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个别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对皖北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缺乏统一指导思想、校园足球文化依托的足球活动贫乏、校园足球文化制度严重滞后和校园足球文化输送链出现断层。对此,提出指导思想的确立、校园足球文化的选择及校园足球文化应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规律三项建设举措。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建设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 (2015,简称方案)中提及“足球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发展和振兴足球,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培育体育文化、发展体育产业、实现体育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并将青少年校园足球列为足球后备人才的储备库。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必将伴随着校园足球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从唯物辩证的角度看,二者为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当前,关于校园足球文化领域的研究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层面上的,二是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张长城[1]等研究了校园足球的概念,并从指导思想、价值导向、组织保障和基本实践形式四个方面概况了其内涵;侯学华[2]等将校园足球核心价值体系分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和以足球为中心两个方面;对校园足球和足球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构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代方梅[3]等对校园足球休闲化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及主要措施作出了研究,并认为营造足球文化氛围是校园足球休闲化发展的前提;王炜华[4]等对校园足球活动的概念、内涵、文化以及与阳光体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校园足球文化的作用有控制作用、聚合作用、推动作用、提升中国足球信誉的作用。
一、皖北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突出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指导思想
目前,皖北区域校园足球文化的发展多处于被动状态。在考察的多所足球特色学校中,无一所有自己的校园足球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对此,受访的12名校长均表示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行事;而市、区级教育局分管体育的领导也是根据上级领导机构发的文件精神去指导各足球特色学校的校园足球活动,没能使《方案》与各足球特色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确立出本校足球文化建设的长期发展指导思想。
(二)校园足球文化依托的足球活动贫乏
皖北区域足球特色学校中很少有班级上够足球课程,甚至根本不上足球课,校足球队每周训练2至3次;区级、市级校园足球联赛规模小、重视程度低。非足球特色的学校,关于足球活动的开展近乎为零,更涉及不到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皖北青少年校园足球校队中,参加足球训练的男、女生性别比例失调,男生占绝大部分。从这点可以看出,皖北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的载体非常贫乏,其活动类别与方式有待于深度开发。
(三)校园足球文化制度严重滞后
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应在一定的足球制度文化中进行,才能井然有序的得到发展。皖北青少年特色足球学校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时缺乏相应校级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例如在教师与队员角色的定位、运行机制、组织形式、激励机制以及远景发展规划等几无设置,形成较为被动的局面。
(四)校园足球文化输送链出现断层
皖北区域足球特色学校的学生和非足球特色学校的学生流动混乱;同时校园足球文化在初中以后难以进入高中的门槛,形成断层。这几年我们宿州一中、二中在大环境的压力下也适当地招一些足球特长生,这可以说是一件可喜的改观,但招收的条件偏高,致使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学生被拒之门外。在高中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将导致参与足球练习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在足球的技能、文化意识上出现废黜。
二、皖北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举措
(一)指导思想的确立
党中央在制定《方案》时,已明确了其指导思想,“把足球改革发展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并著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等等。《方案》是国家站在国民体质整体提升的高度,形成的国策。皖北区域中、小学校应及时改革教育综合评价体系,遵循国家教育指导思想,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思想,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改变重文轻武的现状,以学生为本,加大对足球教师的激励,着眼素质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开创文体并举,教学相长的新局面。
(二)校园足球文化的选择
足球运动的发展根植于足球文化的发展。皖北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早在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中进行谋划,淡化我国足球当前操之过急的功利主义,从“利本位”到“人本位”转变,贯通各级学校足球文化发展链,对校园足球文化进行精心培育,大力宣传和营造足球文化氛围,使得后继参与者在此熏陶下,形成自发性、快乐性并具有民族自豪感的意识进行足球锻炼。
(三)校园足球文化应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规律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对青少年进行足球文化普及教育时,应遵循其认知发展的规律,主要是促使其对校园足球文化的理解和对此认知结构的提高;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不注重足球文化知识的灌输,而是有目的的引导、启发,同时丰富现有足球活动的内容及组织方式,激发学生对足球认知的自发性和内驱力,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疑点问题为其提供相关的线索或例证,启发学生自己找到答案或知识,使青少年学生在不断积累足球相关文化知识的同时,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最终构建出符合本校特色的足球文化氛围。
三、结语
足球文化包罗万象又异彩纷呈,融入校园文化并成为其一个子系统,将经历漫长的过程。皖北青少年校园足球在当前相关政策、制度、物质条件以及人力资源等欠缺的情况下,校园足球文化应先知先行,只有积极建设、发展好这个足球的内部驱动因素,才能使校园足球把握正确方向,才能营造浓郁的校园足球氛围,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喜爱足球运动进而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1]张长城,刘裕.“校园足球”内涵的逻辑学辨析[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31 (2):73-79.
[2]侯学华,王彬,薛立,陈亚中,朱磊,高建强.校园足球核心价值体系构建[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 (3):87-91.
