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生画事散记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le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国家画院,张培生除了艺术交流部的工作,还担任当代人物画大家刘健先生的助教,组织中国人物画高研班刘健工作室的教学工作。
  在北京西郊,一处闹中取静的画室,每当夜深人静,张培生会伫立案前,挥毫泼墨,完全沉浸在创作中。
  在中华文化苑陈列有数量繁多的古代瓷器、玉器和书画的工作室,张培生闲暇时光会与三五同道品茶、鉴赏、探讨交流。
  循着这样的日常轨迹,约略可知画家张培生当下的生活与创作状态。
  张培生的家乡山东临朐,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著名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父亲张兰云为当地十里八乡出名的能工巧匠,喜书善画。每每父亲写字作画时,幼年的张培生最为殷勤,忙着抻纸、磨墨,好奇地跟着涂写梅、兰、竹、菊。入学后兴趣更加浓厚,他千方百计搜集一些画册、报刊上的国画描摹,日子久了,竟能画得有模有样,逐渐展露出美术方面的天赋与才华,成了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小画家”。
  一次,张培生在同学那里偶然看到杨之光编著的《中国人物画技法》,顿觉眼前一亮,内心被深深触动,说不出是激动、喜悦还是迷恋。他借来这本画册,如获至宝地捧读着,并赶在归还之前,工工整整地把全书抄写和描画下来,厚厚的一摞,有空闲就照着练习临摹,完全进入了痴迷状态。
  1994年,张培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美术专业考试,同时被中国美院、中央美院、天津美院录取。经过反复考量,他踏入了中国美院的大门,由此开始了中国画学习的专业之路。
  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是蔡元培、林风眠1928年创建的国立艺术院,大师云集,人才辈出,有着完备的教学体系和优良学风。张培生从沂蒙山区农村来到江南水乡,由乡村中学进入高等美术学府,一切都是那样新奇和陌生。在学校,除了人物画专业的学习,他同时还接受了山水、花鸟、书法、篆刻、诗词题跋等课程的系统训练,著名人物画家唐勇力担任他的班主任。张培生聆听老师们的教导,研习老师的笔墨技法,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和浸染。
  艺术殿堂的大门在张培生眼前打开,面对源远流长、厚重浩瀚的中国画艺术,张培生感到了饥饿,几乎整天都泡在画室和图书馆,他认真聆听老师的授课,走进图书馆潜心攻读,虚心与同学交流探讨,研赏美术馆、博物馆的展览和收藏……勤奋、艰苦的学习,使张培生对中国画的传承有了全面认知,接受了系统严格的绘画训练,奠定了坚实的中国画创作基础。
  大学毕业工作后,出于对艺术的尊重和执着追求,经多方考量,他很快辞去了令人羡慕的工作,来到北京,继续学习深造。
  2010年进入中国国家画院冯远工作室人物画高研班学习,是张培生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冯远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画传承与发展、东西方绘画等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思考和见解,张培生追随冯远先生,感受先生的人格魅力,学习先生的创作精神,汲取丰厚的艺术营养。张培生回忆说:“在冯远先生身上,我学到的不仅仅是方法技法,更是对艺术精神的虔诚与敬畏,对艺术境界的不懈追求,对艺术创作的全身心投入。”
  2013年,张培生担任刘健工作室助教,近距离接触和受教于刘健先生。刘健先生对中国画笔墨的高超驾驭,绘画创作时解衣磅礴、物我两忘的自由状态,同样深刻影响着张培生对水墨人物画创作的观念与认知。
  这些重要的人生和学习经历,对张培生的影响无疑是重大而深远的。冯远、刘国辉、唐勇力、刘健、吴宪生、尉晓榕等当代中国画名家的悉心指教、耳提面命,使张培生的艺术学养和创作能力有了跨越式提升。张培生的人物画創作题材与领域,大致分为乡土人物、先贤雅士和都市众生相三个方面。
  在张培生心灵深处,对故乡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结。沂蒙乡村淳朴的民风,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民间美术,以及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无不在他心灵留下深深烙印。当他拿起画笔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去表现乡土生活和乡间人物。在他笔下,人物形象、表情、服饰和人物生活劳作的场景,都承载着岁月的沧桑,物有人的灵性,人有物的形迹,物人交融,天人合一,作品发散着泥土的芬芳,具备了自然质朴、大美而又诗意的特征。他的《锄罢》《田园小憩》以及农民肖像系列等作品,每每印证了这一观点。
  在历史的长河中,灿若星辰的仁人志士、思想先躯和文化巨匠,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用手中的画笔为他们造像,传承他们的思想精神,抒写内心的崇敬之情,是画家的使命所在。冯远先生曾创作大型人物画作品《世纪智者》,唐勇力先生曾创作大型史诗作品《开国大典》,作为他们的弟子,张培生在这方面同样有所作为,创作了以近现代文化名人为主体的《百年求索》。在这幅作品中,他通过巧妙构思,将众多文化大师安排在同一画面,人物形象准确、生动、传神。笔墨的运用从容娴熟,挥洒自如;在画面把握上,更是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另一幅人物画作品《为弘一法师造像》,亦极具特色。画面处理上,淡化了线的表现,以墨为主,着力刻画人物情态。散淡的笔墨基调折射出人物历尽世间繁华与苍凉,自滚滚红尘皈依佛门,悲欣交集的心路历程,画面背景施以大片空白,给人留下无尽的视觉与思考延伸空间。
