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特殊思维方式,他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及时放手,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授课内容的补充、有效策略的实施,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会比教师直接灌输指导的成效好。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希望能为初中生真正学好语文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思考
引言:如何啟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力与想象力,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或者新的层面出发,引用趣味元素,贯彻人文精神,为学生成为高素质、全能型的建设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教师们值得深思的首要问题。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应由教师负责监督、点拨与鼓励,给予他们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笔者特意准备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情景教学引入课堂
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先让学生认识到、了解到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将情景教学法引入课堂,通过抽象内容的展示、相关问题的研究,改变学生被动的认知状态,以直观的探究增强自学的能力,方便后续教学工作的高效推进[1]。另外,教师应创设不同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个性化发展,借此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真正的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如学习《刻舟求剑》一文时,要改变学生的古文学习态度,克服学生学习古文的畏难心理,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学习模式,让学生从背诵文章、理解字词句段的含义转向对文章的整体性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大屏幕上所播放的刻舟求剑这一小故事的动画和漫画,以此加深学生对这个故事的了解,并从多个方面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动作与神态。在初步分析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情景剧模仿比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了解来复述这个故事,并对复述得最完整、对人物心理及文章中心思想把握最为准确的学生进行奖励。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而终生学习的愿望是人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脚,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善于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和去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充分培植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课堂学习[2]。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自主学习的魅力、成功的体验,这也是初中语文虚拟情境教学的创设原则。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阅读了故事以后,我说:“大家看怎样学习这一篇课文?”“来表演嘛!”没想到有个学生大声说,我说:“怎么演?”同学们到来了兴致了,有分角色自说自演,有一个人用不同的声音演,还有一人读另一个人演……我看这个也不失一种语文学习呀,就同意了。没想到这节课很成功,同学的参与热情很高,表演很投入,更没有想到的是,出现了中外两个版本的表演形式。
三、问题引领逐步深入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充分说明了教学过程中疑问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问题来引领学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步步深入。如学习《鱼我所欲也》时,我就运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在预习阶段,学生对文本中很多字词如“苟得”“得兼”“辟”等的意思理解存在偏差,我先让学生通过查阅字典来了解这些词汇的基础含义,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揣摩文本的整体大意,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并抛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主旨:“鱼和熊掌到底是指什么东西?在日常的生活中,自己有没有遇到什么难以抉择的事情?”学生纷纷陷入了思考。这样,文本所要表达的含义就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感情上的共鸣让初中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充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再对那些生字词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阐述和解释,帮助学生明确字词意义,实现文本含义和自身感悟的有机统一,将知识内化,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激发学生内在需要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3]。如教现代诗《秋天》时,如果所教学生都是农村孩子,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散文、诗歌等。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五、自我评价以及反馈
进行自我评价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侧面表现。所以在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客观的反馈,因为在教学工作中是否有反馈会影响教学的效果。通过教师的反馈,学生会知道自己在自主学习这方面的不足,然后优化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反馈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策略。在我国实行的新课改中,还明确的规划了教学评价的标准,教学评价应当注重学生兴趣方面的激发,进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当有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可以全面的发展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并且为了目标而努力的拼搏。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只有当学生自发的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学习和探究,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自主学习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解放,学生不必再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下,他们可以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只是起指导和恰当的纠正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荣.基于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J].读与写:上,下旬,2015(23):10-11.
[2]尹敏.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策略探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07):12-13.
[3]王家荣.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6(04):197-19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思考
引言:如何啟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力与想象力,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或者新的层面出发,引用趣味元素,贯彻人文精神,为学生成为高素质、全能型的建设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教师们值得深思的首要问题。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应由教师负责监督、点拨与鼓励,给予他们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笔者特意准备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情景教学引入课堂
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先让学生认识到、了解到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将情景教学法引入课堂,通过抽象内容的展示、相关问题的研究,改变学生被动的认知状态,以直观的探究增强自学的能力,方便后续教学工作的高效推进[1]。另外,教师应创设不同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个性化发展,借此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真正的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如学习《刻舟求剑》一文时,要改变学生的古文学习态度,克服学生学习古文的畏难心理,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学习模式,让学生从背诵文章、理解字词句段的含义转向对文章的整体性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大屏幕上所播放的刻舟求剑这一小故事的动画和漫画,以此加深学生对这个故事的了解,并从多个方面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动作与神态。在初步分析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情景剧模仿比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了解来复述这个故事,并对复述得最完整、对人物心理及文章中心思想把握最为准确的学生进行奖励。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而终生学习的愿望是人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脚,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善于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和去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充分培植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课堂学习[2]。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自主学习的魅力、成功的体验,这也是初中语文虚拟情境教学的创设原则。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阅读了故事以后,我说:“大家看怎样学习这一篇课文?”“来表演嘛!”没想到有个学生大声说,我说:“怎么演?”同学们到来了兴致了,有分角色自说自演,有一个人用不同的声音演,还有一人读另一个人演……我看这个也不失一种语文学习呀,就同意了。没想到这节课很成功,同学的参与热情很高,表演很投入,更没有想到的是,出现了中外两个版本的表演形式。
三、问题引领逐步深入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充分说明了教学过程中疑问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问题来引领学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步步深入。如学习《鱼我所欲也》时,我就运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在预习阶段,学生对文本中很多字词如“苟得”“得兼”“辟”等的意思理解存在偏差,我先让学生通过查阅字典来了解这些词汇的基础含义,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揣摩文本的整体大意,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并抛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主旨:“鱼和熊掌到底是指什么东西?在日常的生活中,自己有没有遇到什么难以抉择的事情?”学生纷纷陷入了思考。这样,文本所要表达的含义就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感情上的共鸣让初中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充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再对那些生字词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阐述和解释,帮助学生明确字词意义,实现文本含义和自身感悟的有机统一,将知识内化,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激发学生内在需要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3]。如教现代诗《秋天》时,如果所教学生都是农村孩子,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散文、诗歌等。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五、自我评价以及反馈
进行自我评价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侧面表现。所以在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客观的反馈,因为在教学工作中是否有反馈会影响教学的效果。通过教师的反馈,学生会知道自己在自主学习这方面的不足,然后优化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反馈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策略。在我国实行的新课改中,还明确的规划了教学评价的标准,教学评价应当注重学生兴趣方面的激发,进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当有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可以全面的发展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并且为了目标而努力的拼搏。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只有当学生自发的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学习和探究,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自主学习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解放,学生不必再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下,他们可以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只是起指导和恰当的纠正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荣.基于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J].读与写:上,下旬,2015(23):10-11.
[2]尹敏.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策略探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07):12-13.
[3]王家荣.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6(04):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