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呢?这就必须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基本策略
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是促进发展、减轻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课堂常规的有效性
1.备课有效
(1)正确处理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任务在于“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一方面,教师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法加工,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师生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己编制教材。
(2)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3)客观分析教材,把握每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内容,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重点是对教材来讲的,而教学的难点是对学生来讲的。
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瞻前顾后,溯源探流,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关系全局的这部分知识,可定为教材的重点。
2.目标有效
教学目标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教师应把握以下要求。
第一,教学目标尽可能用清晰明确的语言陈述,既便于理解,也便于具体运用。第二,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的变化,如行为变化和情感变化,避免用 “教师行为”代替 “学生行为”,造成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不确定。第三,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要因目标的陈述而限制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很快的进入状态。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1)情境要有明确目的。教学中既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要有“数学味”。所谓的“数学味”,也就是不论你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都有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所学的数学内容展开。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数学化”思考,发展思维,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学习过程有效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诱发参与动机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3.创设时空,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點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四、保证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有其特有的结构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无探究的必要。如: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之间进率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传统教学中缺乏的,但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2)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手段。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形成包括探究、合作、对话为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构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基本策略
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是促进发展、减轻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课堂常规的有效性
1.备课有效
(1)正确处理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任务在于“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一方面,教师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法加工,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师生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己编制教材。
(2)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3)客观分析教材,把握每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内容,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重点是对教材来讲的,而教学的难点是对学生来讲的。
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瞻前顾后,溯源探流,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关系全局的这部分知识,可定为教材的重点。
2.目标有效
教学目标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教师应把握以下要求。
第一,教学目标尽可能用清晰明确的语言陈述,既便于理解,也便于具体运用。第二,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的变化,如行为变化和情感变化,避免用 “教师行为”代替 “学生行为”,造成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不确定。第三,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要因目标的陈述而限制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很快的进入状态。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1)情境要有明确目的。教学中既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要有“数学味”。所谓的“数学味”,也就是不论你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都有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所学的数学内容展开。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数学化”思考,发展思维,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学习过程有效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诱发参与动机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3.创设时空,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點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四、保证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有其特有的结构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无探究的必要。如: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之间进率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传统教学中缺乏的,但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2)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手段。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形成包括探究、合作、对话为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构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