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朱伟明先生,香港钟声慈善社胡陈金枝中学校长,理学士、行政领导硕士。他平易近人,教书育才,积极投入教育事业。他曾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局长嘉许奖章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社区服务状,以表彰其在推动社会服务、青少年发展事务等方面的工作和贡献。此外,朱伟明先生担任国际启发潛能教育联盟(香港)主席;屯门区公民教育委员会主席;香港女童军屯门分会副主席;屯门区中学校长会执行委员;新界西浙江人互助会秘书长;香港舟山新区青年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香港学界体育联会屯门区中学分会执行委员;屯门区青年活动委员会执行委员;屯门区议会社会服务委员会增选委员等多项职务。
作为香港钟声慈善社胡陈金枝中学的校长,朱伟明先生从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践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职责,近师生、恤想法;倡遊学,增见识;重沟通,明分寸。主張因材施教,善於推动启发潛能教育(Invitational Education)。身为校长,朱伟明先生秉承办学团队“谦、恭、勤、慎”的理念,培养学生勤学务实的人生习惯。虽为校长,但他是非分明也平易近人,以积极、乐观、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周围的人。
一日为师乐 终生为师职
1986年本科主修数学和电算的朱伟明先生从加拿大留学归来,随即接到一份在飞机场做航空控制员的公务员工作,前途稳定。这本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就职前夕,另一份来自学校的Offer也递到了他的手上。教书育人,对朱伟明先生来说並不陌生,他曾作为代课老师与学生有过接触,虽不是本科专业,但与学生相处交流的过程熟悉而愉悦,也让他记忆犹新。相比之下,想到这些经历和经验的积累,朱伟明先生知道了自己心底的选择。
1990年,年轻的他自告奋勇来到屯门区教书,这里正是钟声慈善社胡陈金枝中学的新校区。因为学校接受了当时《星岛日报》创办人胡仙博士之母胡陈金枝女士两百多万的建学捐助,因而有了这样的冠名。
工作确定後,朱伟明先生便开启了他的执教生涯。教课期间,由於他热情好学积极性高,学校给了他充分的发挥空间,很多岗位和部门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他笑言,因为年轻,自己什麽事都想尝试一下,所以同事们都叫他“朱九组”,意思是什麽组都有他。这样的状态一方面提升了他的人缘,也让他在教课之外学到了很多其他东西。
2000年,钟声慈善社胡陈金枝中学的老校长退休,新校长继任,朱伟明先生被举荐为副校长。成为副校长後,在课担減少的同时,职务性的行政工作逐渐增多了。2009年,时任校长退休,朱伟明先生被举荐为校长。通过自己的申请和办学团体的审批,2009年开始,朱伟明先生担任校长之职至今已有10年了。
钟声慈善社创立於1947年,办学至今已有70餘年。胡陈金枝中学秉承兴学育才、服务社群的办学宗旨,在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的基础上,倡导均衡发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发挥个人潛能,培养学生热爱母校、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精神,並以校训“谦、恭、勤、慎”为立身处事的座右铭。朱伟明校长介绍道,学校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就是不管怎样的学生,作为老师都应给多一点机会,鼓励他们在校期间专心治学,进入社会後努力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
潛能教育在自身遊学交流长学问
常言道,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素养高、有方法、懂管理善管理的校长,能在治校思想上发挥自己独到的见解与主张,用号召力、感召力、影响力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校的风气,朱伟明先生便是这样的一位校长。
作为国际启发潛能教育联盟(香港)主席,朱校长认为启发潛能教育(Invitational Education)跟学校的办学理念一脈相承。启发潛能教育要求学校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关心鼓励他们,在乐观和刻意安排的情况下,让潛能在合理可控的范围内发展出来。朱伟明校长也认为,“潛能”並非是特别的天赋或才能,大多数孩子的智商都是相差无几的,只不过有的学生擅长读书,有的学生歌唱、舞蹈较好,还有的学生社交沟通更强。
曾有一位女学生,读书成绩很好但没有读大学。毕业後做文员工作的她,梦想着当一名空乘员。为此,她在工作间隙进修英语。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後某国际航空公司全球招聘,整个亚洲仅录取5人,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应考,竟然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喜悦之情溢於言表。在回母校分享时,这位学生说,她这点成功不算什麽,但能找到自己的理想並努力实现它,这一步步爭取的过程,让她由衷为自己感到满意。而这,也正是朱校长所认为的教育的意义所在。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朱伟明校长说,潛能发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的责任在於提供环境和空间,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培养他们心底自律自爱,勤学上进的品质和素质,在往後的年月里,让这些习惯慢慢影响他们的人生,这就是启发潛能的效果,也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身为校长,朱伟明先生深知“见世面”的重要性。他曾参访很多国际国内优秀的校园和企业,跟他们相互交流学习。“就像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学校也一样。我会跟他们借鉴一些成功的理念,获得的启发也会跟师生们分享。但都会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做些调整。”
