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虽早已不复存在,但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
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现上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达到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答案。如此以来,学生则会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毫无自己主动的思维。长此以往,其思维的火花就会随时熄灭,从此烟消云散。怎样让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燃烧扩展,换言之,教师应注意哪些问的艺术,我认为,不妨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赏“问”
课堂教师是一种双向交流,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经过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所发现的问题,教师更应抱以欣赏的态度,因为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上的终点。如果教者因怕学生提问打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时间或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冷僻古怪自己答不出来难堪,而回避学生的提问或对学生的提问作一番含糊其辞的解答,这实质上是对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扼杀。学生只有在提问得到教师的支持、常识时,他们的思维才会进发出创新的火花,才会有勇气在今后的学习中提出更多的问题,从而养成主动探求、积极质疑的习惯。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逐渐掌握探索的方法,当然要驾驭好学生课堂提问,教师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和不怕问倒的气魄。
二、教“问”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应把课堂教学的目标由单一瞄准一篇文章的把握,扩展为借助一篇文章指导同类文章的学法,从而将学生思维的起点由寻求问题的解决提前至寻求问题本身。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在指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教给一般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设疑的常规角度,养成质疑的习惯,从而掌握自学此类文章的方法。
三、激“问”
如果说教“问”着眼于养成习惯,让学生掌握感知课文的基本设问方法,激“问”则应引导学生在理解鉴赏层面上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培养学生探求问题的能力。
课堂三问,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问之重要,问之多样,问之难易,问之艺术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思索和探讨的,“风正”才能“一帆悬”,陶行知先生有言,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我想,在教学之中,只要我们教师每每发问每事追问,以求“风正”,那么学生的思维定会灵动多姿,那时“风景这边独好”将不再会是幻觉。
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现上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达到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答案。如此以来,学生则会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毫无自己主动的思维。长此以往,其思维的火花就会随时熄灭,从此烟消云散。怎样让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燃烧扩展,换言之,教师应注意哪些问的艺术,我认为,不妨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赏“问”
课堂教师是一种双向交流,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经过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所发现的问题,教师更应抱以欣赏的态度,因为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上的终点。如果教者因怕学生提问打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时间或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冷僻古怪自己答不出来难堪,而回避学生的提问或对学生的提问作一番含糊其辞的解答,这实质上是对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扼杀。学生只有在提问得到教师的支持、常识时,他们的思维才会进发出创新的火花,才会有勇气在今后的学习中提出更多的问题,从而养成主动探求、积极质疑的习惯。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逐渐掌握探索的方法,当然要驾驭好学生课堂提问,教师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和不怕问倒的气魄。
二、教“问”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应把课堂教学的目标由单一瞄准一篇文章的把握,扩展为借助一篇文章指导同类文章的学法,从而将学生思维的起点由寻求问题的解决提前至寻求问题本身。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在指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教给一般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设疑的常规角度,养成质疑的习惯,从而掌握自学此类文章的方法。
三、激“问”
如果说教“问”着眼于养成习惯,让学生掌握感知课文的基本设问方法,激“问”则应引导学生在理解鉴赏层面上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培养学生探求问题的能力。
课堂三问,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问之重要,问之多样,问之难易,问之艺术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思索和探讨的,“风正”才能“一帆悬”,陶行知先生有言,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我想,在教学之中,只要我们教师每每发问每事追问,以求“风正”,那么学生的思维定会灵动多姿,那时“风景这边独好”将不再会是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