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毓兰、杨应选:画坛祖孙 写真高手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pfl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清代民间职业画家的层出不穷,固然有社会历史的根源,但有一个人对云南职业画坛的推动作用也不可抹煞,此人就是杨毓兰。杨毓兰是昆明人氏,字晚亭,活跃于清乾隆时期,是清代云南职业画家中时代较早、影响较大的一位。难得的是,他不仅精通书画,而且教授弟子,桃李遍布三迤,著名的画家李诂就出之他的门下。
  杨毓兰年轻时曾壮游祖国名山大川,眼界辽阔、气度不凡,虽是以画笔作为谋生工具,但他的作品却不失文人画的书卷味,讲求笔墨变化,注重“意境”的营造,不时体现出“画中求道”、“画外通禅”的机趣。例如他的自画像就一反传统,该画纸本设色,21.8×33.5厘米,现藏于石屏县文管所。画中一老者揽镜自照,旁置琴剑书画,一童子随侍。这应是杨毓兰的自画像,但他却名之为《幻中幻》,显然另具深意。画面题款有云:“形之寄世,幻;世寄之笔墨尤幻……”这是佛教“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界观的笔墨抒发。“幻中幻”颇有“否定之否定”的禅机悟性。传统的自画像,多正面端坐,不苟言笑,而杨毓兰此作,背身侧颈,笑意盎然,匠心之巧,让人有“惊奇”之感。另一幅由昭通段氏所藏的《陶隐图轴》无论题材、风格都很好地表现了杨毓兰摇摆于“文人画”与“职业画”之间的定位。该画纸本设色,135.5×71厘米。“陶隐”取自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故里的典故。画中陶渊明宽衣博带,举步而行,身侧一童子肩担琴棋书画、茶具酒瓮,紧紧相随。人物衣纹均用兰叶描,用笔豪迈爽快,写意中带有强烈的节奏感,烘托了陶潜返归田园的喜悦心情。画面中主(陶潜)客(童子)互揖,兼具纵横变化,风格高古,逸趣横生。
  
  
  作为清代云南职业画坛得风气之先者,杨毓兰的后辈中克绍箕裘者不少,其中最出色的当数其曾孙杨应选。杨应选(公元1853—1929年)字榆青,昆明人,他在云南职业画坛的地位仅稍逊于李诂,工人物、花鸟,造诣不凡。有趣的是,杨应选与他的祖父杨毓兰一样,于人物写真独步一时,时人尊称其为“写生妙手”。他的代表作《竹林七贤图》于1915年参加美国巴拿马赛会并获一等金奖,可谓名动中外。该画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绢本设色,139.7×81.3厘米。“竹林七贤”是中国绘画的寻常题材,杨应选笔下的“七贤”或坐或站,神情各异抚琴、听琴者陶然忘机对弈者一拈棋苦思,一洋洋得意,还有人坐观纹枰,竟不知手中茶杯欲溢……勾勒晕染,一笔不苟,极其精细。虽然是散点透视的构图,但自近而远,由小及大,是作者汲取“西洋画法”的精髓并与中国绘画相互结合的创造。此画在美获奖后,云南职业画坛曾为之掀起一阵“竹林七贤热”,一些职业画家纷纷仿作,至今仍见不少,但始终无人能超越杨应选之上。杨的其他佳作还有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南园鸣琴图》,纸本设色,27.3cm×33.7cm。该画的原作者是李诂,杨氏摹成。画中钱南园青衣广袖,容貌清癯,坐松下弄琴,悠闲自得。画面设色淡雅,笔墨变化多端,较之《竹林七贤图》别是一种风格。
  纵观杨毓兰、杨应选祖孙两辈人的作品,我们发现杨毓兰的画作还带有一些“游戏笔墨”的味道,他的《幻中幻》也好,《陶隐图》也罢,总带着儒道佛的文化印痕,也有“自我”的影子。到杨应选时,绘画技艺更加工巧精细,主体性却退缩了,显示出为了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匠气”。所谓的“写生妙手”,实际上是替大户人家绘制“祖先画”,在每年除夕夜至上元夜的祭祀时节悬挂。这种画不仅要求肖似,还要画上朝服顶戴,金碧辉煌,润格较高。杨应选以此出名,是为了适应“买方市场”的需要,也是职业画家无法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命运使然。
其他文献
艺术大师是永远的主题    从本场拍卖看,大师、名家作品的走势依然强劲,诚可谓艺术市场的“龙头股”,其价位也会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如第106号拍品齐白石《守护神》虽不足三平尺,因题材独特加之早期著录,成交价达319万元,此价格为齐白石作品成交纪录第5位;第107号拍品齐白石《柳牛图》以286万元成交,此价格也进入了齐白石作品成交纪录前个位,比2001年嘉德拍卖的同类作品价格高出15倍之多。第382号
期刊