朱伟明校长非常支持学校的各种对外交流活动。从2009到2019年的十年间,每年由老师带队安排去内地、台湾、东南亚、欧洲、美国等地遊学的学生至少有四五批。学生们参观不同地域的学校,听他们的课程,感受他们的氛围。不同国家、地域的文化,不同的教育模式,每次学生回来,都会有很多的感触值得分享。比如大家到内地学习,会觉得内地的学生很努力很认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非常多。到台湾又觉得那里的学习氛围不一样,学生的文化素养比较高,读大学的机会也多,升学压力相对较小。
而姊妹学校所在的美国,已经与香港钟声慈善社胡陈金枝中学互通交流15年。美国的课程跟亚洲差别很大,他们的学生读书自由度高,考试压力小,学生学得輕鬆。但通过相互交流,发现美国的学生虽然玩得多,但他们了解事情的面卻更广、专业度更深。例如老师布置一个关於“水杯”的课题,美国的学生会去研究“水杯是从哪里来的”、“怎麽造成的”、“有什麽好处”等等,进行深度探究和调研。相比之下,香港或亚洲的学生可能更偏重於被动接受知识而少去主动探究,这是中西方教育的差異。
持教工作数十载谦恭勤慎话育人
关於“教学相长”的理念,朱偉明先生说自己是非常认同的。无论是老师还是校长,在学生面前不应高高在上,而应与他们平等交流。学生们因为年龄和阅历的限制理论基础不夠,所想问题可能显得粗糙而不夠深入,但这並不意味着他们的想法都是错的,也许他们的角度正是老师们定式惯性思维所不曾想到的。所以,近学生听建言,一直是朱伟明先生非常重视的一个工作环节。
在听取学生的意见时,他会很平等也很坦诚地跟他们沟通建议的可行性,如果不可行也会解释原因,令到学生理解和接受。朱伟明校长很理解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们喜欢各抒己见,言论自由,学校也尊重学生表达自己的权利。为拓展学生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空间,朱伟明校长非常注重与社区的沟通,校园之外将社区资源与学生的学习形成互补,既提供了社会服务,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和眼界。在朱伟明校长看来,跟学生、跟老师、跟家长乃至跟社区的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当被问及最开心的事时,朱伟明校长坦言,所言所行得到认可,就是自己最大的满足。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身为校长,朱伟明先生在每年的毕业寄语中都会对即将走出校门的学生说——“今天的你以学校为荣,毕业了;但是明後天,我们学校会以所有毕业生为荣!”他相信“即使一无所有,但绝不会一无是处,每个人终会有自己的优点,只是未到发挥时候而已。”学校会保持跟学生的情感互动和连接,即便学生们毕业离开了,他们也非常欢迎昔日校友随时回来看看,做分享交流,联络师生情、校友情。
朱伟明先生,香港钟声慈善社胡陈金枝中学校长,理学士、行政领导硕士。他平易近人,教书育才,积极投入教育事业。他曾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局长嘉许奖章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社区服务状,以表彰其在推动社会服务、青少年发展事务等方面的工作和贡献。此外,朱伟明先生担任国际启发潛能教育联盟(香港)主席;屯门区公民教育委员会主席;香港女童军屯门分会副主席;屯门区中学校长会执行委员;新界西浙江人互助会秘书长;香港舟山新区青年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香港学界体育联会屯门区中学分会执行委员;屯门区青年活动委员会执行委员;屯门区议会社会服务委员会增选委员等多项职务。
作为香港钟声慈善社胡陈金枝中学的校长,朱伟明先生从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践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职责,近师生、恤想法;倡遊学,增见识;重沟通,明分寸。主張因材施教,善於推动启发潛能教育(Invitational Education)。身为校长,朱伟明先生秉承办学团队“谦、恭、勤、慎”的理念,培养学生勤学务实的人生习惯。虽为校长,但他是非分明也平易近人,以积极、乐观、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周围的人。
一日为师乐 终生为师职
1986年本科主修数学和电算的朱伟明先生从加拿大留学归来,随即接到一份在飞机场做航空控制员的公务员工作,前途稳定。这本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就职前夕,另一份来自学校的Offer也递到了他的手上。教书育人,对朱伟明先生来说並不陌生,他曾作为代课老师与学生有过接触,虽不是本科专业,但与学生相处交流的过程熟悉而愉悦,也让他记忆犹新。相比之下,想到这些经历和经验的积累,朱伟明先生知道了自己心底的选择。
1990年,年轻的他自告奋勇来到屯门区教书,这里正是钟声慈善社胡陈金枝中学的新校区。因为学校接受了当时《星岛日报》创办人胡仙博士之母胡陈金枝女士两百多万的建学捐助,因而有了这样的冠名。
工作确定後,朱伟明先生便开启了他的执教生涯。教课期间,由於他热情好学积极性高,学校给了他充分的发挥空间,很多岗位和部门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他笑言,因为年轻,自己什麽事都想尝试一下,所以同事们都叫他“朱九组”,意思是什麽组都有他。这样的状态一方面提升了他的人缘,也让他在教课之外学到了很多其他东西。
2000年,钟声慈善社胡陈金枝中学的老校长退休,新校长继任,朱伟明先生被举荐为副校长。成为副校长後,在课担減少的同时,职务性的行政工作逐渐增多了。2009年,时任校长退休,朱伟明先生被举荐为校长。通过自己的申请和办学团体的审批,2009年开始,朱伟明先生担任校长之职至今已有10年了。
