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字的学习是儿童学习语文的基础。只有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小学把汉字尽可能的学习好、掌握好,才可能很好地进行接下来的学习。识字教学在我国教学历史上一直是语文启蒙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提出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识字的具体三个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 识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1-0121-02
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识字教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识字教学扎实并且有质量,其后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才能顺利展开。阅读和写作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学生的识字量制约着读写方面的能力。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与识字教学的有效性是息息相关的。
一、“溯源——对照”法
“溯源”,就是指简明扼要地阐述这些汉字产生、 演变的大体过程。“对照”,就是指在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后,将楷体字各部位与篆体、客观物体各重点部位进行对应比照,以形象地感知画图——篆体——楷书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和识记所学楷体字的形义。因此,“溯源——对照”的方法非常适用于具有形象直观性特点的象形字教学。
如:“木、禾、舟、川”这几个独体字在字形结构上比较简单直观,基本上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抽象变为具体,象形字源于自然的事物,因此采用“实物彩图——古体字——楷体字”这一形式会比较直观。例如区别“木”和“禾”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树木和禾苗的实物图片,让学生了解到“木”的古文字就像是一棵树木,有树根和树枝,而“禾”的古文字就像一株禾苗,有叶子、根、茎、穗,正因为禾苗有穗,所以“禾”字要比“木”字多一撇。在教学中运用这两幅图片和古文字为识字提供服务,学生在学习中就有了更直观的概念,把实物与汉字相联系起来,因此不太容易将这两个字混淆,降低了错别字的概率。
图1 “木”字和“禾”字的教学演示图
二、强化偏旁部首
“偏旁”的概念:旧称汉字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合称偏旁,但在习惯上,对汉字的上下左右统称偏旁。“部首”的概念按照汉字字形结构,取其相同部位,作为查字依据,其相同部位,称为部首。汉字的偏旁远远多于部首,汉字的部首只有 200 个左右,其中大都可作偏旁,除此之外,还有将近 600 个偏旁,但有些是不常用的,习惯上不叫它偏旁,而称为汉字的部件。
由于形声字在汉字中的比重较大,学生在对象形字作为形旁的表义作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就能具备更好的能力学习形声字和会意字。而形旁较多是由部首来充当的,可以说掌握部首是学习汉字的“敲门砖”。
所谓部件识字,是挖掘汉字自身规律较为细致的一种识字教学方法,特别符合人类善于分析归纳的理性思维。汉字规范部件是依据现行汉字的形体分析出来的,已经高度符号化,我们仍然可以借助教学方法赋予汉字最初的构字意图和构字含义,使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让学习汉字成为一种内心需要,识字效率自然就会大大提高了。
如在学习“鸟字部”的时候可以出示“鸟”的字源演变图,让学生观察“鸟”字是由一只头部向左,停栖于树枝的鸟形演变而来的。鸡、鸭、鹅也是属于鸟类,古代都生活在野外,只是现在被人类养在家里,驯化为家禽,因此“鸡”、“鸭”、“鹅”三个字都是“鸟字部”。
图2“鸟”字的教学演示图
综上所述,部首教学应该遵循汉字形、音、义相结合的规律进行。第一,读准字音;第二,认清字形,了解字义;第三,规范书写;第四,进行部首变形规律的指导。掌握了部首,既可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举一反三的快速识汉字,还可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三、“分解——组合”法
汉字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的方法,象形、指事造出了基本字,这些基本字一般是独体字;而运用会意法和形声法造出了合体字,合体字又都是由基本字组成的,基本字大多充任合体字的偏旁。所以,教学会意或形声这些合体字时,通过先分解其组合的部件(基本字),了解其各自的基本含义和功能作用,而后再“合二为一”或者“合三为一”地弄清其组合后的整体含义或意义功能。这样就能透彻地了解其字义,识记其字形。概而言之,也就是“析形索義,因义记形”。
如学习生字“采”时,“采”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半部分是“爪字头”,下半部分是“木”,在字形分析上可以出示手在树木上采摘的图片,学生能清楚地将“采”字的形和义联系起来,加深对生字的理解与掌握。
图3 “采”字的教学演示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合体字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头戏,为使学生有效掌握合体字的识字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顺应儿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运用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识字的学习中去。低年级合体字的教学,不管是会意字还是形声字,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突出字理特点,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体现出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戴汝潜,郝嘉杰.识字教学改革一览[J].北京:人民教育,2007,第 3 期
