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材料在地铁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价值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pan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地铁公共艺术中的综合材料
  综合材料的应用与其所处的公共空间是密不可分的。地铁站之所以很特殊是因为它属于室内的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作品大多创作于墙面、天花吊顶、地面、柱面以及车的内室等。因此受公共空间和人流来往频繁的限制,地铁站中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以壁画、装置、雕塑、艺术墙、新媒体艺术为主,综合材料的使用也必须与之相互适应。由综合材料独有的审美特性引发的视觉效果是其重要价值的体现,同时综合材料的魅力在地铁站这个特殊的公共空间内大放光彩。
  (一)综合材料在地铁站中的特殊属性
  1. 材料的安全性是地铁公共艺术创作中考虑的首要因素
  地铁是一个相对封闭、人流量大的公共空间。综合材料的选择上应该保证无毒、环保、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以及达到相应的耐火等级。在触手可及的公共艺术作品中,应尽量避免将尖锐面、孔洞等朝向人群,以免会有安全隐患。例如高米店南站的装置作品存在多处尖锐面容易引发危险。地铁管理人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后,在其前方设置了护栏降低了危险系数,但护栏的隔离也影响到了该作品的观赏效果。
  2. 坚固耐用和易维护的材料是地铁公共艺术能够长期完整地存在于公众视野内的基础
  因地铁站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高、空气不流通,因此目前在材料的选择上国内已有较完善的相关技术规范。同时也应考虑到材料的清洁问题。一般表面光滑、造型流畅的材料比较利于清洗。笔者发现陶瓷、石材、不锈钢、铜、塑料等是目前运用较广的地铁公共艺术材料。
  虽然在选材上要选坚固耐用和易维护的材料,但是任何材料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需要定期保养与更换。每个公共空间的位置不同,公共艺术保养的难度也不同。因此,尽量实地考察过环境后选用方便替换的材料。特别是隧道部分选材时应格外谨慎,由于震动大、冷热变化明显等原因会导致墙面材料脱落。例如2号线东四十条站的《走向世界》大型陶瓷镶嵌壁画。因为建造年代久远再加之列车行驶中产生的震动,曾导致多块瓷砖脱落。虽然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是陶瓷壁画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瓷砖在后期更换时易产生色差、错位等问题,很容易影响视觉效果。
  3. 不同材料的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具有软导向作用
  材料的运用是公共艺术最直观的体现。地铁特殊的公共空间有别于地上空间,空间模式相似且缺少地面参照,人们身处其中容易丧失方向感。因此材料的尺寸、颜色、造型等特征更能在第一时间内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乘客在对不同材料反复记忆的交互中将形成视觉习惯,从而能够快速地辨识方位。通过公共艺术这种形式可以很好的改善地铁空间的视觉体验,增强地铁站的可读性使乘客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多的有效信息,避免无效停留时间起到空间软导向的作用。例如:机场线的东直门站,有着“国门第一线”的美誉。大面积的红色墙面和灯光的配合视觉冲击力很强。传统图案的运用也使得站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纷杂的人群中,乘客也能一眼识别到这个站点并且迅速获取相关信息。
  (二)综合材料在地铁公共艺术中的审美属性
  从艺术审美角度观之,综合材料本身就具备了很多美的属性,材料本身的材质、色彩、肌理、触感、体块感很容易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热情。公共艺术兼具公共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属性,因此对材料的认知也应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将综合材料运用到极致充分表达出公共艺术的审美价值,赋予材料以生命力。
  1. 色彩是公共艺术材料表现的最主要内容
  公共艺术的创作中色彩的搭配占据很重要的部分。因为乘客在地铁站中停留的时间很短暂,对公共艺术的关注程度主要通过该作品的色彩先传达给乘客。人的视觉神经对色彩反应最快,其次才是空间位置、形状,最后才是作品的细节分析。
