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呈现出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复杂多变、数量逐年增多等趋势,其中许多事件凸显出大量社会问题,其发生的原因、功能、对人的社会化影响、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无不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政府积极有效的引导公众的价值观,使其辩证的看待网络热点事件,是公民社会逐步形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社会学;影响
网络热点事件及其舆论影响下的社会心态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媒体的社会责任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政府积极有效的引导公众的价值观,使其辩证的看待网络热点事件,是公民社会逐步形成的有效途径。
一、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度逐年提升
2017年1月22日上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5.1%,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三成网民使用线上政务办事,互联网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务新媒体平台分地区分领域全覆盖,助力政务公开。在此基础上,网络热点事件即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快速传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起着强烈的冲击作用。
目前国内对于“网络热点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学、传播学等学科领域。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心态的社会情绪、社会信息、社会支持、社会公平感、民众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民众的自尊和认同感、民众安全感等社会情绪。媒体的舆论引导也涉及了社会价值观念、群体分化、需要满足、阶层认同、社会信任等民众的社会心态,因此需要对媒体的社会责任加以积极正面的引导。引导公众在网络热点的环境下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二、网络热点事件的正负面影响
网络热点事件属性归类为政治事件、法律事件、网络事件、娱乐事件、经济事件。它的传播范围大、大众熟悉程度高、话题热度高、受影响的人次多、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等。再加上社会客观问题的存在,再把个案分析的结果做类型化处理,即把网络热点事件形成的主要原因、参与者的阶层归属、网民参与的意图和态度、客观社会后果及其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以一种有社会学意义的标准进行分类。
正面典型宣传效果逐步显现:首先,有利于促进公众社会主义道德范畴内选择的多样性。其次,有利于提高公众道德选择的自主性。微博上有关警官证为何要标注血型、为何不能笑等问题持续引发舆论关注。一名毕业于公安大学的警察在微博上晒出自己的警官证,表示自己终于弄明白了为什么警官证上要标注血型,那是为了受伤时抢救的需要。公安部也对该条微博进行了转发。随后,主流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以此进一步提升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认同感,获得了较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从而在舆论上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品评,从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舆论的走向。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2016年舆情事件在社交自媒体表现出来的传播特点主要表现为数量大、扩散性强、观点对立明显。总结其特点表现为:社交自媒体成为舆情事件主要曝光媒介、现场记录式视频日渐增多、舆情事件参与群体呈现多元化趋势;2017年网络舆情将持续发酵。
三、启示与建议
(一)将“问题导向和问题解决”放在舆情处置的首要位置
所谓的“群体激化”现象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形成合力”政府及时介入,快速处置,妥善解决问题,及时对外公布相关信息,才能占领舆论制高点,有效引领舆论主动权。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依国,就能避免问题的扩大化。事实上,舆情处理的最终落脚点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根据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认真分析、查找错因。
(二)准确、及时,谨慎回应社会关切
化解舆情危机的要点之一在于解决问题,其二在于有效回应舆论关切要点。而从回应效果来看,即要有效回应网民质疑,又要及时澄清流言与谣言,避免引发次生舆情灾害。在舆论引导工作中,有效回应舆论质疑是关键。有些网络案件之所以深陷舆论漩涡,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及时回应舆论关切的焦点问题,使得舆论引导显得过于被动。舆情事件往往在传播过程中,通常伴随流言与谣言的诞生。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源在于公众对于事件真相的渴求,这种迫切心情的背后是源于对事件真相的不确定及对冲突的担忧。
因此,在舆情事件处置过程中,针对不实谣言必须进行甄别和正面回应,否则将极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陷入被动局面,甚至加剧舆情处置难度。但与此同时,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回应舆论质疑,还是破除谣言,一切要以事实为基础,舆情事件中的真相必须有理有据,杜绝因官方不谨慎导致的新闻“反转”,坚决维护政府公信力。
(三)以“小切口”,“新切口”提升宣傳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传媒互动也是提升舆情应对处置能力的重要方式。媒体主动发布纪实性视频的方式获得舆论的广泛关注与肯定。我们认为,要赢得社会的“认同感”必须要提升执法的“能见度”,通过“小切口”来反映社会治安中的小案件破获或小矛盾调解的实际成果,为引导舆情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宣传片能生动形象地向受众群体传播,并逐步取得良好的反响。
