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赶到那家文艺小青年总爱聚集的小酒吧时,电影已经开始放映,是一场小范围的观影交流会。老旧的放映机,一方白屏,木头的桌椅和满墙的涂鸦海报。放映的是港片《岁月神偷》,泛黄画面里,吴君如饰演的母亲正在自家的小鞋店里为两个男童试鞋,鞋子大了就说小孩子这几年长得快,鞋子再合适不过;鞋子小了就说新鞋总要穿紧一些,再合适不过了——终究是将两双鞋子都卖了出去。浓郁的香港旧时市井气息席卷,与酒馆的怀旧文艺气质一道包裹并柔软了在场观影人的情绪。我在最角落的一把木头椅子上见到了窝成一团看得专注的魏君子,没有灯光,电影的光影错落在他的脸上,忽明忽暗。
我坐在酒吧后排椅子上,看着电影结束之后坐在十来个文艺青年中间侃侃而谈的魏君子,穿着质料普通的黑色夹克,梳着有些过时的中分大背头,和一众打扮入时的文艺青年格格不入的样子。在几米外的距离,看他讲着香港电影的兴衰,看他在自己讲述的故事里开怀,看他语速极快妙语连珠,想起他是因为和这家酒吧那个总抱着吉他自弹自唱的文艺小老板相熟已久,才来友情客串论坛嘉宾的角色,然后尽心尽力一丝不苟,从看片到评片做足三个小时。这份敦厚、憨直的性子,和他言语中透着的睿智机锋,让我努力思索这个透露着草根气息的颇有意思的男人,是如何与港片影评第一人和新浪娱乐策划掌舵人这两个身份相连接的,有些不明白,却又有些明白。
小标:阿飞正传
“我们电台的女同志,怀着孕顶着大肚子,去别人单位拉广告,坐了整整一天,不但拉来了500块钱广告,还让别人请了一顿饭!在这里提出表扬!”台上领导正严肃着,“扑哧!”台下有人憋不住笑了。“魏君子!你还敢笑,点名批评!一分钱没拉到,还敢笑!”03年的时候,魏君子还在河北丰润县的电台里混日子,“99年毕业,读的是大专,那时候没什么理想。倒是不缺课,上课就睡觉。后来考上我们县城广播电视台的DJ,号称是做文化娱乐的节目,县城电台没什么听众,就随便玩儿。因为喜欢看片子,就干脆把很多电影片段剪辑起来放,纯属自娱自乐。”
小镇青年魏君子,“混”日子的生活过得悠闲自在。若不是电台改制,要求所有人员必须出外拉广告,他的生活多半也就会这样无波无澜地过下去。03年是一个转折,拉不着赞助混不下日子,在娶了房媳妇的两个月之后,他辞去了电台的工作,正式成为自由撰稿人。这辞职来得并非全无底气,那时的他已经是网络上名声在外的影评人,有相当数量的杂志找他约稿。
他的文章都与香港电影有关,“小时候读书,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地慢。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看电影。我是一个字幕控,那时候没有什么电影周刊,没有什么报纸能转载,我就只能看字幕。为什么这么一系列戏都是嘉禾出的,为什么周润发的戏都是金公主出的……诶,金公主是个什么公司?那时候没有网络,就拿一个小本,自己记着,记录是一种累积。”
就这样,魏君子如同“总是混迹在县城的录像厅里”的小镇青年贾樟柯一般,深深迷恋上了电影。“01年的时候有一个契机,张纪中的《笑傲江湖》,拍得号称会把所有港台的电视剧灭掉。我特别喜欢聊这个,但电台里没人跟你聊啊,我就很寂寞,听说网络上掀起批判张纪中版‘笑傲’的热潮,就进了新浪的‘金庸客栈’。一看,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批,我也加入‘战团’。”
那时候算得上是文学青年的魏君子,也曾试图写文章投平面媒体,然而数以千计玩笔杆子的人,想发稿比过独木桥还难。“网络上BBS随便发呀,漫山遍野的文艺青年,拼不过,就转影评去了。从擅长的入手,写了一篇叫《聪明的猪和孤独的猴子:王晶徐克散论》,那时候反响特别好,但是点击率特别差。我偏向商业性,一想那我得转向,就又写了篇《满园春色关不住,我看港台三级片》——果然,连载一个月。那时候所有的论坛,清华的北大的,全部都转载。我就挨个论坛找版主,这个是抄我的,怎么不署名?那时候就有了虚荣感。”