  公共艺术作品中的色彩是有情感的,当色彩传入人的大脑后会形成一系列的心理反应。通常暖色调的艺术作品会给人一种活泼、快乐、温馨的感觉;冷色调给人以平静、忧郁、沉稳的感觉。因此,在空间相对宽敞的地铁站,根据当地的文化背景可选用暖色调的公共艺术易于活跃空间气氛。例如动物园站采用了琉璃马赛克拼贴壁画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整个壁画采用了大面积的黄色、橙色作为主色调,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同时也很好的呼应了儿童活泼向上的特点。然而在相对狭窄的空间中,可采用冷色调来增加空间的进深感,例如公主坟站的墙面为天蓝色,给人以沉稳的感觉,有效地缓解了空间的局促感。
  除了冷暖色调之外,材料颜色的选取也可以根据地铁站点周边环境提取地域色,并将其巧妙地融入车站空间中,能够很好地表现该地域的特色。例如雍和宫站,红色的立柱、金色的吊顶、汉白玉栏杆、金箔壁画都是采用了当地的特有的元素进行创作同时也很生动地勾勒出了西藏佛寺的风情。
  2. 光线和材质互应的表现形式也影响着公共艺术的视觉效果
  根据地铁这个特定的公共空间,公共艺术的摆放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地下。因此地铁空间内通常不具备自然光线主要以人工照明为主,人工照明的好處就是光线具备灵活的可控性,从而也丰富了公共艺术材料的表现形式。其中透光、半透光的材料经过光的折射后会产生特殊的效果,给乘客带来了丰富的的视觉感受。例如莲花桥站的公共艺术作品“藕花深处”,利用透明的钢化玻璃材质进行3D切割,数字技术模仿水的涟漪,形成层次丰富的玻璃墙面。乘客一边走一边透过一片水看见隐约的莲花,似涟漪微微,让人仿佛置身莲花池底,营造出亦幻亦真的意境。消火栓的位置用一叶扁舟装饰,恰到好处的表现了藕花深处的意境
  二、综合材料在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中的
  审美趋势
  (一)陶瓷壁画是在北京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运用最早的公共艺术形式
  表现形式相似而内容不同的陶瓷壁画,是最早介入倒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作品中的表达形式。以2号线为例,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位置安排和题材都是比较统一、规整的,形成了一脉相承的艺术气息。创作题材也大多是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和对中华文明的展现。公共艺术介入的位置主要是站台和站厅的墙面。几十年悄然远逝,陶瓷壁画作为一种简洁的设计手法一直是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所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以艺术主题墙为主要形式的装饰公共艺术
  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开始向立体化的方向发展,产生了新的公共艺术表现形式——艺术与设计气息并重的艺术主题墙设计。通过对4号线的调研,发现以不同文化题材为表现内容的艺术主题墙设计开始应用于地铁的公共艺术设计中。这也是在地铁公共空间中对此类艺术表达形式进行广泛应用与研究的重要转折点。其表现手法主要以各种石材、马赛克和瓷砖等拼贴形式为主,平面类的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的装饰手法统一结合成为4号线公共艺术设计的最大亮点之一。从2号线纯粹艺术创作的陶瓷壁画到4号线装饰韵味十足的主题墙设计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日渐成熟化。
  (三)以雕塑艺术品为主要形式的立体公共艺术
  雕塑公共艺术作品应用于北京地铁内的公共艺术设计中的时间较晚。这种表现形式的应用,一般会在重点站出现,体现该站特殊的文化意义或地位。最开始运用人物雕塑艺术作品出现在5号线的张自忠路。4号线部分重点站内也采用了雕塑公共艺术品,例如西红门站等。8号线的美术馆站也是由于其特殊的地区文化内涵设计了体现专业针对性的雕塑艺术品。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初步分析发现,在北京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对雕塑类公共艺术品的应用重点在于表达该线路中重要站点背后的文化的特殊性,同时也体现了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的稀缺性,意义重大。
  (四)以广告为主要形式的实用公共艺术
