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时代,每个孩子都对大自然有天生的热情。正巧,我小时候生长在一个小镇里,小镇偏远,附近有连绵的青山、盛满鱼虾的河流和承载着期望的稻田。我很喜欢那里的生活,与小伙伴在田野间撒欢,去山林里追逐奔跑,总有无尽的乐趣。
我和朋友享受着春天的香、夏日的烈、秋季的爽和凛冬的寒。不过,我和小伙伴对自然的认知有很大的差异,那就是我很讨厌下雨,而他们非常喜欢雨水的来临。
“下雨有什么不好啊?庄稼都能喝饱,有个好收成,全家都高兴了。”
“就是啊。你想想,大雨过后,河里的鱼虾更好捞了,我们还能改善伙食。”
“而且,雨后空气也很清新,山里的味道更好闻了。”
……
是呀是呀,在小伙伴眼里,下雨有一万个好处。我从不否认他们的说辞,但是我厌恶雨天不是因为下雨不好,而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是从内心散发出的,找不到源头,无法解释。从我有记忆开始,我就不喜欢下雨。
我听不出“雨打芭蕉”的诗意,感受不到“春雨润如酥”的美好,无法拥有“画船听雨眠”的心境。一到下雨天,爱吃的食物失去了香味,爱看的节目带来不了快乐,呼唤我玩耍的伙伴显得格外聒噪……这种情绪是无法控制的,仿佛雨滴是一个开关,当连绵的阴雨天来到时,我的开关就被触发了,我感觉压抑、不快乐,心情就像天空中黑压压的乌云,变得沉郁消极、敏感易怒。
起初,大家知道我每逢雨天就会不开心,还会安慰我,试图帮我接受雨天的美好。时间久了,谁又能一直有耐心劝慰这样奇怪的人呢?后来,他们看到我雨天心情不佳时,都习以为常,甚至有人说起风凉话:“她就是矫情了,下雨就下雨,装什么忧郁。”“就是啊,不喜欢雨天又说不出原因,平白无故地忧伤,不就是矫情嘛。”……
我很委屈,却无法辩解,只能默默安慰自己:只是玩笑而已,没关系的。不下雨的时候,我还是好好的,和大家都很融洽。
初中的语文课上,语文老师讲到《红楼梦》里黛玉葬花的桥段,谈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气质和浓重的颓伤情绪。我的同桌忽然笑出声,老师问他在笑什么,同桌站起来,指了下我,回答:“我想到了我同桌陈露,她一看到下雨就会难过消沉,和这个林黛玉葬花的情况还蛮像。”班上的同学都笑起来,一双双眼睛看着我,我如坐针毡,面颊灼热。老师问我:“陈露同学,你不喜欢雨天有什么原因吗?”
自此之后,这个玩笑还变成一个梗——“黛玉葬花,陈露见雨”,没有公主命还有公主病。那段时间,我陷入极度自我怀疑中:是不是真的有点矫情了?别人的心情都不会受到天气影响,雨天不开心其实是我自己的心态问题?那时候,没人理解我,更没人回答我的问题,我独自在这件事中反复纠结、自我否定。如果我有足够的理由说服大家雨天与心情不好有必然关系,是不是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抑郁?
每个人面对伤害时,都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有的人选择自闭,有的人则学会隐藏,我属于后者。我不再表露情绪,雨天的时候即使低落沮丧也藏得很好,像“正常人”一样说说笑笑,仿佛没有看到听到窗外连绵的雨。随着时间推移,熟悉的人认为我的“雨天矫情病”治好了,新认识的朋友则完全不会感知到原来我不喜欢雨。
当一个人面对阴雨天时,我才敢袒露自己被雨打湿的心情。在雨天,我不开心,沮丧地发呆,感伤地写日记,周围的一切都在发霉。当我已经做好准备,把这些情绪永远藏在心底,当成一个人的秘密时,我有了一个重大发现!
读高中时,我在网上查资料,无意发现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雨天忧郁症”,指的是有些人一旦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就会变得情绪激动,精神不振,沉默寡言,看上去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有些案例中,严重的忧郁患者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
而出现“雨天忧郁症”的状况也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调控人心情的“自律神经”和“气压”有着深刻的联系。雨天,气压较低,空气中含氧量少,交感神经处于低潮,身体会感到不适,精神也会变低落。
鼠标停在网页,我的目光落在“雨天忧郁症”这五个字上,心中的震惊久久无法平息。原来,一切不是没有原因的;原来,不是我矫情;原来,我没有不正常……我只是身体和精神比平常人更敏锐,能捕捉到天气变化时微妙的能量场。我忽然有了底气,以后再也不要装作快乐了,我的敏感并不是矫情!
回到家我把从前的心结和“雨天忧郁症”的道理告诉妈妈,妈妈笑着问我:“如果你一直不知道‘雨天忧郁症’,难道就一直将自己放在这个枷锁里,不去接受真实的自己?”
