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形的宗教》这本书的作者是托马斯?卢克曼(Thomas Luckmann 1927~),当代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卢克曼从多角度来论证了宗教的社会形式和其随时代的变迁以及宗教世俗化的过程。书中卢克曼主要探讨的问题在于意识到现代社会宗教深受世俗化的影响,"官方宗教模式"在弱化,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虔信成为人们信仰宗教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卢克曼;无形的宗教
一、卢克曼理解的宗教
卢克曼察觉到宗教中的人类学特征,他认为,"将人类有机体对生物特性的超验称为宗教现象, 是与宗教概念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这种现象依赖于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 宗教的起源在于人类有机体对生物特性的那种超越性中,卢克曼把这种超越基本上就定义为是一个宗教的过程。继而,卢克曼认为社会化作为获得这种超越的具体过程, 在本质上也可以理解为是宗教的,这个过程依赖于人在社会体系中的道德和良知。
另外,卢克曼在用"超验性"和"经验性"解释他眼中的"宗教"。他说,"人类生活根本上的宗教本性……把单个的人置入一种社会的和历史的超验现实之中的那种模式化, 本身是一个宗教的过程。"每一个人都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经验和超越自我的经验之间做出了区分……每一个当时现在的经验都有一个被现在化的内核和一个关于现在未被经验者的视域。" "在第一个过程中,对超验性--从微小的、日常的超验性, 到巨大的、非日常的超验性--的各种类型的主体经验被以语言的--象征的方式客体化, 并被告知他人(或者也告知自己)。……在叙述中, 经验被转化为神话……在仪典中, 经验得到了共同的记忆。"此上,他从感性的经验和超验来解释宗教这种现象,说明宗教的形成。
与涂尔干和韦伯不同,卢克曼是站在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理解宗教的, 认为宗教可以为人提供事实的意义和依据,是超越指向以及道德基础的某种实在。卢克曼认为的是"世界观作为一个客观的与历史的社会实在, 执行着本质上是宗教的功能", 因此,"我们将它定义为宗教的基本社会形式"。
二、卢克曼眼中的"世俗化"
在卢克曼看来,"'世俗化'的早期阶段并不是一个传统神圣价值简单衰退的过程。而是自主的制度性'意识形态'在自己的领域内取代贯穿始终的、超越的规范体系的过程"。信仰者在信奉的过程中是对教义有一种依赖,同时,基督教对于社会也有其责任。这个过程其实是宗教"世俗化"之后也难被忽略,宗教不会再公共领域彻底消失,只是会向私人领域发展,卢克曼认为这种趋势是可以预期的。
与此同时,"世俗化意指这样一种过程,通过这种过程,社会和文化的一些部分摆脱了宗教制度和宗教象征的控制"这是贝格尔对"世俗化"这个概念的本身下的定义,每个宗教社会学家对"世俗化"都有自己的定义,但在这一点上,卢克曼和贝格尔是持类似观点的,关于这个问题无论有多少定义,现在看来宗教的世俗化是不动摇和扭转的事实。
"世俗化"提高了宗教教义的理性和生活之间的合理性,教会的综合了选派、恩典和拯救的力量更容易的不断地走进了日常生活,并引起了变化。即使在这过程中,"宗教的需要"和"宗教的服务"之间出现了变化和冲突,但其最终结果依然是对宗教维护的。总之,"世俗化"的理论是"官方"宗教衰落和宗教现状的最贴切写照,也隐含或明确地映射着空间和实践的宗教"多元文化"。
三、卢克曼对于"合法性"的阐释
宗教表象或者通过与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融为一体(如早期的宗教),或者通过在社会发展中,逐渐呈现出来的专门宗教制度和共同体(如犹太教-基督教传统),以这样的宗教制度和共同体来共同履行其合法化功能,卢克曼恰巧否认个体与社会秩序之间尚存在上述关系,否认现代社会中的社会秩序仍然需要宗教为其提供合法性这是在传统的社会中,但不管是实施的是哪一类,在这过程中都必将依靠影响和塑造个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只有逐渐的"私有化"才能形成更加坚韧的个人虔信,只有形成了个人虔信才可能做到这一点达到和实现其合法性。