2003年,张国荣去世,有出版商找到魏君子一起做本书,《再见哥哥》,你负责电影的部分。于是3天时间就把书做好了,7天之后开始发行,直接卖了10万册。“这是仿效香港电影的市场运作方式,速度,还是速度。”聊到张国荣,魏君子有一刹那的伤感,“前不久在北大做活动,和韩寒,蒋方舟还有一群学生一起看王家卫的《阿飞正传》,那可能是我这一辈子最后一次在大屏幕上看张国荣了。”
我也一刹那晃神,这个有些玩世不恭的魏君子,他的年轻时代总让人想到那个在亚热带的午后,沉闷地咬弄情人的手指,看似眼神空洞望着前方,却欲望涌动,在下一刻狂奔着寻找生母的阿飞。因为天生是没有脚的鸟,所以注定要一直飞翔。“那时候在网上的我们,很多到后来很忙就没有写了,我坚持。现在也很忙,但还是每个月给《看电影》和香港电影杂志写专栏。逼着自己写东西。坚持之后,梦想才能照进现实。”
小标:香港制造
刘伟强跟朋友们说:“你不要理他,你一理他,他就会把香港电影的秘密全泄露掉。”魏君子提起他第一次和刘伟强见面时的场景有些许得意,虽然未曾谋面,但刘伟强早已知晓这个对香港电影如数家珍的年轻人了,嘴里说着别理,却在下一秒称兄道弟起来。甄子丹为魏君子的书写序,叫他“两地电影的桥梁”。多年在港片电影中的浸淫让他最终踏入这个圈子,从电影宅男到资深影评人,魏君子把香港电影刻进自己的命运。
“辞职之后,我就在家里写。那时候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几乎1个星期1部电影,我就一部部地写评论。网络上的人那时候都以我的评论做准则看片子。到了04、05年就不行了,开始1年2、30部电影,甚至10几部电影,产量急剧下降。那时候我的性格也出了问题,长达3年在家里写东西,出门见到熟人都不知道怎么打招呼。文章产量小了,孩子也渐渐大了,自己是时候出去闯荡了。”
魏君子去了北京,在一家娱乐周刊里做编辑,那家在后来号称是“中国娱乐第一周刊”的杂志培养了一大批中国娱乐界老行尊。魏君子在其中如鱼得水,也开始不再满足于远观香港电影圈。
“我自己自费去香港,采访许多香港电影的‘始祖’,麦嘉,邹文怀,向华强,吴思远……香港电影公司的大老板;再有制片人,黄百鸣,施南生……还有导演,徐克,王晶,陈木胜……”魏君子渐渐发现,自己之前所认同的东西有了新的变化。“累积的那些原始素材,拿去采访那些电影人——‘你原来是给这个公司拍这部电影,怎么后来却又拿给那家公司拍?’这些问题别人也很惊奇,‘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的?’然后就会纠正或者是陈述,其实真实的情况是怎样怎样。”
“问王家卫,你的电影里为什么那么爱用手啊?刘嘉玲在《东邪西毒》里用手抚摸马腹,巩俐在《爱神之手》里不断出现的手的镜头。王家卫想了半天,一脸苦笑,‘不用手,我总不能拍脚吧。’他是愿意跟人谈创作的导演。有时这些关注细节的八卦问题很好玩,又能激发不一样的反应。”
资料收集得丰厚,背景参阅得翔实,香港电影圈开始对魏君子有了不一样的关注,和更多的期许。从最初仅仅为满足自己作为“港片铁粉”的八卦欲望,到如今,港片兴衰荣辱的命运似乎也让魏君子扛下了更多让新生代读者了解港片历史的责任。“八卦之心不死,崇敬之心不灭”,魏君子如他自己所言在这条路上坚持。
小标:无间道
现在的魏君子,已有了三重身份,在电影,传媒和文学的门户中交错穿行,人称“活人港片搜索引擎”。出过的3本书令网友们揣测:“《江湖外史》的序是由宁财神和卓别灵写的,《香港电影演义》的序是由文隽和甄子丹写的。他下一本书的序会找邹文怀和邵逸夫来写吗?”
