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君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按照中央的要求,着眼长远发展,找准发展定位,统筹考虑内蒙古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加快建设“五个基地”,巩固发展“两个屏障”,打造“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这不仅是对内蒙古未来发展的科学定位,更是对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
在“五二一”战略定位中,关于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更加突出了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资源比较优势,突出了多年来内蒙古工业发展初步形成的产业基础,突出了内蒙古在全国的区域分工,突出了内蒙古新型工业化的未来发展取向和重点。本文从推进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角度,在分析内蒙古资源禀赋条件、产业发展基础的基础上,对与内蒙古工业化紧密相关的四个基地建设的内涵进行再认识,对近期四个基地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进行再思考。
一、内蒙古具有建设四个基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保障
内蒙古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全区拥有耕地1.07亿亩,人均耕地4.4亩,居全国首位,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拥有天然草场13.2亿亩,人均53亩,居全国首位,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连续八年稳定在1 亿头只以上。
2010年,在全国已发现的171种矿产资源中内蒙古就有143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97种。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12种、居全国前3位的有30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74种。稀土查明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其氧化物总量达18065.41万吨。查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4746.63亿立方米,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671.2万吨。截至2011年底,全区煤炭估算资源总量8080.65亿吨,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的26.76%。查明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的有8种,其中铜矿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的7.44%,居全国第4位;铅、锌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7.99%和18.13%,均居全国首位。风能技术可开发量占全国的50%以上,光能资源居全国第2位。此外,还富有盐、天然碱、石灰石、高岭土、天然石墨、硅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为内蒙古发展煤炭、电力、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资源型产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内蒙古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内蒙古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和地广人稀优势,推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积极培育引进一大批以煤炭开采、坑口发电、煤化工、特色冶金为主的能源重化工项目落地建设,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资源型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在工业发展重点上,提出培育建设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突出抓大产业、大项目、大基地建设,工业经济在规模和速度上实现了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站在新起点,积极推动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狠抓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和非资源型产业培育,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进入“十二五”,内蒙古推进实施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双百亿工程”战略,逐步摆脱资源路径依赖,加快建设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工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步推进,工业不仅支撑了内蒙古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且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工业的大发展带动了内蒙古经济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煤炭工业经过近年来大力度结构调整,在煤矿数量大幅减少、单体产能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原煤产量持续增长。2012年生产原煤10.6亿吨,占全国的29%,居全国首位。煤矿安全生产水平、采煤机械化水平、资源回收率、原煤洗选率大幅提升,内蒙古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煤炭生产供应基地。
——电力工业已经跨入建设和管理运行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高电压、高参数、高自动化时代,一批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节能环保的大型火电机组建成投产。同时,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积极发展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电力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12年底,全区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7828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1693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18万千瓦。电力总装机规模和风电装机规模均居全国首位。外送电能力达到2665万千瓦,居全国首位。2012年,内蒙古完成发电量3341亿千瓦时,居全国第3位,其中风力发电量284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
——煤化工依托煤炭、电力等优势加快发展。近年来,内蒙古坚持煤电化一体化发展,围绕煤炭就地加工转化已开发出100多项专利技术,建设了一批煤炭深加工试验示范项目,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国家五大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形成142万吨煤制油、106万吨煤制烯烃、20万吨煤制乙二醇以及13.3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的生产能力。2012年精甲醇、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电石、聚氯乙烯树脂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内蒙古已经具备新型煤化工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有色金属工业已经成为内蒙古冶金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58年建设包头铝厂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内蒙古有色金属工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采、选、冶、加综合生产体系。主要产品为铝、铜、铅、锌等,其中电解铝占有色金属产品总量的70%以上。铝型材、铝合金、轮毂、化成箔、铸件等铝后加工和高精铜板(带、箔、管材)、铅锌板(带、条、棒材)等有色金属就地加工转化能力不断提高。2012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243.9万吨,居全国第6位,其中电解铝179.4万吨,居全国第4位。
