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86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计数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61.7%;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不同,淋巴瘤有效率最高(87.5%),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率最低(46.7%);输注有效率随输血次数的增加而下降。结论 临床血小板输注应考虑个体化,减少重复输注,开展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可提高输注的有效率。
关键词:血小板输注;血液病;疗效分析
血液病患者常出现血小板减少,因血小板原因所致出血是血液病较常见并发症,其严重出血如不及时控制常危及患者生命。血小板输注是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会出现输注疗效降低或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1]的现象,即输血小板后计数不升甚至下降,部分患者的出血倾向再次出现,成为困扰临床输血治疗的难题。为了解血小板输注疗效,分析无效输注的原因。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后效果进行评估与分析,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住院的血液病患者,其中男49人,女37人,年龄14-75岁。包括急性白血病39人,再生障碍性贫血17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人,淋巴瘤6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7人。
1.2 血小板来源
由绵阳市中心血站提供,单采血小板每袋1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
1.3血小板输注指征
患者体表有出血点、紫癜、鼻衄、牙龈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出血症状或血小板计数小于2O×1O 9/L,伴或不伴出血症状。
1.4 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
符合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指标:即血小板计数增加;出血症状改善;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升率(PPR)评价。输注后24h CCI>4.5×1O 9/L或 PPR>20%为输注有效[2]。CCI值=(输注后血小板数一输注前血小板数)(1O 9/L)×体表面积(m2)/输注血小板数目(1011)。PPR值=(输注后血小板数一输注前血小板数)(1O 9/L)×血容量(L)/输注血小板数目(1011/L)。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X2 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
86例血液病患者共输单采血小板188例次,其中中112例次有效,有效率61.7%。不同类型血液病输注有效率有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
病种 n 输注次数 有效次数 有效率(%)
急性白血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淋巴瘤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合计 39
17
11
6
6
7
86 97
44
15
8
6
18
188 65
23
7
7
5
9
116 67.0
52.3
46.7
87.5
83.3
50.0
61.7
2.2 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关系
所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而下降(P<0.05),见表2。
表2 血小板输注次数与效果关系
输注次数 输注例次 有效例次 有效率(%)
1
2-4
5-7
>7
合计 36
112
32
8
188 28
69
16
3
116 77.8
61.6
50.0
37.5
61.7
3 讨论
血液病患者病程较长,多数需反复多次输血,特别是血小板的输注频率高,
血小板输注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患者所致出血,输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迅速向出血部位聚集而达止血目的。但也发现有不少患者输血小板后出现输注无效现象。因此其输注是否科学、合理、有效值得临床高度关注。
本资料显示,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輸注有效率为61.7%,比相关文献报道[3]略高,不同血液病患者有效率不同,淋巴瘤患者有效率最高,为87.5%,急性白血病患者最多,输注有效率仅67.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率最低,为46.7%,输注效果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患者本身疾病特点及免疫等因素有关,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体内存在破坏血小板自身抗体。从输注次数分析,其与输注有效率有明显相关性,1次输注有效率最高77.8%,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有效率逐渐降低,输注7次以上,有效率仅37.5%。目前临床单采血小板输注绝大多数仅考虑ABO和Rh(D)血型同型,而不做交叉配血实验。但血小板除有红细胞部分血型系统外,还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由于异体间抗原系统差异,在受免疫刺激后产生相应同种抗体,抗原抗体反应致血小板破坏加速。有研究表明,临床血小板输注次数越多,检查到HLA及HPA相关抗体阳性率就越大[4],提示临床治疗不能单纯依赖增加血小板输注次数,需严格控制使用率。 血小板輸注无效原因复杂,目前研究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5],免疫因素主要与HLA和HPA相关,非免疫因素主要有发热、感染、脾肿大、药物、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导致血小板破坏加速及消耗增加,降低其存活率。有研究提出,若血小板输注后1小时的CCI<7.5×109/L,应首先考虑免疫因素所致;若1小时的CCI指数在正常范围内,24小时CCI<4.5×109/L,则应考虑非免疫因素所致[6]。血小板输注无效是临床输血难点,无特效治疗方法。处理包括大剂量的血小板输注、清除白细胞的血小板输入、大剂量静脉丙球输注等[7]。对于免疫所致输注无效重在预防,非免疫因素重在原发基础疾病的治疗。
目前PTR在我国仍然是急待解决的难题,建议更多的血液中心(血站)建立已知基因型血小板供者库,更好的为患者提供HLA、HPA配合型血小板,减少盲目输注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临床也应严格掌握血小板输注指证,减少预防及重复性输注。建议有条件者尽量开展HLA、HPA配型及滤除白细胞单采血小板进行输注。另应重视血小板输注完后及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分析无效输注原因,采取对策。
参考文献:
[1]焦淑贤,杨志夏,赵林.血小板输注无效[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4):302-305.
[2]杨成民,李家增,季阳.基础血液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70~ 672.
[3]夏世勤,苏莉,刘秋洪,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检验杂志2013,20(22):82-86.
[4]矫海燕.血小板抗体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表达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34-35.
[5]伍昌林,朱奕,党鑫堂,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分析与处理策略[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2,27(6):145-147.
[6]Tetsunori T.Pre-transfusion screening for platelet reactive antibodies[J].Transfuse Apher Sci 2005,33(2):157-164.
[7]林国连,詹奕荣,刘洪杏,等.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三种处理方法[J].河北医学,2010,16(1):60-62.