网络热点事件频发,考验政府公权力机关回应能力。面对“常说常新”的旧话题,倾听民意才能积聚改革动力。舆情处置仍需“脱敏”思维,反应过度反而激化舆情,互联网仍然是一个“新”事物,良性的网络空间秩序有待于持续的建设与维护。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社会学;影响
网络热点事件及其舆论影响下的社会心态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媒体的社会责任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政府积极有效的引导公众的价值观,使其辩证的看待网络热点事件,是公民社会逐步形成的有效途径。
一、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度逐年提升
2017年1月22日上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5.1%,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三成网民使用线上政务办事,互联网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务新媒体平台分地区分领域全覆盖,助力政务公开。在此基础上,网络热点事件即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快速传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起着强烈的冲击作用。
目前国内对于“网络热点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学、传播学等学科领域。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心态的社会情绪、社会信息、社会支持、社会公平感、民众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民众的自尊和认同感、民众安全感等社会情绪。媒体的舆论引导也涉及了社会价值观念、群体分化、需要满足、阶层认同、社会信任等民众的社会心态,因此需要对媒体的社会责任加以积极正面的引导。引导公众在网络热点的环境下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二、网络热点事件的正负面影响
网络热点事件属性归类为政治事件、法律事件、网络事件、娱乐事件、经济事件。它的传播范围大、大众熟悉程度高、话题热度高、受影响的人次多、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等。再加上社会客观问题的存在,再把个案分析的结果做类型化处理,即把网络热点事件形成的主要原因、参与者的阶层归属、网民参与的意图和态度、客观社会后果及其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以一种有社会学意义的标准进行分类。
正面典型宣传效果逐步显现:首先,有利于促进公众社会主义道德范畴内选择的多样性。其次,有利于提高公众道德选择的自主性。微博上有关警官证为何要标注血型、为何不能笑等问题持续引发舆论关注。一名毕业于公安大学的警察在微博上晒出自己的警官证,表示自己终于弄明白了为什么警官证上要标注血型,那是为了受伤时抢救的需要。公安部也对该条微博进行了转发。随后,主流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以此进一步提升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认同感,获得了较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从而在舆论上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品评,从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舆论的走向。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2016年舆情事件在社交自媒体表现出来的传播特点主要表现为数量大、扩散性强、观点对立明显。总结其特点表现为:社交自媒体成为舆情事件主要曝光媒介、现场记录式视频日渐增多、舆情事件参与群体呈现多元化趋势;2017年网络舆情将持续发酵。
三、启示与建议
(一)将“问题导向和问题解决”放在舆情处置的首要位置
所谓的“群体激化”现象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形成合力”政府及时介入,快速处置,妥善解决问题,及时对外公布相关信息,才能占领舆论制高点,有效引领舆论主动权。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依国,就能避免问题的扩大化。事实上,舆情处理的最终落脚点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根据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认真分析、查找错因。
(二)准确、及时,谨慎回应社会关切
化解舆情危机的要点之一在于解决问题,其二在于有效回应舆论关切要点。而从回应效果来看,即要有效回应网民质疑,又要及时澄清流言与谣言,避免引发次生舆情灾害。在舆论引导工作中,有效回应舆论质疑是关键。有些网络案件之所以深陷舆论漩涡,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及时回应舆论关切的焦点问题,使得舆论引导显得过于被动。舆情事件往往在传播过程中,通常伴随流言与谣言的诞生。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源在于公众对于事件真相的渴求,这种迫切心情的背后是源于对事件真相的不确定及对冲突的担忧。
因此,在舆情事件处置过程中,针对不实谣言必须进行甄别和正面回应,否则将极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陷入被动局面,甚至加剧舆情处置难度。但与此同时,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回应舆论质疑,还是破除谣言,一切要以事实为基础,舆情事件中的真相必须有理有据,杜绝因官方不谨慎导致的新闻“反转”,坚决维护政府公信力。
(三)以“小切口”,“新切口”提升宣傳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传媒互动也是提升舆情应对处置能力的重要方式。媒体主动发布纪实性视频的方式获得舆论的广泛关注与肯定。我们认为,要赢得社会的“认同感”必须要提升执法的“能见度”,通过“小切口”来反映社会治安中的小案件破获或小矛盾调解的实际成果,为引导舆情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宣传片能生动形象地向受众群体传播,并逐步取得良好的反响。
网络热点事件频发,考验政府公权力机关回应能力。面对“常说常新”的旧话题,倾听民意才能积聚改革动力。舆情处置仍需“脱敏”思维,反应过度反而激化舆情,互联网仍然是一个“新”事物,良性的网络空间秩序有待于持续的建设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