影评人身份的魏君子,早已是文字江湖里当仁不让的香港电影影评行家。与大型媒体的合作从未间断,央视十套《第十放映室》讲到港片,也总请他去,讲讲刘嘉玲,张曼玉一众传奇人物小传。但他说:“我讨厌这个称号,但是摆脱不掉。现在‘影评人’是个贬义的词,有的人有个博客就是影评人了,有的人写得不错就成了‘枪王之王’,帮片子做广告,出卖人品。这些事让我不再喜欢这个标签。”
媒体人身份的魏君子。从搜狐到新浪,魏君子展露着娱乐策划的创作才华。无论是为新浪还是为国内顶尖杂志设计策划的主题,总能得到业内一片激赏。
电影从业者身份的魏君子。与吴镇宇合作的《追影》,让他过足了编剧瘾。套环式结构,无厘头的表达方式,经典对白式的搞笑手法,是魏君子向香港电影致敬的方式。张彻、胡金铨、洪金宝、徐克、楚原,武侠片宗师们的经典桥段都被魏君子信手拈来,让人遥想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天下英雄出我辈”,魏君子总是爱重复这句话。诙谐的语气之外,有“英雄不问出处”的豪情,也有“仗剑天下”的俠意,更有“舍我其谁”的霸气。
访谈录
GRACE:香港电影有什么吸引你?
魏君子:“香港电影最难得的地方就是,世俗的东西一直都在。内地经历文革,世俗的根已经断了。为什么香港能出大明星。其实香港一直以来都是当年戏班的那种做法。那时候在60年代流行叫‘星妈’,你看萧芳芳的妈,冯宝宝的妈,都管着自己的孩子,孩子长大之后又变成女明星,谈恋爱赚钱都要受限制。但自小她们就是这样被磨出来的。再举个例子,张曼玉,刚出道的时候哪会演戏啊,但是她就一直拍,拍了很多的烂戏,最后就磨出来了,开窍,拍着拍着拍到王家卫的戏。内地没有这种形式。”
GRACE:香港电影现今不复当年,你有些什么样的看法?
魏君子:“坚持本土没有问题,但是总这样坚持就会心慌。就像是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富,就去哪里。从前是东南亚,之后是台湾,到现在来内地。香港电影很多需要内地的资金,就会出现摇摆,我是迁就内地市场呢,还是迁就香港市场呢,还是两边都讨好?实际上,这三种心态都不好。导致了有人北上,像刘伟强;有人坚持,像杜琪峰;有人摇摆,像许鞍华。坚持的或许变成妥协的,妥协的也会变成坚持,关键是你想表达的是什么。”
GRACE:发现你的影评有一个特点,信息量非常大。
魏君子:“比如我1000字,这里边儿我放进去的料,得有10个,也就是说我100个字里面得有1个料。从2001年写东西开始,到现在我的很多文章还能在网上搜到,但同时期的很多东西已经找不到了。他们大多是写情感,写个人感受,这个东西大家看完就算了。但我一定要加入让人耳目一新。我善于讲故事,在故事里融入一两句观点,这样也不伤人。”
GRACE:在为梦想奋斗,采访或者写书时,有何趣事发生?
