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克服销售恐惧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c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销售要适应新的环境
  首先,让我们先来谈谈中国企业的海外销售活动,这方面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中国制造成本的上升,中国企业在海外销售中有待提高成本管理能力。
  相应的措施有很多,诸如:使用供应商管理库存技术、降低下游供应商成本、更合理的海外销售团队组建、降低市场推广成本 (使用数字营销和社交网络技术)等等。而对于“中国企业的目标市场从海外向内贸转移,这种销售转型的关键点在哪里?”我认为从麦肯锡公司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也是我由衷的建议:
  “对于那些能够响应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重组中国经济和促进国内消费的行业来说,将会从政府那里受益。这些行业都是面向消费者的,包括:航空、快速消费品、食品、制药、航运和旅游。这些国内消费的大引擎,有可观的利润增长和相对的自由空间,也受益于政府关注社会和谐以及对‘绿色’环保的发展。为了抓住最大的发展机会,企业必须增长其市场占有率,并为核心的细分市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企业也应该密切关注政府在促进国内消费力方面的具体政策,比如:鼓励城市化、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社会安全网、增加居民收入、发展零售基础设施等。在新城市化地区和农村的机会应当会蓬勃发展。此外,政府在大力推动更高的产品安全和质量保证,并鼓励环保的消费习惯,这将为那些快速转型的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对通货膨胀的担心意味着中国政府不愿支持企业将成本都转嫁给消费者。所以中国企业应该关注以上提到的行业以及供应商以挖掘新的机会壮大自己。”
  
  销售中有哪些恐惧心理
  具体到销售人员本身,他们普遍存在或遇到的恐惧心理有哪些呢?大多数的销售中都有以下四类典型的销售恐惧。他们有的来自于销售人员,有的来自于买家:
  1.恐惧来源于销售人员缺乏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知识。
  2.恐惧来源于销售人员害怕被潜在客户拒绝。
  3.买家担心没有足够了解销售人员的产品和服务。
  4.买家担心购买不当,遭到重要人物的批评(比如:老板) 。
  要真正克服这些恐惧,实现卓越销售,需要很有针对性的处理。
  例如:如何克服第一个销售恐惧 (销售人员担心缺乏产品知识)?那就是了解你卖的东西!要比任何人都了解。知识是你体现专业性的基础,同时也增强了你的说服力。“销售冠军都是产品知识专家。”丰富的产品知识给了销售人员自信。因为他们心里知道没有回答不了的客户问题。
  同时,优秀销售人员也要了解竞争对手,很多时候要比客户了解得还多。这方面的知识就是力量。
  那么,如何克服第二个销售恐惧呢 (对拒绝的恐惧)?我们可以借鉴以下技巧:
  首先,理性地分析是否真的是我们被拒绝了。很多人都会说,“不是我们的错,是客户太笨了。”但不幸的是,在很多情形下真的是我们太笨。不过,必须认识到,有些时候,客户说的不是 “不”,而是“不是时候”。将来他们也许会改变想法的。继续和他们建立人际关系就好。
  再有,销售人员要认识到销售成功其实只是个数字游戏,需要的只是大量尝试,没有尝试就等于没有销售。所以,每天当你即将回家的时候,都再多打一个电话。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拒绝当作成功。因为被拒绝是一个宝贵的经验。同时去分析被拒绝的原因,并从客户那里取得反馈。
  当然,更多地专注在高成功率的销售上,而不是会给你带来更多挫败感的客户上也很重要,尤其是在你需要信心的时候。
  
  帮助客户克服恐惧
  而对于第三个销售恐惧,即当买家担心自己没有足够了解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时,为了让买家克服恐惧,则要尽可能地通过实际操作来让他们了解你的产品,而不只是让买家阅读资料,很多销售人员只是在阅读和讲解,而不是实际操作。
  同时,克服买家的恐惧还可以使用一个小范围的“试点展示”方法:找到你的最佳客户,让这些最佳客户愿意欢迎你的潜在客户去他们那里参观,这样可以实实在在地看到你的效果。反过来,你要给予这些帮助你的客户额外的服务或者更实惠的价格等。
  而对第四个销售恐惧,也就是买家担心因你的产品不好而受到牵连,建议你可以告诉客户“我们以前做过。”过去的成功经验可以弱化买家的恐惧。可问题在于,一般来说你以前没有做过。那怎么办呢?普通的销售人员会说,“我们以前没做过,但是 ……” 天呐!这样可不行。看看优秀的销售人员会怎么做:
  在必要情况下与其他机构结成合作关系,这样“整体”就有过去从事过的经验了;
  向客户说明自己已经做了哪些与客户需求相关的事情,以最大程度降低客户风险;
  如果以前真的没有做过,则要证明我们有经过时间考验的流程,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销售成功……
  任何一个销售行为都包含一个或者多个销售恐惧。优秀的销售人员往往是已经学会以上各种技巧去战胜恐惧的人。
  (本文译者系亚瑟销售培训中心亚太区运营总监)
  责任编辑:子 荷
其他文献