——钢铁工业是内蒙古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础,目前以包钢为龙头,已经形成从采矿、选矿、烧结、炼焦、炼铁、炼钢、开坯、轧材及相应辅助设施配套完整的工艺流程和地勘、设计、科研、施工、生产等门类齐全的钢铁工业体系,可生产线材、棒材、无缝管、重轨、轻轨、焊管、带钢、热轧板、冷轧板、镀锌板、大型工槽钢、中小型工槽角钢等系列产品200多个钢铁品种2200多个规格的产品。包钢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冷轧和热轧薄板及宽厚板、无缝钢管和重轨及大型材、线棒生产线,是全国三大钢轨生产基地 一、品种规格最齐全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西北地区最大的薄板生产基地。内蒙古依托钢铁、有色产业基础和军工、航天技术人才,积极引进配套企业和成套技术,加快发展以汽车、铁路车辆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以挖掘机、大马力推土机为主的工程机械制造,以乘用车为主的汽车制造,以大型风电设备为主的清洁能源设备制造等装备工业。在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初步形成了以一机集团、北重集团、北奔公司、吉利集团等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初具规模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农畜产品加工业主要依托丰富绿色的农畜产品资源,以乳品加工、肉类加工、绒毛纺织、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已经具备了生产240 万吨肉、900 万吨牛奶、50 万吨禽蛋和10 万吨绒毛的综合生产能力。2012年,生产乳制品325.7万吨,占全国的比重近20%,居全国首位;肉类总产量240万吨,居全国第14位,其中羊肉90万吨、居全国首位,牛肉50万吨、居全国第4位;鲜冻冷藏肉120万吨,居全国第7位;羊绒衫2100万件,居全国首位。
在改造提升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内蒙古还充分依托稀土、玉米、中蒙药材、硅石、石墨等资源,积极发展稀土应用、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三、以四个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
内蒙古虽然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但是经济规模不大、增长方式粗放、整体发展水平低、结构合理性和区域发展协调性较差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内蒙古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区情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在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中,能源重化工业占据了七成以上,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基础工业比重大、加工制造业比重小,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比重小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蒙古将以四大基地建设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充分发挥内蒙古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水平火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全力抓好能源外送通道建设,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这是推动传统能源工业新型化的战略选择。内蒙古必须坚持集约高效利用资源的发展方向,在继续做大能源工业规模的同时,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能源工业进行改造提升,积极促进能源工业优化升级。煤炭工业重点围绕绿色、安全、高效发展目标,继续按照产业布局集中化、企业集团大型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化矿井,继续推动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推广和引进机械化开采新工艺、新技术,推进煤的清洁利用,提高原煤洗选率,推广褐煤提质技术。电力工业加快推进以采用大容量、高参数的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为主的大型电站群建设,继续推进风电基地建设,促进多晶硅—单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光伏发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建设一批光伏并网电站和风光互补电站,扩大光伏发电规模。在超前规划建设外送电力通道、运煤通道、输气通道,提高能源外送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煤电用一体化发展,提高能源资源就地转化利用水平。
二是立足煤炭资源优势,不断完善现有示范技术装备,大力推进国家示范工程产业化,把内蒙古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内蒙古发展现代煤化工必须走依煤而电、依煤而化、煤电化一体发展道路,推动基础化工原料、初级化工产品向延伸加工和高附加值高端化工产品转变,着力打造煤化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重点推进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产业化进程,对已示范成功的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甲烷气项目,积极促进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依托已经形成的煤化工产业基础,开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提高加工深度,延伸产业链条。要在煤化工领域加强科技攻关,尽快实现关键工艺、关键技术的突破,为示范项目规模化、产业化提供技术保证。要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在初级煤化工产品延伸加工上下功夫,为煤化工精细化和集群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是大力发展汽车制造、工程机械、风电设备、化工机械等现代装备制造业以及云计算、电子制造、生物制药和林沙草产业,把内蒙古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这是推动内蒙古工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壮大非资源型产业、发展现代制造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然选择。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既要扩规模上水平,又要调结构增效益;既要培育发展龙头骨干企业,又要扶持发展配套中小企业,努力提高本地配套率。有色金属工业重点推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加快“探—采—选—冶—加”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高加工深度和产业集中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资源转化增值。稀土工业要按照整合资源、控制源头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行业整合,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发展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推动生物医药企业生产终端产品。加快推进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和云计算应用产业发展,引进一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企业,积极推动软件服务业、新型电子元器件业和消费类电子整机业加快发展,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四是依托良好的农牧业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提高乳、肉、绒、粮油等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重点抓标准化农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建设,从源头上打造“绿色”、“有机”、“纯天然”品质和品牌。继续巩固和持续扩大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小肥羊等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加强农畜产品龙头企业培育建设。加快新产品开发,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强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在全国的市场份额。
推进四个基地建设不仅需要科学理解和把握基地建设的内涵和实质,而且需要在实践中积极创新。在发展路径上,坚持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在发展重点上,坚持把改造提升资源型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和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步推进,全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支柱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发展动力上,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多管齐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发展措施上,坚持资源有序开发与合理保护并重、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举、骨干企业培育与中小企业发展同步,着力提高工业发展的协调性;在发展载体上,要依托现有各类开发区、园区,科学规划基地建设布局。