  地铁中除了传统的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外,我们也不难发现广告牌随处可见。目前广告在北京地铁公共空间中的应用情况来看,表现形式存在过于一致化的现象,以静态式和动态式广告为主。所以目前地铁公共空间内广告的表现形式并未以“公共艺术”的名义受到关注。但实际上,各地铁站中充斥的广告比例远远超出任何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我认为广告也可以成为一种公共艺术的表现方式。它不仅与公共艺术一样,可以带给人们带来程视觉上的观赏效果同时还可以向人们传达实用的信息。因此设计师可以充分利用广告牌的优势,将广告的设计形式与公共艺术的表达形式相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地铁内的资源还有利于达到地铁空间功能与艺术设计的进一步融合的效果。促进地铁广告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各线广告牌与公共艺术作品概念和设计风格上的协调统一,使其空间设计达到更高程度上的整体性。
  三、材料在地铁公共艺术中的表达
  (一)运用材料语言传递情感记忆、延续城市文脉
  材料本身具有某一时代的文化指代功能,任何材料都处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具有特定的社会性、文化性。人们对材料的认知也是一个不断深入拓展的过程。随着人们艺术观念的不断提升,人们脑中对材料的共同记忆实现了公共艺术作品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也正是因为材料所具有的共同的“情感记忆”,使得公共艺术获得了更完整的公共属性。地下空间是地上城市的纵向渗透,地铁在联络城市各个交通节点的同时也串联起了整座城市的文脉。例如:南锣鼓巷站的一组公共艺术作品“北京记忆”就是对材料语言的完美诠释。几千个金色空心琉璃块被拼贴成遛鸟、拉洋车等京味儿十足的人物剪影,每个琉璃块中收藏着一个由老北京人提供的老物件例如:粮票、生锈的顶针、红色的徽章等,老物件俨然成为一种无声的语言与公众直接进行对话,传递情感记忆。
  (二)运用新材料、新工藝展现当下精神面貌
  新材料、新工艺的迅速发展为公共艺术的突破与创新创造了极其广阔的空间。因新材料、新工艺是现代社会大环境之下的产物,其某些良好的性能、效果更能适应现代环境空间,故如何积极地将新材料、新工艺与公共艺术结合,扩展公共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时代风貌,是当代公共艺术值得探索的课题。材料亦须顺应时代之变迁,映射时代之精神,成为城市文化更新生长的催化剂。例如:奥运支线北土城站。采用了搪瓷钢板新型材料作为墙面材料,青花瓷图案烧制其上,使得整个空间具有现代感又不失古典韵味。
  综上所述,综合材料是维系空间与艺术的媒介,也是空间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地铁公共艺术创作中,不仅要考虑到地铁站是个特殊的公共空间,材料选择上也要具有特殊的属性,而且艺术家还要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分析该城市的文化背景,进行合理的选材及创作。依据设计理念选择材料的色彩、肌理、质感、灯光。从而使公共艺术作品完美展现的同时既能适应地铁空间的特殊环境,又能契合当地的文化内涵。整个调研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仅停留于实用性,对待美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艺术家对地铁公共艺术的创作由最初单一的壁画和浮雕形式逐渐变得多元化。公共艺术的创作脱离不了材料。材料是空间和艺术得以物化的载体,不仅能够满足地铁本身功能上的要求还能够通过艺术家之手满足人们审美上的需求。公共艺术作品在材料的选择及运用上不仅要适应其特殊的公共空间环境,还要很好的契合所在场所的文化内涵。在合理运用当下的材料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掘新材料、新工艺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升华地铁公共艺术的社会意义,使其成为城市文脉的延续者、时代精神的传递者。
  (作者单位:长治学院美术系 )
  本栏目责任编辑 孙 婵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现代性逐渐被表征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性即一种态度。福柯曾说过:“人们是否能把现代性看作为一种态度而不是历史的一个时期。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的方式,一种行动、行为的方式。”{1}现代人何以面对精神分裂、价值扭曲的世界,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对现代性问题提出两点揭示:理性化治理对现代人自我形象的重新塑造,技术专家和社会精英成为现代