钟声慈善社创立於1947年,办学至今已有70餘年。胡陈金枝中学秉承兴学育才、服务社群的办学宗旨,在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的基础上,倡导均衡发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发挥个人潛能,培养学生热爱母校、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精神,並以校训“谦、恭、勤、慎”为立身处事的座右铭。朱伟明校长介绍道,学校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就是不管怎样的学生,作为老师都应给多一点机会,鼓励他们在校期间专心治学,进入社会後努力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
潛能教育在自身遊学交流长学问
常言道,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素养高、有方法、懂管理善管理的校长,能在治校思想上发挥自己独到的见解与主张,用号召力、感召力、影响力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校的风气,朱伟明先生便是这样的一位校长。
作为国际启发潛能教育联盟(香港)主席,朱校长认为启发潛能教育(Invitational Education)跟学校的办学理念一脈相承。启发潛能教育要求学校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关心鼓励他们,在乐观和刻意安排的情况下,让潛能在合理可控的范围内发展出来。朱伟明校长也认为,“潛能”並非是特别的天赋或才能,大多数孩子的智商都是相差无几的,只不过有的学生擅长读书,有的学生歌唱、舞蹈较好,还有的学生社交沟通更强。
曾有一位女学生,读书成绩很好但没有读大学。毕业後做文员工作的她,梦想着当一名空乘员。为此,她在工作间隙进修英语。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後某国际航空公司全球招聘,整个亚洲仅录取5人,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应考,竟然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喜悦之情溢於言表。在回母校分享时,这位学生说,她这点成功不算什麽,但能找到自己的理想並努力实现它,这一步步爭取的过程,让她由衷为自己感到满意。而这,也正是朱校长所认为的教育的意义所在。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朱伟明校长说,潛能发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的责任在於提供环境和空间,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培养他们心底自律自爱,勤学上进的品质和素质,在往後的年月里,让这些习惯慢慢影响他们的人生,这就是启发潛能的效果,也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身为校长,朱伟明先生深知“见世面”的重要性。他曾参访很多国际国内优秀的校园和企业,跟他们相互交流学习。“就像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学校也一样。我会跟他们借鉴一些成功的理念,获得的启发也会跟师生们分享。但都会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做些调整。”
朱伟明校长非常支持学校的各种对外交流活动。从2009到2019年的十年间,每年由老师带队安排去内地、台湾、东南亚、欧洲、美国等地遊学的学生至少有四五批。学生们参观不同地域的学校,听他们的课程,感受他们的氛围。不同国家、地域的文化,不同的教育模式,每次学生回来,都会有很多的感触值得分享。比如大家到内地学习,会觉得内地的学生很努力很认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非常多。到台湾又觉得那里的学习氛围不一样,学生的文化素养比较高,读大学的机会也多,升学压力相对较小。
而姊妹学校所在的美国,已经与香港钟声慈善社胡陈金枝中学互通交流15年。美国的课程跟亚洲差别很大,他们的学生读书自由度高,考试压力小,学生学得輕鬆。但通过相互交流,发现美国的学生虽然玩得多,但他们了解事情的面卻更广、专业度更深。例如老师布置一个关於“水杯”的课题,美国的学生会去研究“水杯是从哪里来的”、“怎麽造成的”、“有什麽好处”等等,进行深度探究和调研。相比之下,香港或亚洲的学生可能更偏重於被动接受知识而少去主动探究,这是中西方教育的差異。
持教工作数十载谦恭勤慎话育人
关於“教学相长”的理念,朱偉明先生说自己是非常认同的。无论是老师还是校长,在学生面前不应高高在上,而应与他们平等交流。学生们因为年龄和阅历的限制理论基础不夠,所想问题可能显得粗糙而不夠深入,但这並不意味着他们的想法都是错的,也许他们的角度正是老师们定式惯性思维所不曾想到的。所以,近学生听建言,一直是朱伟明先生非常重视的一个工作环节。
在听取学生的意见时,他会很平等也很坦诚地跟他们沟通建议的可行性,如果不可行也会解释原因,令到学生理解和接受。朱伟明校长很理解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们喜欢各抒己见,言论自由,学校也尊重学生表达自己的权利。为拓展学生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空间,朱伟明校长非常注重与社区的沟通,校园之外将社区资源与学生的学习形成互补,既提供了社会服务,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和眼界。在朱伟明校长看来,跟学生、跟老师、跟家长乃至跟社区的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当被问及最开心的事时,朱伟明校长坦言,所言所行得到认可,就是自己最大的满足。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身为校长,朱伟明先生在每年的毕业寄语中都会对即将走出校门的学生说——“今天的你以学校为荣,毕业了;但是明後天,我们学校会以所有毕业生为荣!”他相信“即使一无所有,但绝不会一无是处,每个人终会有自己的优点,只是未到发挥时候而已。”学校会保持跟学生的情感互动和连接,即便学生们毕业离开了,他们也非常欢迎昔日校友随时回来看看,做分享交流,联络师生情、校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