[3]代方梅,梁忠.校园足球休闲化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 (12):90-93.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建设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 (2015,简称方案)中提及“足球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发展和振兴足球,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培育体育文化、发展体育产业、实现体育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并将青少年校园足球列为足球后备人才的储备库。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必将伴随着校园足球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从唯物辩证的角度看,二者为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当前,关于校园足球文化领域的研究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层面上的,二是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张长城[1]等研究了校园足球的概念,并从指导思想、价值导向、组织保障和基本实践形式四个方面概况了其内涵;侯学华[2]等将校园足球核心价值体系分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和以足球为中心两个方面;对校园足球和足球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构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代方梅[3]等对校园足球休闲化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及主要措施作出了研究,并认为营造足球文化氛围是校园足球休闲化发展的前提;王炜华[4]等对校园足球活动的概念、内涵、文化以及与阳光体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校园足球文化的作用有控制作用、聚合作用、推动作用、提升中国足球信誉的作用。
一、皖北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突出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指导思想
目前,皖北区域校园足球文化的发展多处于被动状态。在考察的多所足球特色学校中,无一所有自己的校园足球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对此,受访的12名校长均表示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行事;而市、区级教育局分管体育的领导也是根据上级领导机构发的文件精神去指导各足球特色学校的校园足球活动,没能使《方案》与各足球特色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确立出本校足球文化建设的长期发展指导思想。
(二)校园足球文化依托的足球活动贫乏
皖北区域足球特色学校中很少有班级上够足球课程,甚至根本不上足球课,校足球队每周训练2至3次;区级、市级校园足球联赛规模小、重视程度低。非足球特色的学校,关于足球活动的开展近乎为零,更涉及不到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皖北青少年校园足球校队中,参加足球训练的男、女生性别比例失调,男生占绝大部分。从这点可以看出,皖北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的载体非常贫乏,其活动类别与方式有待于深度开发。
(三)校园足球文化制度严重滞后
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应在一定的足球制度文化中进行,才能井然有序的得到发展。皖北青少年特色足球学校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时缺乏相应校级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例如在教师与队员角色的定位、运行机制、组织形式、激励机制以及远景发展规划等几无设置,形成较为被动的局面。
(四)校园足球文化输送链出现断层
皖北区域足球特色学校的学生和非足球特色学校的学生流动混乱;同时校园足球文化在初中以后难以进入高中的门槛,形成断层。这几年我们宿州一中、二中在大环境的压力下也适当地招一些足球特长生,这可以说是一件可喜的改观,但招收的条件偏高,致使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学生被拒之门外。在高中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将导致参与足球练习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在足球的技能、文化意识上出现废黜。
二、皖北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举措
(一)指导思想的确立
党中央在制定《方案》时,已明确了其指导思想,“把足球改革发展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并著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等等。《方案》是国家站在国民体质整体提升的高度,形成的国策。皖北区域中、小学校应及时改革教育综合评价体系,遵循国家教育指导思想,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思想,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改变重文轻武的现状,以学生为本,加大对足球教师的激励,着眼素质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开创文体并举,教学相长的新局面。
(二)校园足球文化的选择
足球运动的发展根植于足球文化的发展。皖北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早在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中进行谋划,淡化我国足球当前操之过急的功利主义,从“利本位”到“人本位”转变,贯通各级学校足球文化发展链,对校园足球文化进行精心培育,大力宣传和营造足球文化氛围,使得后继参与者在此熏陶下,形成自发性、快乐性并具有民族自豪感的意识进行足球锻炼。
(三)校园足球文化应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规律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对青少年进行足球文化普及教育时,应遵循其认知发展的规律,主要是促使其对校园足球文化的理解和对此认知结构的提高;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不注重足球文化知识的灌输,而是有目的的引导、启发,同时丰富现有足球活动的内容及组织方式,激发学生对足球认知的自发性和内驱力,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疑点问题为其提供相关的线索或例证,启发学生自己找到答案或知识,使青少年学生在不断积累足球相关文化知识的同时,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最终构建出符合本校特色的足球文化氛围。
三、结语
足球文化包罗万象又异彩纷呈,融入校园文化并成为其一个子系统,将经历漫长的过程。皖北青少年校园足球在当前相关政策、制度、物质条件以及人力资源等欠缺的情况下,校园足球文化应先知先行,只有积极建设、发展好这个足球的内部驱动因素,才能使校园足球把握正确方向,才能营造浓郁的校园足球氛围,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喜爱足球运动进而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1]张长城,刘裕.“校园足球”内涵的逻辑学辨析[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31 (2):73-79.
[2]侯学华,王彬,薛立,陈亚中,朱磊,高建强.校园足球核心价值体系构建[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 (3):87-91.
[3]代方梅,梁忠.校园足球休闲化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 (12):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