我哑然,原来曾经的苦恼和委屈不是因为自己的怪异不被接受,而是我一直在和那个有“雨天忧郁症”的自己对抗。在对抗中,无法认可自己,从而想要寻找一个完美答案解释自己的格格不入。可是我忘了,懂的人自然会懂,应该过好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过好别人眼中的人生。
此后,我会大大方方承认情绪不佳是因为下雨。当然,也有人会质疑:“你未免太多愁善感了吧。”但是,我从来不会拉出“雨天忧郁症”当挡箭牌,我的答案是:“没办法,我从小就是这样的。”
我是一名“雨天忧郁症”患者,当我接受自己的设定时,我觉得人生出现了彩虹。
我和朋友享受着春天的香、夏日的烈、秋季的爽和凛冬的寒。不过,我和小伙伴对自然的认知有很大的差异,那就是我很讨厌下雨,而他们非常喜欢雨水的来临。
“下雨有什么不好啊?庄稼都能喝饱,有个好收成,全家都高兴了。”
“就是啊。你想想,大雨过后,河里的鱼虾更好捞了,我们还能改善伙食。”
“而且,雨后空气也很清新,山里的味道更好闻了。”
……
是呀是呀,在小伙伴眼里,下雨有一万个好处。我从不否认他们的说辞,但是我厌恶雨天不是因为下雨不好,而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是从内心散发出的,找不到源头,无法解释。从我有记忆开始,我就不喜欢下雨。
我听不出“雨打芭蕉”的诗意,感受不到“春雨润如酥”的美好,无法拥有“画船听雨眠”的心境。一到下雨天,爱吃的食物失去了香味,爱看的节目带来不了快乐,呼唤我玩耍的伙伴显得格外聒噪……这种情绪是无法控制的,仿佛雨滴是一个开关,当连绵的阴雨天来到时,我的开关就被触发了,我感觉压抑、不快乐,心情就像天空中黑压压的乌云,变得沉郁消极、敏感易怒。
起初,大家知道我每逢雨天就会不开心,还会安慰我,试图帮我接受雨天的美好。时间久了,谁又能一直有耐心劝慰这样奇怪的人呢?后来,他们看到我雨天心情不佳时,都习以为常,甚至有人说起风凉话:“她就是矫情了,下雨就下雨,装什么忧郁。”“就是啊,不喜欢雨天又说不出原因,平白无故地忧伤,不就是矫情嘛。”……
我很委屈,却无法辩解,只能默默安慰自己:只是玩笑而已,没关系的。不下雨的时候,我还是好好的,和大家都很融洽。
初中的语文课上,语文老师讲到《红楼梦》里黛玉葬花的桥段,谈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气质和浓重的颓伤情绪。我的同桌忽然笑出声,老师问他在笑什么,同桌站起来,指了下我,回答:“我想到了我同桌陈露,她一看到下雨就会难过消沉,和这个林黛玉葬花的情况还蛮像。”班上的同学都笑起来,一双双眼睛看着我,我如坐针毡,面颊灼热。老师问我:“陈露同学,你不喜欢雨天有什么原因吗?”
自此之后,这个玩笑还变成一个梗——“黛玉葬花,陈露见雨”,没有公主命还有公主病。那段时间,我陷入极度自我怀疑中:是不是真的有点矫情了?别人的心情都不会受到天气影响,雨天不开心其实是我自己的心态问题?那时候,没人理解我,更没人回答我的问题,我独自在这件事中反复纠结、自我否定。如果我有足够的理由说服大家雨天与心情不好有必然关系,是不是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抑郁?
每个人面对伤害时,都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有的人选择自闭,有的人则学会隐藏,我属于后者。我不再表露情绪,雨天的时候即使低落沮丧也藏得很好,像“正常人”一样说说笑笑,仿佛没有看到听到窗外连绵的雨。随着时间推移,熟悉的人认为我的“雨天矫情病”治好了,新认识的朋友则完全不会感知到原来我不喜欢雨。
当一个人面对阴雨天时,我才敢袒露自己被雨打湿的心情。在雨天,我不开心,沮丧地发呆,感伤地写日记,周围的一切都在发霉。当我已经做好准备,把这些情绪永远藏在心底,当成一个人的秘密时,我有了一个重大发现!
读高中时,我在网上查资料,无意发现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雨天忧郁症”,指的是有些人一旦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就会变得情绪激动,精神不振,沉默寡言,看上去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有些案例中,严重的忧郁患者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
而出现“雨天忧郁症”的状况也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调控人心情的“自律神经”和“气压”有着深刻的联系。雨天,气压较低,空气中含氧量少,交感神经处于低潮,身体会感到不适,精神也会变低落。
鼠标停在网页,我的目光落在“雨天忧郁症”这五个字上,心中的震惊久久无法平息。原来,一切不是没有原因的;原来,不是我矫情;原来,我没有不正常……我只是身体和精神比平常人更敏锐,能捕捉到天气变化时微妙的能量场。我忽然有了底气,以后再也不要装作快乐了,我的敏感并不是矫情!
回到家我把从前的心结和“雨天忧郁症”的道理告诉妈妈,妈妈笑着问我:“如果你一直不知道‘雨天忧郁症’,难道就一直将自己放在这个枷锁里,不去接受真实的自己?”
我哑然,原来曾经的苦恼和委屈不是因为自己的怪异不被接受,而是我一直在和那个有“雨天忧郁症”的自己对抗。在对抗中,无法认可自己,从而想要寻找一个完美答案解释自己的格格不入。可是我忘了,懂的人自然会懂,应该过好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过好别人眼中的人生。
此后,我会大大方方承认情绪不佳是因为下雨。当然,也有人会质疑:“你未免太多愁善感了吧。”但是,我从来不会拉出“雨天忧郁症”当挡箭牌,我的答案是:“没办法,我从小就是这样的。”
我是一名“雨天忧郁症”患者,当我接受自己的设定时,我觉得人生出现了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