  创作之余,张培生酷爱古玩收藏,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对书画、瓷器,古玉、古砚等都有深入研究。在北京,他经常光顾京城各大古玩市场,经年累月,乐此不疲。对古玩行里的趣闻轶事、古玩人的得失悲喜更是耳熟能详。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他把画笔指向了收藏市场的众生相。他无数次带着速写本,在店铺、摊位和人流中写生,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完成了大型人物组画《盛世收藏图》的创作。这组人物画作品,刻画反映了和谐盛世下的收藏市场,卖家在摆摊、展示、推销古玩杂项,买家在观看、挑选、把玩、讨价还价;熙熙攘攘的淘宝人群有的扎堆闲聊,有的在驻足围观……张培生以其深厚扎实的造型功力,生动简约的笔墨语言,成功塑造了一个个鲜活人物,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这组作品一经问世,立刻引起广泛关注,受到圈内外一致好评。甚至引发出这样的评论:
  百多年前,京城画家陈师曾创作《北京风俗》,描绘了民国时期北京的风土人情;20多年前,京城画家马海方创作《天桥人物组画》,描绘了北京民间的三教九流;而今,画家张培生创作《盛世收藏图》,描绘了当下北京繁荣的收藏文化,这三件作品具有重要艺术和史料价值,可以构成一个清晰的脉络,从中我们可以体味时代的巨大变迁、人物画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一代代国画家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
  张培生注重学习吸收古今各家各派所长,在中国画题材、章法、意境、笔墨方面,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他在锤炼传统笔墨功夫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笔墨的抒情功能,画面以大笔侧锋写出,粗犷处必关照精细,纷乱中暗含条理,看似漫不经心,率性为之,实则匠心独运,极具创新精神与个人风格。不同的创作题材,张培生善用不同的笔墨手法加以表现,重大题材、大幅作品气势宏大、意韵丰厚;小品画作空灵简约,情趣横生,显示了他驾驭笔墨的高超能力。
  张培生成长于山东大地,深受齐鲁文化滋养,青年时期南渡求学,接受江南文化哺育,之后北上京城,得到京味文化浸染。这样的游学生活经历,对其知识架构和审美情趣有着不言而喻的影响。张培生文人气质浓郁,重视文化修养、艺术品位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中国画作为集诗、书、画、印诸多因素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加之其文化意味和哲学理致高于形质的特殊形态,要求画家不仅具备画家之情趣,亦应具备诗人之怀抱,书法家之意致,哲学家之理智,戏曲家之雅谑,甚至僧侣之禅意……张培生酷爱古书典籍,寄情古玩书画,潜心参悟禅宗,每每有所心得。正是这些画外的学养与修行,使他一步步向着深厚之学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包容之胸怀的境界靠近,也使他的作品更加富有至美境界。
  探索与创新是张培生艺术追求的显著特征。他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今人,更不愿重复自己,从创作题材、绘画语言到审美趣味,无不追求变化与新意,使作品充满了探索性和陌生化效果。观其画作,不难发现,他不同时期的作品,都有着鲜明的阶段性艺术特征。近年来,他的视野更开阔,创作题材更宽泛,艺术语言也更加富有个性,在创作题材和作品形制上不断挑战自我、寻求新的突破。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WHO的UAP的诊断标准,将6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30例)和阿司匹林对照组(30例)进行治疗,观察两组对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任何社会环境之下,我们的基层党员以及各届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工作,这是因为做好党风廉政建设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党在人民群众中间的
目的观察倍他乐克治疗心脏X综合征(CSX)的疗效。方法72例X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硝酸酯和阿司匹林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6例,常规治疗加倍他乐克治疗组(治疗组)36例,服药10周,观察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等院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正确认识高教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入手,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努力加
阳明先生是我国明朝著名政治家。在理论方面,他的智慧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观、“明德亲民”的政治主张和“赏罚严明”“情法交申”“重纲纪”的法器
期刊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方法26例急性白血病,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给予常规和大剂量化疗,化疗联合rhIL-11治疗,观察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