期刊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按照技法属性的不同,区别于写意画而成的一种分类。工笔画以工整、细腻的线造型为主,并层层渲染设色,形成了具有浓厚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的绘画形式。长沙出土的《龙凤仕女图》《人物御龙图》,是目前可见的最早以线造型为主的独幅绢本绘画作品。《人物御龙图》更是辅以渲染,成为工笔绘画正式形成的标志。按照先秦楚国艺术发展的基本特点,一般认为出土于长沙楚墓的这两幅帛画描绘的人物形象,正是其出土之两
期刊
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提到“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艺术作品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几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都在努力实践这一思想,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产生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和陕北农民共同生产,一起生活,鱼水不分,有许多感人肺腑的情节。著名画家刘文西先生创作的中国画《同欢共乐》《延安新春》《毛主席和
期刊
公共艺术是随城市发展而来的共生物。城市是公共艺术的依托,一个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是城市文化逻辑的一环。中国缺少传统的公共艺术,因为中国的城市发展起步较迟。按照美国人类学家施坚雅的说法,中国历史上没有城市,他认为城市是由商业行为聚集的自然秩序,这个秩序弄够制约和规范人的行为,并不依靠行政的力量达到这样的目的。近代以来,中国沿海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出现,其一莫过于上海。  上海是一个短期爆发式发展起来的
期刊
一  我国传统戏曲的创作观,强调“无奇不传”。它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的一种重要的价值追求。戏剧大师李渔说得好:“有奇事方有奇文,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为绣口者也。”①他还说:“新,即奇之别名也。”②拿今天的话来说,优秀的戏剧创作一定要在题材内容和主题提炼上求新求异,力戒抄袭模仿和千篇一律,只有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现代广播剧是一种大众艺术,它既是思想宣传的
期刊
青年作家叶清河的新作《衣人》,是一篇寓言化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许单的一套衣服变成了衣人并代替自己去上班的荒诞故事。可以说,颇有卡夫卡《变形记》的韵味。写实主义加寓言色彩,使得这篇小说既可读出很强的现实意义,又可探寻出诸多隐含的深刻寓意,它构成文本的多义性,并以文学陌生化手段,建构了一种富有意味的形式。  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作者掌握了属于他的观察与叙述的独特视角,以及采用寓言化写作方式,写出
期刊
一个素食主义者只喝水,说要向鏡子学习  学习它的禅坐精神,  平时任何美色都激不起镜子的兴趣  它只对时间感兴趣  对人们坐在梳妆台前发出的叹息感兴趣  镜子是一个得道高僧,它只见证、不参与  只记录、不抒情  女人最怕听到镜子的尖叫  那一刻,生活全部破碎  所有女色都迷恋镜子  镜子是一个素食主义者  清风朗月是它的粮食,光线是它的皮肤  女人常对丈夫暗示:“镜子是人生最高境界,  你拿走一半
期刊
镜子是张漫无边际的嘴  它吞噬一切  主人把容颜托付它保管  “对所有陌生人要保持警惕  千万别张开嘴。”  镜子不是一块没有感情的玻璃  它深深隐藏自己  谁也听不见它呼吸的声音  这个靠喝水度日的东西  对一切人世纷争、勾心斗角了如指掌  它装着什么也不知道  从来不与家里的猫争宠  “你是吃荤的,我是吃素的。”  夜晚,月光像浇蛋糕油似的浇着屋顶  水上涨了,隔壁少女的梦溢出来了  镜子像一
期刊
妻子要我在她的背上作畫  起初,我顺着她的脊柱画出一只大龙虾  之后,我沿着她的肩颊骨  画出一只红蜻蜓  最后,我把她的背部画满  得到一副完整的鱼骨头  又像是一幅来自远古的壁画  妻子说,这下轻松了  为了幽深的灵魂得以呈现  她甘愿受点皮肉之苦
期刊
镜子是一声叹息,从很深的咽喉传出  在镜面上凝成水珠,被一個少妇苍白  的手拂去,少妇孤独时  总把自己藏在镜后,藏得比深秋还深  有一个男人到树林里找  把每片树叶拣起来翻阅  希望能找到少妇的信息  他只看到水痕像一道道皱纹在叶脉间扩散  发出一种沉闷的声音,传到别人耳朵  “哦,谁心中的城堡塌了。”  立在桌上,镜子的气息是微弱的  它追求的是古典美,含蓄、凝练  就像一棵树,我们很难感受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