379±132分钟。Ⅰ组与Ⅱ组治疗后清醒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2,P<0.01)。
讨 论
乙醇经胃和小肠吸收,主要是在肝脏内部进行分解和代谢,并由脱氧酶将之氧化为乙醛,之后乙醛经过乙酸、乙酰辅酶A等转化步骤最后代谢为CO2和H2O。之所以患者会在急性乙醇中毒时出现大脑功能障碍主要是因为乙醇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对神经细胞造成影响,其主要作用机理在于对大脑皮层细胞上的某些活性酶起到一定作用而影响到脑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乙醇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会随着刺激的加深而加深。一旦患者血液中乙醇浓度过高,会同时作用于小脑和网状结构,从而引起患者出现昏睡和昏迷的现象,甚至乙醇浓度过高影响到延髓中枢的话患者会由于呼吸循环衰竭而死。
纳美芬于1975年合成,是一种具有特异性和高选择性的纯吗啡受体拮抗剂,能与k和μ各型阿片受体结合,与μ受体结合能力最强[2]。在人体的脑内和外周组织都存在着β-内啡肽、脑啡肽等阿片样内源性物质,这些物质对神经、内分泌、呼吸及心血管等系统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纳美芬能够与外周组织细胞中的阿片受体结合,同时还能够与脑干细胞内的受体相结合从而起到阻断阿片样物质的作用,这也是防止呼吸和循环系统衰竭的主要原因。国外研究报道,其口服生物利用度40%~50%,血浆清除半衰期8.2~8.9小时,甚至有报道11小时,比同类化合物纳洛酮和纳曲酮药理作用时间明显延长。纳美芬静注2分钟即可产生受体拮抗作用,5分钟之内可阻断80%的大脑阿片受体,临床应用广泛,已用于拮抗麻醉性镇痛剂引起的呼吸抑制、镇静和低血压等症状,并应用于酒精中毒和海洛因依赖等的治疗[3]。
由于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大脑处于高度抑制状态,微循环也出现障碍,特别是呼吸、循环衰竭者,单用纳美芬,不能改善微循环,治疗效果不理想。丁溴酸东莨菪碱为M受体阻断药.具有抑制腺体分泌,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改善微循环及兴奋呼吸中枢等作用,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急性肺水肿、支气管哮喘、新生儿窒息、肺性脑病等[4]。受此启发,在抢救酒精中毒患者时联合应用纳美芬和丁溴酸东莨菪碱。由于丁溴酸东莨菪碱能兴奋呼吸,改善微循环,减轻肺瘀血,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非但未见对大脑皮层的抑制作用,反而对纳美芬的促醒有协同及互补作用。观察到越早出现阿托品化量时的烦躁不安等表现,越快清醒。用药过程中,把握好阿托品化后剂量的调整,未见该药常见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丁溴酸东莨若碱联用纳美芬治疗急性洒精中毒,具有催醒效果,清醒时间短。两药联用治疗酒精中毒,由于丁溴酸东莨菪碱能迅速改善微循环,其联合纳美芬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纳美芬,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50-954.
2 仁爱国.纳美芬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解放军医学情报,1996,10(2):66-68.
3 杜生妮,高永良,吴祥根.纳美芬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5(9):23-24.
4 粱绍林.东莨菪碱的新用途.新医学,1999,30(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