魏君子:“我是网络上第一个开始研究香港这方面影片的,三级,恐怖,僵尸,警匪,喜剧,写过之后又修订。因为去和真正的影人接触,发现资料不对。像王晶,他当时的公司叫晶艺,拍过一部片子叫《色欲中环》,我写是他的公司出资拍的,到后来引发他和搭档合作终结。后来见到王晶,他叫起来:‘原来你就是那个害我合作破裂的魏君子!’,哈哈。”
我这次的书叫做《香港电影演义》,但里面的内容还是行内人自己认证过的。为什么叫演义?因为我听了太多这样的八卦,或许结局一样,但是过程在每个当事人嘴里都不一样,千奇百怪。徐克的《笑傲江湖》,6个导演署名,许鞍华说因为师傅胡金铨因为身体不好中途退出,监制说某某人耍大牌,也许其他人又会说导演之间有不和,但徐克说,什么事也没有——就像是罗生门,每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没有正史,没有信史,就会有不同说法,我的责任就是把他们记录下来。”
我坐在酒吧后排椅子上,看着电影结束之后坐在十来个文艺青年中间侃侃而谈的魏君子,穿着质料普通的黑色夹克,梳着有些过时的中分大背头,和一众打扮入时的文艺青年格格不入的样子。在几米外的距离,看他讲着香港电影的兴衰,看他在自己讲述的故事里开怀,看他语速极快妙语连珠,想起他是因为和这家酒吧那个总抱着吉他自弹自唱的文艺小老板相熟已久,才来友情客串论坛嘉宾的角色,然后尽心尽力一丝不苟,从看片到评片做足三个小时。这份敦厚、憨直的性子,和他言语中透着的睿智机锋,让我努力思索这个透露着草根气息的颇有意思的男人,是如何与港片影评第一人和新浪娱乐策划掌舵人这两个身份相连接的,有些不明白,却又有些明白。
小标:阿飞正传
“我们电台的女同志,怀着孕顶着大肚子,去别人单位拉广告,坐了整整一天,不但拉来了500块钱广告,还让别人请了一顿饭!在这里提出表扬!”台上领导正严肃着,“扑哧!”台下有人憋不住笑了。“魏君子!你还敢笑,点名批评!一分钱没拉到,还敢笑!”03年的时候,魏君子还在河北丰润县的电台里混日子,“99年毕业,读的是大专,那时候没什么理想。倒是不缺课,上课就睡觉。后来考上我们县城广播电视台的DJ,号称是做文化娱乐的节目,县城电台没什么听众,就随便玩儿。因为喜欢看片子,就干脆把很多电影片段剪辑起来放,纯属自娱自乐。”
小镇青年魏君子,“混”日子的生活过得悠闲自在。若不是电台改制,要求所有人员必须出外拉广告,他的生活多半也就会这样无波无澜地过下去。03年是一个转折,拉不着赞助混不下日子,在娶了房媳妇的两个月之后,他辞去了电台的工作,正式成为自由撰稿人。这辞职来得并非全无底气,那时的他已经是网络上名声在外的影评人,有相当数量的杂志找他约稿。
他的文章都与香港电影有关,“小时候读书,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地慢。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看电影。我是一个字幕控,那时候没有什么电影周刊,没有什么报纸能转载,我就只能看字幕。为什么这么一系列戏都是嘉禾出的,为什么周润发的戏都是金公主出的……诶,金公主是个什么公司?那时候没有网络,就拿一个小本,自己记着,记录是一种累积。”
就这样,魏君子如同“总是混迹在县城的录像厅里”的小镇青年贾樟柯一般,深深迷恋上了电影。“01年的时候有一个契机,张纪中的《笑傲江湖》,拍得号称会把所有港台的电视剧灭掉。我特别喜欢聊这个,但电台里没人跟你聊啊,我就很寂寞,听说网络上掀起批判张纪中版‘笑傲’的热潮,就进了新浪的‘金庸客栈’。一看,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批,我也加入‘战团’。”