曾见袁松年晚年以钢笔书扇面。此所仅见者。  佘惠文书陈君励(1925-1984)《莺啼序》长调论历代书法。麦华三誉为“揭阳二绝”。  吴子玉深喜坡翁五言之“曾醉西湖雨”,曾刻一章:凡写荷辄钤其上。  陈健(1924-?)弃儒从医,蔡起贤赠以冠首联:“陈砚不磨孔孟墨,健毫改写歧黄方”,极工稳。  香江陈文岩、业医、誉满海隅,虽浸濡西学而雅擅诗词,其感事讽时,咏物怀人之作,去陈言,弃僻典,明白晓畅,已
期刊
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2000年秋季拍卖会中国书画(古代)专场出,有一件定名为“张若澄甘蕉文石”的拍品。画写甘蕉一株,背倚湖石,前有幽兰二丛,湖石后修竹数竿。甘蕉婀娜多姿,湖石玲珑剔透,修竹亭亭玉立,满纸雅韵清气。款署:“甘蕉文石(隶书)。炼雪道人制。直庐清暇临文衡山笔。”钤白文方印“雪道人”。画幅左方有白文方印“晴岚居士”。画幅左卜角钤有“一日不厌百回看”、“钦训堂珍藏”、“素菊居士鉴赏图书”三
期刊
程砚秋藏《玉霜戏曲钞本》550万成交      在中国嘉德550万成交的这批千余册戏曲钞本为程砚秋旧藏,内有大量珍贵稿本和抄本,如清顺治十年抄本《太平钱》等。钞本中有许多珍贵的王尺谱和身段谱。多为秘不示人之演出剧本,是程派京剧艺术的精华总结,对研究有清一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极具史料文献价值。    祁承业祁彪佳家族文献受追捧基于文献背后所蕴的家族文化史    今秋中国嘉德、上海嘉泰都见有祁承蝶家族文献
期刊
战国时期的铜镜,镜体一般比较轻薄,形制大多为圆形。镜钮主要有弦纹钮、镂空钮、桥形钮、兽钮、半环钮等。弦纹钮是战国铜镜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形式为桥形钮背上均有一至四道凸起的弦纹。钮座一般为圆形和方形。镜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缘,另一种是素卷缘,分为低卷缘和高卷缘。纹饰一般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还出现错金银、镶嵌绿松石、透空等特种工艺。  本文收录的战国铜镜可分为山字纹镜、龙纹镜、凤纹镜、
期刊
两千年来地处川西富庶平原地区,四面环山的成都历史上经历的战火相较于中原地区要少得多,也比中原任何地区要富饶得多。这种环境造成了成都人与世无争、进取不足的个性,也养成了成都人休闲的习惯。  行走在成都街头,您可以发现这里最流行的三件事情。就是麻将、喝茶、摆龙门阵。无论是在市区的大街小巷,锦江两岸,还是在旅游圣地杜甫草堂、武侯祠等等,您都可以看到四下摆开的麻将局,到处回荡着劈劈啪啪的麻将牌撞击的声音。
期刊
身兼“八德”推歙石    砚乃“文房四宝”之一,性质坚固,百世不朽;是融绘画、书法、雕刻等各种艺术特色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通过对其源流的探讨,使我们能够看到砚在文字书写中和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砚磨之具,砚是与墨、笔伴生而发展的,至迟在秦代就出现了。到了汉代,不仅有文献记载而且出工实物都证明砚已普遍使用。  历代论砚,当以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鲁砚、信州砚、温州砚、灵壁砚、贺兰砚、
期刊
在人们的印象中,由于“胡服骑射”典故,好像骑马者在汉代最多是身处欧亚东部草原民族的形象,而在中原,汉人用马多为驾车的牲口,还少有骑马者形象。可是我在滇青铜器的人物形象中却看到众多骑马者的形象。一般关于居滇之民,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述,是椎髻、耕田、有邑聚,即农业民族的特点,为何在大量滇青铜器上却频频塑造骑马者的形象一典型的游牧民族特点的形象呢?查阅古代世界史,约公元前s至3世纪在广阔的欧亚东部
期刊
顶级书画作品价位居高不下      备受瞩目的陆俨少《杜甫入蜀诗意图》是这次书画拍卖最大的亮点。这本册页是陆俨少先生的名作,圈内人称之为“陆俨少第一册”。拍卖师宣布从800万元起拍,应者颇多,价格攀升到1000万元以后,竞争主要在408、302、245三位买家当中展开,最终价格定位在1200万,由245号买家夺得。  吴昌硕的《桃寿千年》为场内的另一亮点,本件作品为海派大师吴昌硕先生晚年的经典作品
期刊
瓷器及工艺品:王定乾如愿购得元青花《锦香亭》图罐数件高端瓷器流拍清乾隆掐丝珐琅莲花纹酥油茶盖罐10,760,000港元创掐丝珐琅器世界拍卖纪录    “重要中国瓷器”及“重要中国工艺精品”总成交额244,553,600港元,总成交率(以项目计算):55.11%,总成交率(以价值计算):56.632。  令人瞩目的元十四世纪中期青花《锦香亭》图罐,拍前标注“估价待询”,现场给出的底价是2000万港元
期刊