作者简介:赵晓姬(1973-),女,本科,副主任检验师,主要从事临床输血工作。
关键词:血小板输注;血液病;疗效分析
血液病患者常出现血小板减少,因血小板原因所致出血是血液病较常见并发症,其严重出血如不及时控制常危及患者生命。血小板输注是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会出现输注疗效降低或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1]的现象,即输血小板后计数不升甚至下降,部分患者的出血倾向再次出现,成为困扰临床输血治疗的难题。为了解血小板输注疗效,分析无效输注的原因。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后效果进行评估与分析,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住院的血液病患者,其中男49人,女37人,年龄14-75岁。包括急性白血病39人,再生障碍性贫血17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人,淋巴瘤6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7人。
1.2 血小板来源
由绵阳市中心血站提供,单采血小板每袋1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
1.3血小板输注指征
患者体表有出血点、紫癜、鼻衄、牙龈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出血症状或血小板计数小于2O×1O 9/L,伴或不伴出血症状。
1.4 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
符合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指标:即血小板计数增加;出血症状改善;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升率(PPR)评价。输注后24h CCI>4.5×1O 9/L或 PPR>20%为输注有效[2]。CCI值=(输注后血小板数一输注前血小板数)(1O 9/L)×体表面积(m2)/输注血小板数目(1011)。PPR值=(输注后血小板数一输注前血小板数)(1O 9/L)×血容量(L)/输注血小板数目(1011/L)。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X2 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
86例血液病患者共输单采血小板188例次,其中中112例次有效,有效率61.7%。不同类型血液病输注有效率有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
病种 n 输注次数 有效次数 有效率(%)
急性白血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淋巴瘤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合计 39
17
11
6
6
7
86 97
44
15
8
6
18
188 65
23
7
7
5
9
116 67.0
52.3
46.7
87.5
83.3
50.0
61.7
2.2 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关系
所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而下降(P<0.05),见表2。
表2 血小板输注次数与效果关系
输注次数 输注例次 有效例次 有效率(%)
1
2-4
5-7
>7
合计 36
112
32
8
188 28
69
16
3
116 77.8
61.6
50.0
37.5
61.7
3 讨论
血液病患者病程较长,多数需反复多次输血,特别是血小板的输注频率高,
血小板输注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患者所致出血,输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迅速向出血部位聚集而达止血目的。但也发现有不少患者输血小板后出现输注无效现象。因此其输注是否科学、合理、有效值得临床高度关注。
本资料显示,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輸注有效率为61.7%,比相关文献报道[3]略高,不同血液病患者有效率不同,淋巴瘤患者有效率最高,为87.5%,急性白血病患者最多,输注有效率仅67.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率最低,为46.7%,输注效果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患者本身疾病特点及免疫等因素有关,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体内存在破坏血小板自身抗体。从输注次数分析,其与输注有效率有明显相关性,1次输注有效率最高77.8%,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有效率逐渐降低,输注7次以上,有效率仅37.5%。目前临床单采血小板输注绝大多数仅考虑ABO和Rh(D)血型同型,而不做交叉配血实验。但血小板除有红细胞部分血型系统外,还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由于异体间抗原系统差异,在受免疫刺激后产生相应同种抗体,抗原抗体反应致血小板破坏加速。有研究表明,临床血小板输注次数越多,检查到HLA及HPA相关抗体阳性率就越大[4],提示临床治疗不能单纯依赖增加血小板输注次数,需严格控制使用率。 血小板輸注无效原因复杂,目前研究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5],免疫因素主要与HLA和HPA相关,非免疫因素主要有发热、感染、脾肿大、药物、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导致血小板破坏加速及消耗增加,降低其存活率。有研究提出,若血小板输注后1小时的CCI<7.5×109/L,应首先考虑免疫因素所致;若1小时的CCI指数在正常范围内,24小时CCI<4.5×109/L,则应考虑非免疫因素所致[6]。血小板输注无效是临床输血难点,无特效治疗方法。处理包括大剂量的血小板输注、清除白细胞的血小板输入、大剂量静脉丙球输注等[7]。对于免疫所致输注无效重在预防,非免疫因素重在原发基础疾病的治疗。
目前PTR在我国仍然是急待解决的难题,建议更多的血液中心(血站)建立已知基因型血小板供者库,更好的为患者提供HLA、HPA配合型血小板,减少盲目输注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临床也应严格掌握血小板输注指证,减少预防及重复性输注。建议有条件者尽量开展HLA、HPA配型及滤除白细胞单采血小板进行输注。另应重视血小板输注完后及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分析无效输注原因,采取对策。
参考文献:
[1]焦淑贤,杨志夏,赵林.血小板输注无效[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4):302-305.
[2]杨成民,李家增,季阳.基础血液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70~ 672.
[3]夏世勤,苏莉,刘秋洪,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检验杂志2013,20(22):82-86.
[4]矫海燕.血小板抗体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表达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34-35.
[5]伍昌林,朱奕,党鑫堂,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分析与处理策略[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2,27(6):145-147.
[6]Tetsunori T.Pre-transfusion screening for platelet reactive antibodies[J].Transfuse Apher Sci 2005,33(2):157-164.
[7]林国连,詹奕荣,刘洪杏,等.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三种处理方法[J].河北医学,2010,16(1):60-62.
作者简介:赵晓姬(1973-),女,本科,副主任检验师,主要从事临床输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