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的一位朋友,运动员出身,读过少年体校,入选过省队。他有一个爱好,喜欢写诗。有一天喝酒,他自吹自擂说,我大概是全中国运动员里最会写诗的。旁边有人接着说,也可能是全中国写诗的人中体育最好的。然后大家酒杯碰在一起,嚷嚷着祝贺他。
搞体育与写诗,单论其中任何一点,他都不算顶尖。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资本。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
作为职业运动员,能进入省队,算是人生有了一定深度,又喜欢写诗,明显跨界得厉害,这是人生的广度。人生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在很挑剔的人眼中,也是比较圆满的状态。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为孩子过圆满的一生奠基,因此,必须兼顾深度与广度。
有人比较倾向中西教育,认为中国的教育注重深度,西方教育注重广度。以数学教育为例,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评结果表明,上海15岁学生的数学水平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高三个年级,显然中国的学生学得深。筆者一个复旦数学系的同学曾向笔者抱怨,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问他一道数学题,他愣不会做,在儿子面前很没有面子。笔者看了那道题,对他说,这是一道初二的题目,你儿子不会做很正常,你也不会做我没想到。
这个例子是说明当下的数学教育有深度吗?恰恰相反。一个数学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着和数学多少有点关系的职业,数学水平退步到接近小学生,之前的所谓“深度”意义何在?而在专业领域,中国数学家与西方数学家的水平差距,已经不是用一个数量级可以形容。谁更有深度?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深度和广度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例如笔者那位喜欢写诗的运动员朋友,可以认为写诗对他的运动职业有促进作用吗?似乎很牵强。但笔者确信这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就好像电视节目里,成龙与马未都相谈甚欢。两人的职业有联系吗?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多共同话题?相互之间还惺惺相惜?笔者的解释是,写诗会让他更热爱生活,从而更有热情持续地参加训练。在任何一个职业取得成功,须具备三个因素:天赋、勤奋、专注。人生的广度增加后,不大会改变天赋,但是可能改变勤奋与专注,从而变得更有深度。
广度提升深度,深度也能提升广度。许多行业里的大师级人物,在专业上有很深的造诣,然而你去采访他,感受更多的却是他们的人生广度。他们的人生就是一本书,他们以专业起家,造诣却不限于专业。这是因为在专业的最深处,便进入一个自由王国,在这个国度里,各领域都是相通的。如同平地里挖一口井,挖出水来便和整个地下水世界相通了。人生在各个领域的最深处同然一体。
中国人向来重视理科,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说。许多文科生常常是因为理科不好才选择文科。在知识领域,文科决定广度,理科决定深度。理科的核心是逻辑,逻辑像是一根长钉,只要你牢牢按住它,敲打,再敲打,可以钻得很深。文科的核心是博雅,对世界的各种关系都有一些了解,从而突破世界对自身的束缚,实现内心的自由。理科代表深度,文科代表广度。在基础教育阶段,广度比深度更重要。
人生真正决定方向应该是进入职场时,之前的一切都是在做储备。一个人在职业上能达到多少高度,或者说在其工作的专业领域能达到多少深度,跟其之前的广度有很大关系。笔者常常跟家长说,那些读书时代学业顶尖的学生,往往因为过于专注学业而知识面狭窄,导致广度缺失,等他们长大进入社会后,面对宽广的世界,反而无法找到自身的位置。而那些读书时代精力不那么集中的学生,却因为尝试体验不同的东西,增加了人生的广度,在定下人生方向之后,反而能够专注于一点,进而产生惊人的爆发力,上演后来居上的好戏。
经历决定广度,体验决定深度。一位会拉小提琴的物理学家与一位会做很复杂的逻辑题的电影导演一样,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教育的广度要求给学生以闲暇、自由与选择,在各种不同的经历与体验中,触动兴趣的开关,发现自身的潜能,确定未来的目标,最终实现教育的深度。
“世界广度,中国深度”,这是笔者曾短期培训过的一个工商学院倡导的理念。对于今天的中国基础教育来说,这句话应当同样适合。
搞体育与写诗,单论其中任何一点,他都不算顶尖。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资本。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
作为职业运动员,能进入省队,算是人生有了一定深度,又喜欢写诗,明显跨界得厉害,这是人生的广度。人生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在很挑剔的人眼中,也是比较圆满的状态。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为孩子过圆满的一生奠基,因此,必须兼顾深度与广度。
有人比较倾向中西教育,认为中国的教育注重深度,西方教育注重广度。以数学教育为例,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评结果表明,上海15岁学生的数学水平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高三个年级,显然中国的学生学得深。筆者一个复旦数学系的同学曾向笔者抱怨,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问他一道数学题,他愣不会做,在儿子面前很没有面子。笔者看了那道题,对他说,这是一道初二的题目,你儿子不会做很正常,你也不会做我没想到。
这个例子是说明当下的数学教育有深度吗?恰恰相反。一个数学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着和数学多少有点关系的职业,数学水平退步到接近小学生,之前的所谓“深度”意义何在?而在专业领域,中国数学家与西方数学家的水平差距,已经不是用一个数量级可以形容。谁更有深度?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深度和广度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例如笔者那位喜欢写诗的运动员朋友,可以认为写诗对他的运动职业有促进作用吗?似乎很牵强。但笔者确信这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就好像电视节目里,成龙与马未都相谈甚欢。两人的职业有联系吗?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多共同话题?相互之间还惺惺相惜?笔者的解释是,写诗会让他更热爱生活,从而更有热情持续地参加训练。在任何一个职业取得成功,须具备三个因素:天赋、勤奋、专注。人生的广度增加后,不大会改变天赋,但是可能改变勤奋与专注,从而变得更有深度。
广度提升深度,深度也能提升广度。许多行业里的大师级人物,在专业上有很深的造诣,然而你去采访他,感受更多的却是他们的人生广度。他们的人生就是一本书,他们以专业起家,造诣却不限于专业。这是因为在专业的最深处,便进入一个自由王国,在这个国度里,各领域都是相通的。如同平地里挖一口井,挖出水来便和整个地下水世界相通了。人生在各个领域的最深处同然一体。
中国人向来重视理科,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说。许多文科生常常是因为理科不好才选择文科。在知识领域,文科决定广度,理科决定深度。理科的核心是逻辑,逻辑像是一根长钉,只要你牢牢按住它,敲打,再敲打,可以钻得很深。文科的核心是博雅,对世界的各种关系都有一些了解,从而突破世界对自身的束缚,实现内心的自由。理科代表深度,文科代表广度。在基础教育阶段,广度比深度更重要。
人生真正决定方向应该是进入职场时,之前的一切都是在做储备。一个人在职业上能达到多少高度,或者说在其工作的专业领域能达到多少深度,跟其之前的广度有很大关系。笔者常常跟家长说,那些读书时代学业顶尖的学生,往往因为过于专注学业而知识面狭窄,导致广度缺失,等他们长大进入社会后,面对宽广的世界,反而无法找到自身的位置。而那些读书时代精力不那么集中的学生,却因为尝试体验不同的东西,增加了人生的广度,在定下人生方向之后,反而能够专注于一点,进而产生惊人的爆发力,上演后来居上的好戏。
经历决定广度,体验决定深度。一位会拉小提琴的物理学家与一位会做很复杂的逻辑题的电影导演一样,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教育的广度要求给学生以闲暇、自由与选择,在各种不同的经历与体验中,触动兴趣的开关,发现自身的潜能,确定未来的目标,最终实现教育的深度。
“世界广度,中国深度”,这是笔者曾短期培训过的一个工商学院倡导的理念。对于今天的中国基础教育来说,这句话应当同样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