这样就涉及了宗教规范到个人意识的转化问题。
四、宗教规范到个人意识
卢克曼所说的这种"个人意识"是这样一种主体感受在于"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都在于自己,想什么和不想什么也都归于自己所愿",在以个人主义为行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个人意识从社会结构中的解放,个人在社会中自主地选择,小到是商品还是服务,或者包括朋友、伴侣以及邻近或者是嗜好,大到"终极意义"的采取方式。在传统社会,个人的意识和行为受到宗教规则的指导,但规则的普遍性和强制性并不是建立在个体自愿之基础上的,而主要是通过由宗教传统为基点的文化规范来实现,个体有时候相当于一个需求者来面对社会的文化体系和神圣体系,在其中进行选择。
就像霍顿认为的那样,"人们拒绝在没有真正宗教行为,对人们的社会关系领域超越纯粹人类社会的范围延伸"。事实上,人们并没有真的想放弃宗教,而只不过是由于社会的变迁,人们改变了对宗教追求,换了不同的形式。
于是,在传统社会中的以社会经济结构为基础,或以教会和国家为基础的神圣世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神圣世界的统一性被逐步破坏,只是在个体私人领域内的个人自我认同和个人虔信的结构中。这种宗教的私人化形式不再信赖传统的宗教教会模式,因而是一种"无形的宗教"。
五、卢克曼所定义"世界观"
在卢克曼看来,"社会结构整体而言是世界观的客观化。确实,社会结构作为一个行为系统是由世界观定向的"。 "世界观"是卢克曼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世界观提供了关于普遍秩序的范式系统, 通过这种意义重新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意义。总之, 世界观对于人来说, 乃是一个客观的与历史的实在。
"正是世界观是社会客观化的历史实在这一事实可以解释它为个人所具有的关键功能"。在具体的问题中,"世界观以各种形式在社会中被客观化。某些有社会意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由各种类型的象征所代表,例如,旗帜、圣像、图腾等等。然而,世界观赖以社会客观化的最重要形式是语言"。事实上,最大的客观化的表现就是其语言的变化过程。就这样,卢克曼给其概念下了定义,"世界观作为一个'客观的'与历史的社会实在,执行着本质上的宗教的功能,我们将他定义为宗教的基本社会形式"。在卢克曼看来作为一个客观的、简单的、历史的世界观是宗教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功能,世界观在社会中是一个普遍的意义系统。世界观的存在不仅仅是历史的客观实在,而且它也是道德实在。
"神圣世界在世界观内表述得越清楚,内化的宗教表象越有可能在个人意识之中构成一个相对突出的'宗教'层面,个人意识被社会化而进入这一世界观之中"。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把自己的世界观定义在基督教这里来看待,越来越多的人把内心对基督教的虔诚类比于对各个教堂所作出的忏悔精神、虔信和虔诚。
在这种社会结构之下,对于一个信徒来说,宗教就是其生存的方向,世界观成为一种道德体系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世界观作为一个超越的道德体系有一种强制性特征,不能在社会关系的直接脉络中趋近这一特征"。
卢克曼认为,世界观已经在逐步融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基督教是在以功能性方式,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某种道德基础的"实在"。
在卢克曼的理论中,世界观的外显形式成为了人们精神方向,同样也是社会的发展方向,同时,宗教以这样的方式占有了人们大部分的精神领域。宗教在传统社会中的合法性功能在渐渐丧失的这种趋势也没能避免。世界观不在是社会整合的价值基础,这使得社会规范秩序与超越性的神圣世界日益疏远,这就意味着,神圣世界的社会基础不在以教会为基础,而转换成为私人领域内的个人自我认同建构。这就意味着人们对"终极意义"的追求成为了一种纯粹的"私人"需要。
参考文献:
[1][德]卢克曼.无形的宗教[M].覃方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的要素[M].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刘爽(1988-),女,北京人,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女性社會学、性别研究。
关键词:卢克曼;无形的宗教
一、卢克曼理解的宗教
卢克曼察觉到宗教中的人类学特征,他认为,"将人类有机体对生物特性的超验称为宗教现象, 是与宗教概念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这种现象依赖于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 宗教的起源在于人类有机体对生物特性的那种超越性中,卢克曼把这种超越基本上就定义为是一个宗教的过程。继而,卢克曼认为社会化作为获得这种超越的具体过程, 在本质上也可以理解为是宗教的,这个过程依赖于人在社会体系中的道德和良知。
另外,卢克曼在用"超验性"和"经验性"解释他眼中的"宗教"。他说,"人类生活根本上的宗教本性……把单个的人置入一种社会的和历史的超验现实之中的那种模式化, 本身是一个宗教的过程。"每一个人都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经验和超越自我的经验之间做出了区分……每一个当时现在的经验都有一个被现在化的内核和一个关于现在未被经验者的视域。" "在第一个过程中,对超验性--从微小的、日常的超验性, 到巨大的、非日常的超验性--的各种类型的主体经验被以语言的--象征的方式客体化, 并被告知他人(或者也告知自己)。……在叙述中, 经验被转化为神话……在仪典中, 经验得到了共同的记忆。"此上,他从感性的经验和超验来解释宗教这种现象,说明宗教的形成。
与涂尔干和韦伯不同,卢克曼是站在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理解宗教的, 认为宗教可以为人提供事实的意义和依据,是超越指向以及道德基础的某种实在。卢克曼认为的是"世界观作为一个客观的与历史的社会实在, 执行着本质上是宗教的功能", 因此,"我们将它定义为宗教的基本社会形式"。
二、卢克曼眼中的"世俗化"
在卢克曼看来,"'世俗化'的早期阶段并不是一个传统神圣价值简单衰退的过程。而是自主的制度性'意识形态'在自己的领域内取代贯穿始终的、超越的规范体系的过程"。信仰者在信奉的过程中是对教义有一种依赖,同时,基督教对于社会也有其责任。这个过程其实是宗教"世俗化"之后也难被忽略,宗教不会再公共领域彻底消失,只是会向私人领域发展,卢克曼认为这种趋势是可以预期的。
与此同时,"世俗化意指这样一种过程,通过这种过程,社会和文化的一些部分摆脱了宗教制度和宗教象征的控制"这是贝格尔对"世俗化"这个概念的本身下的定义,每个宗教社会学家对"世俗化"都有自己的定义,但在这一点上,卢克曼和贝格尔是持类似观点的,关于这个问题无论有多少定义,现在看来宗教的世俗化是不动摇和扭转的事实。
"世俗化"提高了宗教教义的理性和生活之间的合理性,教会的综合了选派、恩典和拯救的力量更容易的不断地走进了日常生活,并引起了变化。即使在这过程中,"宗教的需要"和"宗教的服务"之间出现了变化和冲突,但其最终结果依然是对宗教维护的。总之,"世俗化"的理论是"官方"宗教衰落和宗教现状的最贴切写照,也隐含或明确地映射着空间和实践的宗教"多元文化"。
三、卢克曼对于"合法性"的阐释
宗教表象或者通过与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融为一体(如早期的宗教),或者通过在社会发展中,逐渐呈现出来的专门宗教制度和共同体(如犹太教-基督教传统),以这样的宗教制度和共同体来共同履行其合法化功能,卢克曼恰巧否认个体与社会秩序之间尚存在上述关系,否认现代社会中的社会秩序仍然需要宗教为其提供合法性这是在传统的社会中,但不管是实施的是哪一类,在这过程中都必将依靠影响和塑造个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只有逐渐的"私有化"才能形成更加坚韧的个人虔信,只有形成了个人虔信才可能做到这一点达到和实现其合法性。
这样就涉及了宗教规范到个人意识的转化问题。
四、宗教规范到个人意识
