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壑松风图》管窥宋代山水风格之转变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南渡”后,李唐的画风发生了转变,逐渐形成以“大斧劈皴”为特点的“水墨苍劲”的后期山水画风。《万壑松风图》是研究李唐绘画风格、画风转变以及作品真伪鉴别的重要参照。本文主要从《万壑松风图》的解读以及和其他经典作品的比较,来探索北宋宫廷的复古之风和李唐艺术风格转变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宋代;李唐;山水画;转变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4-0068-02
  一、万壑松风图解读
  (一)构图与取景
  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构图形式是上留天、下留地的全景式构图,画中物象种类单一,仅有松树、石头和溪流,单一的物象选择意在突出主峰,是典型的北宋画院的山水构图形式。
  《万壑松风图》着重局部和近景的表现,通过局部的表达来反映出整体的质感效果。画面层次很丰富,远山与中景有云气隔开,近景与中景之间由溪流连结,整个画面通路顺畅。近景的松树树根盘曲迭起,似扎根于坚石之上。李唐将画面的视野拉近,以平视的角度突出中景,造成如山倒的视觉效果,使观者身临其境。使用平视构图的北宋画作还有郭熙的《早春图》,远景的高度和《万壑松风图》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早春图》整体气势颇为灵秀,与《万壑松风图》的雄壮之感不同。郭熙深得宋神宗的宠幸,当时连翰林院都布满了郭熙之画,文人雅士也承认了郭熙之画具有风骨而非匠气,从李唐追摹《早春图》的构图形式就可看出郭熙创造的绘画体系仍有所继承。
  在构图形式与山体的力量感上,《万壑松风图》追摹了范宽《谿山行旅图》的范式,总体给人以压迫、深沉之感。
  (二)松树、巨石、溪流
  《万壑松风图》表现的物象相对单一,没有人物活动与桥梁寺庙,仅有松树、巨石和溪流几个物象,营造出了一种纯粹的画面效果。此图表现的应当是太行山的石头,具有太行山石坚硬的轮廓线和质地。李唐是河阳人,离太行山很近,自然深受太行山的影响。《万壑松风图》之前很有可能是一幅金碧山水画,因年代久远,画面上的矿物颜料已经消失,但还存留一些痕迹。李唐创作手法熟练且别有心得,结合李思训的青绿设色与荆浩、范宽北派水墨山石的表现手法创作而成。但较之范宽,其山更多地分散为小而不规则的面,不像《溪山行旅图》的山较为整体和平面化。
  近景坡岸上的几颗松树与主峰的叠压构图安排给人以紧张的压迫感,画面密集犹无喘息之处。松树的根是突起的,并没有扎根进土壤里,反而像凭空长在石头上一样。针叶根根分明,在用墨线勾勒的轮廓线中整齐的填进了石绿及青绿的彩色,精心刻画。松风是主体,万壑是远景。此图几乎无苔无杂草,所有山头上仅有的植被就是松树,单纯的物象富于了画面宁静和谐之感,也使得松风的意象更具表现力。
  (三)皴法与水纹
  《万壑松风图》在用笔上很有力度,笔法浓密,干笔与湿笔混用,中锋勾勒山石,线条内方外圆,苍劲有力。画上的主峰布置在畫幅的中央,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面积,山峰高峙,险峻巍峨。山头上的树木墨色浓重,密密麻麻,沉甸甸地凸显出来,似于《溪山行旅图》中的矾头,李唐有过之而无不及。李唐作为摹古能手,尤其善追范宽、荆浩和李思训,对北宋时期流行的这种众星捧月的结构布局非常熟练。《万壑松风图》墨色虽重,但非常透气,用笔以中锋勾勒后,大面积以浓墨渲染,其蟹爪式树枝画法对其后世有深远影响。
  山石表现融汇了大斧劈皴和青绿着色相结合,李唐把范宽的“雨点皴”加以改进,把“小斧劈皴”变成了横笔,用来表现山石的纹理,以及长钉皴,钉头皴,马牙皴等等。斧劈皴始于李唐,经过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发展,到明代的唐寅,斧劈皴才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画面左下方的溪水湍急,水纹密集短促,富于力量。水纹的选择是与山体的走势相联系的,也与画面的意境相关。在《采薇图》中,虽然同样表现的是高山的景象,但背后的水纹却显得平缓,似乎是平原上的小溪流。而《万壑松风图》的水纹就湍急有力,有一股从山中寻找到路径急泻而下的灵动感。
  (四)保守与复古之新声
