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的内在原因

来源 :科教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Heart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明有不同于其他历史文明的特点,一是其连续性。古代历史全球其他地区的王朝覆灭往往意味着人种、文化、宗教的更替,古罗马、印度、拜占庭等莫不如此。但中国的王朝更替却仅仅意味着坐天下者的不同,其它一切照旧。另一特点是具体王朝的年限较短,少的只有十几年、数十年,如秦、隋等;多也不超过三百年,如汉、唐、宋、明等,这与西罗马立国近千年,拜占庭帝国享国近千年相比实在显得太短。可见,中国文明总体连续性的另一面是频率较高的周期性振荡。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带来生灵涂炭,社会文化、经济则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文明为什么会产生周期性的振荡?对此,毛泽东回答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显然,毛泽东认为腐败是造成王朝衰败的根源,而民主是扼制腐败的良方。毛泽东的回答找到了问题的实质了吗?腐败是中西共有现象,而周期性动荡则是中国的特有现象,共有现象显然不能成为特有现象的原因。那么,这一问题的本质到底何在呢?
  一
  人们从中国历史上可以观察到这样的一个现象:中国历代王朝的中晚期总伴有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这些农民军的主力几乎都是流民,即衣食无着被迫流亡的人。而王朝的中晚期有这么大的流民队伍出现,显然是有相当一部分民众的生计成了问题。而大量流民的出现则成了中国改朝换代的根源。
  在中国古代专制体制之下,大规模流民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传统中国一向崇尚多子多福,儒家所倡导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鼓励早婚早育、多育,以及中国社会传统的宗族观念,都使人口的自然增长几乎不能节制。按徐光启等的研究,在承平年代,大概每三十年人口就会倍增。在特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全国可耕地有限,粮食生产总有个极限。当全国人口数超过全国土地的极限供养人口时,流民的出现将不可避免。中国历代王朝的最高人口数为什么会增加,这显然与耕地面积的增加、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关,但就是这样,在特定时代,可养活人口总有个上限。从以上的事实可以看出:一些所谓“盛世”的末期人口数实际上已超过当时社会所能承受的极限,而一些风吹草动般的事件如兵变、外患、自然灾难都会成为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大规模的流民作乱爆发时,政府必然会采取镇压措施。而事实上王朝末期政府一般已十分腐朽,已无力迅速平定事变。战争的规模会扩大,而大规模的战争又会极大地破坏生产,从而制造出更多的流民。这样恶性循环下去结果是最终将帝国拖跨拖死。当一个王朝覆灭之后,参与争夺统治权的群雄中总会有一方胜出,当他基本削平群雄时,往往全国人口减了大半,这样人地矛盾由人多地少反过来变成人少地多。只要新建王朝能注意与民休息,招民拓荒,国家一般能很快安定下来。随着政局的安定,国家一般有一个人口与土地的良性循环期。这一时期,人口增加,被开发的土就更多;而被开发的土地越多,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这一时期,一般被称为该王朝的盛世期。当土地被开发到极限后,人口还是在按惯性继续增长,当人口数超过王朝所能承认的极限时,新的一轮循环就又开始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王朝循环的经济原因,也是根本原因。
  二
  那么腐败、土地兼并与王朝的衰败有没有关系呢?关系不但有而且还很大,只不过不能被称为根本原因而已。一般而言,如果一个新王朝开国时对地主、财阀扫荡得越彻底,这个王朝的寿命也越长,如唐、明、清等;反之,则较短。一个皇朝的前几个皇帝一般也有一个阶段会对豪族进行抑制,有时甚至不惜进行血腥屠杀。宽厚如光武帝为了“度田”就杀了不少官员、豪强,残暴如朱元璋更是将功臣集团一扫而空。对这些,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点什么信息呢?是不是在中国传统专制体制下,豪族与帝国存在着深刻的利害冲突呢?
  事情确实是这样的。因为豪族一般隐匿有大量的地产及人口,这些隐匿的地产、人口都在私门,不对国家纳税、不为国家服役,而豪族本身却是国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如秩序、和平、公共工程、社会救济等)的最大得益者。这本身就是十分不公平。如果光是土地兼并,豪族不享有免税、免役特权,兼并并不见得有多大危害,但在中国的传统体制之下,地主的特权是明文规定的;不惟如此,地主往往还会利用其强势的地位进行非法的土地兼并,同时却又转嫁应承担的相应负担。如在唐朝实行“两税法”后,一些大地主往往会利用天灾人祸收购自耕农的土地,却又不向国家正式登记过户,而是用双方私契的方式约定。这样,地主得了土地,而国家的税收还是得由自耕农来承担,当自耕农无力负担时,只好成为流民,这反过来又减少了国家税收、加重了国家维持秩序的负担。因此如果豪族的势力过于强大,则国家的大量资源会落于私人之手,国家的力量会因此而遭到削弱,而国家仍然还得承担起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职责。这势必加剧国家力量与国家负担之间的矛盾。所以历史上的有为之君都会对豪族进行抑制。然而,在国家与豪族地主的博弈过程中,最终的输家却是国家。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王朝的中晚期,土地兼并都会变得十分严重,往往富者跨州连县,贫者则无立锥之地。有时即使国家亡了,地主也不见得亡。他们中有的投靠新朝成了从龙功臣,有的甚至还成了开国之君。原因何在?因为国家的各级管理阶层被地主垄断。皇帝可以抑制一些豪强,但他也不得不制造出另一批豪强。在地主垄断政权的情形下,国家资源的分配自然向地主倾斜,这还是明的;暗的如大官僚、大地主非法侵渔国家、百姓,法律也拿他们没办法。所以,对豪强的抑制只有在开国不久的强势帝王领导下才能成功,而且也是由于当时豪强并非当权派的缘故。
  当人口的自然增殖在不能抑制的情形下,人口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终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当政权被地主阶层垄断的情形下,国家力量与国家负担间最终也必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两重恶性循环的作用下,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但正也是旧王朝在大规模战乱后的灭亡为新王朝奠定了基础。历史上鼎革之际的大规模战乱往往使国内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死亡,这暂时打断了人口与土地之际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大规模战乱也扫荡了绝大多数豪强,从而也暂时打断了国家力量与国家负担间的恶性循环。在这两重恶性循环被打断的情形下,新王朝可以在相对健康的基础上重新展开。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呈现王朝循环的奥秘所在。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三政治存在复习课量大、知识点多、时政热的多、复习面广等问题,本文结合高三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备考建议。  关键词考前复习考试说明高考样卷时政热点    高三政治复习时间短,要求高,可谓点多面广,且在以往几年的政治高考中又显示出理论性、灵活性,实际应用性强的特点。在考前冲刺阶段,高三考生愈发感到时间的紧迫,需要复习的知识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在冲刺阶段如何根据剩余时间和一轮(
摘要:学生不仅要掌握精深的专业性知识,还应养成扎实的实践性知识。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我们希望达到增进学生的实践性知识和提升语文教育实施能力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优化原有课程设置,大力开发实践性课程,加强互动。  关键词:汉语言教学 实践性课程 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36-01    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汉语言文学远离社会,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