卢克曼所说的这种"个人意识"是这样一种主体感受在于"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都在于自己,想什么和不想什么也都归于自己所愿",在以个人主义为行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个人意识从社会结构中的解放,个人在社会中自主地选择,小到是商品还是服务,或者包括朋友、伴侣以及邻近或者是嗜好,大到"终极意义"的采取方式。在传统社会,个人的意识和行为受到宗教规则的指导,但规则的普遍性和强制性并不是建立在个体自愿之基础上的,而主要是通过由宗教传统为基点的文化规范来实现,个体有时候相当于一个需求者来面对社会的文化体系和神圣体系,在其中进行选择。
就像霍顿认为的那样,"人们拒绝在没有真正宗教行为,对人们的社会关系领域超越纯粹人类社会的范围延伸"。事实上,人们并没有真的想放弃宗教,而只不过是由于社会的变迁,人们改变了对宗教追求,换了不同的形式。
于是,在传统社会中的以社会经济结构为基础,或以教会和国家为基础的神圣世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神圣世界的统一性被逐步破坏,只是在个体私人领域内的个人自我认同和个人虔信的结构中。这种宗教的私人化形式不再信赖传统的宗教教会模式,因而是一种"无形的宗教"。
五、卢克曼所定义"世界观"
在卢克曼看来,"社会结构整体而言是世界观的客观化。确实,社会结构作为一个行为系统是由世界观定向的"。 "世界观"是卢克曼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世界观提供了关于普遍秩序的范式系统, 通过这种意义重新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意义。总之, 世界观对于人来说, 乃是一个客观的与历史的实在。
"正是世界观是社会客观化的历史实在这一事实可以解释它为个人所具有的关键功能"。在具体的问题中,"世界观以各种形式在社会中被客观化。某些有社会意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由各种类型的象征所代表,例如,旗帜、圣像、图腾等等。然而,世界观赖以社会客观化的最重要形式是语言"。事实上,最大的客观化的表现就是其语言的变化过程。就这样,卢克曼给其概念下了定义,"世界观作为一个'客观的'与历史的社会实在,执行着本质上的宗教的功能,我们将他定义为宗教的基本社会形式"。在卢克曼看来作为一个客观的、简单的、历史的世界观是宗教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功能,世界观在社会中是一个普遍的意义系统。世界观的存在不仅仅是历史的客观实在,而且它也是道德实在。
"神圣世界在世界观内表述得越清楚,内化的宗教表象越有可能在个人意识之中构成一个相对突出的'宗教'层面,个人意识被社会化而进入这一世界观之中"。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把自己的世界观定义在基督教这里来看待,越来越多的人把内心对基督教的虔诚类比于对各个教堂所作出的忏悔精神、虔信和虔诚。
在这种社会结构之下,对于一个信徒来说,宗教就是其生存的方向,世界观成为一种道德体系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世界观作为一个超越的道德体系有一种强制性特征,不能在社会关系的直接脉络中趋近这一特征"。
卢克曼认为,世界观已经在逐步融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基督教是在以功能性方式,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某种道德基础的"实在"。
在卢克曼的理论中,世界观的外显形式成为了人们精神方向,同样也是社会的发展方向,同时,宗教以这样的方式占有了人们大部分的精神领域。宗教在传统社会中的合法性功能在渐渐丧失的这种趋势也没能避免。世界观不在是社会整合的价值基础,这使得社会规范秩序与超越性的神圣世界日益疏远,这就意味着,神圣世界的社会基础不在以教会为基础,而转换成为私人领域内的个人自我认同建构。这就意味着人们对"终极意义"的追求成为了一种纯粹的"私人"需要。
参考文献:
[1][德]卢克曼.无形的宗教[M].覃方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的要素[M].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刘爽(1988-),女,北京人,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女性社會学、性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