  北宋宫廷绘画一直是继承与复古,陈传席说北宋中、后期无大家。①李成、范宽虽开山水又一变,但他们实际上是五代山水画史的遗响,而北宋初期的山水画高峰也是五代山水画高峰的惯性所致。正如郭熙总结道:“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铃木敬指出郭思在《林泉高致》中所记录的与徽宗的谈话,并不是像表面反映出来的徽宗称赞郭熙之画受神宗喜爱,而是表达了徽宗对郭熙并无评价的姿态,他并不喜好郭熙的画,所以只说神宗“甚喜之”。②
  徽宗朝以诗取画意考核画家,一方面旨在区分士流与杂流加以教育指导,一方面却是为了瓦解以郭熙为代表的北宋经典画风。铃木敬指出徽宗可能是出于对这种“完美”画面带给人的压迫感而将郭熙的画全部从屏风或壁上撤走。③郭熙的画风一旦瓦解了,后世画家所追摹的对象就要再往上,直达李成与范宽,直到唐代青绿山水。
  《万壑松风图》创作的时间正好是徽宗最宠幸画院之时,也是对画家指导最积极的时候。此图的画意与内涵,正反映了徽宗“返本归源”的理念。④但是李唐在此图中却只是表面上的“返本归源”追随范宽的模式,反而进一步靠近了南宋画风的特色。《万壑松风图》是介于郭熙与马远、夏圭的时期的作品,其中对范宽堂堂大山的模仿并没有取其精髓,没有形成将观画者也揽入画面的巨大空间,而只是在形似上进行模仿。铃木敬认为此图近于南宋“院体”风格。⑤由此可见,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实际上开创了南宋“院体”之新风,也是北宋“保守”与“复古”总趋势下的新声。
  二、《万壑松风图》的历史评价与现实意义
  (一)开拓南宋绘画新风格
  滕固在《唐宋绘画史》 ⑥中说:“李唐不但不是和士大夫对立的人,而是士大夫作家中的佼佼者。”虽画史对李唐记录甚少,但王世贞“刘李马夏又一变也”足以说明李唐开创南宋绘画新风的历史地位了。李唐在北宋时期已是摹古能手,在徽宗“返本归源”的画学理念下进行创作;但进入南宋画院之后,李唐也“抛弃”了青绿山水。若要细细追寻李唐绘画之风格的转变,唯一的证据就是《万壑松风图》中与北派山水相似又有区别的地方,而这种相似说明了李唐遵循统治者的好恶,而这种区别则暗示了南宋画院新风。   铃木敬提出了一个看法,认为徽宗因为抛弃郭熙的画风而不得不“返本归源”,追摹到李成与范宽。而李唐正是凭借着这股复古机运并加以发展,走向了和徽宗指导的画院不同的道路。细看《万壑松风图》的布局,会发现李唐虽构建了远景与近景的空间关系,但是刻意模糊了经典的三远法,它的空间表现并不是那么具体。颜色的深浅有助于空间远近的拉开。
  《万壑松风图》的皴法是后来被南宋四家之一的马远、夏圭大大借鉴并形成一派风格的“大斧劈皴”。是李唐取自于范宽的“雨点皴”,将竖笔改为横笔,对山石的表现更为灵活。夏圭的《溪山清旅图》则大大发展了这种皴法。
  《万壑松风图》的构图不是单纯的北宋式的近、中、远景完美结构的山水构图,而是偏向表现具体物象——松树,画面是有中心的。李唐精心处理过图中的所有物象,去掉了与主题无关的东西,没有其他树石、人物活动的表现,只有巍巍高山和劲峭的松树。看似承袭了范宽《谿山行旅图》的大山头和浓密树林,但其画面结构和精神已发生了变化。
  (二)两宋之交山水之变
  王维是唐代对后世文人画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他的水墨风格开启了宋代以后文人画的新路。苏轼用王维、文与可二人建立起自己的文人画系统,树立了影响深远的文人画风尚,在北宋初引起大批士人效仿“诗画一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身为“画工”的李唐也受到了文人画思潮的影响。
  绘画发展具有自己的规律性,到了南宋时期构图形式由宏观描绘转向局部体现。在李唐以前,所有的北宋绘画无不表现的是大山大水的构图形式,追求雄伟壮阔的艺术效果。但是李唐时代,则开始关注局部,关注细节。《万壑松风图》的构图取消了郭熙式的标准三远法,虽摹写了“范头山”,但没有营造出一个咫尺千里的画面空间,而是重点表现前景的松树。
  彭亚认为“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李唐是从宏观表现到局部刻画转折的关键性人物”。而《万壑松风图》作为他在北宋画院最后几年的作品,恰恰反映了他这种绘画理念的创新与实践。
  注释:
  ①陈传席:《论北宋中、后期山水画“保守”和“复古”总趋势》,《新美术》1986年7月2日。
  ②③④⑤(日)鈴木敬,魏美月译:《试论李唐南渡后重入画院及其画风之演变》,《新美术》1989年4月。
  ⑥滕固:《唐宋绘画史》,见陈辅国主编《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051页。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陈传席.李唐[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3]弃病(陈传席).李唐生卒年考[J].美术研究,1984,(4).
