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风格活泼,色彩明丽,内容的呈现即体现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又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笔者这六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要发挥新教材的优势,达到使课堂教学扎实而有效的目的,在教材的运用中,还应把握好以下三个问题。
1.有关情景创设的问题
情景创设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新教材在每课新知识的学习前都有一个导入性的情景,这些情境大多贴近儿童实际,便于学生理解。但是,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实际,生搬硬套教材中情境,会怎样呢?记得听过一节这样的课,一年级的《青蛙吃害虫》,刚出示情境图,孩子们就议论开了:“老师,吃什么害虫呀”“青蛙也吃蜻蜓,蜻蜓是害虫吗?”等等,老师用了很长时间,才从教材设定的情景中走出来,而这时,课已大半,情景创设适得其反。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合理的增、删、添、改,甚至弃用。比如,有的情境南方孩子熟悉,北方孩子陌生,有的情境农村孩子熟悉而城里孩子陌生,这时就需要对情境进行改动。再比如讲《比一比》一课时,情境图提供给学生的是表示山的高度的数量,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直接弃用这一情境,而采用两位数大于一位数这一旧知识导入,让学生充分猜想、讨论,三位数与两位数、四位数与三位数之间的关系来自己学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猜想热烈,新知识的学习水到渠成。只有这样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材情境,才可使新旧知识过渡自然,连接紧密,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有关主题图提供的方法多样性的问题
打开我们的教材,会发现主题图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方法都是在提倡学生的创新,在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呢?是照本宣科地全盘教授,还是有选择的重点掌握,如果选择了,会不会与课标精神背道而驰?如果一些教师在方法选择上没有把握好,导致一是无法在有限的课堂中完成教学任务;二是长期下去,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其实教材虽然用“你喜欢用那种,就用那种”但我认为,教材还是有它的倾向性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选择的引导学生找出最简洁的方法,找出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让学生普及型的接受。比如:在一年级的《有几瓶牛奶》这一课中,探索“9+5”教材中提供的方法有4种,第一种:“一根一根的数”第二种“给9凑十”第三种“给5凑十”第四种“用10+5推出9+5”,在这里,教师应重点倾向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而在凑十法中强调给大数凑十,而其余方法可以作为自学内容,或学有余力学生的探索内容,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要不然,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上完了,也探索了,也讨论了,可学生们仍不会解决问题,一题多解变成了此题“无解”,那样,离我们的初衷相去甚远了。
3.有关练习的问题
练习是巩固新知的必要手段。新教材的练习在强调综合运用知识,指导解决问题方面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是个别练习题的设计梯度较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练习的题型单一,只注重实践性,忽视基础性。二是有些练习综合性较强,内容偏难,结构复杂。三是巩固本节知识点的单项练习偏少。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多进行判断,选择的练习,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题型,作变式处理,分散难度;对于单项练习,除了教师课前要精心选择,补充习题外,还可以让学生模拟编题,增强知识的巩固。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只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见解,要充分发挥新教才的优势,仍需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探索,但总的原则,应以学生学会知识为目的,结合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材,切忌生搬硬套,照本宣科。
1.有关情景创设的问题
情景创设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新教材在每课新知识的学习前都有一个导入性的情景,这些情境大多贴近儿童实际,便于学生理解。但是,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实际,生搬硬套教材中情境,会怎样呢?记得听过一节这样的课,一年级的《青蛙吃害虫》,刚出示情境图,孩子们就议论开了:“老师,吃什么害虫呀”“青蛙也吃蜻蜓,蜻蜓是害虫吗?”等等,老师用了很长时间,才从教材设定的情景中走出来,而这时,课已大半,情景创设适得其反。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合理的增、删、添、改,甚至弃用。比如,有的情境南方孩子熟悉,北方孩子陌生,有的情境农村孩子熟悉而城里孩子陌生,这时就需要对情境进行改动。再比如讲《比一比》一课时,情境图提供给学生的是表示山的高度的数量,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直接弃用这一情境,而采用两位数大于一位数这一旧知识导入,让学生充分猜想、讨论,三位数与两位数、四位数与三位数之间的关系来自己学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猜想热烈,新知识的学习水到渠成。只有这样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材情境,才可使新旧知识过渡自然,连接紧密,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有关主题图提供的方法多样性的问题
打开我们的教材,会发现主题图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方法都是在提倡学生的创新,在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呢?是照本宣科地全盘教授,还是有选择的重点掌握,如果选择了,会不会与课标精神背道而驰?如果一些教师在方法选择上没有把握好,导致一是无法在有限的课堂中完成教学任务;二是长期下去,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其实教材虽然用“你喜欢用那种,就用那种”但我认为,教材还是有它的倾向性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选择的引导学生找出最简洁的方法,找出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让学生普及型的接受。比如:在一年级的《有几瓶牛奶》这一课中,探索“9+5”教材中提供的方法有4种,第一种:“一根一根的数”第二种“给9凑十”第三种“给5凑十”第四种“用10+5推出9+5”,在这里,教师应重点倾向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而在凑十法中强调给大数凑十,而其余方法可以作为自学内容,或学有余力学生的探索内容,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要不然,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上完了,也探索了,也讨论了,可学生们仍不会解决问题,一题多解变成了此题“无解”,那样,离我们的初衷相去甚远了。
3.有关练习的问题
练习是巩固新知的必要手段。新教材的练习在强调综合运用知识,指导解决问题方面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是个别练习题的设计梯度较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练习的题型单一,只注重实践性,忽视基础性。二是有些练习综合性较强,内容偏难,结构复杂。三是巩固本节知识点的单项练习偏少。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多进行判断,选择的练习,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题型,作变式处理,分散难度;对于单项练习,除了教师课前要精心选择,补充习题外,还可以让学生模拟编题,增强知识的巩固。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只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见解,要充分发挥新教才的优势,仍需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探索,但总的原则,应以学生学会知识为目的,结合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材,切忌生搬硬套,照本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