责任编辑:杨再梅
在“五二一”战略定位中,关于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更加突出了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资源比较优势,突出了多年来内蒙古工业发展初步形成的产业基础,突出了内蒙古在全国的区域分工,突出了内蒙古新型工业化的未来发展取向和重点。本文从推进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角度,在分析内蒙古资源禀赋条件、产业发展基础的基础上,对与内蒙古工业化紧密相关的四个基地建设的内涵进行再认识,对近期四个基地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进行再思考。
一、内蒙古具有建设四个基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保障
内蒙古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全区拥有耕地1.07亿亩,人均耕地4.4亩,居全国首位,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拥有天然草场13.2亿亩,人均53亩,居全国首位,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连续八年稳定在1 亿头只以上。
2010年,在全国已发现的171种矿产资源中内蒙古就有143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97种。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12种、居全国前3位的有30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74种。稀土查明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其氧化物总量达18065.41万吨。查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4746.63亿立方米,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671.2万吨。截至2011年底,全区煤炭估算资源总量8080.65亿吨,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的26.76%。查明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的有8种,其中铜矿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的7.44%,居全国第4位;铅、锌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7.99%和18.13%,均居全国首位。风能技术可开发量占全国的50%以上,光能资源居全国第2位。此外,还富有盐、天然碱、石灰石、高岭土、天然石墨、硅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为内蒙古发展煤炭、电力、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资源型产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内蒙古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内蒙古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和地广人稀优势,推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积极培育引进一大批以煤炭开采、坑口发电、煤化工、特色冶金为主的能源重化工项目落地建设,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资源型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在工业发展重点上,提出培育建设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突出抓大产业、大项目、大基地建设,工业经济在规模和速度上实现了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站在新起点,积极推动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狠抓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和非资源型产业培育,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进入“十二五”,内蒙古推进实施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双百亿工程”战略,逐步摆脱资源路径依赖,加快建设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工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步推进,工业不仅支撑了内蒙古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且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工业的大发展带动了内蒙古经济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煤炭工业经过近年来大力度结构调整,在煤矿数量大幅减少、单体产能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原煤产量持续增长。2012年生产原煤10.6亿吨,占全国的29%,居全国首位。煤矿安全生产水平、采煤机械化水平、资源回收率、原煤洗选率大幅提升,内蒙古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煤炭生产供应基地。
——电力工业已经跨入建设和管理运行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高电压、高参数、高自动化时代,一批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节能环保的大型火电机组建成投产。同时,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积极发展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电力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12年底,全区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7828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1693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18万千瓦。电力总装机规模和风电装机规模均居全国首位。外送电能力达到2665万千瓦,居全国首位。2012年,内蒙古完成发电量3341亿千瓦时,居全国第3位,其中风力发电量284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
——煤化工依托煤炭、电力等优势加快发展。近年来,内蒙古坚持煤电化一体化发展,围绕煤炭就地加工转化已开发出100多项专利技术,建设了一批煤炭深加工试验示范项目,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国家五大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形成142万吨煤制油、106万吨煤制烯烃、20万吨煤制乙二醇以及13.3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的生产能力。2012年精甲醇、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电石、聚氯乙烯树脂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内蒙古已经具备新型煤化工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有色金属工业已经成为内蒙古冶金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58年建设包头铝厂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内蒙古有色金属工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采、选、冶、加综合生产体系。主要产品为铝、铜、铅、锌等,其中电解铝占有色金属产品总量的70%以上。铝型材、铝合金、轮毂、化成箔、铸件等铝后加工和高精铜板(带、箔、管材)、铅锌板(带、条、棒材)等有色金属就地加工转化能力不断提高。2012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243.9万吨,居全国第6位,其中电解铝179.4万吨,居全国第4位。