  [4]陈野.浮世绘影: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蔡罕.李唐绘画研究[J].杭州大学学报,1998,(28)4.
  [6]冯阳鸣.两宋之交院画的风格之变——李唐之生平及其作品考[J].中国美术,2015,(1).
  作者简介:
  杜健,男,汉族,河北邯郸人,美术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
其他文献
【摘要】 多年来政府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计划,让各地区逐渐形成自觉,试图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地方特色,透过创新思维与行销手法创造地方产业的新价值,进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发挥创意,投入这一块处处充满商机的产业里,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十年在中国的发展潜力仍然很大,目前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人才需求量还比较大,但人才匮乏。本文主要是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动漫产业的多样化融合创新模式以及目前国内对文创产业人才的培养方
期刊
【摘要】 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是现代主义绘画的开端,研究其发端原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研究日本浮世绘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影响的文章,然而具体对画家们作品进行图像分析的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画家们的代表性作品为依据,从画家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品中的基本绘画元素进行分析日本浮世绘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 浮世绘;印象派;后印象派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逐渐升级,被应用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包括传统的戏剧舞台,一个是传承多年的文化精髓,一个是前沿先进的科技新星,两者的结合是一次碰撞也是一种必然。本文从现代戏剧舞台中多媒体技术的概述出发,阐述了在现代戏剧舞台中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期刊
【摘要】 獨龙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该民族并没有形成完善的音乐体系,其音乐表现形式仍以民歌为主;现代社会的发展势必会影响到原住民的人生态度;机遇与变革使得独龙族民间音乐当下面临一种“矛盾”的处境;独龙族的音乐文化能否有效传承下去,关键还要看民族政策的落实与实施,以及族群对于自身信仰的守护与变通。  【关键词】 独龙族;民间音乐文化;社会发展;机遇与变革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史中,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尝试着新媒介的使用,无论是摄影、影像和装置,艺术家们一直试图在架上绘画的呈现方式中得以创新,20世纪新媒介的广泛使用影响着每一位先锋艺术家,这种新媒介可能是启发艺术家进入新思维、新阶段的钥匙,也可能是影响改变艺术家传统绘画方式的工具。 直到今天,都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艺术的固有认知,并且在当下的快速媒体时代更加广泛地被人们接纳和使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非遗文化与动漫形象衍生品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就需要高度重视非遗文化元素的应用,让动漫衍生品的开发更加鲜活、真实、多元。在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加快我国动漫市场与经济的高速发展。  【关键词】 非遗文化;动漫形象;衍生品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
期刊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下,故宫博物院以互联网为主要销售渠道,在文创产品销售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文创产品,吸引了大部分文创爱好者的目光。而其在文创上的创新设计研究为同样是非遗产品的香云纱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故宫文创的设计进行梳理分析,提出对香云纱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新的思路,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扬,同时也为香云纱在市场上的发展空间提供现实依据。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经几千年发展,文化未曾中断的国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容性。步入全球化时代,中国对西方文化格外重视,在世界文明中,英美文学一直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英美文学和中国文学起源于不同国度,所以二者的审美差异甚是明显。由于文化传统迥异,英美文学所形成的特殊气质,和中国文化存在本质差别。英语属于国际通用语言,英美文化之所以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其文化的特殊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何为神韵及现代意识,并且以民族舞剧《乳娘》为例,着重分析该舞剧中人物形象的神韵及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不同事件,所表达的现代意识以及两者的相互融合,从而探讨出新一代的编导在创作时如何将民族舞蹈神韵与现代意识更好地融合于作品。  【关键词】 神态;韵律;现代意识;胶州秧歌;三道彎  【中图分类号】J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蒙汉族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漫瀚调自身的生命力越来越旺盛,这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蒙汉两族人民经过漫长岁月的共同生活和劳动,已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从而形成了一种优秀的艺术文化,为进一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基于以上情况,本文在介绍漫瀚调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漫瀚调身后的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为业内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