那时候算得上是文学青年的魏君子,也曾试图写文章投平面媒体,然而数以千计玩笔杆子的人,想发稿比过独木桥还难。“网络上BBS随便发呀,漫山遍野的文艺青年,拼不过,就转影评去了。从擅长的入手,写了一篇叫《聪明的猪和孤独的猴子:王晶徐克散论》,那时候反响特别好,但是点击率特别差。我偏向商业性,一想那我得转向,就又写了篇《满园春色关不住,我看港台三级片》——果然,连载一个月。那时候所有的论坛,清华的北大的,全部都转载。我就挨个论坛找版主,这个是抄我的,怎么不署名?那时候就有了虚荣感。”
2003年,张国荣去世,有出版商找到魏君子一起做本书,《再见哥哥》,你负责电影的部分。于是3天时间就把书做好了,7天之后开始发行,直接卖了10万册。“这是仿效香港电影的市场运作方式,速度,还是速度。”聊到张国荣,魏君子有一刹那的伤感,“前不久在北大做活动,和韩寒,蒋方舟还有一群学生一起看王家卫的《阿飞正传》,那可能是我这一辈子最后一次在大屏幕上看张国荣了。”
我也一刹那晃神,这个有些玩世不恭的魏君子,他的年轻时代总让人想到那个在亚热带的午后,沉闷地咬弄情人的手指,看似眼神空洞望着前方,却欲望涌动,在下一刻狂奔着寻找生母的阿飞。因为天生是没有脚的鸟,所以注定要一直飞翔。“那时候在网上的我们,很多到后来很忙就没有写了,我坚持。现在也很忙,但还是每个月给《看电影》和香港电影杂志写专栏。逼着自己写东西。坚持之后,梦想才能照进现实。”
小标:香港制造
刘伟强跟朋友们说:“你不要理他,你一理他,他就会把香港电影的秘密全泄露掉。”魏君子提起他第一次和刘伟强见面时的场景有些许得意,虽然未曾谋面,但刘伟强早已知晓这个对香港电影如数家珍的年轻人了,嘴里说着别理,却在下一秒称兄道弟起来。甄子丹为魏君子的书写序,叫他“两地电影的桥梁”。多年在港片电影中的浸淫让他最终踏入这个圈子,从电影宅男到资深影评人,魏君子把香港电影刻进自己的命运。
“辞职之后,我就在家里写。那时候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几乎1个星期1部电影,我就一部部地写评论。网络上的人那时候都以我的评论做准则看片子。到了04、05年就不行了,开始1年2、30部电影,甚至10几部电影,产量急剧下降。那时候我的性格也出了问题,长达3年在家里写东西,出门见到熟人都不知道怎么打招呼。文章产量小了,孩子也渐渐大了,自己是时候出去闯荡了。”
魏君子去了北京,在一家娱乐周刊里做编辑,那家在后来号称是“中国娱乐第一周刊”的杂志培养了一大批中国娱乐界老行尊。魏君子在其中如鱼得水,也开始不再满足于远观香港电影圈。
“我自己自费去香港,采访许多香港电影的‘始祖’,麦嘉,邹文怀,向华强,吴思远……香港电影公司的大老板;再有制片人,黄百鸣,施南生……还有导演,徐克,王晶,陈木胜……”魏君子渐渐发现,自己之前所认同的东西有了新的变化。“累积的那些原始素材,拿去采访那些电影人——‘你原来是给这个公司拍这部电影,怎么后来却又拿给那家公司拍?’这些问题别人也很惊奇,‘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的?’然后就会纠正或者是陈述,其实真实的情况是怎样怎样。”
“问王家卫,你的电影里为什么那么爱用手啊?刘嘉玲在《东邪西毒》里用手抚摸马腹,巩俐在《爱神之手》里不断出现的手的镜头。王家卫想了半天,一脸苦笑,‘不用手,我总不能拍脚吧。’他是愿意跟人谈创作的导演。有时这些关注细节的八卦问题很好玩,又能激发不一样的反应。”
资料收集得丰厚,背景参阅得翔实,香港电影圈开始对魏君子有了不一样的关注,和更多的期许。从最初仅仅为满足自己作为“港片铁粉”的八卦欲望,到如今,港片兴衰荣辱的命运似乎也让魏君子扛下了更多让新生代读者了解港片历史的责任。“八卦之心不死,崇敬之心不灭”,魏君子如他自己所言在这条路上坚持。
小标:无间道
现在的魏君子,已有了三重身份,在电影,传媒和文学的门户中交错穿行,人称“活人港片搜索引擎”。出过的3本书令网友们揣测:“《江湖外史》的序是由宁财神和卓别灵写的,《香港电影演义》的序是由文隽和甄子丹写的。他下一本书的序会找邹文怀和邵逸夫来写吗?”