忠诚、义勇、谦卑、公正、牺牲——为了荣誉,侠胆相照,生死与共。  来到青山环抱的福耀集团,似乎过于素肃,惟有集团大门口一侧高耸着一块厚重的蓝色牌子。牌子面向企业外部的一面,是四个白色大字“福耀集团”,面向企业内部的一面则写着八个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家企业显然无意向世人展示虚华。  走进大门来,迎面的广场上立有三根扁平的柱子,它们紧紧相邻,长短不一,分别饰有红、蓝、黄三色,立柱直插云霄。
期刊
曹德旺表示,让曹晖回到国内来做集团总经理,这种安排是企业的需要,文化的需要。  从曹德旺做企业的经历看,把企业做成家族企业,似乎并非他的初衷。但最终,他还是让曹晖成为了接班人,而表明自己开始从企业正式退休。  曹晖作为福耀香港公司总经理、美国公司总经理,在海外工作锻炼长达十几年。特别是2001年到2004年福耀在美国打的那场反倾销官司中,父子俩配合默契。  当时,曹晖把美国律师请来,日日夜夜一条一
期刊
德勤管理咨询(上海)公司合伙人    企业的代际传承问题能否得到顺利解决,直接决定着企业能走多远和达到什么高度,有时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生存。未来5至10年,我国家族企业将迎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传承交接高峰,探讨传承问题的意义显而易见。  如今看,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具体采取何种方式,一个共同的趋势是:中国家族企业已经开始在代际传承上尝试寻找解决方案。  福耀集团创始人曹德旺先生以他决断的性格,
期刊
下午五点,下班时间已过,天色灰蒙,曹晖开着他那辆黑色奥迪行进在高速公路上。公司财务总监陈向明困倦地缩在副驾座里,我则靠在后排,看着窗外掠过的灯光。  近一小时后,车子终于停在了曹德旺的“豪宅”门前。夜幕下看不清周围的环境,但说深宅大院是不会错的。进得厅堂,迎面便看见一部摆在中央案桌上的《金刚经》,长一尺多,宽五六十公分,厚二十多公分,红木封面十分沉重,得有两个人同时把着两端才能翻开,很是精致珍贵。
期刊
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服务转型之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人们谈及这些企业时常常会有“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的困惑。转型服务的企业该如何做好自己的品牌定位呢?服务产品的市场推广关键又是什么呢?   “卖服装的不需要告诉对方为什么要买衣服穿,但做服务产品,就一定要做好‘思想攻坚’。”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大中华区战略与市场总经理柳尽染对《中外管理》说。柳尽染从事信息服务的市场营销超过20年,在她看来,企业并
期刊
上将父子的共同坚持  信仰是行为的准绳  哲理的故事:  虽然在之前的总统选举上输给了奥巴马,但麦凯恩却因此名声大噪,在美国“粉丝”数量惊人。当然这和他显赫的家世以及特殊的军旅生涯也密不可分,尤其是他在越战中的遭遇,相当戏剧化。  原来越战时,麦凯恩还只是一名普通的海军航空兵。有一次,他所驾驶的战斗机被击中,跳伞后他受了重伤,被越南人民军俘虏。由于得知他的父亲是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对方便派国防部长来
期刊
本文作者系央视经济频道《今日观察》观察员  “一头牛跑出了火箭的速度”——这曾经是一度最让蒙牛人引以为豪的评价。的确,这家草根创业的企业一度以令人惊叹的增长速度和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创造了中国企业成长的奇迹,成为中国速度的典型代表,更是企业营销界言必称颂的经典案例。  然而,自2008年因三聚氰胺事件受深度牵连之后,近几年来蒙牛的麻烦不断,创造了中国企业丑闻之最:2009年2月,特仑苏牛奶被爆利用O
期刊
2012年,将成为中国收费数字图书市场兴起的元年。  2011年年底,伴随宣布推出电子书平台,当当网率先杀入“数字书刊”市场,希望能够在国内的这一新领域首先占住霸主地位。而当当数字书刊也是初战告捷,新频道上线一天就售出近10万本电子书。  京东商城随后也高调宣布启动电子书刊付费下载项目,称最快在2012年2月就能与读者见面。其他诸如亚马逊中国等网站也不甘示弱……这一切让这一新市场刚刚起步就呈现出白
期刊
方太集团董事长、家业长青接班人学院院长  茅理翔:家族企业接班潮来了!    十年前,我到某省会城市去讲课,课后围上来20多个企业老总,对我说:“你今天讲得真好,给我们出了口气。我们不敢宣称自己是家族企业,因为政府不重视家族企业,社会也不尊重家族企业,但事实上我们的确是家族企业。”  那时,社会上大多数人还认为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是最好的公司组织,而对家族企业却持不认可的态度,家族企业的心声不可能被
期刊
“原来我觉得没有我不行,把自己看得很伟大。现在看来,没有我完全行!”  就在《中外管理》采访前几天,站在福耀集团下属上海公司的管理团队面前,曹德旺,这位征战多年的老帅发出了感慨:自己退休退得太迟了。因为,年轻人做得比自己好。  65岁的曹德旺,在全球汽车玻璃市场战绩赫赫的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大权于一身已近30年。  1983年他开始创业。早年,还在跑水表玻璃业务时,因为一次搭车,司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