——钢铁工业是内蒙古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础,目前以包钢为龙头,已经形成从采矿、选矿、烧结、炼焦、炼铁、炼钢、开坯、轧材及相应辅助设施配套完整的工艺流程和地勘、设计、科研、施工、生产等门类齐全的钢铁工业体系,可生产线材、棒材、无缝管、重轨、轻轨、焊管、带钢、热轧板、冷轧板、镀锌板、大型工槽钢、中小型工槽角钢等系列产品200多个钢铁品种2200多个规格的产品。包钢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冷轧和热轧薄板及宽厚板、无缝钢管和重轨及大型材、线棒生产线,是全国三大钢轨生产基地 一、品种规格最齐全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西北地区最大的薄板生产基地。内蒙古依托钢铁、有色产业基础和军工、航天技术人才,积极引进配套企业和成套技术,加快发展以汽车、铁路车辆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以挖掘机、大马力推土机为主的工程机械制造,以乘用车为主的汽车制造,以大型风电设备为主的清洁能源设备制造等装备工业。在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初步形成了以一机集团、北重集团、北奔公司、吉利集团等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初具规模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农畜产品加工业主要依托丰富绿色的农畜产品资源,以乳品加工、肉类加工、绒毛纺织、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已经具备了生产240 万吨肉、900 万吨牛奶、50 万吨禽蛋和10 万吨绒毛的综合生产能力。2012年,生产乳制品325.7万吨,占全国的比重近20%,居全国首位;肉类总产量240万吨,居全国第14位,其中羊肉90万吨、居全国首位,牛肉50万吨、居全国第4位;鲜冻冷藏肉120万吨,居全国第7位;羊绒衫2100万件,居全国首位。
在改造提升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内蒙古还充分依托稀土、玉米、中蒙药材、硅石、石墨等资源,积极发展稀土应用、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三、以四个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
内蒙古虽然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但是经济规模不大、增长方式粗放、整体发展水平低、结构合理性和区域发展协调性较差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内蒙古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区情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在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中,能源重化工业占据了七成以上,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基础工业比重大、加工制造业比重小,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比重小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蒙古将以四大基地建设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充分发挥内蒙古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水平火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全力抓好能源外送通道建设,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这是推动传统能源工业新型化的战略选择。内蒙古必须坚持集约高效利用资源的发展方向,在继续做大能源工业规模的同时,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能源工业进行改造提升,积极促进能源工业优化升级。煤炭工业重点围绕绿色、安全、高效发展目标,继续按照产业布局集中化、企业集团大型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化矿井,继续推动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推广和引进机械化开采新工艺、新技术,推进煤的清洁利用,提高原煤洗选率,推广褐煤提质技术。电力工业加快推进以采用大容量、高参数的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为主的大型电站群建设,继续推进风电基地建设,促进多晶硅—单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光伏发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建设一批光伏并网电站和风光互补电站,扩大光伏发电规模。在超前规划建设外送电力通道、运煤通道、输气通道,提高能源外送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煤电用一体化发展,提高能源资源就地转化利用水平。
二是立足煤炭资源优势,不断完善现有示范技术装备,大力推进国家示范工程产业化,把内蒙古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内蒙古发展现代煤化工必须走依煤而电、依煤而化、煤电化一体发展道路,推动基础化工原料、初级化工产品向延伸加工和高附加值高端化工产品转变,着力打造煤化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重点推进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产业化进程,对已示范成功的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甲烷气项目,积极促进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依托已经形成的煤化工产业基础,开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提高加工深度,延伸产业链条。要在煤化工领域加强科技攻关,尽快实现关键工艺、关键技术的突破,为示范项目规模化、产业化提供技术保证。要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在初级煤化工产品延伸加工上下功夫,为煤化工精细化和集群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是大力发展汽车制造、工程机械、风电设备、化工机械等现代装备制造业以及云计算、电子制造、生物制药和林沙草产业,把内蒙古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这是推动内蒙古工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壮大非资源型产业、发展现代制造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然选择。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既要扩规模上水平,又要调结构增效益;既要培育发展龙头骨干企业,又要扶持发展配套中小企业,努力提高本地配套率。有色金属工业重点推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加快“探—采—选—冶—加”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高加工深度和产业集中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资源转化增值。稀土工业要按照整合资源、控制源头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行业整合,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发展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推动生物医药企业生产终端产品。加快推进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和云计算应用产业发展,引进一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企业,积极推动软件服务业、新型电子元器件业和消费类电子整机业加快发展,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四是依托良好的农牧业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提高乳、肉、绒、粮油等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重点抓标准化农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建设,从源头上打造“绿色”、“有机”、“纯天然”品质和品牌。继续巩固和持续扩大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小肥羊等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加强农畜产品龙头企业培育建设。加快新产品开发,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强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在全国的市场份额。
推进四个基地建设不仅需要科学理解和把握基地建设的内涵和实质,而且需要在实践中积极创新。在发展路径上,坚持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在发展重点上,坚持把改造提升资源型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和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步推进,全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支柱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发展动力上,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多管齐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发展措施上,坚持资源有序开发与合理保护并重、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举、骨干企业培育与中小企业发展同步,着力提高工业发展的协调性;在发展载体上,要依托现有各类开发区、园区,科学规划基地建设布局。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