影评人身份的魏君子,早已是文字江湖里当仁不让的香港电影影评行家。与大型媒体的合作从未间断,央视十套《第十放映室》讲到港片,也总请他去,讲讲刘嘉玲,张曼玉一众传奇人物小传。但他说:“我讨厌这个称号,但是摆脱不掉。现在‘影评人’是个贬义的词,有的人有个博客就是影评人了,有的人写得不错就成了‘枪王之王’,帮片子做广告,出卖人品。这些事让我不再喜欢这个标签。”
媒体人身份的魏君子。从搜狐到新浪,魏君子展露着娱乐策划的创作才华。无论是为新浪还是为国内顶尖杂志设计策划的主题,总能得到业内一片激赏。
电影从业者身份的魏君子。与吴镇宇合作的《追影》,让他过足了编剧瘾。套环式结构,无厘头的表达方式,经典对白式的搞笑手法,是魏君子向香港电影致敬的方式。张彻、胡金铨、洪金宝、徐克、楚原,武侠片宗师们的经典桥段都被魏君子信手拈来,让人遥想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天下英雄出我辈”,魏君子总是爱重复这句话。诙谐的语气之外,有“英雄不问出处”的豪情,也有“仗剑天下”的俠意,更有“舍我其谁”的霸气。
访谈录
GRACE:香港电影有什么吸引你?
魏君子:“香港电影最难得的地方就是,世俗的东西一直都在。内地经历文革,世俗的根已经断了。为什么香港能出大明星。其实香港一直以来都是当年戏班的那种做法。那时候在60年代流行叫‘星妈’,你看萧芳芳的妈,冯宝宝的妈,都管着自己的孩子,孩子长大之后又变成女明星,谈恋爱赚钱都要受限制。但自小她们就是这样被磨出来的。再举个例子,张曼玉,刚出道的时候哪会演戏啊,但是她就一直拍,拍了很多的烂戏,最后就磨出来了,开窍,拍着拍着拍到王家卫的戏。内地没有这种形式。”
GRACE:香港电影现今不复当年,你有些什么样的看法?
魏君子:“坚持本土没有问题,但是总这样坚持就会心慌。就像是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富,就去哪里。从前是东南亚,之后是台湾,到现在来内地。香港电影很多需要内地的资金,就会出现摇摆,我是迁就内地市场呢,还是迁就香港市场呢,还是两边都讨好?实际上,这三种心态都不好。导致了有人北上,像刘伟强;有人坚持,像杜琪峰;有人摇摆,像许鞍华。坚持的或许变成妥协的,妥协的也会变成坚持,关键是你想表达的是什么。”
GRACE:发现你的影评有一个特点,信息量非常大。
魏君子:“比如我1000字,这里边儿我放进去的料,得有10个,也就是说我100个字里面得有1个料。从2001年写东西开始,到现在我的很多文章还能在网上搜到,但同时期的很多东西已经找不到了。他们大多是写情感,写个人感受,这个东西大家看完就算了。但我一定要加入让人耳目一新。我善于讲故事,在故事里融入一两句观点,这样也不伤人。”
GRACE:在为梦想奋斗,采访或者写书时,有何趣事发生?
魏君子:“我是网络上第一个开始研究香港这方面影片的,三级,恐怖,僵尸,警匪,喜剧,写过之后又修订。因为去和真正的影人接触,发现资料不对。像王晶,他当时的公司叫晶艺,拍过一部片子叫《色欲中环》,我写是他的公司出资拍的,到后来引发他和搭档合作终结。后来见到王晶,他叫起来:‘原来你就是那个害我合作破裂的魏君子!’,哈哈。”
我这次的书叫做《香港电影演义》,但里面的内容还是行内人自己认证过的。为什么叫演义?因为我听了太多这样的八卦,或许结局一样,但是过程在每个当事人嘴里都不一样,千奇百怪。徐克的《笑傲江湖》,6个导演署名,许鞍华说因为师傅胡金铨因为身体不好中途退出,监制说某某人耍大牌,也许其他人又会说导演之间有不和,但徐克说,什么事也没有——就像是罗生门,每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没有正史,没有信史,就会有不同说法,我的责任就是把他们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