[2]田本娜.识字教学的传承和创新[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11,第 3 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 识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1-0121-02
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识字教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识字教学扎实并且有质量,其后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才能顺利展开。阅读和写作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学生的识字量制约着读写方面的能力。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与识字教学的有效性是息息相关的。
一、“溯源——对照”法
“溯源”,就是指简明扼要地阐述这些汉字产生、 演变的大体过程。“对照”,就是指在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后,将楷体字各部位与篆体、客观物体各重点部位进行对应比照,以形象地感知画图——篆体——楷书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和识记所学楷体字的形义。因此,“溯源——对照”的方法非常适用于具有形象直观性特点的象形字教学。
如:“木、禾、舟、川”这几个独体字在字形结构上比较简单直观,基本上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抽象变为具体,象形字源于自然的事物,因此采用“实物彩图——古体字——楷体字”这一形式会比较直观。例如区别“木”和“禾”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树木和禾苗的实物图片,让学生了解到“木”的古文字就像是一棵树木,有树根和树枝,而“禾”的古文字就像一株禾苗,有叶子、根、茎、穗,正因为禾苗有穗,所以“禾”字要比“木”字多一撇。在教学中运用这两幅图片和古文字为识字提供服务,学生在学习中就有了更直观的概念,把实物与汉字相联系起来,因此不太容易将这两个字混淆,降低了错别字的概率。
图1 “木”字和“禾”字的教学演示图
二、强化偏旁部首
“偏旁”的概念:旧称汉字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合称偏旁,但在习惯上,对汉字的上下左右统称偏旁。“部首”的概念按照汉字字形结构,取其相同部位,作为查字依据,其相同部位,称为部首。汉字的偏旁远远多于部首,汉字的部首只有 200 个左右,其中大都可作偏旁,除此之外,还有将近 600 个偏旁,但有些是不常用的,习惯上不叫它偏旁,而称为汉字的部件。
由于形声字在汉字中的比重较大,学生在对象形字作为形旁的表义作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就能具备更好的能力学习形声字和会意字。而形旁较多是由部首来充当的,可以说掌握部首是学习汉字的“敲门砖”。
所谓部件识字,是挖掘汉字自身规律较为细致的一种识字教学方法,特别符合人类善于分析归纳的理性思维。汉字规范部件是依据现行汉字的形体分析出来的,已经高度符号化,我们仍然可以借助教学方法赋予汉字最初的构字意图和构字含义,使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让学习汉字成为一种内心需要,识字效率自然就会大大提高了。
如在学习“鸟字部”的时候可以出示“鸟”的字源演变图,让学生观察“鸟”字是由一只头部向左,停栖于树枝的鸟形演变而来的。鸡、鸭、鹅也是属于鸟类,古代都生活在野外,只是现在被人类养在家里,驯化为家禽,因此“鸡”、“鸭”、“鹅”三个字都是“鸟字部”。
图2“鸟”字的教学演示图
综上所述,部首教学应该遵循汉字形、音、义相结合的规律进行。第一,读准字音;第二,认清字形,了解字义;第三,规范书写;第四,进行部首变形规律的指导。掌握了部首,既可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举一反三的快速识汉字,还可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三、“分解——组合”法
汉字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的方法,象形、指事造出了基本字,这些基本字一般是独体字;而运用会意法和形声法造出了合体字,合体字又都是由基本字组成的,基本字大多充任合体字的偏旁。所以,教学会意或形声这些合体字时,通过先分解其组合的部件(基本字),了解其各自的基本含义和功能作用,而后再“合二为一”或者“合三为一”地弄清其组合后的整体含义或意义功能。这样就能透彻地了解其字义,识记其字形。概而言之,也就是“析形索義,因义记形”。
如学习生字“采”时,“采”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半部分是“爪字头”,下半部分是“木”,在字形分析上可以出示手在树木上采摘的图片,学生能清楚地将“采”字的形和义联系起来,加深对生字的理解与掌握。
图3 “采”字的教学演示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合体字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头戏,为使学生有效掌握合体字的识字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顺应儿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运用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识字的学习中去。低年级合体字的教学,不管是会意字还是形声字,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突出字理特点,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体现出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戴汝潜,郝嘉杰.识字教学改革一览[J].北京:人民教育,2007,第 3 期
[2]田本娜.识字教学的传承和创新[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11,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